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18

紫蝴蝶CYF
首页 > 学术期刊 > 写少年维特之烦恼论文主题是什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987分撒风

已采纳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成书取材现实真实生活和事件,维特的周围充斥着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傲慢的贵族。事业没能提供给他展示的空间,他转而寻求爱情的慰藉,哪怕是精神上的纯洁的恋爱,最终在不愿屈服于污流之中,在精神受到打击之下上,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是18世纪德国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缩影,维特的经历的自白,展示了一连串的典型的发生在身为一个市民阶层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事情,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生活,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真正的本性。从维特身上,我们真切看出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时期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品[1],他的作者歌德,因此而闻名于世界,所以,《少年维特的烦恼》于德国意义重大,于歌德意义也十分重大。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成书取材现实真实生活和事件。从歌德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知道歌德在1772年离开法兰克福来到韦茨拉尔,认识了名为夏绿蒂的姑娘,并爱上了这个贤淑善良的充满爱心的姑娘。可是这个姑娘是他的朋友克斯特纳的未婚妻,这使他十分痛苦,得了忧郁病,为了摆脱忧郁,他试图“把这几年来萦回于我心中的素材搜集起来,追忆自己最苦恼,最悲伤的情境”[2]而写一篇文艺作品;当听到朋友耶路撒冷爱上朋友之妻而苦闷自杀的噩耗时,歌德“禁不住把正要动笔来写的作品灌上炽烈的热情,以致诗的情景与实际的情景的差别丝毫不能分辨出来”[3],用四周时间一气呵成。 《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书信体的形式,以维特的独白讲述了一个无缘的悲哀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讲述了一个有志的知识分子的陨灭的过程。 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渴望自由、向往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但是他生活的社会却充满着等级观念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维特的周围充斥着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傲慢的贵族。事业没能提供给他展示的空间,他转而寻求爱情的慰藉,哪怕是精神上的纯洁的恋爱,可是又一步一步陷入绝望之中,最终在不愿屈服于污流之中,在精神受到打击之下上,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于1774年,当时的德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18世纪下半叶,德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市民阶级和贵族矛盾日益加深。德国的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下,渴望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他们表达他们摆脱封建束缚、解放个性和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的新时代的要求,主要对封建专制暴政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发起了反抗。由于缺少爆发政治革命的条件,青年们主要在文学的领域展开了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他们接过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提倡投入自然的怀抱。 60年代中期赫尔德的《论现代文学片段》等一系列论著以及对于民间文学的发掘和研究,为这场运动作了思想准备,1770年赫尔德与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相会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端[4]。狂飙突进运动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给了封建专制以猛烈的一击。歌德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以第一人称,记录着人的内心生活的震动,揭示心灵深处的隐秘。从描绘生活现象的人和事中力图投入生活的本质,寻根究底的探求生活中的问题的奥秘[5]。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也作为运动的创作实践推动狂飙突进运动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像是一扇窗子,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1770到1780年这个阶段的德国,它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特点,体现了狂飙突进的精神。 一方面抨击封建旧制度,反对旧道德的束缚,体现对自由的渴望。从维特的口中爆发出“所有的清规戒律,不管你怎么讲,统统会破坏我们对自然的真实感受,真实表现!”“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只要谁的言行自由一些,清高一些,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你就会在背后叫:这家伙!喝多了这家伙是傻瓜!......真可耻,你们这些智者!”的控诉,维特以死来控诉旧道德对爱情的桎梏。他反对阿尔伯特的“某些行为(如自杀)无论如何都是罪过,不管它处于什么动机。”;讽刺嘲笑那些认为青年人自由是热情迷醉疯狂的“明智的人” “道学先生”, 维特愤怒地争辩“你们弄清了一个行为的内情吗?”,他批判道学家“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维特在公使那当差的日子时,暴露出社会的趋炎附势,马虎潦草的风气。“文章嘛写得倒挺好,不过您不妨再看看,每看一遍总可以找道义个更漂亮的句子,一个更始和的小品词。”,有价值的观点得不到支持,听从可恶之人的指手画脚,形式主义却不断地要执行。青年维特只能感到“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是我深夜仍精神饱满,一大早就跳下床来得兴奋剂已不知抛到了何处。” 另一方面作品揭露苟延残喘的贵族的丑陋嘴脸和抒发对市民阶级的同情与恼怒之情。尽管贵族在经济上已不占优势,但他们顶着贵族头衔,自视高贵,封B小姐的姑母的乐趣竟是俯视市民的脑袋。所谓的贵族“扬着世袭贵族的眼睛和鼻子”,处处以高于一等的姿态出现,欺压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有着软弱的性格缺点,总是处在“最令我(维特)恼火的是市民阶层的可悲处境”,我们可以读到小市民们虚荣与无聊,“他们是如此斤斤计较等级,无时无刻不在觑着抢到别人前面去一步的机会,以致这种最可悲,最底下的欲望,竟表现得赤裸裸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时暴露青年市民的彷徨与懦弱。