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7

A广州淘上居
首页 > 学术期刊 > 仁学思想研究生毕业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520贝基清净果

已采纳

."恭,宽,信,敏,惠"是实施学校人文化管理的必要途径.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在对待教师的管理上,实施"孔子"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的思想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孔子提出的"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对当今校长管理学校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它是校长实施人文化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选择.我们学校的杨校长就努力实践着这五个字.就说"敏"(勤勉,奋勉)吧!杨校长工作勤勤恳恳,毫不懈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大家同心干.他经常与学生谈心,让校园管理紧扣学生的心弦.他能为六年级徐丹阳同学报考"杭外"的思想波动,屈膝长谈两个多小时,让学生得到精神的疏通,他与学生的感情也得到异常的融洽;他给全校师生树立了"文明,卫生弯弯腰"的榜样——见到塑料袋,纸屑便立刻捡在手里丢入垃圾箱;他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而早晨健入校园的步伐却时常率先而至……他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热情工作着,他坚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全校师生的心田,用辛勤的汗水去美化学校——这共同学习,工作的乐园!再说"宽"吧!杨校长在管理中坚持以宽容为本,勇于接受不同的意见,讲究民主,校务公开,广纳贤言,对与自己政见不同者,提意见者虚心相待,做到了包容宽厚,解放老师们的思想和个性,放飞老师们的理想和激情,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形成了和谐的校园文化.而且时常给教师以人文关怀,让学校给教师以家的感觉,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组织"打红五"比赛,组织舞会,组织登西山比赛,组织师生拔河,组织班主任休假学习等等.当然杨校长从不姑息错误,该批评就严厉批评,但都以满腔的热情去帮助犯错误的人,使其改过自新,轻装上阵,投身于学校的工作,使学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成为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成为享受教育幸福的和谐乐园,这样最终形成了新型的宽严适度的和谐的校园管理文化.2."爱之,能勿劳乎 "的师生,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人文校园的有力保证教师和学生是构成学校人际关系的主体,因此构建和谐人文校园首先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意识,即在教育全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成为全体学生衷心信赖的亲密伙伴,学生则是以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存在.教师要时时,处处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真心实意地去尊重,理解,关怀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厚爱处于暂时后进状态的学生;教师要时时刻刻将自己的行动体现在一个"爱"字上,"因人而异"地展开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倦"教导.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毕生最基本的美德.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人曾向小学著名教育家王企贤老师取经,王老师回答说:"要说有什么经验嘛,也很简单,只有一个字,就是爱,爱你所从事的事业,爱你所教的学生."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对学生付诸无私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如果把友谊比作财富,那么就教育同学们珍惜这份同窗之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青少年时代的友谊是最纯真的.同学们要关心与自己同窗读书的伙伴,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让他们感受到温馨美好的同学友情.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这句话教导我们在出现问题时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与同学相处,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团结互助,是打造健康和谐的同学关系的重要因素. 3."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的师生道德追求是营造和谐人文校园的长远之计孔子在追求普遍性仁爱的过程中,就曾经说过:"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个体基础.学校的校长,老师,同学乃至家长,都应该做到修身养性,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如:学生不小心弄脏了衣服,我把他洗干净;下课过路时发现地上有一片纸,我拾起来;孩子提出要向希望工程捐款,我鼓励他支持他;上洗手间看见一个水龙头还在漏水,我拧上它; 放学时教室里灯还亮着,我关上它;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遇上外地客人问路,我耐心细致地告诉他带领他……相信校园内的人们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都从小事中践行自己的道德素质,校园的人文文化也将更加和谐,校园的人文品位也会更加高尚,校园的人文和谐将长久不衰.

