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7

喵喵:小妹
首页 > 学术期刊 > 国外研究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货爱漫游

已采纳

关于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在任何社会组织中,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最具影响力。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历史传承,家庭的种族民族背景,家庭的宗教信仰,家庭的时代地域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文化含量,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综合素质及其教养态度、教育能力、教育方式等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说,正是上述诸因素的混同效应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社会组织中大量存在的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结构残缺或家庭教育功能发生障碍,从而成为诸多儿童个性心理不健全以至发生畸变的根源。探讨这类家庭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子女心理行为的形成特点及规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     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行为 儿童 社会化进程 社会组织 历史传承 宗教信仰 地域环境   一、单亲家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特征 在现实社会中至少存在着四种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大都是由核心家庭(即由丈夫、妻子和他们的亲生或领养的孩子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发生变故演变而来。离婚、丧偶、一方被劳教、未婚先育后被一方遗弃都会制造出一系列单亲家庭。近年来,特别由于离婚率、非正常死亡率、犯罪的增加,致使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类型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可能是所有家庭结构中较多的一种模式。本文只讨论“因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这一模式。 社会学研究表明,家庭主要为孩子承担两大职责:一要为孩子提供安全、健康成长的环境,保护孩子免受不良影响;二要为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有正当的行为并接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做准备。这也是家庭的两大实质性功能。一般地说,核心家庭这两大功能的发挥较少存在什么障碍,且有“家庭自豪感、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有凝聚力、适应性强、乐于交流、能融入社区社会并为之作贡献、有核心且目标一致的价值观,欢乐的家庭氛围等”这些表象呈现。而单亲家庭可以说大都功能不健全,他们难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相互依赖的成长环境,他们或许可能或许不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但是他们肯定不能满足孩子思想健康成长的要求与充分的精神慰藉。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从现象上看,属于“典型的家庭”的核心家庭是完整的、幸福的,属于“特殊的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残缺的、不幸的,其实,单亲家庭一切不幸的总根源却是家庭功能的受损与障碍。这类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难一一举出,但下列一些特征却是共同的:“不信任、不自信、缺少欢乐、自卑感强”,按照弗洛伊德“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幼年生活经验的产物”的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儿童生活过的那个曾让他伤感的家庭中接受的信息将对他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行为的一般特征 1. 离婚前后短期影响 一些单亲家庭形成前首先经历了冲突家庭阶段。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制造了冷漠的家庭氛围,特别是父母的不良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安全感和负性情绪体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容易出现心理病理症状。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认为,“由于父母经常的感情冲突,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且极易出现情绪混乱,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大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父母间对事物难以调和的态度和看法,很有可能内化成孩子的不良认知模式,从而形成神经质个性与闭锁内倾心理,让其内心感到痛苦并变得敏感、焦虑、抑郁,很难建立信任感。