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57

天凄微凉
首页 > 学术期刊 > 流行音乐中国风论文题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柔情似水9999

已采纳

论文:中国风音乐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近几年来,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将中国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新奇、独特的音乐形式很快席卷了流行乐坛,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众的追捧。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歌手为了迎合大众,将“中国风”音乐的风潮推到了极致。同时,这种“中国风”也在广告、电影、服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可以说,“中国风”的流行,与在儒、道、佛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种现象也源自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一、何谓“中国风”音乐“中国风”,如果按字面上解释,即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当然,这并非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而是指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一种融合传统音乐的独特音乐形式。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音乐人黄晓亮在博客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也有人曾经试着给“中国风”音乐下过如下的定义:“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在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在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传说故事。虽然这两种说法还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风”音乐的特质。(一)歌词包含中国古典文化“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歌词中包含中国古典文化。有的作品直接把古辞赋拿过来运用,如王菲的《水调歌头》、蔡琴的《如梦令》、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即是把古典诗词直接谱曲并融入现代配乐来重新演绎。有的作品则是借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镜”、“梅”、“竹”、“兰”、“茶”、“杨柳”等融人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兰亭序》等。还有的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内容,如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蜗牛》等,这些歌曲显然和中国传统的重亲情的伦理情感紧密契合。有音乐人指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歌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歌词整体营造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围,运用大量的古典意象;二是歌词中带有一些鲜明的民族符号,以此来体现民族特色。周杰伦的代表作《东风破》,其歌词是:“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其中“离愁”、“烛火”、“古道”、“思念瘦”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更是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青花瓷》中的“素胚”、“釉色”、“临摹”、“窑烧”等描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词被巧妙融合在歌词中,同时极力渲染江南雅致淡然的景色,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内容。《本草纲目》借用了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来传达古典情怀,胡彦斌的《曹操》则描述了一代袅雄曹操的故事。因此,包含传统文化是“中国风”音乐在歌词内容上的主要特点。(二)编曲和唱法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特征一般来说,当代流行音乐习惯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使用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使中国韵味被积极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而且独特的音乐表达。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主要运用了二胡;《霍元甲》则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沉闷而厚重的鼓声阵阵,表现一代宗师的武学气概,全曲气势十足。林俊杰的《江南》主要运用了箫,箫声绵绵,流畅抒情,委婉动听。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雅致淡然。除了配乐和编曲之外,很多“中国风”音乐大胆地运用了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如民族唱法、戏曲唱腔等。如陈升的《北京一夜》用老生腔演唱,之后有《霍元甲》中的花旦腔,《红尘女子》、《以父之名》中的青衣腔,《在梅边》里的昆曲,陶品的《SUSAN说》则引用了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唱段。《千里之外》两种音乐形式和唱法的交替使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随着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巧妙融合,这种“混搭”的音乐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三)整体风格追求古典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曲乐,都讲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绵长深远,含蓄朦胧。“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采用古典诗词作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除此之外,MV的拍摄也体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诸如“落花”、“大雁”、“春”、“暮”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在美学的层面上,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将审美意象作为“情感符号”和“艺术幻象”来考察。她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朗格从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出发,认为艺术意象也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在“中国风”的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与其说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群带纷飞。“烟雨”、“青花”、“素胚”、“芭蕉”、“门环”等古典意象配上悠扬的曲调和水墨风格的唯美的MV,组合成了独特的意境。这种欲说还休、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正是符合了“含而不露”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二、“中国风”音乐背后的古典审美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审美文化所独自具有的内在审美气质和性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艺术态度的核心因素,属于一个民族文化比较深沉的东西,与一个民族的哲学精神相一致。审美精神一旦形成便会融合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长期地影响着民族文化、艺术及审美的发展。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是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以及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哲学精神中逐渐生成、建构出来的。音乐学者林华先生就曾在其论著中提到:“在我们的审美个性中,既有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审美经验积淀成份,同时又有受到民族审美意识影响的成份……”。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核心的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道”、“气”贯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感悟的生命体验,同时还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质。中国艺术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导致中国古典审美重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活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尽管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流,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要求也呼唤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中国风”音乐正是符合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要求。同时,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其中,礼义廉耻、中庸之道、重亲情、尊伦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由此产生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钟情于写意的古典歌词,倾心于传统的民间乐器,醉心于含蓄、内敛的情感等等。在欣赏“中国风”流行音乐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怀,使听众很容易就和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三、“中国风”音乐带来的反思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这种“中国风”现象,很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今天,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传承五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只有在转化为商业行为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而“中国风”音乐无疑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它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由此看来,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失为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音乐形式时髦有余,真诚不足。这些歌曲在商业动机的操控下,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内涵被那些流于表面的歌词拆解得略显破碎和浅薄。同时,由于歌曲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的错误传播。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曾经指出周杰伦的《青花瓷》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这首(青花瓷》,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他解释说:“青花瓷自诞生之时便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则是那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此外,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歌手伊能静在《念奴娇》中将“羽扇纶巾”的“纶”念成“伦”,戴佩妮在新歌《一个人的行李》中,唱“我要一个人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但《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这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会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在“中国风”音乐大热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所思考。真正的“中国风”是可以用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要选择最佳的传播方式和准确的转播内容,而不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任意粘贴一些传统文化的标签作为嚎头来吸引听众,获取经济利益。

