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106

bluebirdtang
首页 > 学术期刊 > 唐诗繁荣原因分析论文答辩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圆凸凸凸

已采纳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颜真卿的楷书在庄重严整之中透露出凛然而不可犯的气势。吴道子的绘画轰动长安,他在兴善寺绘画时,“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吴道子在洛阳曾遇到书法家张旭和舞剑名手裴�,裴请吴在天宫寺为他亡故的双亲作壁画,吴不受金而请裴舞剑以壮气。“舞毕,奋笔,俄顷而就。”张旭也在那里写了一壁字。洛阳人都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当时还有专擅画马的曹霸、韩干、韦偃等。杜甫在《丹青引》中称赞曹霸的画“有神”;说他为玄宗的御马画像,“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董庭兰善弹胡笳,李颀描写他的音乐所产生的效果:“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当她舞蹈时,“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些艺术家的出现,以及他们有若神助的艺术,同样呈现了盛唐气象。 二、盛唐诗歌的新趋势 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预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当政,这时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例如李白在《古风》其二十四中痛斥宦官和斗鸡小儿,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揭露政治的腐败。又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的问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李白六十一岁时还请求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讨伐安史叛军。杜甫虽然忧国忧民,但不是悲观主义者。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北征》,忠实地记录了战乱中民生的疾苦,却仍相信国家将会中兴。他漂泊西南之际所写的《登楼》,在痛心“万方多难”之余又把大唐比作北极星,相信它不会沉沦。他在《江汉》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在《凤凰台》中说:“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洗兵马》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正是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盛唐和前代相比有一些新的趋势。从这些趋势中也可以看到盛唐气象: 首先是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从宫廷御用的路线转向个人抒情的路线,这是很大的进步。如果只是沉溺于个人感情的纠葛之中,而不能面向外部世界,那还是很有局限的。盛唐诗人既不用诗去讨好帝王,也不把诗当成只供个人玩赏的小摆设,而是把一己之情融入普遍性的主题之中。这普遍性的主题就是社会政治主题,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创造出长治久安的局面。李白抱着宏伟的理想,欲“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像鲁仲连、范蠡、谢安那样功成身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突破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虽然一生未达,却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其次是表现新的体验。盛唐诗歌的题材都是旧有的,无非是感遇、咏怀、咏史、山水、田园、离别、闺怨、边塞、从军、宴饮等等。明代张之象《唐诗类苑》收有1472位诗人的28245首诗,占《全唐诗》的五分之三。此书按题材分为39类,没有哪一类前代未曾写过。可见盛唐诗人的贡献并不在开拓了新的题材,而在于他们就原有的题材,找到并表现了新的体验。例如边塞诗早在汉魏就有了,此后一直没有中断过,可是许多人写边塞诗未必到过边塞,而盛唐的边塞诗多出自诗人亲身的生活体验。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议论边防之得失,王维和岑参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奇异的风光,王昌龄以战士的口吻诉说内心复杂的感情。例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样真切的诗句以前是少见的。第三是大眼光、大格局。初唐以精细为美,盛唐以阔大为美。李白的眼光简直是宇宙眼光,他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同科。”(《日出入行》)又说“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他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也可以说他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这是一种全新的眼光和格局,正如皮日休所说,李白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刘枣强碑》)此外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这些盛唐的佳句都表现了大眼光、大格局,具有雄伟的气魄。 三、开明与开放 ——盛唐气象的根基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呈现等等,这在拙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以及其它一些论文中已从多方面做过论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重复了。 下面仅从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讨。 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这个角度看来,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晋室东渡之后,中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双方的文化呈现相当明显的差异。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南方的书法多见于帖,南帖飘逸;北方的书法多见于碑,北碑凝重。《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很显然,单一的南方文化或单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为大观。隋朝统一全国,以及大运河的通航,已经开启了南北文化互补的过程。