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0

李吉吉jjj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三生教育内容论文题目举例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苏州齐惠壮士

已采纳

新的学期开始了,高三新生要度过自己高中阶段最为艰难的一个学期。由于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面对大量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有些学生对未来难免会有些紧张和迷茫。那么,如何有条不紊地学习和备考,如何卓有成效地完成自己的复习计划呢?记者走访了一些成功考入大学的普通学生,也采访了一些高三的代课老师,希望他们的切身体会和经验能帮助高三新生走过这段艰难旅程。不走弯路———与老师同行事例:某高校有一名女生,她在上高中时,前两年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她当年很难考取大学。当她进入高中最后一学期的复习阶段时,她父母建议她每天都要跟着老师复习的步骤进行。于是,每天、每周她都按照老师的复习进程学习,并根据学习情况对照检查自己的不足,如果发现落下哪方面的内容,她一定会补上。经过9个月紧张有序的复习,这名女生的成绩有了质的提高,最终考取了二批本科院校。这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有些意外。这名同学表示,面对成绩好的同学,千万不能自卑,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自乱了阵脚。如果能跟着老师的复习步骤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高考成功的几率也会加大。点评:进入高三,不少学生对浩瀚的知识难以梳理出头绪,零乱的知识不易形成系统认识,而高三老师都有多年积累的复习经验,对高中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掌握得比较清楚,同时,老师对如何复习做好了周密的计划,这些计划经过多年实践与修正,能帮助考生起到有效复习的效果。因此,如果与老师的复习同步进行,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使自己对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补上不足。不打疲劳战———与效率同行事例:某校一男生,学习一直不错,在进入高三之后,他自己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自觉加大了学习强度,每天晚上,总是要熬到两点左右才结束当天的学习;每天中午也只是打个盹儿,又投入到学习中。刚开始的时候,他对于自己如此超强度的学习还感到欣慰,老师和父母也都夸他非常刻苦。不过因为长时间疲劳学习,上课时的精力明显不足,头脑发沉,昏昏欲睡,老师在上课时提出的一些重点和难点,他也经常因为走神而忽略了。一个月后,学校进行模拟考试,他的成绩反而比以前还差了。老师和家长发现后,对他的学习方法和作息时间进行了指导,尤其是对他的学习时间进行了严格控制,要求他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为第二天上课保证充足的精力。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调整,学校再次进行模拟考试,该生的成绩果然有了提高。接下来他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且稳定的提高,最终考入了一所名牌重点大学。点评:高三时,适当延长学习时间、晚睡是正常的,但绝不能太晚,也不能变成经常。紧张的复习使大脑比别的器官更容易疲劳,合理调整作息时间,不要侵占太多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时精力充沛,提高学习效果。这名同学的经历告诉大家,高三学习的任务的确很重,但是也必须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绝对不能为了晚上学习而放弃了白天最好的学习时间,这样无疑是晚上拣了芝麻白天丢了西瓜,这样学习是极不划算的。不牺牲身体———劳与逸同行事例:西安东郊一所高校的大一新生郭某介绍说,他在高三以前非常喜欢运动,经常打乒乓球、羽毛球,但自从进入高三后,因为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才不得不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体育活动。高三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学习时间加长,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身体似乎变得越来越差,由于长时间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他经常得病,反而对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最糟糕的事情在高考前发生了,他被查出来得了神经衰弱症,一看书,脑袋就痛,不得已,他放弃了当年的高考。去年,他在复读的同时增强了体育锻炼,每天早上和下午都各抽出半个小时进行一些体育锻炼,身体有了明显好转。而且因为体育锻炼,也使得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今年,终于顺利考上了一本高校。点评:身体是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做什么都是徒劳。但因为高三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放弃了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过不要忘记,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要劳逸结合,这样,学习效率才高。这名同学的经历告诉高三学生,在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才能保证自己的学习不受到伤病方面的影响。不以模考论成败———与自信同行事例:有名男同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处于中游水平。高三刚开学,学校就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他感觉不错,可最终的成绩却让他吃惊,是全班倒数第六。这名同学在经过认真总结后,发现自己在答题技巧和答卷时间方面还有很大问题。另外,他之所以考得不好,与自己过于紧张也有很大关系。有些考题他明明会答,可答到考卷上就犯错误。这让他对应试有了新的认识。此后,他每次参加学校的模拟考试,就有意识地让自己保持冷静,并且非常注重考试技巧和时间的利用。最重要的是,他始终相信自己有实力考上一所不错的学校。带着这种勇气和信心,他一步步走过,最终取得了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惊讶的成绩。点评:进入高三,各种测试纷至沓来,希望大家在模拟考试中不要因为没有考好而丧失信心,而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模拟考试是检查考生对教材掌握得程度,让考生适应高考的考试形式和气氛,培训考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心理。至于考试结果,没有必要以此作为能否考上大学的最终依据。重要的是要通过模拟考试熟悉高考环境,并且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弥补,这样几个月下来,你就完全能够考得很棒了。