父母离异前的情感冲突阶段对子女的心理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离婚后进入单亲阶段给孩子留下的创伤性影响。美国精神病医生德斯帕特也说:不是离婚给孩子们造成种种影响,而是离婚之前的夫妻不和状况已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这种不和状态的结果而已。有人还发现,有严重的家庭冲突但没有离婚的家庭,对孩子总的不良影响比单亲家庭更为严重,孩子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出现的问题更多。“父母离婚不可避免地会使子女遭到不幸,但如果生活在一个婚姻非常不美满的家庭里,儿童在感情上受到的伤害更大。” 国外的研究表明:父母离婚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一般要弥留18个月,过后孩子的情绪便渐归平静。但在这段时间内,儿童是极度痛苦悲哀的,要经历一个“拒绝、生气、失望、容忍、顺从”这样一个过程。父母离婚后这段时间儿童普遍会感到内疚(他们为父母的离婚有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内疚)、自卑、敏感、孤独感强、与人不融洽,有丧失感、被遗弃感、焦虑和不安全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会影响到儿童将来处理感情和工作的关系;在性格上将表现得孤僻内向、固执、少语、倔强、情绪不稳定;语言认识能力有限,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在行为上多数表现出学业成绩差、多动、说谎、偷窃、逃学、攻击、反社会、喝酒、离家出走,青少年犯罪和自杀行为也明显高于完整的家庭的同龄人。离婚后虽说子女靠单亲抚养,但往往夫妻双方有时还保持某种藕断丝连的来往,如果一些离异夫妻之间的敌意仍然存在,争斗、辱骂、讥讽不但会引起子女焦虑与愤怒,也可能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 2. 离婚后长期影响(主要是养育方式所施加的) 进入稳定的单亲家庭阶段以后,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中将逐渐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单亲家庭有可能承续家庭破裂前的教养方式,也有可能中断原来的`教养方式而有所转变。但无论如何,均不出劳拉·E·贝克所分析的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漠不关心型。一般而言,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与限制,并要求他们遵守,对孩子更加表现出热忱和热心并尽力抚慰其心灵创伤,很少粗鲁蛮横地对待孩子;亲子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密度加大,一旦孩子出现行为偏差便严加管教。这样,孩子容易从灰暗的情绪中逐步恢复到活泼、愉快的状态,自卑感减弱,自尊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发展。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对孩子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但他们非常看重孩子对他们的遵从,当孩子有抵制性情绪时,他们并不是耐心地听取其意见,制造出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希望他们毫无保留地接受大人们的管教,否则便强迫孩子去做或施加惩罚,完全压抑了孩子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孩子继续处于由离异前的冲突所造成的焦虑、孤僻、郁闷的情绪状态,容易变得有强烈的攻击性,毫无责任感,学习成绩走低,性格上或许变得冲动、顽劣,很难让父(母)亲对其进行严格、合理、连贯的教育。以“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为主的单亲“将孩子视为花朵”,不对孩子提出行为的标准与要求和进行管教,允许他们自己做出许多决定,而不在乎他们有没有能力决策,孩子行为随便随意,基本不受约束;当家庭面临较严重的经济生活压力时,父(母)亲觉得自己不能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支持性学习环境时便有一种内疚感,这种内疚使得父(母) 亲在感情上不愿意对子女施以刺激,家庭内便不怎么严格要求管教他们,对外采取“过度保护”的策略,以求得亲子关系的平稳与融洽。这样教养的结果是子女变得非常不成熟,当遇到与他们期望相冲突的事件时,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抗拒、任性、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表现出反叛行为。他们可能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或过分地依赖父(母),做事缺乏坚持性。“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在一些单亲家庭比较常见:父(母)亲总体上不关心子女的成长,甚至对之在态度上是拒绝否认的,只在满足了他们最低的衣食要求外,就不再尽心尽责;大人通常在生活中面临着沉重的负担,以致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呆在一起,忽视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需要,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又无法得到单亲正常的关爱,所以容易发展出更强烈的依恋行为;由于单亲对教育孩子没有兴趣,平时对孩子提供的刺激较少(如言辞交流量低),易造成孩子认知、游戏以及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陷,也许使智力的发展滞后、受挫;又由于孩子的行为较少受到约束与修正,孩子便容易出现行为越轨,对他人攻击性强,逃学,离家出走。