维特虽然“恼火的是市民阶层的可悲处境”,可是他作为特定时期的市民青年,身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令他自己也气闷地彷徨与懦弱,当他辞去公职,给绿蒂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浑身充满活力,却偏偏无所事事,闲得心烦,既不能什么不干,又什么都不能干。”社会的大的前提下,维特自己无可奈何地产生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少年维特的烦恼》里一股狂飙突进的精神,在德国混乱而虚空的社会现实中透出顽强的生命活力。这着重体现在青年人对人的思考。维特喜欢读荷马,喜欢莪相的诗,经常在明朗与愁闷中分析自身,“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艾的怪物!”“人毕竟是人啊!当他激情澎湃,受到了人类的局限的压迫,他所能有的一点点理智便很难起作用,或者说根本不起作用。”;同时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如果我们不顾自己的衰弱和吃力,只管一个劲儿往前赶,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虽然步履踉跄,不断迷路,却仍比其他又张帆又划桨的人走运----而且,一当你与其他人并驾齐驱,或者甚至超越了他们,你就会真正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不顾一切向前赶,真正的突现了18世纪德国的对人性的思考。 歌德受斯宾诺莎唯物主义世界观影响,开始对自然的思考, 借着维特的话语“然而诗也罢,场面也罢,田园牧歌也罢,统统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我们亲身经历了自然现象还不够,还非得来一个依样画葫芦不可么?” “使我痛苦的不是世界上那些巨大但不常有的灾难,不是冲毁我们村庄的洪水,不是吞没你们城市的地震;戕害我心灵的,是大自然内部潜藏着的破坏力,这种力量所造就的一切,无不在损害与它相邻的事物,无不在损害着自身。”同时在小说中有许多对哲理的探索,维特认为世界的现象丰富复杂,并不只有极端——“不过,好朋友,世上的事情很少能要么这样,要么干脆那样,人的感情和行为千差万别,正如在鹰钩鼻和塌鼻子之间,还可能有各式各样的鼻子。”;人常常对第一印象有崇拜——“我们总乐于接受第一个印象,即使最荒诞离奇的事,你都能叫他信以为真,并且一下子就记得牢牢的;而谁想去挖掉这个记忆,抹去这个记忆,谁就自讨苦吃!”他排斥文明对自然的再造,对自然虔诚而敬畏;当人在气闷的环境中,在不称心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自然,作为心灵疗伤的方法。维特的口中说出了这些对自然、对哲理思辨的话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有志青年怀才不遇潦倒苦闷时的所思所想。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人与人关系和情谊进行思考。维特对纯洁爱情的渴慕与膜拜,是他的精神上的支柱。小说鲜活地描写了青年的激动的心理和小鹿在跳的爱情体验“日月星辰尽可以安安静静地升起又落下,我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周围的整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后。”“她是圣洁的,一切欲念在她面前都会沉默无言。”维特渴慕的绿蒂善解人意,给人以安慰温暖。所以在困惑失败时常常回忆绿蒂而寻找寄托。辞去公职后,在与侯爵交往中又是那么苦闷,侯爵只注重他的办事能力,但维特看重心灵“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却为我所有。”于是他来到绿蒂那里寻求安宁,他把生命的依托赋予了绿蒂,却依然忧郁而彷徨。渐渐开始自杀的计划时,但是他发现“可是,你要是这会儿走了,从他们的圈子里消失了,他们又将多久会感到失去你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缺陷呢?在对自己的存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在留下了他存在的唯一真实印记的地方,在他亲爱的记忆中,在他们的心坎里,也注定了要熄灭,要消失,而且如此的快!”用他的话“人对人竟如此地缺少价值。”,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结论。他认清的事实是“攫取是人类最自然的欲望。婴儿不总是伸出小手抓他们喜爱的一切么?”对人与人的思考的结论其实不应是人对人竟如此地缺少价值,但是在18世纪的德国,一个反抗的青年,他用这样的结论,在他的反抗的道路上断去自己对生的留恋,做出义无反顾斗争。 带着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和不从,维特在安顿好一切后,与这个社会永别了。 维特与社会的冲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少年维特之烦恼》正如维特死前读的莱辛 《爱密丽亚·迦绿蒂》一样,尖锐地揭露和强烈地批判了德国18 世纪封建统治的丑恶、专制暴君的荒淫和暴虐, 德国资产阶级的弱点: 他们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 但没有力量向统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但是维特的自杀不是他的软弱而造成的,维特的死代表了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他代表了探索出路而不得的寻求另外的途径的不屈服的反抗到底的悲壮精神。 歌德曾经这样说:“在一个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的诗人和一个在个别中看出一般的诗人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一个产生出譬喻文学,在这里个别只是作为一般的一个例证或例子,另一个才是诗歌真正的本性”[6]。维特是18世纪德国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缩影,维特的经历的自白,展示了一连串的典型的发生在身为一个市民阶层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事情,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生活,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真正的本性。从维特身上,我们真切看出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时期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 歌德作为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他通过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再将有典型意义的事情整理起来,结合自己和朋友的生活,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顺利而自然地产生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有“为人生”而写作的鲜明倾向[7],实现了源远流长现实主义的传统。因为典型,所以引起了轰轰烈烈的共鸣,,很多人为维特的命运落泪,青年男子穿上维特式的服装,造成“维特热”的出现。这部小说短期内就被译成了荷兰文,英文,意大利文和俄文的译本。《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社会中产生强烈而巨大的影响。 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梅林评价歌德:“所有德国文化领域中的伟大人物中,没有比歌德更真实,更伟大,更不朽的艺术家了。”在我看来,歌德因为真实,所以伟大;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因为反映了现实, 并且如歌德在《诗与真》中说的“它在恰当的时刻出版,正如只须一点的火药线来爆炸一个埋藏着猛烈的炸药的地雷坑那样”[8],所以获得了这么大的反响,获得了德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

