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8

周小米jiang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公共债务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珍珍zero

已采纳

经济形势是指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走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关于经济形势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预测》

摘 要:本文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了2017年的经济发展走势。首先阐述了上一年世界经济总体的形势,并归纳出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预算和展望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5%,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4.5%,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11.5%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最低,南非的失业率最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0.7%,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0.6%,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3.2%。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3.1%,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1.6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 措施 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7.5%过渡到了2014年的4.4%。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最后,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 报告 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7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3.3%至3.8%之间。对2017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7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0.05%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荣文.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卢新德.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2013(05).

《浅谈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与经济改革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有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

关键字:经济形势 发展前景 体制改革 宏观调控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8.2%,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加快了4.9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4%,其中出口增长30.1%,进口增长37.4%,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1.4倍,亏损下降16.3%。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8%,1999年为1.6%。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0.2%。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 方法 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 总结 经验 ,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

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176 评论

茶舞清香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其他的资料: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及现实思考内容提要:9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首先回顾和归纳了各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然后结合我国金融体系中可能诱发危机产生的因素,对我国预防和抵御金融危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最后提出建议。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验与教训 现实思考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却明白无误地昭示着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虽然我国迄今还未曾在发生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归结为我国先前所处的封闭状态。事实上,国外近年来关于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论调几乎就不曾停止过。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发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吴传俯,2003)。更有《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发表文章认为“中国金融系统在走向毁灭”。虽然这些观点各有其出发点,但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更显得迫切而重要。一、理论综述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可见,马克思是将货币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以市场竞争、资本积累以及信用发展等因素为现实条件,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则是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银行信用在缓和和加剧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二)西方的金融危机理论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稳定”理论,Tobin(1980)提出“银行体系关键”理论,Kindleberger(1978)提出“过度交易”理论, M.H.Wolfson(1996)年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并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强调金融危机由于预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质以及经济基础变量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动性危机模型(J.Sachs,1998),侧重于从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来解释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孪生危机”(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 ,从实证方面研究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固有的联系。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历史上看,早期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格兰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并试图从中找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因素,以为我国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一)90年代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根据时间顺序如下:1.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90年代初,两德合并。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8.75%。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2.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3.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李建军、田光宁,1998)。.1998-1999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俄罗斯金融市场在1997年秋季大幅下挫之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到1998年5月,终于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震荡,股市陷入危机,卢布遭受严重的贬值压力。俄罗斯金融危机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综合反映 ,被称为“俄罗斯综合症”。从外部因素上看,一方面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导致其国际收支恶化,财政税收减少。但究其根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长期不景气,金融体系不健全,外债结构不合理则是深层次的原因。5.1999-2000年的巴西金融危机1999年 1月 7日,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宣布该州因财源枯竭,90天内无力偿还欠联邦政府的 154亿美元的债务。这导致当日巴西股市重挫 6%左右,巴西政府债券价格也暴跌4 4%,雷亚尔持续走弱,央行行长在三周内两度易人。雷亚尔对美元的汇价接连下挫,股市接连下跌。“桑巴旋风”迅即向亚洲、欧洲及北美吹开,直接冲击了拉美国家,欧洲、亚洲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巴西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受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而其内部原因则是公共债务和公共赤字日益扩大,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失误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其实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各国头上,只不过是在不同时候降落在不同国家头上而已。