334 评论

emilylovejay

这是我自己高二的时候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纯原创可能不是非常符合,不过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得成比目何辞死,故作鸳鸯不羡仙-------古风流行音乐中的悲欢离合"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砚剩费思念."(《唐宋元明清》后弦)时下,中国歌坛中刮起了一阵"国风热"众多歌手都在新推出的大碟中加入了或多或少的中国古典元素.初.窗前尘土无人扫:梨花香举今年年初大热的电影《十全九美》中的主题曲《梨花香》为例.歌曲开始便是一阵悠扬婉转的二胡声将听众带入了一个清丽而绚烂的世界中,仿佛可以看见桃花吹落的缤纷;清谈家挥麈的疏狂;红粉佳人临风展露的笑靥."时过境迁.故人难见.旧日黄昏.映照新颜.相思之苦.谁又敢直言"那一种花依旧,人空瘦的无奈在明显不过.不知是人太多情还是物太无情.一样的景色,一样的赏花人,只是这花颜凋了色,书生鬓斑了霜.时间站在一边冷眼旁观.或与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便是永远.再见面,不知是否还有力气挤出一丝笑容?.生命中,有多少转瞬即逝的美好,一个不小心,令它从眼前划过,没留下痕迹,徒增了烦恼.空余下"赌茶消得泼茶香,当是只道是寻常"的感叹."为情伤.世间事皆无常.笑沧桑.万行泪化寒窗.勿彷徨.脱素裹着春装.忆流芳"这不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遗憾;也不是"花知否,故人消瘦,长忆同携手."的愁楚;而是"咫尺画棠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的心酸.即是那相隔两地,也可以飞鸿传音.可咫尺天涯才是最令人憔悴的.那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绝望,是"楼前相望不相识,陌上相逢讵相知"的痛彻心脾."笑我太过痴狂.相思夜未央.独我孤芳自赏.残香"这天下剪不断.理还乱的又何止是离愁?"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无处辞,眉间露一丝."或与,面对这样一种惨淡,有人会选择逃离,只是又如何逃的开呢?否则也就不会有白居易"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的谓叹;仓央嘉措"第一最好不相见,从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从此便可不相思."的愁怀.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此情应是长相守,你若无心我便休."的放达.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在那名为爱情的泥潭里苦苦煎熬,让那未央的相思,无尽蔓延.《梨花香》整首歌,除却歌词哀艳缠绵,中国风浓郁,曲亦多有出彩之处.无论是二胡、古筝、笛子的熟练运用还是曲调的精彩别致都为听众展现了一副多姿清雅的画卷.次.镜前容颜总易老:青衣如果说《梨花香》是樱花飘落一刹那的绚烂,那么马天宇的《青衣》便是茉莉初绽般的清幽."每逢秋去冬来是人去花又别.叹一声缘分不该如此难求"王宝钏和薛平贵,本该是一个才子配佳人的有着美好结局的故事.可是,理想还是敌不过现实.薛平贵的远走他乡,生死未卜,王宝钏的痴心苦等换来的结局,太凄凉.王宝钏一句:"后面若是有路,你也不会回来的了."是对薛平贵负心的控诉.十八年的等待,耗掉了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光,那破旧的寒窑中,如何消得了,这一室清灯,半生荒凉?可最终,王宝钏十八年的痴心等待换来的却是丈夫早已另娶别国公主,风风光光的成为驸马的消息.分明是发妻却成了侧室,不知薛平贵心中会不会有些许"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的歉疚?明知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身为相府千金的王宝钏却依旧甘心为了落魄书生薛平贵在破旧的窑洞中一等便是十八年,真不知是该让人说她痴情还是痴傻.只是,那曾经不涉世事的天真浪漫,也在这漫长的几近没有边际的等待中,被渐渐磨光.那个会笑着说"相思本是无凭语,浮华世外幸此生."的女子已不见了踪影.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又何止是逐渐斑白的青丝和日渐深刻的皱纹.