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隋书·文学传序》)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盛唐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李白带有蜀地的浪漫与豪情,杜甫带有中原的纯朴与厚重;王维信佛,李白崇道,杜甫尊儒。盛唐的许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的经历,这只有在国家统一的时候才有可能。南朝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泰山。 而北朝的诗人,亦未能见到南方的奇山异水。若论眼界、胸襟和见识,他们就差多了。盛唐的诗人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五岳寻仙,四海为家,足迹及于大半个中国。杜甫也有一段壮游时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都留下他的足迹。当时的东越即现在浙江东部地区风光奇丽,许多诗人都到那里寻幽探胜,觅得诗的灵感。就连大半生隐居在家的孟浩然,也有浙东之行。至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远走东北、西北边陲,充分体验了军旅的生活,目睹了边塞的风光,他们的眼界就更不一般了。其次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达百万,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敦煌石窟中所存《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是开元十九年翻译的汉文摩尼教经典。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 早在唐太宗时就设立了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盛唐时期外来的舞蹈也很流行,如著名的胡旋舞。敦煌石窟中盛唐的壁画和雕塑,以雄浑的气魄、卓绝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远远高出于其它的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归根结底,盛唐气象的出现是由大一统的局面下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所决定的。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甚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如:“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三)“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据两《唐书》、《唐六典》、《通典》、《资治通鉴》、《唐会要》等书记载,从中宗神龙元年(705)到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短短的五十年间,人口就从37140000,增加到52919309,增幅达40%。人口激增说明社会安定、经济富裕。可是在这种情况下,物价反而有所下降,开元初年,“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新唐书·食货一》)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700斤。杜甫在《忆昔》里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玄宗诛除了韦后、太平公主等腐朽势力后,任用姚崇、宋�等贤相,整顿吏治、检括田户、改善财政、改革兵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并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有必要特别提一下被称为“救时之相”的姚崇,以及宋�。姚崇为人豪爽,崇尚气节,为政简肃,掊断如流。开元元年(713),玄宗不顾某些大臣的激烈反对,毅然任命姚崇为相。姚崇提出“十事要说”,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从稳定政局、整顿吏治、改善财政这三个大的方面申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得到玄宗的支持。姚崇于开元四年(716)罢相时推荐宋�继任相位。宋耿介无私,直言急谏,而且工于文翰。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继续贯彻姚崇的政策,使得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盛唐时期能够出现姚崇、宋�这样的人物,而玄宗又能发现和任用他们,这对盛唐安定繁荣局面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这是形成盛唐气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儒家在唐朝的地位不断提高,玄宗很重视在官学里研习儒家经典,并允许民间立私学以弘扬儒家学说。对于佛教,玄宗在开元初期曾经采取一些限制的政策,但总的看来他对佛教还是尊重的,对于开元年间传入的密宗尤有兴趣。玄宗的崇道更有甚于尊儒,他在科举中设立了道举;在两京设立崇玄馆;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人才发展空间的扩大是一个起了直接作用的因素。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盛唐文人之间有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这也有助于气象的形成。杜甫在《忆昔》中回忆开元年间的情况说:“天下朋友皆胶漆”,反映了当时的状况。他们觉得某个人受了委屈,就为之大声疾呼,有担待、不世故。杜甫为郑虔鸣不平:“诸公��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醉时歌》)李白为王十二鸣不平:“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而当他们佩服一个人时,又出自真心的褒之扬之。从贺知章和杜甫对李白的推崇、李白对孟浩然的称颂中,都能看出盛唐文坛那种良好的气氛。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绘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八人醉后的狂态,欣赏和钦佩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一个人应当特别提出来说一说,这就是张说,他是从初唐过渡到盛唐的关键人物。他的诗还带着初唐的拘谨,不具备盛唐诗歌那种浏亮与光彩。但是他“前后三秉大政”,朝廷的“大手笔”都是由他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旧唐书·张说传》)他特别奖掖后进,他所奖掖的文人能考知的有张九龄、贺知章等三十余人。还有一些是曾以文学受知于张说,日后以政绩著称的,如房�、李泌、刘晏等。这种奖掖后进的做法已经形成传统,贺知章和张九龄受到张说的拔擢,他们又再奖掖后进,如贺之对李白,张之对王维。从以上所举的种种事例可以看出,盛唐文人是怎样的大度。盛唐文坛的情况可以借用曹丕《典论·论文》里的两句话来形容:“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总之:开明与开放是盛唐气象的根基。惟开明才能革旧布新云蒸霞蔚,惟开放才能百川汇海博大深邃。盛唐不过短短的五十年,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153 评论

