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缀天堂鸟
[摘要] 桂林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乃至国内外的旅游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桂林景区开发历程和影响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桂林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 旅游景区 可持续发展 桂林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往今来一直是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桂林以其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其旅游业发展起步早,起点高,可以说桂林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一、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历程分析桂林旅游业从1973年正式起步,其旅游景区开发历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初级阶段(1973年~1977年)1973年5月,桂林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24个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开展旅游工作的目的是加强对外交往,属于官方和民间友好往来范畴。凭借历代遗留下来的风景名胜,景区开发始于为外事和公益需要而整理的漓江、芦笛岩、七星公园等观光景点,当时景区设施简陋,服务单一,如漓江游览仅有木船三艘。此时的景区开发多是沿袭古代名胜,因地制宜,景点多属岩溶风光和公园类型,内涵相对贫乏。这时期桂林旅游景区的开发属于旧貌换新颜的改造和整理。重友轻利,重政治轻经济,“外事接待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决定了景区建设简单,服务配套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开拓阶段(1978年~1988年)1979年国务院明确规定桂林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在全国十大风景名胜评比活动中,桂林山水仅次于长城而名列第二;1986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七五”期间全国七个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并拨专款加强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被国务院冠以“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三项桂冠的首推桂林。特别是1986年旅游业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后,桂林旅游业发展迅速,景区得以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旅游大环境更为广阔、优美、清洁、安全。这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桂林景区开发得到了积极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品体系。景区开发工作由单纯的保护转变到扩大景点数、改善景区环境质量和扩大环境容量上来,并注意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有计划地重点建设一批富有传统山水文化持色的旅游项目。3.曲折发展阶段(1989年~1997年)由于受1989年6月北京风波的影响,加上外界新闻报导对我国的歪曲宣传,使桂林旅游业受到严重挫折。1989年10月,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编著的《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公开出版,提出了强调桂林山水这一主题,并不排除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的多样性和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合理开发风景资源,抓住游览主题,重视人文资源,扩大游览范围,丰富游览内容,建立大桂林风景游览体系等极富远见性的措施。在此景区开发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桂林旅游产品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一个以观光旅游为主,兼有多种游览方式的游览格局基本形成。这时期桂林景区面对严峻的旅游形势,在困难中努力前进。旅游景点项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形成了以桂林山水为特色,以百里漓江画廊为主题,兼有古文化观光、民俗风情、登山探险,动植物观赏、休闲、体育、修学等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极大地拓展了旅游空间。4.提升阶段(1998年~)由于旅游的产业化、黄金周的出现,双休日的实行,尤其是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地市行政区划合并,桂林市与周边12个县合并为大桂林市,扩展了桂林山水为核心的景区内涵与空间。1999年以来,以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为主的国内旅游规划专家,着手编制《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提高桂林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促进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与升级,构建桂林山水为核心、以观光度假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空间体系。开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景区项目,如乐满地、愚自乐园、印象·刘三姐、“两江四湖”等景区。这时期桂林景区的开发进一步向深度发展,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重视自己独特的内涵发展。开发方向上逐步由过去的以参观为主转变为参观和参与相结合,提高旅游活动的灵活性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二、桂林旅游景区概况截至2003年底,桂林拥有1处国家级、3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3处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10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7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有8个,3A级景区有7个。经过30年的发展,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初步形成了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现代主题公园为主的六大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及以中心城区“两江四湖”开放型大景区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优势。三、影响桂林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问题1.多头管理部分旅游景区管理长期处于权力分散、职能交叉的状态,管理中的权责不清、扯皮现象造成了景区管理的混乱现状,使旅游者不能获得满意的旅游消费,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景区的市场形象和长远发展。2.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差异性不大桂林以旅游立市,因此强烈的政府主导推进行为促发了各地方的景区开发热潮。各地方都希望能凭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应,将本地方的旅游资源投入开发,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但缺乏景区开发的全局观念,产品的同质性高,各地景区开发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这不仅增加了桂林旅游业内部的竞争强度,同时也削弱了桂林旅游业的外部竞争力。结果是投入的景区越多,则对本地景区的破坏越大,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越差,更是对“桂林山水”的形象的削弱,破坏了“桂林山水”的品牌。