220 评论

VV爱吃007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在逐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这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引导学生构建生命观、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将“三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三生教育”的特点

“三生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塑造学生的品德。“生命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生活教育”则注重提倡人们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确立良好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尊重别人。“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三者相互结合,共同形成学校德育的内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最终目标。语文素养不只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括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的培养。

1.在课文讲解时,挖掘“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了解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这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假如生活欺你》《济南的冬天》《春》《海燕》《谈生命》《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课文中都包含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在中学教学中也有很多体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存教育”的内容,例如,《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三峡》等文章。此外,就是“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生活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例如:在海伦•凯勒所写的《再塑生命》中体现了作者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低头,保持乐观心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2.在写作中,运用“三生教育”观点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大自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多思考,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从而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例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后续发展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对事情了解后,让学生根据所感所想,写一篇与生活有关的作文,增加学生对生命、生活、生存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写作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例如,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写日记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3.在阅读中,融入“三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许多方法,让学生感悟生命、生存与生活。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文章中涉及的事物或者情景给学生展现出来。除了使用一些教学手段,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老师要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氛围,让学生融入文章中,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在阅读中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透。语文教育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初中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此时,学生不仅要积累很多知识,还要养成好的习惯,而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语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升学必考科目,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好语文科目,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光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有章可循的,笔者从自己教学的实践出发,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法。

一、提高备课质量

认真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有些教师每天需要连续为多个班级或者不同年级班级授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如果不预先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难免失去方向和重心,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备课首先要确定每节课需要讲述新内容的量及所要回顾的知识,并规划好回顾旧知识与讲解新知识的时间比例。其次,要明确新知识中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知识可以稍微少花点时间去分析,还要留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再次,要注意准备好一些例子,以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帮助其理解所授内容。功夫在课外,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须从两方面做好课前准备,为上课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认真研读文本,获得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认识文章的主题思想;要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以及全文做一个疏通,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要对文章的结构包括过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是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形式;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教学参考资料,最终获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课堂上解读课文的重要一环。二是研究学生。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对象,研究教学对象是课前准备的又一重要环节。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体现,教学难点又如何攻破呢?不明白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教师教学时就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有保障。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相结合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回答问题环节的循环,学生得到了训练,提高了能力,思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而这一切以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怎样,全班学生的整体基础如何,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底如何,学生对文学作品是否有足够的兴趣,等等,这些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攻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课前准备工作。

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语文授课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在不停地讲,学生在听,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缺乏互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和教师步调不一致,大大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家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加强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发现学生的困惑和理解误区,并及时帮助其纠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面对困难时倾述的对象,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

三、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在备课阶段进行初步的规划,但是也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调整要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并考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理解都到位了,可以适当提高讲课的速度,反之,需要放慢讲课速度,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所授知识。节奏的把控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才能得到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熟练、恰当地把控课堂节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哪些内容上需要多花时间,哪些地方可以稍微加快进度,更好地把控课堂教学的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重视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分值高,对语文成绩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不可忽视作文教学环节。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第一,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的写法。当讲述到比较经典的课文时,教师应注意教导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句式、段落的写作方法,并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第二,安排专门的写作课,教导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审题方法、文章的谋篇布局方法、段落结构形式设计方法等。第三,课堂上注意布置一些周记练习的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词造句、炼句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在考试过程中的写作速度及水平。周记应要求学生用特定的篇幅结构、段落结构等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作文的写作技巧。

