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6

飘飘飞雪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广东地方债风险研判论文范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晴朗天空85

已采纳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行稳以致远,欲速则不达。因此,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也应当基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特征及中央宏观调控的新动向。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特点

1.经济增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979-2013年的35年间,经济增长率超出10%(含10%)的年份就有16个,年均增长率达到9.8%。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开始进入新的下行区间,201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7.4%。“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区间转入中高速增长区间。与此同时,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消费结构总体上趋于合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逐步向合理化转变;投资贡献率显著下降,但投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质量在提高;服务贸易增长快于商品贸易并且质量上升。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处于持续上升态势。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6125亿元,增长7.9%,高于同期GDP增速0.5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业的内部结构在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工业增长中的带动作用凸显,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逐步趋于优化。在收入与分配方面,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名义增速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和企业利润增速,这说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从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看,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城乡收入比为2.59,比上年同期降低0.05个百分点,比2010年底降低0.11个百分点。这说明城乡收入比正在回落,城乡差距正在逐步走向缩小。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当前,中西部地区后劲十足,无论从工业和投资增长情况、进出口总额来看,还是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民收入情况来看,前三季度西部地区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我国加快科技改革与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国家资金投入达到70.5亿元,累计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638.5亿元,实现1∶9.1的杠杆放大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速达10.9%,高于上市公司6.4%的平均增速,利润同比增长15.4%,成为股市表现最为亮丽的板块。而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截至2014年10月,企业获得授权的国内外有效发明专利888752件,占全国有效发明专利的76.1%。从总体来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位,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七位,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4.累积性阶段性风险开始凸显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累积性、阶段性风险开始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能过剩的风险。据统计,2014年三季度,我国产能利用率为78.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处于近4年来的较低水平。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根据审计署2013年底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债务余额10.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97%。三是房地产领域的风险。2014年1—10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68751.2亿元,同比增长12.5%,比上年同期回落6.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为49227.01亿元,同比下降8.9%,比上年同期剧增32.3%,全年增长26.3%形成明显反差。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1.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格局不会变

尽管2010年以来我国的增长率有所下降,未来经济增长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总体来讲,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格局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内需的拉动作用有所上升,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趋于协调,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和稳定性得到加强。二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基调发生调整。自2013年开始,国家开始调整宏观调控方向。面对经济下滑局面,中央明确表态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坚持不扩大财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2014年宏观调控最大的亮点就是“精准的定向调控”,通过扩投资、稳外贸、定向降准、减税等举措精准调控经济薄弱环节,与此同时也兼顾调结构的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因此定向调控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主要的宏观调控方式和政策基调,将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通过远近结合的调控,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外部环境的影响机遇大于挑战

近几年我国开放型经济实际上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外部挑战,受欧债危机不断升级、美国经济复苏脚步迟缓、新兴经济体受到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起伏、世界贸易形势不振等国际贸易环境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与此相对比,未来几年,主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望趋于稳定,发达经济体经济有望进一步好转,世界经济整体将处于平稳之中,国际市场需求将出现回升态势。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 报告 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在2015年回升至3.8%。尽管国际经济环境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总体外部发展趋势是有利于我们的。

3.重点领域改革将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随着中央改革决策的确立,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增长动力将通过多领域的制度建设加以激发:一是推进土地及户籍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将为扩大内需提供基础;二是推进行政及 财税 改革,通过简政放权、调整各级财政关系、结构性减税等,将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民营银行,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平台;四是中央正在推进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经济路(带)的建设,这些国家战略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持续动力。

4.民生经济将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闭幕会见记者时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着重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福利水平,提高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意味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竭动力。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对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2017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未来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着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同时要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