怕也是经历过了这样的离愁别绪,古人才会有"思君令人老,相见惹君恼."的伤怀.别离,总是一个会令人联想到萧瑟秋天的字眼,即使张潮说"秋者,天之别调"也抹不去那落叶成泥孤鸿南飞的凄凉.秋,总是一个会让忍不住感伤的季节,即使有人强作欢颜说"今日不为折柳,只为饯酒"也消不掉眼中的离绪.春去秋来十八载,离人萍踪无处猜.红颜已作黄花谢,总忆逢君塘边采.若是没了这离伤,便少了那"流光容易把人抛"的闺恨;少了那"樱花杨柳两凄凄"的缠绵;少了那"惊鸿只一瞥,爱到死方休"的愁肠寸断."弹琵琶又见当年你梳头.拨一首满花春秀今日月下再醉孤酒.雨落枝头年复一年谁白发留"王宝钏是一个无法让人不疼惜的女子,不只是为了她的痴情,更是为了她的坚强和隐忍."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王宝钏定也是恨的,只是她对薛平贵的恨被她更浓的爱所掩埋,连她自己也未必察觉.只是在十八年后重逢时,薛平贵的一再试探才令王宝钏发现了那深埋着的怨.他竟不信她,竟以为她早已另嫁他人.不知王宝钏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薛平贵一起回到了她住了十八年的寒窑,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进了尔朱家的大门,看着另一个女人恩爱地挽着自己丈夫的手温柔地微笑.一场梦做了十八年,醒来后,破碎后,往日的千般旖旎,万般缱绻都成了过眼云烟,随风散去.红粉鬓斑花颜老,疏影争调,相逢总好,韶华易逝惹人恼.少年白发自伤怀,流光偷渡,相思难少,大梦觉来苦不早.中国风的流行音乐中,那或浓或淡的忧愁不觉间已弥漫开来,那愁可以无关花月,可以不为病酒,却怎么也摆脱不掉.这或许就是埋藏在千万中国人心中永不会改变的东西,它太深刻却又太隐蔽,只有在我们的心弦被触动的那一刻才会被短暂的唤醒.但它始终存在着,从不曾离我们而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伤春易逝,悲秋凋零,感叹人生短暂,光影虚度.只是这一声轻叹太易散去,一阵清风拂过,便化作了尘烟,没了踪迹.渐.从前不知烟火味:西厢比起前面两首的抑郁,后弦的《西厢》则要显得俏皮许多.不仅各种插入了《天仙配》的经典唱段,古筝和笛子的混搭也可说是本首歌的一大亮点.歌词里少了前两首中阅尽沧桑的无奈,更多的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轻狂."敢问一句盆中花怎赏.要拿姑娘与它比模样,甘做花泥一片靠花旁.不是三月也能醉人肠"那是每个人年少时都曾有过的狂,它很明媚,很放肆,很张扬.无论是谁,回想起这些曾经的时光,怕都会为那些荒唐会心一笑罢.等到老了,被现实磨平了棱角后,便再无人敢这般至情至性了,甚至,如唐寅般的"酒醉换来花下眠"也只是遭到了识时务者的无尽鄙视.少时的时光太短暂,一个回首,便已到了身后,成了回忆,令人留恋."百花还在人去楼空.那花儿常开人难留"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很美好,可现实却不允许它太过美好,所以陆游和唐婉相望两断肠,所以李煜和娥皇生死两茫茫.《西厢》的故事很圆满,张生和崔莺莺经历了重重阻碍终也是共结了连理,故事皆大欢喜的落了幕.普救寺里的邂逅,只一刹那,那懵懵懂懂的情愫便发了芽.就好像是又带着露水的荷苞,充满了朝气,香气并不明了,只是暗自浮于空气之中,只有闭上眼用心去嗅方能闻到那好不逊于夜来香的芬芳."记下当年的你和我,水调歌头词一首"十二年后,当年的少年已过了而立,成了会吟着"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对月饮下清酒的中年人.当年的那一段段往事成了他笔下的一首首诗,一阕阕词.也许就是这些没有夹杂着利益的往事才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所以柳永才会说"狎性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西厢》的调子也如它的词般,满室的无忧轻快,俏皮后又偷藏着人去花落无人赏,鸟回楼空鸟不知的惆怅.《西厢》是少年倚在微风浮动的纱帘后小啜清茶的惬意,是白玉鎏金扇骨下缀着的红色流苏,是白色绢质常服上系着的烫金纹腰带.都极尽优雅,都极尽清淡,那是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风雅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歌词和旋律.飞舞着,漂浮着,绕梁三日终不散.续.如今识得难吞咽:花容瘦中国人总是相信轮回,相信永远,相信那海枯石烂的山盟海誓,所以诗经中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生死恋歌,汉代乐府里会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轮回去寻她.