五、结语

326 评论

小坦克秋

改革开放32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但是,问题亦不少。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特别是历史教学中一些带有原则性的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甚至还可能将改革引入歧途。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在二者的关系中,至今仍存在一些被人们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对此,提出几点意见来,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80年代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通过讨论,不少人认为,认识已经清楚,问题基本解决。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已形成了这样一种定论: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培养上来。对这样一种观点的认可,甚至出现在某些地区的教育机构、教研部门指导历史教学的文件中,影响甚大。 这样的论点是否成立?换句话说,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建立在上述见解的基础上?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成败。笔者认为,上述见解表明,在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认识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即,将忽视能力培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归结为是由于过于重视历史知识教学所造成的。这一误区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关系的深入研讨,而且对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和后果。 其一,是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与新中国的教育一起涎生、成长起来的。其间,经历了种种曲折和磨难。最初,我们全面吸收和借鉴了原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公正地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其过分的依赖,亦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凯洛夫教育思想体系中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局限及存在的问题,在长时期里,我们缺乏冷静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5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左的思潮又逐渐泛滥起来,并渗透到各个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也毫不例外地深受其影响。 在上述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影响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情况。其中之一,就是一方面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又用打上鲜明极左烙印的思想政治教育,冲击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这样说,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缺乏足够的研究,因而,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片面性。主要有:机械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在历史知识中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的内容,其它不少内容被硬性砍掉或削减,从而造成历史基础知识体系的极不完整。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极左思潮影响的消除,经过调整,历史知识体系日趋完整,历史基础知识中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然而,机械强调书本知识重要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入思考就被忽略,人们的注意力很快转入到了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大讨论之中。这样,不仅历史基础知识本身失去了一次从根本上研究、解决所存在问题的机会,而且,使得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的探讨,从一开始就在许多方面显出了严重的先天不足。 从上所述,我们至少可以清楚地看到: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冲击;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把历史基础知识局限、封闭在教科书中;80年代以来,又将培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简单、轻率地归结为是由过于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而造成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建国至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对其中的许多问题长期缺乏深入研究。而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却认为:以前,我们是过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了。可想而知,如果从这样一个基点出发,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以及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将会陷入一个怎样的境地。 其二,是认识上的原因。在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中,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重要、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们在主观上认识并在实践中处理这种关系时,却人为地将其分割、对立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比较复杂,但不能不承认,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在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各种事物的时候,注重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入手,一般说来,这没有错误,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主要是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看重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忽视其统一性,片面地强调不破不立是事物的发展。直到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仍习惯用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来认识问题,其表现为,注重或强调事物的一方面时,就要否定或轻视事物的另一方面,不顾客观地随意夸大矛盾,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事物的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屡出不鲜。如,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时候,就忽视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学,就轻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满堂灌、片面强调学生活动等,都是其必然产物。再如,教学中,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为了说明某些方法好,就不惜轻率地贬低另一些方法,以至在一定的时间里,使许多一线的老师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得不到要领,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 在认识和处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问题时,亦是如此。在一些同志看来,二者之间的矛盾很大,重视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势必就会削弱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传授多了,能力培养就会少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从形式上尽量少讲,多让学生进行读书、回答问题等活动;有的地区、学校甚至教条式地硬性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超时即有满堂灌、不注重能力培养之嫌。这样一种状况的存在,使我们不能像注重培养能力那样,全面、深入地关注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以及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片面认识,长期存在,危害甚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怎样端正认识,尽快消除误区呢? 首先,我们要对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构成,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如上所述,在过去的一个很长时期里,我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片面、机械地认为历史教科书里所讲述的知识就是历史基础知识,在这方面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是,我们在反思这方面问题时,又出现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要全面、正确认识历史基础知识,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必须正确认识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以及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在历史基础知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教学中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教科书在历史基础知识中的定位是否准确,非常重要。 其实,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完整意义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是由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及教师教和学生学三方面构成的,这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点,是衡量、确定历史基础知识的统一标准,它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至于这一标准、要求,是详是略,是具体还是笼统,都可以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是不能缺少。