有前有钱

一、根本原因是:社会繁荣稳定、思想开放。

二、具体原因:

1、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3、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4、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

5、“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6、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

7、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扩展资料

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170 评论

正在复制843111

一般来说,一朝时期文学的繁荣都有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诗歌在唐代得以繁荣有赖于繁荣的社会经济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助长了封建文人的诗歌风气基于建功立业的理想唐朝诗人批判地继承了我国诗歌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构成唐诗繁荣的内在原因.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 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唐朝极重诗才,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 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 从心所欲 自然挥洒自如毫无顾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犹如泰山在望 遮阴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离隙 时有心生戚戚之感. 鲁迅先生曾说“唐后无诗” 也意由此.唐 诗 唐诗兴盛的原因(1) 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2) 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3) 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263 评论

小淘的萌

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以下经济的空前繁荣、全国空前的统一、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统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倡导、崇尚诗歌的社会风气、庶族地主阶级的参与,前人的积淀一、唐代经济的空前繁荣为诗歌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隋末唐初,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经济凋敝。在唐朝完成全国统一之后,政府颁布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的政策以及促进社会稳定法规,农业有了长促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大力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也大力发展了起来。唐代的城市也空前的繁荣,全国交通畅达,陆路以长安为中心,有5条干线通往各地,水路一扬州为中心,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系。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社会的稳定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也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焕之等得以等闲经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资条件。二、全国空前的统一为唐代诗歌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汉代起,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就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化造成了暂时性的祖国分裂局面,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割据,但又由于隋炀帝的昏庸,祖国再次分裂割据,唐的建立使多民族的祖国再次统一。唐代在结束了各地割据以后一面稳定中原促进农业发展,一面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与稳定。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也加大了对戍边将士的封赏。这些措施也间接的促进了中原人士赴绒从边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这些文人长期的在边疆生活,深入将士生活,丰富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视野,也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这就促进了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也丰富了唐代诗歌题材。三、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研习,成为了唐代诗歌繁荣的直接原因。唐代的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打破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士族对政治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对于庶族子弟来说,诗歌成为他们进入仕途的捷径,他们也不得不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以诗取士,使几乎整个知识分子阶级都成为了诗歌的创作者,诗歌也成为唐代文化领域里的一个特色,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研究的必修科目。他们为了进去仕途,必然要对诗歌技巧进行研习和训练,也必然要对前代诗歌技巧的继承和发展,这就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诗歌的延续性。四、唐代统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提倡,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广泛的群众的基础,形了诗歌大创作的局面,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唐代君主,大都都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唐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找延学士,编撰文书,与之唱和吟咏。唐高宗、武则天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和音乐家,文宗特置诗学士72人。统治者的喜爱和倡导。自然回吸引知识分子走上诗歌的创作道路,形成诗歌创作的普及风尚。五、崇尚诗歌的社会风气还造就了空前庞大的欣赏群体。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就生动地描写了他的诗歌被广为传颂的情景:“其馀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而然自愧,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可见白居易的诗歌的欣赏者已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将诗歌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除了诗人直接提写赠送外,主要得益于三种人的作用:教师向弟子的直接教授,书商的抄写贩卖,歌姬以歌传唱。其中歌姬的传播作用最大,众多不能阅读来欣赏的人,都可以通过听歌看舞的形式来欣赏诗歌。诗人们的名声大小也与其作被歌姬传唱的多有着直接关系。六、唐朝诗歌繁荣的主要社会阶级基础是庶族地主阶层。科举制使寒门庶族地主阶层登上了政治舞台,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他们虽然跻身于上层的封建统治阶级,但大多数扔然沉沦下僚,经历了种种坎坷不平的遭遇,比较接近下层人民,比较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有一种比积极的精神,在文学上,他们成为一股新生的和贵族文学相对抗的力量,如初唐四杰、白居易、李商隐等。正是这些人的出现,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政治现状常常不满而要求变革,他们善于吸收古代以来诗歌的营养,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达政治理想。可以说唐代诗歌就是在这些人手里繁荣发展起来的。七、唐代诗歌并不是平地而起的,它是植根在深厚的文化积累的土壤中的,吸收前人诗歌的经验技巧而逐渐取得的。唐代之前我们有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属于点章制度还是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了可观的发展和可借鉴的经验。如七言古诗在先秦两汉的基础上,在鲍照等人的发展,在六朝时就已经形成规模。还有田园诗在东晋时陶渊明已经将其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总之,诗歌能在唐代形成高峰,是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如果把唐诗发展比作一个系统的工程的话,也许某个朝代的个别软件或硬件会更好些,但总体上来说,任何朝代都不能与唐代相提并论。这也是唐代之所以才会成为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而且由于唐代开放的风气,清明的政治,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唐代科举制就要专门的考诗歌。而且唐代的诗人多数喜欢漫游,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诗人的眼界开阔,诗歌题材广泛,联想丰富。总之唐代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唐代诗歌的创作方式多样,题材丰富,给后世的诗歌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模板,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由于唐诗成就太高使得后人很难超越,因此开发了新的文学领域,宋词的出现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60 评论