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有开发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资源在同一时刻都有开发的价值,更何况具有旅游价值的资源也并不等于表明用于景区开发是资源价值的最佳体现。3.景区缺乏竞争力主要体现在:(1)产品层次单一。目前的景区旅游产品多是向消费者提供满足特定旅游需要的基本服务、利益及其实体和产品外观,也就是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部分,而对于富于竞争优势的附加产品和扩展产品如消费者之间及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却涉足甚少,从而使得景区间的竞争更加激烈。(2)资源与产品不匹配。很多资源是一流的,例如岩洞、山体,但形成的旅游产品却多是二流、三流甚至是末流的,使得潜在的吸引力转化不成现实,形不成竞争优势。(3)服务水平不高。相对饭店和旅行社服务而言,景区服务质量差的反差较突出,这是一个急需改进的问题。4.景区开发缺乏整体开发意识所谓整体开发意识,就是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共同促销。桂林景区之间缺乏合作协调,往往喜欢单兵作战,势力单薄。如东线游各景区不是旅游团必去的地方,被作为旅行社的“加点”来对待,本身知名度就不高,促销困难。东线游的各景区不利用地域相近的便利,协同作战,提高整体实力,反而是各自经营自己的,单打独斗。其实东线游各景区互补性极强,靖江王陵,尧山索道,茶艺园和山水高尔夫球场都各有特色,且地理位置极为接近,如靖江王陵与尧山索道相隔仅百米。搞联合促销,通票游览,将会增强东线游的吸引力,让旅游者有选择,觉得内容丰富多样,值得一看。但现状是各景区属于不同的部门如文化局,供电局等,单位性质有事业、企业、外资等,合作经营的困难较大。四、桂林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1.以可持续理论为指导,增强宏观调控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发展中最深刻、最全面、最理性的思想,应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旅游景区开发的整合与优势叠加。桂林景区以自然山水喀斯特风光为主体,是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景区在景观环境保护对策、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等各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如生态旅游区的质量评价,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等仍要积极探索。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桂林景区发展还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各个阶段,对那些将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危害的旅游项目进行重估、修改和完善,并向与生态保护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倾斜,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2.培育好景区文化应用力、产品促销能力、旅游服务能力和顾客满意能力首先应加强对景区文化底蕴的挖掘和整理,凸现景区的文化特色,其次要展开有效的促销活动,使顾客乐于接受,同时对外要作好市场调研,对内练好内功,具备为目标顾客提供特殊服务的能力,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使顾客满意的技能与技术,满足顾客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3.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营造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横向网络系统,它有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心和使命,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与实现共同目标的动力,能不断创新,持续蜕变。旅游景区建立学习型组织旨在依靠自身资源,从内部扎扎实实地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不但可以提升景区的整体素质,创造景区文化,还可以生产出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4.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打造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景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短缺是景区竞争能力差的重要因素。人才资本丰富的景区即使身处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中,也能较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去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现有需求或创造出新的需求;而人才资本匮乏的景区即使面对大好形势,也可能坐失良机,走向衰败。因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可以采取如下途径:第一,注重现有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第二,创造条件,积极吸引、用好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以管理技术入股、员工持股等长期的激励机制。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5.以“据点一轴线一网络系统”模式,整合桂林各县域景区主题特色桂林景区空间开发正处于轴线开发向网络开发的过渡阶段。沿发展轴线的几个重要的景区已得到开发,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例如兴安的灵渠和乐满地景区,龙胜的温泉和梯田景区,资源的资江和八角寨景区等。在发展轴线的带动作用下,各个区域的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当景区空间开发网络形成的时候,一个理想的“大桂林旅游圈”就会出现,“大桂林旅游圈”会将桂林市及其周边地区景区以整体形式推出,为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树立一个崭新形象。围绕桂林山水这一核心旅游品牌,各县域应从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兴安、龙胜、资源、灵川、恭城、阳朔等县域景区已分别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题的不同旅游品牌,要持续加强推进旅游产品的区域化,塑造旅游产品的区域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主体旅游产品,这样才能持续实现桂林景区的互补和共荣。参考文献:[1]保继刚钟新民: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卫旭东周旗:区域内旅游景区市场竞争力测评[J].资源科学,2004,7[3]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4]黄家城:桂林旅游史略[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5]桂林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桂林旅游发展前景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我是怖怖