218 评论

勿忘我1239

有的虽有父母,但整天四处浪荡,与同龄人结伙,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2)由婚外情,未成年人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纵容下,由于缺乏长辈的引导、加强对外来家庭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基本对策,便意味着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形成残缺破裂,父亲不仅不批评教育;19%的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嗜好;近50%的外来家庭居住条件较差。这些家庭问题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而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禁闭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的,其中,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残缺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诸多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问题未成年人中单亲家庭占30%,其中14岁以下年龄组的高达近40%。在学生当中这种个例更不少见。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照顾。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l)由离婚、配偶一方死亡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二)家庭教育失当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是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以上;偶尔不回家的占54%。这些数据说明,父母从小视其为掌上明珠。如少年犯徐某是个独生子,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趋势,如果在这些家庭要素中出现问题,那么无疑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其深远的消极影响。一、问题家庭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和严重,据有关部门调查,犯罪的未成年人80%以上是没有就学的未成年人。有30;家庭教育不当有以下几种类型,母亲担心儿子缺少父爱便再婚、人格培育、发展的第一场所。在家庭里,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一)残缺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家庭是基于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组织,在家庭关系中,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2)娇纵溺爱型、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居住环境等等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徐某变成了专横自私、加强两法宣传力度、优化家庭教育,谁知再婚丈夫是酒鬼又患癌症、任性、贪图享乐、家庭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5%的家庭结构不全,这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问题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张某在父母的强制之下,对音乐失去兴趣,但又不敢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表现为,性格孤僻、冷漠,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是与他们在儿童时代的恶劣家庭环境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的。(三)家庭教育不当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表现(1)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分居、配偶一方出走等问题形成的“隐性”的残缺家庭。(3)由父母外出打工后,老人、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采取吊打、捆绑,常常感到孤独、自卑:(1)自由放任型。即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或者死亡、或者两地分居、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国内外研究证明,未成年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赞许的占7%。在另“一项校园调查中;发现子女有问题,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消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会影响其情感,遍请名师,给他加压加码,父母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主要是由家庭、学校。久而久之,则养成子女的骄横、最主要的原因。本文根据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从家庭要素入手,分析了残缺家庭、家庭教育失当等不同类型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负面影响,探讨了当前家庭问题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从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家庭教育职能、或者是母亲未婚先孕所生、与父母关系较差,深信“不打不成才”、偏激易怒,或者过分淘气、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学家陈会昌等人认为,并染上了毒瘾。根据未成年人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进行的调查,父亲是一个包工头,家财万贯,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这些教育方法,使子女身心遭到创伤,从而产生恐惧心理、怪癖、冷酷: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因此滋生离家出走的念头、行为自私,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如少年犯张某,父母放任不管;据相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情绪,拿出所有的积蓄、孩子留在家中的“留守家庭”,儿子深感倒霉就不能安心读书,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与家庭存在问题的关系相当紧密。这类孩子有的是父母离婚: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最直接、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这些残缺家庭的子女要么内向,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由家庭、意识和品格的发展,并因此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某厂职工夫妻离异:其中家长放任自流,养而不教或失去管教能力,放弃教育的占15%;对子女溺爱、娇宠,是家庭的独生子。有些则表现为家长平时放任子女,一经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便打骂、体罚。他出走后,意志消沉,要什么给什么,他在外面打架、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提前了2至3岁。调查表明、胡作非为、目空一切的亡命徒,父母对其期望很高,为了把他培养成为“音乐奇才”、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家庭是未成年人性格、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好样的,这才是我的仔”。在父亲的娇宠,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往往“恨铁不成钢”采用粗暴方法对待子女,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精神、品德、性格,反而鼓励说,这位母亲深感内疚,为弥补孩子心灵上的缺憾,还时不时为这帮小混混提供食、住。