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几乎年年都有。事实上,2001年再度爆发阿根廷金融危机,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的频繁性。20世纪以来典型的金融危机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染性;(2).突然性;(3).破坏性;(4).频繁性。总的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发展的趋向来看,金融体系内部越来越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然而宏观经济结构失调,僵硬的汇率制度,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合理的外债结构往往成为酝酿金融危机的土壤,也是导致这几次金融危机的共同原因。(二)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金融危机爆发频率的增加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大致有以下几点:1.实施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对于一国经济而言,大致可以选择由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和由央行干预的固定汇率。比较而言,固定汇率在微观经济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央行明确承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却使得央行必须牺牲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而浮动汇率则可使货币政策能够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从而引致较优的宏观经济绩效。然而实施固定汇率制却并非意味着绝对地固定名义汇率,而应当动态调整以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事实证明,汇率变动的压力如果不能以主动的方式加以化解,则必然就以危机的方式释放。以墨西哥与泰国为例,僵硬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能反映真实汇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固定汇率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在投机者的冲击下,外汇储备就会下降并引发市场信心危机。2.对于国际救援宁可不可抱有期望外部贷款援助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之一。来自IMF等外部贷款救援有利于稳定币值,恢复危机发生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职能的发挥需要以极少数国家的利益为前提。IMF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其实又是两次危机缓解时间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IMF的贷款条件往往比较苛刻,甚至会以牺牲部分国家利益为代价,并且附带着漫长的讨价还价时间,这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是极为不利的。而这其实也就是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宁愿过贫困日子也不向IMF求援的原因。因此,对于在金融危机以后的国际救援不应给予太多指望。3.适当的外债规模和结构双缺口模型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较高储蓄率时也必然要借助于外资和外债。事实上,外资流入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对于巨额短期资金进出应当适度从严,以减少金融市场的动荡。在上述的几次金融危机中,短期资金几乎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借入的外债应用于投资用途,而不应用于偿还旧债,更不应当为特权阶层所挥霍。4.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总结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东亚奇迹”正为世人所瞩目之际,因此,其中缘由更值得沉思。事实上,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的亚洲经济中早已出现了严重的结构问题。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加剧了经济失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条件。 三、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中国迄今为止没有爆发过金融危机,主要可归功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谨慎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资本帐户下的不可自由兑换。然而,虽然没有遭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却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的金融系统有多么安全。事实上,我国在渐进改革中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已经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这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2.证券市场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现象;3.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IMF曾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作了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鼓励各国政府实行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2.由国际结算银行出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鼓励新兴市场遵守这些标准;3.在IMF建立自动生效的援助机制,当符合标准的国家在遇到金融危机时,自动给予援助;4.IMF积极鼓励新兴市场使用价格手段来限制那些不适当的、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5.注意力从限制短期贷款的发放转移到确实让放贷者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除了IMF所归纳的这五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我国经济中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从预防金融危机出发,构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并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1.加强审慎的监管体系。审慎监管体系的脆弱性是许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管,一国金融体系的运作就会失去安全屏障。而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效的审慎监管体系,则由于明确或潜在的存款保险的存在以及不对称信息的原因,银行体系里将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这样,在发生危机时存款保险或政府会提供担保的预期会诱使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更高概率(Le Fort,1989)。根据我国目前实施监管的现状,应当重点从制度上完善监管体系,杜绝监管的漏洞,促使银监会 、证监会、保监会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培育金融监管体系运转的微观金融基础;将金融系统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效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监管监管者,平衡和制约监管者的权力和义务。2. 完善和稳定金融体系。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导向型的金融系统优于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然而更新的研究表明两种金融系统各具优势和劣势 。对一国而言,选择那一种模式更多地应当从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予以考虑。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达成的共识是一个“好的”金融系统应当具备有效的法律体系,良好的会计标准,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公司治理。实践证明,健全的金融体系将对抵御金融危机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3.改革低效的国有银行体系。目前,国有银行体系的低效运作已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淀多年的历史坏帐和低效率的银行治理结构则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此外,我国应当引入民营银行,形成适度竞争的银行体系。各国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才是提高银行体系运作效率的根本途径。4.谨慎推行金融自由化。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导下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然而不同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绩效却相差甚远。许多国家由于金融自由化不当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而言,金融自由化已成为现实的选择,重要的是要为金融自由化创造有利的初始条件,谨慎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5.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事先监控和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化解于未然就极为重要。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参考文献:[1] Demirg- Kunt, Asli and Detragiache, Enrica.“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1998.[2] 贝内特•T•麦克勒姆,国际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3] 李建军、田光宁,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4] 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5] 王德祥,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J],《经济评论》,2000年3期[6] 刘明兴、罗俊伟,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科学》,2000年4期

