Scorpio&Aries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为民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禁烟不禁商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烟点燃空虚
林冲身上,似乎有《三国》中三个人物的影子:相貌如张飞,身手如赵云,一开始忍辱求全的性格象刘备。 说到林冲有像张飞的地方,有人也许会感到突兀,觉得《水浒》中那个谨细而能忍辱的禁军教头,和《三国》中性如烈火、暴躁鲁莽的猛张飞实在挨不上,要说李逵像张飞还差不多。但列位看官当还记得林冲的绰号是什么,是“豹子头”,第七回中他一出场,就说他的相貌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和《三国》中所写的张飞相貌“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完全相同,就连兵器,也和张飞一样,是与其相似的冷月枪,此外第四十八回林冲出马擒捉扈三娘时,书中也有诗说“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这些都说明,《水浒传》的写定者一开始可能是想把林冲写成“水浒版”的张飞,甚至还可以推断,在我们今天已见不到的《水浒》成书前早期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里,说不定林冲真就是个张飞型的人物(《大宋宣和遗事》里有林冲的名字,绰号就已经是“豹子头”,但没有他的独立故事),但到《水浒》成书时,已经有了个猛张飞型的黑李逵要写(在晚期水浒题材的元杂剧如《李逵负荆》里,李逵形象已与《水浒传》中的十分接近),于是,就重新写了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人生故事,并在故事里寄托了一些有别于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些草莽人物故事的深沉情怀。 列位看官当还记得,林冲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亡命山林之旅的,可以说,林冲是《水浒》中唯一一个严格意义上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水浒传》一开头便先后讲述了两个颇为相似的人物--王进和林冲--的颇为相似的命运:他们都是禁军教头,都武艺高强、无辜善良,都是很理想的国家良将,却先后被高俅这象他自己一脚踢起的气毬般轻飘飘直升到高位的无赖小人横加迫害,一个被害得远走异乡,一个被害得家破人亡,最后只得上演一出风雪山神庙血腥复仇,然后蹿入草泽。水浒故事的讲述者就是通过拿他们与奸邪无赖高俅反复对比,传达出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大贤处下、不肖居上的黑暗的政治格局的深深的无奈与愤懑。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无奈与愤懑。早从屈原的《离骚》开始,千百年来,在诗歌、戏曲、小说里,它不知被反复传写了多少次。因为千百年来屈原放逐的命运一直就在一次次上演着,岳飞风波亭的命运一直就在一次次上演着,《水浒》中王进被逼逐的故事、林冲被迫害的故事和宋江最后被毒杀的故事,千百年来也一直就在一次次上演着。 这种“浮云蔽白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句,常被古人用来喻奸邪主政)的格局其实是专制时代永恒的问题。《水浒》通过讲述林冲故事抒发的正是对这浮云蔽白日的深广的忧愤,有了这种忧愤,并把它作为后来众好汉暴烈的反抗的背景和前奏,就使《水浒》这部“强人颂”提升了一层品格。因此,可以说水浒世界里风雪山神庙、林冲夜奔等故事的意味,和鲁智深、武松等草莽豪杰的传奇故事是迥乎不同的,它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以及快意恩仇之外别抒怀抱,在水浒世界里独奏了一曲怨郁而又慷慨的悲壮之音。 另外,从更普适的意义来说,水浒世界里的林冲故事,还传达出中国人--尤其是有才干而善良的中国人那种深重的压抑人生的滋味。 林冲的被压抑,不仅仅是来自高俅这个身居高位的小人,而是来自各色人等:先是受高俅的陷害,几乎被问成死罪;死里逃生,发配上路,又被董超、薛霸两个人渣百计折磨,然后捆在野猪林,差点给一棍当头打死;到了柴进庄上,虽有柴进热诚相待,但仍不免一度得对趾高气扬的平庸之辈洪教头陪着笑脸;到了沧州牢城营,因拿银子稍慢,就被差拨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这一切,林冲都逆来顺受,忍了,可陆虞候又来沧州追杀,终于,林冲忍无可忍,一幕风雪山神庙中,灵魂深处的“匪魂”,如睡狮猛醒,在漫天的风雪中,在火烧草料场的熊熊大火映过来的火光中,猛下杀手,血溅山神庙前的风雪大地,遗下一幅血红雪白的惨烈森冷的图景,而后,踏上了夜奔梁山的不归路。
越狱兔不越狱