主君的太阳Soo

参考资料: 以唐朝诗歌的发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 唐朝诗歌能获得空前发展,除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基本原因外,还有多方面的因素。 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魏晋以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趋向成熟,隋统一全国后,促使南朝的绮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封建帝王对诗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 当时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这些都是促使唐诗创作繁荣的因素。

170 评论

反恐小組

从文学角度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社会渊源、思想渊源、文学渊源)(一)外因1)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天下太平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
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门阀制度的打破,庶族地主开始崛起于政坛,士庶于是渐趋合流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为广大地主分子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阶级关系的变动使得唐以前封建社会中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唐代文学以寒士为主体,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力量。3)思想解放、南北汇合、中外交流。儒、释、道三教并重,任侠之风炽盛,这四股思潮相互融和,互为表里,合成了有唐一代社会思想的基本框架;唐以前北方文学雄浑悲壮,南方文学秀丽阴柔,入唐以后,将南北风格糅合在一起。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于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4)帝王的提倡
• 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经常举办的赛诗活动,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唐皇对诗人重视且宽容,文境松弛,无因人废诗之行为;“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二)内因5)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唐人所承受的文学遗产是相当丰厚的。从《诗经》到齐梁,诗歌在形式上日臻完备,艺术上日趋成熟。特别是齐梁时期,诗歌的词汇日渐丰富,音节日渐和谐,诗人开始注意平仄的协调、对偶的工整。齐梁的新体诗开始具备了律诗的雏形。诗歌发展至唐代,已经具备了繁荣的条件。唐代诗人学习并发展了齐梁诗人的技巧,但改革了内容。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30 评论