118 评论

露丝奢望

【摘 要】我国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使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暴露,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为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为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加剧了地方债务的膨胀。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现状、原因及风险,为地方债务的管理提出了警示,有利于规避政府债务违约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原因 财政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根源在于财政无法满足基本建设的资金需要。合理规模的债务为地方公共基础建设提供了大量急需资金,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的状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经济危机之后,大量地方配套资金投入市场,为稳定我国乃至于世界经济、恢复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过度膨胀的债务会带来风险,如果失去控制还会严重危害到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偏大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起中央政府和各位学者的高度关注,它的规模在不断的膨胀之中已经达到了危害国家社会经济安全的程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十分庞大;二是作为主要融资形式的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数量十分惊人。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并没有纳入预算,各地政府又对债务实情讳莫如深,具体规模难以准确把握。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 根据中经网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显示,1990~2008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支出增长的速度却远远大于收入,政府收支的缺口在逐年上升,2008年的缺口高达两万亿,如此大的缺口由什么来弥补呢?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各个经济机构和学者的估算,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数据如下所示:根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的审计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各地共有融资平台公司6576个,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余额为10.7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GDP的27%,其中,银行贷款为8.5万亿元;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称审计署关于银行对地方政府贷款规模的数据可能少报了3.5万亿元,并且地方政府不良贷款规模远远大于预期;按照央行2011年6月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截止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万余家,相关学者估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为14.4万亿左右;同期银监会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约为9.1万亿元。虽然各位学者研究得出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及其带来的风险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境地。 2.法律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约束作用弱 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但它仍笼罩着一层令人琢磨不透的面纱。由于绝大多数债务没有被纳入预算体系,其具体的规模难以确定。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地方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这从法律上限制了地方政府直接负债的权利。同时,我国的《担保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用财政收入为其他组织提供担保。这造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缺少偿还保障。现实却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地方政府不仅借债,并且数目庞大。以湖北省荆门市的数据为例,2007年年底,荆门市向中国人民银行借款3106亿元,向国家开发银行担保借款12156亿元,向商业银行借款1168亿元,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123亿元,向上级财政部门借款5192亿元(其中,外债转贷1192亿元,国债转贷114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借款161亿元,其他1196亿元),向其他单位及个人借款7116亿元,其他借款1178亿元。 3.地方政府举债方式隐蔽,潜藏风险 地方政府举债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金融机构拆借、出面 担保困难企业贷款、拖欠工资、粮食企业亏损挂账、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既有显性债务,又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由于地方政府直接举债的权利受到限制,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融资。所谓地方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平台公司表面上是独立的企业,背后却有政府的隐形支持,其实是财政的一种变相担保。这种模式突破了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负债的限制,开辟了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但是财政隐性担保的平台债务也成了风险的主要来源。央行研究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新增的9.59万亿贷款中,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达3.8万亿,占总量的40%,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财政的信用支持。2009年,地方政府的总负债为5万亿,其中90%来自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无法了解作为管理者的政府的信用评级、财政收入,以及在多家银行的贷款总规模,一旦无法按时还款债务,就会把违约风险传导给银行,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引起金融风险。 4.地方政府债务关系复杂,借新债还旧债现象严重 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主体既包括本级政府,还包括政府某些部门,事业单位及各类平台公司。多主体不透明的局面给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确定偿还责任造成了困难。政府一般把通过融资平台借入的款项用于公共项目,这些项目具有资金需要量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有限的财政资金和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能保证基建资金的持续投入和偿还,多采用借新还旧的方式来解燃眉之急。这样的缓解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反而会出现一条找不到源头,也没有尽头的债务链条,一旦中间的某个环节断裂,将对社会经济建设、金融业发展和地方政府本身带来巨大的危害。例如,2003年安徽省的积累财政偿债率(债务还本付息额/地方财政收入)为183.22%。这意味着如果用全部财政收入来偿还债务,都需要两年的时间。如果本期不能及时偿还,债务余额转变为逾期债务,地方政府将面临更高的利息负担。

204 评论

相关问答

  • 地方债务风险研究论文

    地方性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和所属机构为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包括直接借入、拖欠形成的直接债务和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而

    小小小花花儿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财政风险国债论文范文资料

    财政学的多元化特点要求财政学教学方法必须更加多样化,并且不断革新,与时俱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

    MIA喜欢喵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企业债务风险论文题目

    中小企业融资是指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由现有企业筹集资金并完成项目的投资建设,无论项目建成之前或之后,都不出现新的独立法人。贷款和其他债

    可爱的giraff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公司债券风险研究论文题目

    如下: 1、内蒙古自治区环境污染治理融资渠道研究 2、京津冀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 3、我国银行软件外包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4、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需求影响分

    乖囡好好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广东地方债风险研判论文范文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行稳以致远,欲速则不达。因此,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也应当基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

    飘飘飞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