348 评论

gangyaya037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德,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 孔子以后的几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对仁学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影响后世极大。孟子把"恻隐之心"看成"仁之端"。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怜悯、同情之心,进而把仁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因而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有道德的人就是保存了先天的仁德的人,具备了仁德,才能以仁爱之心处世待人。 在将仁爱思想建立成为人性论的依据之后,孟子又将仁爱精神推而及于政治,从而产生了他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便是孟子的仁政论。在他看来,仁与不仁应当作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国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统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不施仁政是绝对做不到的。 秦汉以后,孔、孟的仁学思想不仅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还在后世的实践和阐发下继续得到了发展。 秦由暴政而亡的教训,给了汉初统治者们带来太多的思考。当战争的烟尘散尽后,汉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因此撰成《新语》,认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导致强秦速灭的重要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话更是切中了要害,这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对汉初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极度凋弊、百业俱废的严峻现实,汉初的统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他们看到了儒学"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特征,于是,当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伦理纲常。 汉统治者取用儒学却不是专用儒学,他们也离不开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张,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汉武帝的欢迎。汉朝学术是一种综合学术,那时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杂糅,仁义与法刑并列。这表现在汉朝的施政方针上,则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刑德并用"。西汉的"中兴之主"宣帝就表白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武帝便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虽然他们内里多欲,但为了江山的长治久安,仍然要压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施仁义。

164 评论

燃情咖啡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中仁之美论文

摘 要: 儒家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主要的基本派别,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孔子美学作为儒家美学的代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仁”作为孔子美学的思想精髓,与其密切联系。“仁”是阐述如何“做人”、“成人”的人性理论,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为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他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自然美与做人联系起来,既深刻又富有人生哲理。

关键词: 孔子;仁;美学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之中,儒家思想有其特殊的地位,根植于人们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思想。“仁”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他审美理想和美学体系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和培养“仁”的心灵,道法品质以及人生境界“仁人”。

一、以仁爱为精髓的儒家美学

层叠式宝塔是孔子美学结构体系的特点,而“仁”处在这个结构的中心而贯穿上下。“仁”是他整个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的美学就是仁学的延伸,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作为仁学美学。以血缘关系所产生的亲子之爱是整个仁学的根基。他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都强调了“孝悌”是“仁”的第一要义,也为“仁”之本。“孝”是讲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悌”是兄弟姐妹之间各自应尽的责任,“孝悌”是两种最重要的血亲关系的道德规范。这种血亲关系是发自内心之情,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与天下普遍的情感相类似。这样一个过程就完成了“泛爱众,而亲仁”的仁学体系建构。

“仁”是道德标准,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2就是说,君子中可能出现“不仁者”,而小人中则决不会出现“仁者”。这样来说,“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所以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3“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4“仁”与“不仁”,主要取决个人思想意识的修养,要有主观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

二、孔子对“仁”的人生追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这句话说出了“仁”字的真谛,可以看出要做一个真正的仁者是需要先对自己要求严格,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也是去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标准。要求他人首先要自己做到,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用仁爱之心的准则去为人处世,并遵循“仁”字,那么孔子提出的这个想法和愿景就能够得以实现,君王实施仁政,爱戴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友爱,这是社会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6。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光是要有平等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同时身体力行,用“礼”的外在行为表现去待人接物,而作为“六艺”7首位的“礼”确实是孔子“君子”这一社会理想美标准的道德集中体现之一,周礼是孔子最为推崇的礼仪。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8又说:“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9由此可见其对周礼毫不掩饰的敬仰。而周礼,显然是宗法贵族统治者的的礼数,如铸鼎、乐舞,都有等级,不能乱用,乱用即为“礼崩乐坏”。

基于这种为使社会变得有序,让人们的行为规范起来的理想,孔子采取了“礼”的方法,让人们将精神寄托于恢复“周礼”中,从人的本性规定出发,重建道德和信念,以此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在孔子看来“不学礼,无以立。”10礼是人安身立命,言行举止的准则。孔子所倡导的“礼”是奴隶主贵族等级意识的反映,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在谈到对自然美的赞赏时表示过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1从整句话来看,就是知者从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同的特点,即是水的清澈和流动象征着一种乐观的精神,而仁者从山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同的特点,山的矗立高耸,是一种静态的美。这里的“乐”是一种美感,而这对孔子看来不是由山水的景象引起的,而是“知者”对于水,“仁者”对于山的感情外移,即移情作用起来的.,换句话说,不是触景生情,而是缘情观景。“知者”在审美对象水那里,“仁者”的审美对象在山那里,看到了有与“知者”、“仁者”相似的性情,故而产生喜爱之感。