流浪的好吃狗

一般来说,一朝时期文学的繁荣都有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 诗歌在唐代得以繁荣,有赖于繁荣的社会经济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助长了封建文人的诗歌风气,基于建功立业的理想,唐朝诗人批判地继承了我国诗歌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构成唐诗繁荣的内在原因.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 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唐朝极重诗才,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 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 从心所欲, 自然挥洒自如毫无顾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犹如泰山在望, 遮阴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离隙, 时有心生戚戚之感. 鲁迅先生曾说“唐后无诗”, 也意由此. 唐 诗唐诗兴盛的原因(1) 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2) 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3) 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4) 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5) 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唐诗的发展概况《唐诗英华》序云:「世之论唐诗者必曰初、盛、中、晚。」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概况:(1) 初唐诗发展概况初唐时期的诗坛仍为齐梁诗风所统治, 充斥著歌功颂德、辞藻华艳的宫廷作品。当时以「绮错婉媚」为特色的上官仪的诗歌受到推崇, 人皆仿效, 被称为「上官体」。初唐后期, 相继兴起的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 开始突破宫廷文学的樊篱, 扭转浮靡的诗风。在形式上, 虽未脱尽齐梁余习, 喜用华丽的辞藻, 但奠定了五律的基础, 发展了七言歌行。沈佺期、宋之问在前期写了不少点缀升平的奉和应制之作, 当时号称「沈、宋」, 但遭到流放后, 诗风一变而为抒写真情实感。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子昂是唐代首位提借诗歌改革的作家, 力借「汉魏风骨」, 反对「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其诗以五古为主, 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触及时政的篇什, 从而推翻了六朝以来形式主义在诗坛的统治地位。(2) 盛唐诗发展概况唐开元、天宝年间, 经济空前繁荣, 国力强大, 唐诗也在这时发展至高峰。再加上经历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及陈子昂等人对诗歌之推动, 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 作品内容充实, 风格也多样化。主要有王维、孟浩然之山水诗派, 岑参、高适之边塞诗派, 李白之浪漫派及杜甫之社会现实派。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这派诗人大都受到佛教和退隐思想的影响, 求仕不遂或官场失意后归隐田园林下, 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在艺术上融合了陶渊明诗的浑成和谢灵运诗的工细, 而追求形神兼备, 意表合一, 情景交融, 风格恬静。边塞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 王昌龄、李颀等也有突出的成绩。作品描绘了祖国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 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 同情征人戌卒的痛苦, 奋笔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闺怨。诗风雄伟奔放, 以气象见长, 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色。七言歌行章法多变, 雄伟豪浑; 七言律绝形象鲜明, 意境高远。李白是浪漫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内容主要歌颂游侠和求仙, 歌唱雄伟壮丽的大自然和表现了蔑视庸俗, 反抗权贵的叛逆精神。其作品的最大特色, 在於创造了艺术的鲜明形象, 雄放无比的多样风格。他用著大刀阔斧变化莫测的手法和线条, 去涂写他心目中的印象和情感。李白又能大胆运用民间的语言, 容纳民歌的风格, 很少雕饰, 最近自然。杜甫诗的题材多取材於政治兴亡, 社会动乱, 饥饿贫穷和战事徭役, 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情况, 有「诗史」之称。杜甫的思想特色, 是吸取了儒家「任重道远」的精神, 悲天悯人, 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以己之苦, 度人之苦, 以己之心, 度人之心, 无时无刻不在注意社会和民生。杜甫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 而创制「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来描写民生疾苦, 摆脱了历来文人沿用乐府旧题的习惯。其近体诗, 讲求声律对仗, 而诗歌语言苍劲, 注意锤字鍊句, 下字准确有力, 近体诗到了杜甫手中可谓发展成熟。(3) 中唐诗发展概况这是唐诗衰而复兴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徵, 是浪漫主义精神衰退了, 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成熟。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 包括张籍、王建、元稹、李绅等人, 继承杜甫「即事名篇」的优良传统, 创作了大量的新题乐府诗, 反映民间疾苦, 抨击种种弊政, 开展起新乐府运动。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在艺术上刻意求新, 形成奇险怪僻的风格特色。发展了杜甫「以文为诗」的手法, 吸取了李白诗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和瑰丽色彩, 务去陈言, 辞奇意幽, 挺拔遒劲,「颇以雄怪自喜」。