271 评论

小梦不吃土

给你现成的资料终归有限,你可以去查看各方经济学家对该问题的分析,集百家之长就是你的,另外,你还可以形成独立见解,这就是素质。

301 评论

呼啦啦达人

从次贷危机论中国金融的诚信风险。

260 评论

summer阿超

金融学专业二学位论文选题 题号 论 文 题 目J1 我国融资租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2 我国融资租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3 “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分析J4 “中部崛起”的资本市场支持J5 ETF国外经验借鉴及中国制度建设J6 QFII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7 按揭贷款的风险及防范J8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9 保险基金投资研究J10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的影响J11 表决权信托研究J12 不良贷款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13 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障碍及对策J14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J1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J16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J17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动态学分析J18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现状评述J19 盯住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分析J20 短期资本流动与金融脆弱性J21 对冲基金与金融风险J22 对完善银行同业拆借运作管理机制的探讨J23 发展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思考J24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突破路径J25 反洗钱的成本与收益研究J26 房地产信贷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政策J27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J28 公共债务管理问题J29 公司并购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30 公司型基金与中国基金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31 公益信托问题J32 构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几点设想J33 股权分置改革问题J34 股市规范化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J35 关于融资租赁创新的探索J36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J37 关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问题J38 关于托宾税的讨论J39 关于我国财务公司发展问题的探讨J40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的思考J41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案评析J42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分析J43 国际收支调节的市场机制研究J44 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研究J45 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J46 国际资本流动与资本管制J47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研究J48 国外外资银行监管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49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资本充足率角度的理解 J50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累积的阶段性与体制成因J51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本分析J52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探讨——一个历史演进和制度变迁的视角J53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J54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有关问题的研究J55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营销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56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研究J57 国有商业银行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研究J58 国债柜台交易与证券市场的发展J59 国债市场的发展研究J60 货币替代的影响及对策J61 货币危机理论述评J6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63 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64 货币政策与资本资产价格J65 机构投资者行为研究J66 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浅析J67 加强和完善在华外资银行监管J68 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银行经营风险J69 建立我国有问题银行的处理机制J70 建立与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J71 结汇资金来源构成及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72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73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的影响J74 金融创新与银行核心竞争力J75 金融电子化进程中的安全建设J76 金融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效率比较J77 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J78 金融风险的市场化补偿机制J79 金融机构反洗钱分析J80 金融机构破产制度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J81 金融监管体制创新:从分业到混业J82 金融监管效率的理论分析与经验判断J83 金融企业上市:背景、效应和策略J84 金融企业上市问题浅析J85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监管问题探讨J86 金融全球化与货币政策J87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主权J88 金融体系的国际差异与成因分析J89 金融体制与经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J90 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分析J91 金融危机的预警体系研究J92 金融需求变化与县域金融机构市场定位J9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续发展之路分析J94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J95 经济转轨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J96 境外资本流入的途径、规模与影响的实证研究J97 利率风险的实证研究J98 利率市场化的体制效应与经济效应J99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100 论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J101 论发展我国公司(企业)债券J102 论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J103 论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银行运作体系J104 论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与我国对策J105 论金融工程在公司并购中的运用J106 论金融控股公司——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设想J107 论民营企业融资结构及其优化J108 论年金信托在我国的发展J109 论票据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措施J110 论权证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运用J111 论商业银行基层行防范票据风险的有效途径J112 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对策思考J113 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金融监管J114 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J115 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完善J116 论投资银行在公司并购中的作用J117 论投资银行在金融业中的地位J118 论网络银行的发展J119 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J120 论我国发展直接融资的必要性J121 论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J122 论我国股市的“晴雨表”与“政策市”J123 论我国交易所基金(ETF)的发展J124 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J125 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控制J126 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构建J127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J128 论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市场风险的策略——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及风险管理J129 论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对策J130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J131 