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张庆庆[1]一、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低碳旅游的总体知晓率为72.6%,反映出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相对较高。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张庆庆[1]一、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均囊括于其中。就低碳旅游研究而言,相关著述非常有限。在有限的研究中,蔡萌等人(2010年)梳理了低碳旅游的发展历程,提出低碳技术、碳汇机制和低碳旅游消费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机制;周梅(2010年)认为低碳旅游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曹会林(2010年)则阐述了中国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并重点分析了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等企业或机构参与低碳旅游开发的举措。此外,侯文亮(2010年)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生态足迹理论和脱钩理论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低碳旅游的概念体系,确定了旅游业碳足迹主体,并提出了相关碳减排对策。同时,任力(2009年)、刘啸(2009年)从低碳经济视角作出的相关论述,也是对低碳旅游研究的较好补充。二、研究方法与有效样本来源分布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测量题项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共计30个指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进行计量,分值从1到5,其中5表示非常满意,4表示满意,3表示一般满意,2表示不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调查对象来自上海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调查时间为2010年12月10日至2011年1月2日,具体地点分布于各高校的教室、图书馆、寝室楼等,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42份,回收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达90.64%,样本具体来源分布见表1。表1有效样本来源分布统计表对于数据分析,笔者重点引用了马耀峰(2006年)提出的旅游服务质量单要素评价模。在式中,Mj表示第j项指标的评分结果,mi表示该影响因素在李克特量表下的评分(1~5分),ni表示选择该评分mi的人数,N表示填写问卷的总人数。三、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总体分析(一)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分析低碳旅游知晓率分析以是否听说过占总样本数的比例为计量标准。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低碳旅游的总体知晓率为72.6%,反映出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相对较高。其中,女性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高过男性11个百分点,本科在读学生低碳旅游知晓率高过研究生在读学生10个百分点;25岁以上学生低碳旅游知晓率最低仅为33.33%,理工科专业学生低碳旅游知晓率最低为65.42%。此外,就具体学校而言,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最低为51.67%,见表2。表2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知晓率统计表(单位:%)(二)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总体评估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构成要素中,大学生青睐的低碳旅游消费项目从高到低依次是购物、娱乐、交通、饮食、游览、住宿,其得分分别为3.75分,3.51分,3.26分,3.23分,3.15分,3.14分,见表3。总体评价分值均处于3至4之间,即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低碳旅游消费意向,但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并不突出,特别是在住宿、游览、饮食和交通方面。表3上海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统计表四、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意向的分类分析(一)大学生低碳饮食消费的意向分析1.大学低碳饮食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在低碳饮食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品尝时令性食物”、“购买当地产品”、“自带水杯”、“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备食物”,得分分别为3.82分,3.29分,3.13分,2.95分,2.94分[2]。可见,大学生低碳饮食的消费意向特征表现为受日常用餐方式左右并追求便捷性。如外出旅游时,大学生更喜欢在当地饭店吃饭、使用一次性筷子等。2.大学生低碳饮食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见表4,性别不同,大学生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品尝当季食品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p<0.05),自备食物的意向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年龄不同,大学生自备食物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24岁及以下年龄组的意向评价要高于其他组别。学历不同,大学生自带水杯的意向有显著差异,而研究生对此项的消费意向评价最高。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对当地产品的消费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理工科专业学生此项的意向评价最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评价最低。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使用一次性餐具和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自备食物和自带水杯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月消费不同,大学生自备食物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对自备食物的意向评价最高。表4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饮食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二)大学生低碳住宿消费意向分析1.大学生低碳住宿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在低碳住宿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淋浴”、“住环保酒店”、“关夜间照明”、“更换床单”、“提供一次性免费用品”,得分分别为3.92分,3.68分,3.40分,2.41分,2.30分。可见,大学生住宿低碳消费特征除表现为受生活习惯影响外,对一次性日用品有实际需求。同时,由于受消费心理的驱使,消费者对卫生标准的选择远远超过自身在家中的需求,如更注重要求酒店每天更换床单和被罩等。2.大学生低碳住宿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见表5,性别不同,大学生淋浴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的意向评价高于男性。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每日更换床单的意向有显著差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更换床单的意向评价最高,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更换床单的意向评价最低。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住环保酒店、更换床单和淋浴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对住环保酒店的意向评价高于重点大学学生,重点大学学生对更换床单的意向评价则高于非重点大学学生。表5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住宿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三)大学生低碳交通消费意向分析1.大学生低碳交通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在低碳交通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少带行李”、“徒步旅行”、“团队出行”、“自驾游”、“乘坐飞机”,得分分别为3.68分,3.30分,3.13分,3.11分,3.10分。可见,大学生交通低碳消费意向青睐于运动、轻便。2.大学生低碳交通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见表6,性别不同,大学生行李携带量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男性行李携带量意向低于女性。