【我在研究三国里的人物(当然,鄙人只是业余者),认为曹操是个很复杂、多面的人物,用三言两语很难描述清楚。在史学界曹操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很多人说曹操是奸雄、枭雄。我则认为他是一个时势英雄。很多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呢?当然是有原因的,在封建社会时代,世人认为大丈夫在世的远大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解析曹操,应该更为透彻。 首先说修身:曹操在年轻的时候就恣情豪放,他在文学、军事方面都颇有建树。尤其是文学方面。众所周知,曹操是三国魏晋时期文学家“三曹”之一,他的很多诗词歌赋至今都广为传颂,被列为经典。这足以看出曹操的个人修养! 再说齐家:在这方面,最具代表的事件莫过于选嗣,当时两个主要人物是曹丕和曹植。虽然表面上看两人旗鼓相当,但曹操最终还是看中曹丕,因为曹丕适合做人君,而曹植只能当诗人。后来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英明之处。使他们曹家最终代汉建魏。 接着说治国:在曹操挟天子已令诸侯并且迁都许昌后,此时汉天子实际上的权力已经被他取而代之了,在他在世的期间,中原地区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地方。在用人方面,他唯才是举,不避亲疏,不分贵贱,使曹魏最终强大。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国才能,可以说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最后说平天下:三国早期,曹操只不过拥兵几万,地不过几郡,在短短数年却先后灭袁绍、除袁术、擒吕布、伐张秀、定辽东、平西凉!虽然后来南征失败,没能完成他统一天下的大业,但也为以后三分归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不难看出,修身,使他成为文学家;齐家,使他成为谋略家;治国,使他成为政治家;平天下,又使他成为军事家。所以我称曹操为世之英雄!当然曹操也有刚愎自用,残害忠良,滥杀无辜时候。这可能也是后来很多人评价他为奸雄的原因。但是我认为这是乱世所造就的,因此我又在英雄前面加上“时势”两字,称其为----时势英雄】!
向上七季
也许我们都是同时代的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安定富裕的社会里,我们不懂得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苦难。从小党在我心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刚开始对党的认识是由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与一名名英雄人物而组成的,在小学课本中我们认识了董存瑞和黄继光;在电视的荧屏上我们认识了小兵张嘎,知道了他的机智聪明,把日本兵搞得手足无措;还有英雄王二小,类似的人物,那时大家都喜欢看这种片子,我们还老是问爸爸妈妈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些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这些闪亮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的扎下了根。每当英雄人物的出现我们总是很兴奋,似乎看到了曙光,看到了一股能带领我们走向胜利的曙光……记得学校有一次歌咏比赛,要求每个班选派一首参赛曲目,我们班选了一首老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比赛时大家都是那么努力的唱,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的歌得了全校第一,我荣幸的代表全班去领奖,我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校长紧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的跟我说“要跟着党走,做党的好孩子”。虽然只是一句如此简短的话,但这却引导了我一心向往入党,一心向党组织靠拢,一心想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渐渐地,我长大了。从历史课上,我得知了共产党的历史,这是怎样一部光辉的历史啊!它是革命烈士用血和泪谱写而成。不知是历史选择了七月,还是七月选择了历史,就在八十多年前的七月,这个光荣的政党诞生了。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从遵义会议到万里长征,她就这样一路风风雨雨地走了过来。因为在她的心中装的是中国人民,在她的肩上,担负的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从那以后,党在我心中开始真正无比崇高起来。党在我心中是一位饱经沧桑而又百折不挠的母亲。她自诞生的那天起,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日益成长,领导了艰苦卓越,震惊世界的中国革命,为推翻长期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浴血奋战,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让中国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她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为实现富民强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她巍然不动,力挽狂澜,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在列强逞凶,恃强凌弱的时候,她凛然不屈,坚决抵制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构筑和平与发展的社会蓝图。她用勤劳勇敢的双手,为我们创造幸福家园;她用宽大丰满的羽翼,为我们遮挡风风雨雨!