98 评论

柔和的风0751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一股“少年维特热”。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这烦恼》连在一起。

主要赏析

《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

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138 评论

胖蟹爪爪

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当歌德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这是从百科里复制下来的,他的写作背景 写作意图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 这是在别人的回答中复制下来的= =

235 评论

sophiabruce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 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关键词] 狂飙突进;人生追求;自然;纯真;自由平等[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7)09-0060-02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伟大的德国诗人”、“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而使其一举成名的就是他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以后,几乎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彻底改变了德国被视为“没有文学的野蛮国度”的可悲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成为当时年轻人竞相模仿的对象,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为什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勃兰兑斯作了深刻的论述:“《维特》是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像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勃兰兑斯的上述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维特形象的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正是这部作品恒久魅力的关键所在。这种真实性并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某些情节几乎就是现实的翻版,而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抒发的感情的纯真自然。小说主人公维特的烦恼,即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内心的痛苦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的烦恼,以至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强烈共鸣。那么维特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一、自然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重现,要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犹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镜子一样,那该多好!”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还仰慕来自民间的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系⋯⋯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而[收稿日期]2007-07-04第9 期 刘娟: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61是“全部知觉和全部感观都充满对她的倾慕。”绿蒂成为维特关于自然的理想在人身上的最完美的体现。他最鄙夷上等人的虚伪做作:“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尊纡贵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对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维特进行了尖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看到“为了追逐等级地位,他们互相警觉,彼此提防,人人都想捷足先登”。与善良淳朴的下层劳动人民相比,“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这篇短文里曾经赞叹莎剧人物准确地再现了人的本质,维特心目中的自然“意味着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一如宇宙的统一性,但也是对善与恶的二元论概念的扬弃,抛弃天神的启示和救世的诺言,承认生老病死的人的命运”,这种自然,“不单纯是山川风光,而是一种哲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概念”。维特对自然的无限崇仰,体现了青年歌德本人的世界观、宗教观、社会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生动形象地阐发了卢棱和斯宾诺莎的理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曲折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现实的要求。二、纯真维特是一个心思细腻、品德高尚的青年。他怀有美好的理想,深爱着这个世界,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每当感觉到他的“心贴近草丛中麋集扰扰的小世界,贴近各种虫豸蚊蝇千差万别、不可胜数的形状时”,他“就感受到那个他自己的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觉到那个飘逸地将我们带进永恒快乐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呼吸”。他向往的世界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得到充分表现,充分满足,充分施展的世界。他热情奔放,独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像个天真单纯的孩子,自由自在。维特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认为“那些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人最为幸福,整天带着玩具娃娃东转西跑,给娃娃脱了穿,穿了脱,瞪大眼睛在妈妈放甜面包的抽屉周围悄悄转悠,要是一下拿到了心爱之物,便将嘴里塞得满满的,鼓着腮帮吃掉,并且嚷嚷:‘还要!’——这样的人是幸福的。”