相遇桃树下"那是一世的缠绵未了,痴情的人跨过了奈何桥却不愿饮下孟婆汤的执着.是良辰吉日喜婆唱起的古老歌谣,是洞房花烛时新郎宠溺地爱道"画眉深浅入是无?",是新娘羞涉的笑问"鸳鸯两字怎生画?".放不下的,是那"一生一代一双人"的誓言."梦牵绊.不愿醒.一树约定千载绪"一世的纠葛化作了几世的寻找再重逢.就像村上春树说的"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重逢的人还会再重逢."树影花群忽迷离,原是佳人池上立.分明眼生初回见,似是缠绵已千年.那一眼万年的凄美是用多少泪水写成的?曾经,有人问说"人这一生是只能爱一个人,还是在爱这一类人?"大概,是因为爱着一个人所以会爱上一类人吧,那一类人都是那一个人的替代品,在那一类中寻寻觅觅这那一个人的影子,直到再次相逢."青丝懒.影无常.日月两相望"时间回到了正轨,却留下了后遗症.梦中满是她模糊的笑颜,醒来时才发现,他留下的只是满面泪痕.《长生殿》里的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化成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不朽诗篇,《牡丹亭》愁煞了伶女商小怜.那是一种情结,一种残缺的情节,正漫过默默的天空,并且开始暧昧不清.《花容瘦》里所演绎的那种执着令人动容,令人不忍再见.和衣醉卧百花间,云散月来鹊桥现.皎月还似去年圆,不见故人来相见.那棵桃树下,还有一个人在等待,直到天也动了容,地也变了色,终于看见了一个姗姗来迟的要窈窕身影和那在梦中见过无数次的姣好面容.然后,心满意足的闭上眼,颓然倒下.那些歌中吟唱的前尘往事,就像是一幕幕戏,有才子佳人,有帝王将相.唱尽了人生百态,演尽了心酸无奈.都在尘埃散漫的萧索中,如春水般,漫了一地,一去无迹.

165 评论

皇冠家具厂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334 评论

cat20121028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158 评论

SmartGirl~~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271 评论

相关问答

  • 流行音乐文化主题论文

    流行音乐自十九世纪后半页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显示着蓬勃生机,虽产生较晚,但它和艺术音乐、民间音乐等音乐类型并行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主流音乐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流

    八旗子弟搓天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流行音乐论文3000字

    我爱摇滚~ 重复写800次左右就有3000字了

    守護天使10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流行音乐中国风论文题目

    论文:中国风音乐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

    天凄微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流行音乐对音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流行音乐自十九世纪后半页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显示着蓬勃生机,虽产生较晚,但它已经和艺术音乐、民间音乐等音乐类型并行发展,并且成为当今社会主流音乐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

    小狸露宝123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流行音乐

    中外音乐欣赏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 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 筑。音乐

    念念121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