党在我心中是永不驻足的行者,在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党从客观实际出发,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值得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集中体现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总是不停地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中进步,一步一个脚印,逐步丰富和完善自我。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理论思想的提出,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革命理论,正是这伟大理论,指引中国跨上了波澜壮阔,宏伟壮丽的社会主义道路。八十四载风雨兼程,八十四载辉煌伟业,党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刺破夜空点亮黎明;象一只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搏击狂风暴雨;象一只经久不息的号角,始终吹奏着时代的强音。虽然在这八十四年的历程中,有过坎坷、有过曲折,而且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与危机共存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都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正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小康,实践证明,党是英明的,决策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飞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富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经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说到这里不仅使我想起了二十年来我们家乡的变化,瞧那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座座参天大厦,车水马龙的景象,想象不出以前都是一片田野,被几条乡间小路划分为几块,一到春夏天这里就都是蛙叫声,此起彼伏……勤劳的农民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偶尔拉过几只牛,哞哞的叫两声。就是这么几年的时间,一切仿佛都变了,经济繁荣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现代化的楼群,整片的居民小区相继落成,市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多数人都有房有车了,手机人手一个,我真的很难想象,甚至在我出来读书的几年,家乡也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我想不出来如果不把这种贡献归党的话,还能归谁?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不由会想起老前辈革命同志的丰功伟绩,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解放事业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他们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是他们的精神却没有消失,而是化为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在所有中国人心中飘扬,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在新中国发展下的今天,我们涌现出许多为党为祖国奉献一生的好党员,好干部,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只是为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了完成党的事业,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甚至生命,这就是中国党员的气节和精神,他们的人生是壮丽的篇章,是无悔的一生。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他们为党书写着一篇篇不朽的文章,永垂史册,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任长霞。她关爱百姓、惩恶扬善;作为一名新时期人民警察,她无私无畏、勤勉敬业、乐于奉献;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女儿,她乐于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任长霞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学习的好榜样。人们常说,好人一生平安。而她——真正的好人啊,却不平安。因为她把平安献给了人民!为了人民的平安,她却不平安。人民不安,她心难安。人民不安,她心不甘!有了她,人民平安;有了她,人民心安!她同雷锋,为人民奉献一切心甘情愿!