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时,绿蒂与年幼的弟妹们和谐相处的一幕可谓人间乐景,这个情景给维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正是维特的童心使他对美丽善良的绿蒂着了迷,又是亲近小孩子的共同点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他天真自然,甚至于在乡村舞会上“暗暗起誓”,永远不让这位他心爱的、渴望得到的姑娘“同别人跳华尔兹”。他的这种任性的举动不仅不可笑,反而更让人觉得纯真可爱。三、自由平等维特十分推崇天才,他追求感情自由,要求平等和个性解放。他说自己“不大喜欢听人差遣”,认为“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仍然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顾一切追求她,成为尴尬的第三者。当他对绿蒂的爱情受挫后,他曾想通过发展事业来摆脱爱情失败带来的伤痛。然而他所生活的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却是个束缚天才的时代,他的天才在这样一个因循守旧的环境中根本无法施展。出身市民阶层而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的维特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重新回到绿蒂身边,更深地陷入无望的三角恋爱中。维特对绿蒂的恋情自由而奔放,执拗而强烈,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终于走上自杀的绝路。维特对封建专制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平等有深刻的认识,最令他气恼的便是市民阶层的可悲的处境。一些贵妇人甚至宁肯带着她们的丈夫退场,也不愿跟他一起参加晚会。然而这些贵族其实只是一群“傻瓜”,他们拘泥刻板、因循守旧、虚伪愚蠢、空虚无聊、尔虞我诈,一心追逐等级地位,对老百姓却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对这些狂妄自大的家伙,维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强烈的谴责:“我知道,我们并不平等,还不可能平等;但是我却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维特以一颗纯真炙热的童心深爱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却以冷酷的现实来回应他,将他的理想击个粉碎。正因为他崇尚自然,所以他痛恨“及早地筑起堤防来遏止天才的洪流激涨”的绅士们,厌恶迂腐刻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族;正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所以他才为上司的不赏识和朋友们的不理解而痛苦,为遭情人的遗弃而心碎;正因为他追求自由平等,所以他深深同情失去遗产继承权的农家和失恋的青年农民,为多灾多难的下层穷苦劳动人民鸣不平。歌德在谈到自己这部作品时曾说:“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使我感受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无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式的理想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266 评论

Diana~蜜桃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及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241 评论

静静仰望静

写作背景: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当歌德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JohannChristian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小说中自杀的情节是受到了一位年轻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发而产生的。耶路撒冷确实因为巨大的爱情上的不幸而自杀,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朝拜圣地。卡尔·威廉·耶路撒冷(KarlWilhelm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于1772年10月自杀。此事是凯斯特纳告诉歌德的。具有悲剧性的是,耶路撒冷用来自杀的手枪是凯斯特纳借给他的。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混合起来,而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运越来越多地成为叙述的主要对象。歌德将耶路撒冷的许多性格特点和其他特征转移到他的维特形象上。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杀的情况,歌德于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暂地来到韦茨拉尔。他以与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谈话,以及他自己对耶路撒冷的记忆构成了小说的基础。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凯斯特纳对耶路撒冷之死的报告的一些段落。写作意图: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我在中学时读的这本书,当时能记得住的就是维特与绿蒂跳舞的片段与维特自杀后不能入墓地结局。现在再看,无限感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27 评论

相关问答

  • 文献综述告别论文烦恼

    论文综述范文写法如下: 1、标题 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设计(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 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作为整个

    大旺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医学生毕业论文告别论文烦恼

    医学生论文致谢(精选5篇) 论文致谢词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表示尊重所有合作者的劳动,它有利于促进形成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致谢提供的信息对读者判断论文的写作过程和价值

    j解y语h花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夏洛特烦恼论文研究现状

    这部电影很好看,不仅剧情非常有意思,而且演员的演技也是非常不错。

    秋林花语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毕业论文告别论文烦恼

    字数难关:“第一次写论文的时候觉得2000字好多,很快就把自己要说的写完了,字数根本达不到要求。”

    哇哇叮咕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期刊主编告别论文烦恼

    因为每天面对的普通投稿和询问人太多了,难免有些不耐烦。只有优秀的稿件可以打动他们,如果你的文章足够好,你的名气足够大,他们会放下身段主动找你的。如果不是这样,你

    漫游的Alic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