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依据大纲的内容要点,具体设计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其知识框架的式样,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不能没有。同时,历史教科书还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作出了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统一标准,以教科书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所作的安排为尺度,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这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最后落实。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学历史基础知识不同于其它类别和级别的历史知识,它明显带有一些特点: 一是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确定,不是任何个人行为,要体现国家的要求,不能带有随意性。 二是历史教科书内容只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而不是全部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它,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宏观统一标准无法实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也失去了坚实的依托。 三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形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最后一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条理教科书内容的线索和脉络,为其补充史料和史实;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只听教师的讲。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师生双边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和学生要把教科书所设计的知识框架,最大限度地丰满起来,并使教科书中的文字知识活起来,立体化起来。教学中,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最后形成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在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中,越是对宏观的方面,要求越严格;对微观方面,则要求充分体现灵活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 从上述构成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以及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看出:历史教科书是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是连接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纽带,缺其不可。但又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科书就是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地说,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因而,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拔高或贬低历史教科书作用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其次,我们要自觉克服认识问题过程中的缺陷,使我们对教育的主观认识最大限度地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处理好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从而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法则,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正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即事物内部矛盾各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处理过程中,过分强调其内部矛盾各方的对立,忽视统一,在教育领域中亦是如此。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们应引以为戒。 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立是促进发展的催化剂,而最终实现发展要通过统一。只讲统一不讲对立是不能实现发展的;反之,只讲对立不讲统一亦不能真正实现发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是一对矛盾。如上所述,我们在认识这对矛盾时,不能只看到对立,不看到统一。在教学中处理这对矛盾时,特别不能人为地加深其对立,而应该积极促成二者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只有这样,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圆满完成。 (一)历史基础知识和能力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学中,那种认为只要培养了能力,不需要花费多少气力,自然而然地就能教好、学好历史基础知识的观点,与认为只要传授好了历史基础知识,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能力的说法,同样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到目前,我们对二者各自的特性及其规律,还缺乏研究和认识。然而,在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又有统一性,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受教育者的认识活动之中,相互依存,不能分开。这与人类认识历史的活动是一致的。历史学家、历史工作者在认识某一问题时,既需要获取充分的史料,又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展开思维,进行细致、深入的辨析,得出结论。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而这些工作都统一在同一史学研究活动中。因此,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也一定要以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为基础和前提。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对知识教学有很强的依存性,离开了历史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里,有一种说法须要澄清。在谈到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人曾经学习很差,但能力很强,很能干。并以此为据,来证明能力非常重要。其实,这种说法正说明本文所论及的误区的存在。即,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知识的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只看重书本知识,轻视书本以外的知识,特别是不能将书本知识和书本以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的人书本知识学得不够好,但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其能力也会得到相应训练和提高。这个例证,倒是提醒我们要注重研究,在历史教学中,什么样的历史知识能转化为历史能力,什么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能力对知识有很强的依存性,但能力一旦得到发展,就会转而为新知识的开发创造条件。因此,能力又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在此必须明确的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那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能力培养当作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或把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作为教学最终目标,而将能力培养简单看作是为传授知识服务的观点和做法,都是明显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的。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对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并没有认识得十分清楚,其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关于什么是历史基础知识、什么是历史能力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历史教学的改革是艰难、任重而道远的,这其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索,有许多设计、构想,要经过反复试验、反复修正,而不能轻易下结论。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决不会一蹴而就。

287 评论

北京陆少

您想怎么写呢?有什么要求。发来我看看

177 评论

相关问答

  • 德育论文标题举例

    内容如下: 1、大学德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大学德育应重视大学生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 3、试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德育 4、中美大学德育之比较 5、知耻:大学德育底

    宇宙梧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教育论文题目举例

    关于教育的论文题目很多,不知你想要的是教育哪个方面的论文题目。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发展方面;三、中小学德育、校外教育方面;四、课程

    椒盐儿橙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职业教育研究问题举例论文

    《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

    御龙装饰公司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三生教育内容论文题目举例

    新的学期开始了,高三新生要度过自己高中阶段最为艰难的一个学期。由于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面对大量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有些学生对未来难免会有些紧张和迷茫。那么,如

    李吉吉jjj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不恰当的教育论文题目举例

    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吾色真人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