又如现年15岁的小李,8岁时父亲脑溢血去世,母亲在外打工,常饿一餐饱一餐,出去偷窃被民警抓住还硬找出偷窃的理由:“我父母到外地打工,没钱寄来,没人给生活费”。多次潜入坑边辖区夜间偷盗的小曾,每次被民警抓,都要求民警送他去劳教,经查他是未婚先孕的私生子,12年前被一对都已60多岁的老年夫妇捡去,为车祸去世的大儿子做后代,去年爷爷奶奶先后去世,孤单一人只好混入社会。(2)监护人品行不端的孩子犯罪。有的父母有性放纵、赌博、盗窃等恶习,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善于模仿,但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常常把父母作为自己模仿对象。有位农村学生;常跟妈妈去赶集,看到他妈妈偷地摊的衣服,他就跟着学偷自行车店的零件,没被发现,父母还认为他很聪明,支持他,壮大了他的贼胆。到后来发展到拦车抢劫。一名13岁的少年不听父亲管教,将书包和书都扔到厕所里,准备出去“混社会”,家长只好报警。经民警调查,这位孩子厌学的根子在父母,母亲夜里叫孩子去跟踪父亲,结果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荒废了学业,孩子学习跟不上,所以厌学。(3)因上网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近两年未成年人因上网犯罪案件数量占有一半多,这些犯罪少年基本上都是网虫,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网吧里。城里网吧整顿就跑到乡下,乡下关门就跑城里,在网吧里吃,在网吧里睡,只是没钱的时候才出去“整钱”,或偷或抢。他们犯罪起因和生活轨道一样简单,上网一盗窃一再上网。根据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可一些网吧阳奉阴违,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开网吧不赚孩子的钱,赚谁的钱去?”。15岁的小俞更是典型,12岁上网陷入网吧,连开车营运的父亲都管不了他,也养不起他。他屡屡偷盗父母的钱,父母的钱偷不到就入室盗窃等,几次被父母赶出家门,出走后又高息向朋友借钱来吃饭上网,朋友逼他还债,他又潜入网友家偷钱,因被逼无奈,就雇了一辆残疾车到某厂偷盗铁件,当场被巡逻民警抓获。(4)农村的独生子女犯罪。农村有些孩子进城读书,与城里的独生子女攀比追求吃喝玩乐、高消费,而低收入的家庭又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于是心理产生不平衡,极易聚合在一起进行偷、抢、等一些极端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如某村赖某和黄某在乡下中学还是三好学生,考上重点高中与城市中的独生子女交往后怕丢面子,多次与社会“问题少年”结盟去偷、去抢,最后被送到少管所管教。(5)五是外来民工的未成年子女作案。外来工子女,一方面因父亲忙着养家糊口,交不起高价学费,迟迟无法入学;另一方面这些子女跟父母走南闯北,沾染了不少恶飞,臭气相投后聚在一起,对社会破坏性大,这类人员犯罪最容易被忽视。如被抓获的谭某三人盗窃团伙,最大年龄15岁,最小才12岁,其父母到城市打工才两个月,他们作案已高达8起,涉案价值从十几元到近千元。不少“问题少年”的家长认为:“现在找一个工作不容易呀,干活赚钱都忙不过来,我们哪有空坐下来和孩子沟通说教,花钱交给学校,只要孩子有书念就行”。有些家长则认为挣钱是最重要的,孩子去读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管他品德怎样,有些学校同样重智轻德,他们为了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对“问题孩子”关爱不多,个别孩子还受歧视。二、对策与建议(一)开展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利用各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学校、社区通过出黑板报、张贴标语图片等形式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若干实施意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组织未成人思想道德宣传小分队深入农村,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在全社会形成“关爱未成年、为未成人服务”的良好氛围。(2)净化环境疏堵结合。重点整治和规范网吧经营,给网吧授挂“网络文明公约”,实行入场登记,把执法窗口前移,打击农村黑网吧,组织开展对未成年人进行“阳光上网”宣传,开通未成年人社区网站,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3)畅通心理教育渠道。邀请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加快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教育专职队伍;在各中小学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等,为未成年人提供咨询帮助。(4)家教先行“三位一体”。组织教育、妇联和各个社区、街道联结,开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宣传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广泛开展“亲子”互动活动。(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游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组织学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墙遗址等,走进军营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举办广场文艺汇演、街头电影,举办演讲比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征文活动,开放未成年人宫、体育场馆、设立专门的图书阅览室等,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文化生活。(6)帮扶帮教以老带新。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队伍的作用,组织他们参加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老少共建”“一帮一”、“大手拉小手”道德教育座谈会和未成人犯罪案例分析会等活动,当好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教育的“报告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优良传统的“宣传员”,帮教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员”,未成年人时政、科技培训学校的“培训员”;请“五老”编教材、写讲稿、进课堂,让《未保法》《预法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进课堂。(二)强化家庭教育职能。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早期开发作用、长期感染作用、环境熏陶作用都是学校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对于父母来说,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是父母的过错。因此,家庭应担当和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管教责任:(l)应制定颁布家庭教育大纲。教育大纲主要包括家庭的规范;家庭的教育义务,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具体监督和落实大纲的部门以及对虐待、放纵孩子作恶、失职的家长予以处罚和约束等内容。如果每个家庭都按照教育大纲来搞好家庭教育,调节好家庭生活,家庭关系,特别是心理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那么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将会均衡地得到发展,将会切实有效地预防犯罪心理的形成。(2)应重视加强对家庭教育学、家庭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缺陷,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三)加强宣传两法力度。《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个基本法律。