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创新 J132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J133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J134 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J135 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J136 论县域金融市场发展J137 论新形势下信托公司盈利模式的构建J138 论信托模式的资产证券化J139 论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功能J140 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J141 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J142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可持续性问题探析J143 美国现代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144 美元化的成本和收益J145 民间借贷的现状、困境与发展出路J146 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与组织结构研究J147 农村信用社的道德风险研究J148 农村信用社的股权机构与治理结构J149 农村信用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J150 农村信用社的预算软约束问题研究J151 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控制和市场控制J152 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研究J153 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问题J154 欧洲货币一体化及其对亚洲货币合作的启示J155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方向J156 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评估及管理J157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J158 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环境及其改善J159 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抑制与金融市场发展J160 欠发达地区民间借贷规模与结构的实证研究J161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制度与结构的创新研究J162 欠发达地区农户信贷资金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163 欠发达地区乡村债务的规模、结构、风险与效应J164 区域货币合作浅析J165 区域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研究J166 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J167 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变迁J168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政策支持J169 区域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协调研究J170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J171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J172 人民币汇率机制与货币政策J173 人民币自由兑换研究J174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J175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对策研究J176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及防范J177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J178 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与内控制度建设J179 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管理研究J180 商业银行分销渠道发展初探J181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与风险控制J182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问题研究J183 商业银行上市前后财务管理比较J184 商业银行特殊性的历史考察J185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J186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187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探讨J188 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实证研究J189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J190 上市公司业绩的动态分析J191 市场经济中政策金融的发展J192 试论我国金融企业上市的特殊性J193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J194 试析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及抒解对策J195 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分析J196 通货膨胀与我国寿险业的发展J197 投资银行与资产证券化J198 投资者保护基金设立的思考J199 托宾Q值理论在我国的背反J200 拓展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思考J201 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J202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的影响研究J203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利弊分析J204 完善与发展基金市场研究J205 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方式比较J206 我国MBO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J207 我国保险公司上市问题J208 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研究J209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研究J210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J211 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212 我国公司融资模式研究J213 我国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21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战略J215 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研究J216 我国国债规模研究J217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设计J218 我国绩差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动分析J219 我国金融创新的制度分析J220 我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成因及对策探讨J22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因素分析J22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223 我国民营银行设立路径选择与发展探讨J224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J225 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与商业银行改革J226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27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探讨J228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J229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230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J231 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J232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中的若干问题及政策选择J233 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关系研究J234 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问题研究J235 我国上市公司质量问题研究J236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模式研究J237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238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与商业银行改革J239 我国网络银行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探讨J240 我国网络银行体系的完善J241 我国银行客户经理制完善与发展J242 我国银行业改革中的银企关系探讨J243 我国证券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研究J244 我国证券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245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战略J246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路径及风险防范J247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完善与发展J248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环境与对策J249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规范化发展的思考J250 