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由此而产生的审美关照使得山水之所以成为“君子”观照的对象,是因为“君子”以山水比德,发展起来“比德”理论。山水的自然形象所具备的某些特征可以象征人的高尚道德品质。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相联系,自然美就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包含有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的成分,也就是包含有主观意识形态的思想成分。

四、结论

分析孔子美学思想中的“仁”,美在于“仁”的表现,美就在于精神能力的发挥,在于精神光芒的照耀,在于人生境界的呈现。中国古代文化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永葆青春的生命活力,在世界文明中有其崇高伟大的地位,这可以说都和孔子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他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12这是宇宙自然的状态,是人应当有的生存状态,身心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性,也是人的审美状态。宇宙充满生意春气,人的精神世界也要充满这生意春气,也要由这生意春气生成丰富多彩、崇高伟大的精神境界,生成一个更美的世界。

注释:

1.出自《论语·学而》

2.出自《论语·宪问》

3.出自《论语·述而》

4.出自《论语·颜渊》

5.出自《论语·卫灵公》

6.出自《论语·颜渊》

7.孔子编订的“六艺”,包括:礼、乐、御、射、书、数。

8.出自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

9.出自《论语·述而五》。

10.出自《论语·尧曰篇第二十》第三章。

11.出自《论语·雍也》。

1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211 评论

1234大兄弟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故事来彻底了解孔子“正名”的涵义:当孔子三度至卫时,卫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先前卫灵公宠爱夫人南子,想要把公位传给南子的庶子。于是,嫡长子蒯聩便企图暗杀南子以保公位。不幸谋杀计划未成,而卫灵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后勃然大怒,欲弑子蒯聩。蒯聩逃亡至晋,卫灵公便与晋国宣战。就在卫灵公想要请教孔子有关兵阵之事时,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学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隔天孔子便感慨万千地离开卫国。现在灵公过世,蒯聩又不在国内,蒯聩子辄便继承公位,是为卫出公。但是,就在此时,蒯聩亦在晋军护送下回到卫国,父子便为了争夺公位而反目成仇。孔子看在眼里十分伤心!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便对子路不厌其烦地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由上述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立信,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德治,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罚的大司寇,他怎会不知道严刑峻罚立竿见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无耻”的社会隐忧,所以才提倡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才是经世济民的正途!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况孔子教学的项目有四:文、行、忠、信。(原文见于《论语· 述而篇》)文,指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行,是德行;忠,意指尽心尽力;信,即为诚实无欺。孔子对于古代文献十分重视,尤其是诗、礼、乐。他认为这三项学问对于人的性情养成非常重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使人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使人进退得宜,进而可以立身于世;乐,可以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顺道一提,孔子曾经这样称赞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不厌、教不倦,使孔子成为中国的“大成至圣先师”。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多至三千人,从“论语”书上看来,他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于身则身修,用之于家则家齐,用之于国则国治,用之于天下则天下平。孔子与中华文化孔子虽为诸子之一,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论而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恢复六经的正统地位,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柳翼谋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宋儒朱熹曾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与世界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都有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截止到2007年6月,国外开办的孔子学院(学堂)已有156所。[2]孔子的思想也对世界其它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霍尔巴赫、莱布尼茨、休谟、魁奈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孔子思想,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自然神论观及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说:“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295 评论

相关问答

  • 学校体育思想研究论文

    现代体育思想与公共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现代体育思想的指导。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体育思想的内容,以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有的内涵

    贪吃的pinko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仁学思想研究生毕业论文

    ."恭,宽,信,敏,惠"是实施学校人文化管理的必要途径.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在对待教师的管理上,实施"孔子"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的思想策略是必不

    A广州淘上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浅谈孔子思想中的仁的论文模板

    关于孔子仁义的论文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依据。“仁”作为道德观念虽不是孔子

    拿一杯铁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杨万里思想研究毕业论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读后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的前半部议论,后半部描摹,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

    毒师999999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教育教学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 摘 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

    miamia小牛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