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10

xiaomao7taotao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物理学家事迹研究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la不是luna

已采纳

建议你先搜索经典物理学家,最好选些个性点的,避开大家都会选择的那些名人,然后再搜索该人的一些事迹,成功人总是有一些让你触动的东西,然后先摆他的事迹,然后加上你的理解、感触

351 评论

lalack1987

百度搜啊??!!

335 评论

上善若水maggie

孩纸你省中的吧

159 评论

pangdaxiang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1623年6月19日诞生于法国多姆山省克莱蒙费朗城. 帕斯卡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科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帕斯卡的数学造诣很深.除对概率论等方面有卓越贡献外,最突出的是著名的帕斯卡定理--他在《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中提出的.帕斯卡定理是射影几何的一个重要定理,即“圆锥曲线内接六边形其三对边的交点共线”.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中也是功绩卓著.其最重要的成果是于1653年首次提出了“帕斯卡定律”.定律指出:“加在密闭流体任一部分的压强,必然按照其原来的大小由流体向各个方向传递.”现代的一切应用着的液压机械,都是帕斯卡定律的具体应用,尤其是近些年来,液压科学又以更崭新的面貌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

266 评论

芳宝女郎

胡刚复 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江苏省无锡县人,1892年3月 24日生于泗阳县。1909年清游美学务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入哈佛大学,1913年毕业,191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论文为《X射线研究:□.化学元素的X射线临界吸收频率的实验研究, □.实验测定在X射线频率区的光电子极大速度》。同年回国,任东南大学(1923年以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教授、物理系主任。1925年任交通大学教授。1926年创办厦门大学理学院并任院长。1927年筹建第四中山大学,任高等教育处处长、理学院院长。1928年协助创办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并任专任研究员,后又任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31年任交通大学教授。1936年任浙江大学文理和理学院院长。1918~1950年期间还兼大同大学教授、理工学院院长、校长。此外,1946~1949年他再次赴英美考察,并率领一批中国学者在英国学习微波雷达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教授,1952年任南开大学教授,直到1966年3月26日在天津逝世。胡刚□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物理实验室,使中国物理教学走上正轨;嗣后在东南大学首先开设近代物理课;在浙江大学把理学院办成国内大学中著名的理学院之一。他先后培养出中国自己的一大批物理学家,如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钱临照等。他是中国最早的民间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及其《科学》月刊、明□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为中国开拓现代科学作出了成绩。他是中国近代度量衡制的制定者,订出长度单位1尺=1/3米,质量单位1斤=1/2千克,时间单位1秒,使中国度量衡制与国际单位制间有了简单的换算关系,为中国采用公制开辟了道路。他是电位、熵等大批物理名词的最早定名者。1963年被推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他是一位热爱人民献身科学和民主的爱国科学教育家;1932年1月在民族危亡的紧迫时刻在上海配合抗日军队重创日军旗舰“出云”号;1938年为人民兴水利于江西省泰和县,协助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领导学校几次西迁,保全了仪器设备和图书。他知识渊博,著作面广,有学术论文、译文、专文、科普读物等20多种。他对青年爱护备至,相处如家人,为他的几代学生所称颂。

344 评论

那份噯隻許伱甡

绝对省中的 我还在找呢

206 评论

卷卷卷和毛

丁肇中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09eV~×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1949年,丁肇中随双亲到过中国许多地方。他童年没有进校受过正规教育,但接触了不同省份的文化、历史和方言,也聆听过许多常到他家访问的学者的讨论。1949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他曾获得过许多奖章,如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 B)、《核仪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和《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ing)等科学期刊的编委。 二、科学成就 1.发现丁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2.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中心。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1)反氘核的发现;(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发现;(6)μ子对产生的研究;(7)胶子喷注的发现;(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134 评论

相关问答

  • 彝族文物古迹保护研究论文

    好,发给你!

    静香陈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人物事迹文章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名人

    樑樑198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现代议论文人物事迹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中,关于人物的会非常多,因为写议论文的时候会用到,我整理了议论文万能名人素材事例,来看一下! 莫泊桑 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19世纪作家

    天一布艺镇海店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高考论文人物事迹素材

    想要写一篇好的文章,有好的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作文中最常用到的就是名人事例,我整理了作文素材名人事例仅供参考! 艺术中的故国之思 南宋遗民郑思肖擅长作墨兰

    山东指纹锁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论文

    尽管屡遭贬谪,苏轼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苏轼的达观是平实的.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

    liuyuecao11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