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研究J251 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及评价J252 我国资本市场制度风险成因及防范J253 西方汇率理论的最新进展J254 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方法借鉴J255 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及对借鉴J256 现代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拓展策略分析J257 现金需求的规模与波动性研究J258 小额农贷的风险及其分担、补偿机制研究J259 新兴市场的汇率制度选择J260 信托——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新途径J261 信用评级与银行业监管J26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263 亚洲货币合作有关问题的探讨J264 亚洲货币合作中人民币的作用J265 银企双赢最大化的发展策略探讨J266 银行改制上市与治理结构改善J267 银行结算操作难点与对策分析J268 银行卡业务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J269 银行危机解决方案评析J270 银行危机理论述评J271 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J272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制度设计J273 银行信托合作初探J274 引进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作用J275 预算软约束与资本配置效率J276 债务危机解决方案评析J277 正式金融制度安排与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J278 证券公司退出机制研究J279 证券市场投资者信心重塑J280 证券市场与现代企业制度关系研究J281 证券投资机构超常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对策J282 证券投资基金与商业银行协同发展的思考J283 政府干预下、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与治理机制改革J284 指令驱动制度与报价驱动制度比较研究J285 中国《反洗钱法》的基本框架研究J286 中国贷款利率风险定价实证研究J287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研究J288 中国地方政府债权市场发展研究J289 中国房地产信贷业务的现状评价与政策建议J290 中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问题与改善对策J291 中国个人信用制度研究J292 中国股票期权的实践、难点与政策选择J293 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防范与化解J294 中国股票市场过度投机产生的原因及治理J295 中国股票市场交易制度创新研究J296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陷与修正J297 中国股市走势与经济走势的异动机制J298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299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J300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301 中国金融风险现状及化解对策研究J302 中国金融市场培育与拓展J303 中国金融职能的嬗变与反思J304 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可持续性探析J305 中国民间金融的现状、问题和治理对策J306 中国农村居民储蓄函数研究J307 中国企业并购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308 中国契约型基金的制度缺陷J309 中国区域性金融政策的比较J310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研究J311 中国网络银行发展与金融监管J312 中国小额信贷组织体系研究J313 中国信托业:契机与发展空间J314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研究J315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J316 中国证券市场演进的历史考察J317 中国证券市场风险存在的客观基础J318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重构J319 中国证券市场诸多二难困境的历史透视J320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出路J321 中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制的变迁与反思J322 中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323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思考J324 中国资金外逃的规模及影响J325 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问题研究J326 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研究J327 中小企业板市场的风险探析J328 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329 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差异及选择策略J330 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的实证分析J331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成本问题研究J332 中央银行再贷款法律问题研究J333 中央银行资金安全制度研究J334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研究J335 重债务国(HIPC)的债务问题研究J336 主权债务违约的理论分析J337 主权债务重组机制分析J338 主权债务重组中的法律问题J339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J340 专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与效应J341 资本管制的效果分析J342 资本市场的差异与公司融资J343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理论及政策分析J344 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中的若干政策问题J345 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J346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新进展J347 论我国信托机构在理财市场中的行业定位J348 银信合作途径探讨J349 信托业与证券业,合作还是竞争?J350 银行不良资产化解中的信托思路J351 论信托在房地产融资中的作为J352 论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国际化取向与实现路径J353 信托业产品创新思路研究J354 年金信托与年金保险的比较研究J355 论信托模式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运用J356 抵押公司债信托——推动企业债市场发展的新思路J357 对我国租赁业发展中引入信托融资机制的思考J358 我国信托业监管的有效性分析J359 对建立我国信托业风险缓冲机制的思考J360 对我国建立信托受益人保护基金的思考J361 对构建信托机构评级指标体系的思考J362 我国信托机构的产品组合与风险状况考察J363 产业转型中的融资租赁功能考察J364 国际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365 对我国租赁机构业务定位的思考J366 租赁公司融资新思路——租赁债权证券化J367 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创新发展思路J368 商业银行关系借贷问题研究J369 贫困群体金融服务创新研究J370 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371 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J372 社会酱与小额信贷J373 金融机构战略联盟管理研究J374 结构金融产品的设计与风险防范J375 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J376 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研究J377 外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378 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问题研究J379 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问题研究

105 评论

相关问答

  • 体育公共服务研究论文的参考文献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公山虚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公共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仅限于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而且,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或某些陈旧史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土木工程

    辛巴在深圳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公共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阿甘正传论文中的引文是什么?答:引文就是引文指的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方法。《阿甘正传》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阿甘

    棉花糖夫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债务结构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这个我之前坐过

    不老的传说k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政府债务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债务融资是很多国家政府通行的做法,可以集约化使用资金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发挥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其本

    米拉妹妹1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