同焦裕禄,为人民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中原女杰嵩山出,巾帼英姿看登封;凛然雄威震邪恶,浩然正气贯长虹。立党为公心无私,执法为民情最重;缤纷彩霞映红日,铿锵玫瑰香更浓。”这句话是对她最好的写照。我们赞赏共产主义的公而忘私;提倡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对任长霞同志的英雄事迹,必须大力提倡,号召各行各业认真学习。学习她——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为国家的长远利益舍得奉献。学习她——舍小家,为大家。学习她——公而忘私,鞠躬尽瘁。更要学习她那种——尊重法律文本,维护法律尊严,坚持为民做主的大无畏精神。她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腐败也不是社会主义,专制更不是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是几代人中国人的梦想,真正的社会主义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去圆这个梦。中共中央为了是中国共产党他能在新时期新困难面前轻装上阵,迎接更为艰巨的考验,决定在全党范围开展一次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一场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了。我作为他的一名积极分子深刻认识到了这次教育的重要意义,坚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他”的《章程》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他”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自身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相信通过这次教育,我们党会更先进、更文明、更具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时代在前进,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人民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无论环境怎样变,条件怎样变,思想怎样变,党在我心中这点肯定不会变!虽然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是我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改善自己,不断提高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愿意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在生动火热的改革建设中经受洗礼,接受锻炼,在党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只有早日加入共产党,将自己融入党的怀抱,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发挥自己的才干!学习使人智慧,知识使人强大,信念使人坚强,理想使人升华,无论我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退缩,因为党永远在我心中。
emmazhaoyang
南宫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东北部。总面积860多平方公里,近50万人口。 自从汉高祖置县起,“南宫”这个名字就烙印在了这片土地上,已经走过了2200多年的历史。从朴实无华的街景中,从人们看重的GDP的数字上,也许你很难想见南宫曾经的辉煌,然而总有某种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沉淀,总有某些记忆在变化与恒常的纠葛中,渐渐清晰。这丹朱古墓的遗存,这南宫适襄周灭商的史典,这彤塔凌云的古迹,以及冀南抗战红都的誉称,连同开国领袖毛主席对南宫的关注等等,早已在南宫文明的深处生根发芽,并连同她固有的灵秀之气一道,化为了一种不绝如缕的文脉,代代相传了…… 往事越千年,站在现实追思的岸边,在尘封千古中穿越,在那悠远的顾盼间,揭开时光的堆积,不时有灵动的光芒闪现。于是,一串串神秘文化的密码被破译了,一组组文化因子被唤醒了……在南宫市北环城路西口,矗立着一尊铜铸南宫适雕像,这是通向南宫历史起源的一条重要通道。 殷商末帝昏庸暴虐,民怨四起,神人共愤。周武王“八百诸侯会盟津”,拉开了伐商讨纣的序幕,南宫适就是重要的谋划者和实施者。在伐商前的誓师动员会上,武王言之凿凿“商纣王有许多百姓,但离心离德。而我虽只有治国能臣十人,但同心同德。纣王至亲虽多,可比不上我得众人拥护。”这其中的能臣十人就包括南宫适。灭商后,周武王即“命南宫适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以示清廉亲民。在总结西周灭商的经验时,摄政王武王之弟周公旦更充分肯定了南宫适等人的功劳,他说:文王能承继大统,除得益于他克己修德、协和诸夏的善德善行外,“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适”,这其中又提到了南宫适。因此周朝定国后,让南宫适等贤臣辅佐武王之子成王,“昔成王之为孺子,出则周公、邵公、太史佚,入则泰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左右前后,礼无违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旷然太平。”