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团队出行的意向有显著差异,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对此类的需求最高。所在高校不同,自驾游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团队出行的意向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非重点大学学生对自驾游的意向评价比重点大学学生高,后者则相反。表6多因素影响下的学生交通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四)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意向分析1.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在低碳游览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选环保机构”、“用卡制门票”、“设施齐备”、“乘坐缆车等”、“垃圾分类”,得分分别为3.47分,3.35分,3.03分,2.98分,2.90分。可见,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更青睐环保机构,但对景点低碳服务的配置要求并不明显。2.大学生低碳游览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见表7,年龄不同,大学生依托环保机构出行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选择环保机构出行的意向高于男性。学历不同,大学生乘坐缆车等的意向有显著差异。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青睐于卡制景点门票和乘坐缆车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其中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对用卡制门票的意向最高,人文社科学生对乘坐缆车等的意向最高。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在卡制旅游景点门票或旅游通行凭证使用的意向上有非常显著差异,其中重点大学学生意向评价均高于非重点大学学生。表7多因素影响下的大学生游览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五)大学生低碳购物消费意向分析1.大学生低碳购物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在低碳购物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以货易货”、“适当购物”、“简易包装”、“买当地产品”、“去当地市场”,得分分别为4.02分,4.01分,3.70分,3.55分,3.46分。可见,大学生在购物消费方面更具有低碳性。2.大学生低碳购物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见表8,性别不同,大学生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有显著差异,选择简易包装和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且女性对上述项目的消费意向均高于男性。学历不同,简易包装和适当购物的意向均有显著差异,研究生对简易包装的意向评价比本科生高。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选择以货易货的意向有显著差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以货易货的意向评价最高。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选择简易包装、前往当地市场和以货易货的意向均有非常显著差异。月消费不同,大学生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有显著差异,月消费额501~1 000元的大学生在当地市场的消费意向评价最高,月消费额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对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评价最低;同时,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则有非常显差异,月消费额501~1 000元的大学生对购买当地产品的意向评价最高,月消费额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对前往当地市场的意向评价最低。表8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购物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六)大学生对娱乐低碳消费意向分析1.大学生低碳娱乐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在低碳娱乐消费中,大学生消费意向评价项目由高到低依次是“当地民俗”、“电子资讯”、“环保公益”、“入乡随俗”、“现代歌舞”,得分分别为3.84分,3.60分,3.59分,3.51分,3.00分。可见,大学生低碳娱乐消费具有一定的本土化倾向,娱乐工具选择信息化。2.大学生低碳娱乐消费意向差别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见表9,性别不同,大学生积极响应环保公益活动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响应环保公益活动的意向评价比男性高。年龄不同,大学生消费现代歌舞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入乡随俗的意向也有显著差异。学历不同,大学生选择现代歌舞的意向有显著差异,其中,本科生的意向评价高于研究生。所学专业不同,大学生入乡随俗的意向有显著差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意向评价最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评价则最低。所在高校不同,大学生选择现代歌舞的意向有显著差异,使用电子资讯的意向有非常显著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对上述两项的意向评价均高于重点大学学生。表9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娱乐低碳消费意向方差分析五、结论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群体对低碳旅游的总体知晓率较高,但其低碳旅游消费意向并不突出。同时,就旅游的六大要素消费而言,大学生的低碳消费意向表现出了如下特征:(1)低碳饮食消费意向受日常用餐方式左右并追求便捷性。(2)低碳住宿消费意向受生活习惯影响,且对一次性日用品有实际需求。(3)低碳交通消费意向青睐于运动、轻便。(4)低碳游览消费侧重于组织机构的选择,但对景点低碳服务配置要求并不突出。(5)低碳购物消费意向最为明显。(6)低碳娱乐消费具有一定的本土化、信息化倾向。基于上述结论,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发展尚需时日,特别是在低碳旅游消费理念培育、低碳旅游消费促进等方面。参考文献[1]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减排对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马耀峰,张佑印,梁雪松.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6(1).【注释】[1]张庆庆,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2]计算方法同表3,大学低碳消费意向评估及其特点分析中涉及的计算方法与此处相同。
[摘要] 桂林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广西乃至国内外的旅游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桂林景区开发历程和影响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桂林景区
为“低碳旅游”?顾名思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碳”即二氧化碳,也就是说,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
这种论文,非常简单好写
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曾几何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曾几何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论文摘要: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