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美11
近日,研究青年与青年社会发展问题的学术理论刊物《中国青年研究》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90后”人口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解析》的研究文章。该文署名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宇香,属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规划课题“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基础数据研究”(项目编号:20GH06)的阶段性成果。文章使用普查、小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基于生命历程与社会变迁的角度,从出生、教育、就业、婚育等生命历程演进过程出发,总结提炼“90后”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口变化趋势及现阶段的人口特征,并探讨社会变迁对其人口特征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其一,在规模及基本人口结构上,“90后”规模在1.72亿-1.88亿之间,占总人口比重低于“80后”,且占比逐年降低;“90后”的性别比偏高程度及城镇化水平都高于“80后”;虽出生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时代,但政策的弹性使得独生子女特征并非“90后”的普遍属性。其二,在受教育方面,“90后”各级入学率和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80后”,但在其人口内部,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城乡差异。其三,在就业方面,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推迟了“9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同时提高了“90后”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其四,在婚育特征上,推迟婚育年龄是“90后”的普遍属性,未婚人口比例高且未婚人口内部性别结构失衡严重,存在一定的男性婚姻挤压。文章指出,成长于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的“90后”的人口特征背后蕴藏了深刻的社会变迁,其生命历程演进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流动、教育事业发展等整个社会转变过程息息相关,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化过程。在作者看来,处于青年阶段的“90后”在教育、就业、婚育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受教育程度的城乡二元结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较为严重等等,需要我们从其生命历程及社会变迁的角度把握“90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支持引导工作。刊发本文的期刊《中国青年研究》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主办,创刊于1989年的学术理论月刊。该期刊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而成立于1991年9月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是中国国家级专门从事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学术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研究青少年现状与发展趋势、青少年工作与政策、青年运动史,编辑、出版青少年研究类学术刊物,为政府部门制订青少年法律、法规、政策和发展战略,为青少年工作机构决策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服务。
臭臭的猪宝贝
单身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是一个全球的趋势。有个人的选择,也有社会的原因。大概有下面几个原因: 1、女性更独立,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并工作。 更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并步入职场,推迟了结婚时间和结婚率。同时她们从思想上到经济上也变得更加独立,可以靠自己财务自由生活得很好,所以不用为了经济原因将就结婚。2、经济压力 大部分人也认为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状况,有一份靠谱的工作是结婚的前提条件。而这几年来大学生的上学贷款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工作也并不好找,或者工资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地方房价也变高了,导致了很多人没有底气结婚。3、性别比例的因素 2018年从各年龄段男女人口对比, 可以看到60岁之前男性数量都比女性多,而年轻人中性别比更加失衡,未来几年注定很多人被迫单身。4、年轻男性收入降低、两极分化、不稳定化作为正式员工可以赚取稳定收入的男性容易结婚,可以组建“丈夫工作,妻子打理家务、照顾孩子”的传统型家庭;但非正式员工等收入不稳定的男性,作为结婚对象则受到女性排斥,停留在未婚状态。后者的数量在最近20年内不断扩大,成为结婚人数减少的直接原因。5、单身“啃老族”现象 这个没有贬义,不过家里条件不错在家可以做父母宝贝的人,没有房租和家务的压力。很多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一定要结婚。尤其是女性,在遇到理想对象之前,可以一直待在娘家。她们采用的战略是,与其和收入不稳定的男性交往,不如住在娘家等待时机,与有足够收入作为结婚对象的男性相识。
1 每周一期。2 因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是一份周刊,每周只发行一期。3 如果你想获取更多的资讯,可以关注其他的报刊、杂志、网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
下一年有那些直属单位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创刊,比较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