由此可见,南宫适在西周文、武、成王三代,德能皆优,地位显赫,堪称当世首功名臣。因此受到裂土分封之享,理所当然。可谓黄沙百战穿金甲,大破楼兰封侯还。南宫适采邑即今南宫之域,由此该域有了南宫之氏。关于这段历史,《史记》《尚书》《后汉书》等史典均有载,而最通俗的读本则有《封神演义》,书中的南宫大将军,就是之后封邑南宫的南宫氏始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半个世纪的碾压,百年的厮杀,秦始皇再次统一了中国,他弃分封设郡县,南宫之域属巨鹿郡。汉灭暴秦,高祖作为郡县制的坚定推行者,始在西周名臣南宫适采邑之地置县,取其复姓南宫为县名,以示尊贤尚功。此后历数各朝代,尽管区域析并时有发生,但除两汉吕雉元年(前187年)、汉元帝元年(前179年)、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等短期改县为国,改南宫县为序下外,南宫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其县名使用时间之久远,为邢台市各县之最。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何时传入中国,说法不一,但南宫与佛法结缘史志却是记载明确的,那就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嘉靖十五年修缮普彤塔时奉置塔上的铜佛背部铭文、收藏在北京图书馆的明嘉靖三十六年(1559年)版《南宫县志》及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制的《重修普彤塔庙碑记》,都确凿地记载了普彤塔的肇建年代为汉明帝永平十年,这比肇建于永平十二年的白马寺齐云塔整整早了两年。 永平拥佛事出有典。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公元64年,即汉永平七年某月日,在汉宫内曾为明帝奇异的金人之梦作过一次廷议。 那日夜,汉明帝梦金人飞空而至,似曾相识,但不知是谁。乃召集群臣,以占所梦。博闻广识的太史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一十八人往使天竺寻求佛法。 经过苦苦寻觅,终于在月氏国遇到了讲经传道的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并相约赴汉地传法。于是奉旨迎佛的队伍,伴着驼铃的悠扬,马铃的欢唱踏上了返程之旅。 一行人等风雨兼程,一路东来。行至南宫,明帝刘庄觉悟了,蔡愔、秦景兴奋了。迎奉佛法就意味着对传统信仰的扬弃和挑战,史无前例,是福是祸,国人能否接受?刘庄思考着。南宫是太上皇光武帝刘秀遇难呈祥的福地。更始二年(24年)在伪汉帝王郎大军围追堵截的关键时刻,至南宫若不是得神人相救,怎有后汉的基业?将是为何物尚不十分明了的“佛”直接引入帝京,未免过于唐突,若先在足可避祸的“福地”南宫“试点”,稍试延宕,再行推广岂不更为妥当?臣子们盘算着。君臣遥相呼应,一拍即合,于是在“功业自此而成,事业自此而始”的福地南宫先期兴建了普彤塔、普彤寺。自此南宫便有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塔、最早的佛寺、最早的传经道场,成了中国佛教开山鼻祖摄摩腾、竺法兰最早的“驻锡”之地。 有了这四个历史之最,就足以确立南宫在佛教史、佛教界以及善男信女心目中佛教圣地的地位了。普天率土咸归信,彤日皎月共朝宗。作为“释源”“祖庭”的南宫,对于周边侍佛礼佛之风的形成,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期间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尽管有时呈阶段性的兴废起落,但跨越两千年而未衰。据考,就目前所知,仅在南宫,见诸史志、寺额明确的佛寺有52座,若再加上有出土佛造像,寺庙名额待考者2座,总计共有54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定觉寺那通被列为河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碑——《大隋南宫令宋景之碑》即宋君碑。目前我省隋碑原碑尚存者不过4通,无疑宋君碑当为稀贵之物。此碑不但稀有,而且艺术价值也堪可称道。明万历南宫县宰邢侗,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其立足自身的鉴赏力,曾对此碑给予“文章、篆、隶足称三妙”的誉评。更加弥足珍贵的是它的文献价值,它记录了开皇十一年(591年)“乃诏州县,各立僧尼二寺”这一汉传佛教史上第一次,恐怕也是唯一一次全国范围内“敕建”尼寺的重要信息。 敕建尼寺在我国佛寺建设史上可谓不胜枚举,但令全国州县普建尼寺,且是“敕建”,实为中国佛教史上之大事,可谓绝无仅有。对此,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的专著《隋唐佛教史稿》、被誉为我国宗教学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方立天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简史》、郭绍林教授主编的《洛阳隋唐研究》、史学博士冯金忠先生的专著《燕赵佛教》及各大佛教网站均引证此语,作为佛教大事及佐证隋文帝复兴佛教和君权弘教威力的重要依据。而记载这一诏令的不是官藏诏书,不是文献典籍,而正是南宫的宋君碑,由此足见这通寺碑的文献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宋君碑为我们研究隋朝佛教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研究河北党史,离不开冀南;而研究冀南党史,则离不开南宫,这是在党史界形成的一个逻辑共识。 