285 评论

做老婆饼的人

唐朝诗歌在我国文化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史的一大贡献。那么为什么这种文化现象会出现在唐朝呢,而不是其他朝代呢?下面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第一是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文化因素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在没有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是很难创造出较高水平文化的,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个命题,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之前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即三国时代和南北朝时期,这其中虽然有晋朝的统一,但是在生产力水平上没有超出汉朝水平,经过北方战事的冲击,带来北方生产力水平的下降,大量土地荒芜,大量劳动力或死或逃亡,这时江南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这种增长势头没有能够弥补北方战事的冲击,在总体水平上中国的生产力在下降。 隋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和对外战争的原因,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是短时间内又陷入了战事,文化的发展遵循长线效应,因此,文化在隋朝虽然略有发展,但是在高度上还没有达到教高水准。 经过唐王朝的统治,特别是前几朝的休养生息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的带动下,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开发,大量劳动人口的出现,促进了经济水平的发展,生产力有了教大发展,这可以通过唐王朝时代出现的大量生产工具来证明,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这些经济因素的出现促进了文人对那个时代的讴歌,因此为文化的向前发展准备了物质动力和思考的源泉。 第二是政治因素。 唐朝较其前朝的任何时代在文化政策上都是比较开放的。我想这与唐王朝出身于北方少数民族(当时条件下)有关,他们虽然了解中原文化,特别是汉朝以来的儒家文化,但是唐朝统治者们有自己的理解,这对汉朝以来的儒家文化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异质性文化理解,正是这种异质性的理解方式,使得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可以推行一种不同于前朝的文化政策,而他们推行的文化政策正好是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融,这种政策符合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适应了当时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唐王朝文化的发展。 第三是文化因素 在前面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唐王朝的文化在向前发展着,在这种文化发展的推动下,文人所面临的就是文化模式的选择问题。这种文化模式的选择在今天看来是有必然性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是当时文化所不能选择的,因为这种文化模式不能很好地表达当时的要求。而诗歌模式是中华民族所早就有的,因此当时的文化对这种原有的文化模式进行了模式上的创新,就形成了唐朝的诗歌模式。 当然还有其他模式,这正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模式。