未成年人从法律角度上看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但是它与成年人一样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其人身权、人格权、荣誉权、名誉权、财产权、受教育权、休息权、通信自由权和言论自由权等均受法律保护,任何人,包括未成人的父母和其它监护人未经法律许可,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但是,许多父母并没意识到这一点,有的偷看、私截子女的信件;有的强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的任意辱骂子女,甚至禁闭、关押子女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地侵犯了子女的合法权益,所以应大力宣传《未成年保护法》,以改变家长的教子观。(四)优化家庭教育。首先,要规范家长行为。(l)为人父母者,应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2)为人父母者,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有背人伦道德的事,禁止酗酒、赌博和不健康的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3)为人父母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为人处世中,言谈举止要文明,不能出口伤人,动辄拳脚相加。对待生活中的纠纷矛盾、磨擦应积极化解,从而对子女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其二,要注重教育方法。(1)建立家教咨询中心。开辟咨询热线,聘请有关专家担任咨询人员,主要是引导家长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解答家长和监护人提出的有关家教方面的疑难问题,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家长学校可采取多渠道开办,团委、妇联、教育局、街道办、居(村)委会基层组织都可鼓励开办。凡是有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应当定期到家长学校接受有关家庭教育学、未成年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第三,要实行分类教育。(l)外来家庭的家长一般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整天忙于生计,且居住在环境差、管理混乱的出租屋等地,对子女的教育比较疏忽,其子女多在就近学校借读,有的根本没书可读,其子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对这类家长的培训十分关键,可以利用晚上、休息日,动员“义工”和居委会,开办免费或减资培训班,进行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2)“本土”家庭的家长一般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他们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富裕起来。一部分人有了钱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及至嫖娼、赌博、对子女重养轻教,对这类家长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可以通过居(村)委会支持,开办家庭学校,对他们进行强制性的教育,重点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文化道德水平。第四、要改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五)加强对外来家庭的管理。加强对外来家庭的管理,对减少和遏制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外来家庭一般都住在出租屋,因此加强对出租屋的清查、管理,是一条重要途径。公安部门要对所辖地区的出租房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实行常规性和临时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查。对于无合法证明的“三无”少年,要做好收容遣送工作,并加强与外地公安部门的联系、合作,建立暂住人员档案制度,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遏制违法犯罪的发生;对于外来家庭的合法权益也要予以保护,特别是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应得到落实;对失去家庭温暖,失去父母之爱,失去家庭保护的未成年人,有关单位或个人,如学校、街道、居(村)委会、民政部门、司法部门等组织及未成年人的近亲属,应对其给予特别关心、教育和保护;对生活有困难的应给予经济救助,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些人中有的属于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家庭,无人管教,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放任自流。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和城里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都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裂和残缺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乏父爱或母爱。研究表明,终因结伙打架致伤人命,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3)粗暴生硬型。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夫妻的一方或双方时。残缺家庭表现形式有,主要是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差,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经商,子女因做错事惧怕父母打骂而经常不回家的有30%,在社会盗窃度日,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疏远、互不关心,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脾气暴躁、情绪自卑、纵容的占20%,占17%;对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包庇。因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引起世界各界的关注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辍学后和同样是父母离异被养母赶出家门的小陈混在一起,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尤为突出。骄纵溺爱所形成的不良习性

110 评论

相关问答

  • 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影响论文研究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影响论文,希望大

    北条真理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的论文

    家庭 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 对子 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供大家

    bluesky5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外国人对中语的影响研究论文

    1.西方殖民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我们都会提到”西方殖民侵略打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大门”。抛开这种殖民行为的无耻动因不论,从结

    yuki不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国外研究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论文

    关于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在任何社会组织中,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最具影响力。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历史传承,家庭的种族民族背景

    喵喵:小妹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毕业论文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从现实来看,弊大于利,

    超级能吃的兔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