南宫是冀南革命斗争的重要发源地,境内红色遗址星罗棋布,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遗址有30余处,而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达6处之多,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2005年,河北省委在全省确定了三十处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冀南烈士陵园,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129师东进总队司令部旧址就纳入其中。南宫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红色文化是她的一张日久弥新的金名片,而真正使南宫声名远播的则是境内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 八路军129师东进抗日游击纵队的进驻,奠定了南宫抗战文化资源的基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响应党中央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的号召,1937年11月12日,八路军129师首长和晋冀豫省委领导在山西和顺石拐镇召开会议,研究做出了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重大决策。于是八路军129师抽组5个连组建东进抗日游击纵队,由386旅副旅长陈再道任司令员、晋冀豫省委书记李菁玉任政委,西出太行,跨越平汉线于2月1日到达冀南腹地南宫,一周后进驻南宫县城。随后,邓小平、刘伯承、宋任穷、徐向前、杨秀峰、马国瑞、刘志坚、陈赓等同志也先后到达,可谓群英咸集,风云际会。他们建党、建军、建政,从而加快了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步伐。 1938年3月20日,在现市区内鲍家街成立了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 4月27日,在现凤岗办事处保安村成立了冀南抗日游击军区; 8月20日,在现大屯乡孙李村成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作为冀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它的诞生,标志着在51个县3万多平方公里的冀南大地上,一个统一、坚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南宫作为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自然成了辐射冀南大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从而奠定了其冀南文化核心区的基本格局,确立了其在冀南抗日斗争中“抗战红都”、“小延安”的特殊历史地位。 一个个重要历史事件,极大丰富了南宫抗战文化的内涵。1938年7月16日至18日,在东进纵队司令部,邓小平和徐向前、宋任穷会见了由刘白羽等陪同前来的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卡尔逊。会谈中,邓小平揭露了美国政府暗中向日本出售战争物资的事实。1938年底至1939年初,在南宫,刘伯承、宋任穷三次与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会谈,邓小平两次会见国民党第十军团司令石友三见面,表明我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诚意。对南宫一带反动会道门六离会数万人聚众叛乱的成功平息,显示了东纵首长们高超的政治艺术和军事指挥才能。在南宫期间,徐向前指挥的威县攻袭战,使我军一举掌握了对冀南腹地的控制权。陈赓指挥的香城固战役,创造了平原游击作战的“模范”战例,被写入八路军战史。被誉为“新中国金融的摇篮”的冀南银行,于1939年10月15日创立于现垂阳镇后索泸村,冀南钞票的发行,为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在南宫工作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抗日军政干部,形成了南宫抗战文化资源的灵魂。冀鲁豫边区省委和东纵首长非常重视抗日军政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从1938年2月至1939年7月在南宫陆续创办了冀南抗日军政干校、冀鲁豫省委党校、冀南政治干部学校、冀南抗战学院。东纵首长和省委领导亲自上课,在1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党政军干部4000余人,这些干部在后来开辟和坚持抗日根据地及新中国建立后的革命征程中,大都成为党政军民各条战线上的骨干领导力量。毛泽东、邓小平、董必武、刘伯承、徐冰、宋任穷、徐向前、刘华清、杨白冰等或曾在南宫工作战斗,或曾因各种原因来到过南宫,或与南宫有过直接关系的二十五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与南宫结下了的深厚历史情缘,更为南宫这张金名片增添了不尽的生机和光彩。 “一笔好写,两口二黄”这既是南宫人的爱好,又是评价一个人有无文化的重要标准。其中一笔好写就是写字或曰书法。