304 评论

杭州慕宇装饰

唐 诗唐诗兴盛的原因(1) 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2) 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3) 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4) 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5) 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唐诗的发展概况《唐诗英华》序云:「世之论唐诗者必曰初、盛、中、晚。」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概况:(1) 初唐诗发展概况初唐时期的诗坛仍为齐梁诗风所统治, 充斥著歌功颂德、辞藻华艳的宫廷作品。当时以「绮错婉媚」为特色的上官仪的诗歌受到推崇, 人皆仿效, 被称为「上官体」。初唐后期, 相继兴起的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 开始突破宫廷文学的樊篱, 扭转浮靡的诗风。在形式上, 虽未脱尽齐梁余习, 喜用华丽的辞藻, 但奠定了五律的基础, 发展了七言歌行。沈佺期、宋之问在前期写了不少点缀升平的奉和应制之作, 当时号称「沈、宋」, 但遭到流放后, 诗风一变而为抒写真情实感。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子昂是唐代首位提借诗歌改革的作家, 力借「汉魏风骨」, 反对「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其诗以五古为主, 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触及时政的篇什, 从而推翻了六朝以来形式主义在诗坛的统治地位。(2) 盛唐诗发展概况唐开元、天宝年间, 经济空前繁荣, 国力强大, 唐诗也在这时发展至高峰。再加上经历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及陈子昂等人对诗歌之推动, 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 作品内容充实, 风格也多样化。主要有王维、孟浩然之山水诗派, 岑参、高适之边塞诗派, 李白之浪漫派及杜甫之社会现实派。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这派诗人大都受到佛教和退隐思想的影响, 求仕不遂或官场失意后归隐田园林下, 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在艺术上融合了陶渊明诗的浑成和谢灵运诗的工细, 而追求形神兼备, 意表合一, 情景交融, 风格恬静。边塞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 王昌龄、李颀等也有突出的成绩。作品描绘了祖国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 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 同情征人戌卒的痛苦, 奋笔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闺怨。诗风雄伟奔放, 以气象见长, 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色。七言歌行章法多变, 雄伟豪浑; 七言律绝形象鲜明, 意境高远。李白是浪漫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内容主要歌颂游侠和求仙, 歌唱雄伟壮丽的大自然和表现了蔑视庸俗, 反抗权贵的叛逆精神。其作品的最大特色, 在於创造了艺术的鲜明形象, 雄放无比的多样风格。他用著大刀阔斧变化莫测的手法和线条, 去涂写他心目中的印象和情感。李白又能大胆运用民间的语言, 容纳民歌的风格, 很少雕饰, 最近自然。杜甫诗的题材多取材於政治兴亡, 社会动乱, 饥饿贫穷和战事徭役, 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情况, 有「诗史」之称。杜甫的思想特色, 是吸取了儒家「任重道远」的精神, 悲天悯人, 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以己之苦, 度人之苦, 以己之心, 度人之心, 无时无刻不在注意社会和民生。杜甫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 而创制「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来描写民生疾苦, 摆脱了历来文人沿用乐府旧题的习惯。其近体诗, 讲求声律对仗, 而诗歌语言苍劲, 注意锤字鍊句, 下字准确有力, 近体诗到了杜甫手中可谓发展成熟。(3) 中唐诗发展概况这是唐诗衰而复兴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徵, 是浪漫主义精神衰退了, 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成熟。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 包括张籍、王建、元稹、李绅等人, 继承杜甫「即事名篇」的优良传统, 创作了大量的新题乐府诗, 反映民间疾苦, 抨击种种弊政, 开展起新乐府运动。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在艺术上刻意求新, 形成奇险怪僻的风格特色。发展了杜甫「以文为诗」的手法, 吸取了李白诗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和瑰丽色彩, 务去陈言, 辞奇意幽, 挺拔遒劲,「颇以雄怪自喜」。田园派则以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为代表。柳宗元诗远绍屈《骚》, 近师李白, 格调激越奔放, 具有一种清峻的风格。韦应物诗则「高雅闲淡」, 多有佳句。而刘长卿诗的造意遣词, 无不精微妥贴, 用笔简淡, 清切自然。浪漫派的李贺, 远绍《楚辞․九歌》, 近师李白、韩愈, 其诗想像奇特、色彩浓厚, 形成一种奇崛幽峭、穠丽凄清的浪漫风格。(4) 晚唐诗发展概况晚唐诗歌, 随著国势的衰危动乱, 风格面貌也有很大的变化, 政治日益衰微, 在文学创作上得到不同的反映。社会派的聂夷中、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继承新乐府运动的传统, 反映民间疾苦, 取得一定成就, 但影响不大。当时在诗坛上居显赫地位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他们忧国忧民, 感慨今昔, 诗中充满了感伤色彩。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 诗风轻艳, 影响了不少唐末诗人。

340 评论

qsfenglingbb

唐诗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发展,思想解放。特别是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

2、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3、唐代丰富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赋,上上下下热爱诗歌,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和诗歌的社会地位。

4、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促进了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文人及诗歌的体裁、题材宽广,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唐诗繁荣的原因

266 评论

相关问答

  • 唐诗繁荣原因分析论文答辩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

    bluebirdtang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唐诗分期小论文题目

    题目与论点的这搞起来不难度,问题研究的

    旭子如风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屈原诗歌爱国主题分析论文

    《离骚》的主题思想是爱国,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文中屈原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

    比尼爱汤姆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唐诗分类的研究论文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

    雯雯闯天涯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工科论文查重原因分析

    为什么毕业论文的同学都要对完成的论文进行检测?在我国的教育中,论文查重是每个学校都必须进行的。论文查重可以反馈学生写毕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抑制这些风气的出现

    君绮罗222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