毫不夸张地讲,南宫爱书法、练书法的人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南宫有一个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就像市花、市树一样的“市字”——“南宫体”书体。 南宫书体,因张裕钊撰文并书丹的《重修南宫县学记》碑——书界称其为南宫碑——而得名的,为书法流派以地名命名之唯一。 张裕钊(1823—1894年),字廉卿,湖北武昌人,为“曾门四弟子”书文之首。著名教育家,曾任莲池书院山长。堪称学界硕儒,书坛宗师,被誉为中国书法从仓颉造字到毛笔字退出信息交流主导载体地位,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师,而南宫碑正是其书、文的巅峰之作。 《重修南宫县学记》从“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的论题出发,证引出只有废除“其弊已极”的“八股之文”,倡导“明体达用之学”,才会出现“风会之变、人才之奋”“人蹶而兴”局面的结论。整篇或纡徐疾促,或流荡凝滞,声气并茂,劲悍雄奇。观其碑书,劲洁清拔,碑骨帖姿,内圆外方,堪称书刻兼优、“文字双美”的艺术珍品。 从目前可见的资料看,玉成南宫碑这一文化项目的当有五人,分别是两位大师、两位县令、一位南宫老乡。“两位大师”即同为“曾门四弟子”的张裕钊和吴汝纶。张裕钊在莲池书院任山长时,晚清著名学者、文人和杰出的教育家吴汝纶正在冀州知州任上,而南宫则为冀州所属。“两位县令”是指时任代理南宫县令李传棣和继任县令陆植。“一位南宫老乡”则为时任莲池书院提调邢朝桢。 李传棣,字梅生,湖北孝感人。光绪十年(1884年)代理南宫县令后,即谋对自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所建之县学进行翻修,工竣后拜求同乡张裕钊“记其事”。请一个大师级人物撰文书丹,按常理润格肯定不菲,然而在张李之间因有同乡之谊,加之张裕钊对李传棣还有再造之恩,因此就少了这些计较。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时正当碑学大兴之际,李传棣的创意恰为张公发挥其特长搭建了平台,点中了他那条始终兴奋的神经。“其碑已与李梅生及南宫绅士宋弼臣朝桢有约,刻成,当为我拓五百纸,并嘱任事者,督令工人精刻为要。”故而只开出了“为我拓五百纸”的润格。 张裕钊对此“刊之贞石,以垂无穷”之为,向来视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谓重视之至,撰文用功不亚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卢延让,数易其稿,终不合意,而《重修南宫县学记》尚未脱稿,此时代理县令李传棣却已离任。至光绪十一年十月廿一日才成初稿,抄寄吴汝纶披阅后,经酌修,于光绪十一年腊月廿九日即除夕前一天定稿,再寄吴汝纶。一再叮嘱他嘱咐新任县令陆植不但要把刻石之事继续完成,而且还要找一个好的刻工,精刻为要。吴汝纶悉数照办,至此才算打通了南宫碑项目通向成功的“最后一公里”。 第五位重要人物南宫人宋朝桢,字弼臣。莲池书院毕业生,之后充书院提调。提调是负责综理院内事物的人物,似今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或协会的秘书长。宋朝桢是张裕钊决策的忠实执行人,因此被其倚如左右手,再加之宋有南宫地籍之利,因此在南宫碑项目实施过程中协调落实更为方便。尽管未见有关于宋弼臣在南宫碑项目中所做工作的更多文字,只有张裕钊在与吴汝纶通信中提到的一句话,但“其碑已与李梅生及南宫绅士宋弼臣朝桢有约”中一个“及”字透露了幕后的天机。试想若仅有决策而无执行,会有切实的成果吗? 南宫碑工竣,使南宫之域有了一通中外瞩目的名碑,在此工程中,吴汝纶的督责推动之功、李传棣的策划首倡之功、宋朝桢的协调沟通之功,均当彪炳史册。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县令陆植成人之美且不争名利的品德,更应嘉赞。《重修南宫县学记》是陆植上任后成文的,但对陆植之功未述一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李传棣“葺而新之”了邑治之县学,而陆植真正成就了南宫碑。正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使一代硕儒宗师的功业更熠千古。 张范津 2017年9月12日 ()
希望这几篇论文对你有帮助 篇名: 《史记》《汉书》表体略说 作者: 王令樾 刊名: 辅仁国文学报 卷期/年月: 21 民94.07 页25-51 篇名: 史记研
1、试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时期近卫军与皇帝的关系2、马尔克与5-9世纪的法兰克社会3、曼与马尔克的比较研究4、论林志纯关于中国城邦制与封建制的研究5、高中历史必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
迷茫中,我也曾不断地思考生命的真谛。在学校这座熔炉里,生活和周围的人告诉我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只要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祖国的事业中
迷茫中,我也曾不断地思考生命的真谛。在学校这座熔炉里,生活和周围的人告诉我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只要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祖国的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