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7

唐尼小姐
首页 > 学术期刊 > 胃肠功能恢复研究进展论文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少女心-

已采纳

胃肠功能差怎么恢复

胃肠功能差怎么恢复,肠胃功能差的人很容易会出现消化不良,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到肠道健康,从而出现消化不好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引起腹部胀痛不适,下面看看胃肠功能差怎么恢复及相关资料。

1、饮食规律,合理搭配

日常三餐要规律,荤素营养搭配也要合理,不要不吃早餐,也不要只吃一些精加工的精粮,平时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要戒烟戒酒,少吃辛辣、刺激等食物。

2、注意腹部保暖,忌受凉

肠胃不好的患者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如果导致腹部受凉,可能会出现胀气,绞痛、消化不良的情况。所以肠胃不好的人群平时需要注意肠胃保暖。

3、忌用刺激性药物

现在很多药物都对肠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肠胃疾病的患者自行购买药物治疗的话,很可能会刺激到自身的肠胃,导致肠胃不适,出现胀气、疼痛、胃痉挛等情况,所以,患有肠胃疾病的人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4、适当锻炼身体

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增强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运动也会促使血液循环,增强胃部粘膜的抵抗力。

提醒您:肠胃不好的人在平时要特别注意调养身体,平时的饮食要规律健康,休闲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对肠胃起到帮助。

可以以服用益生菌调节肠胃功能,肠胃功能障碍者注意合理调整饮食,最好是选择细软的食物。益生菌能帮助调节肠道的菌群,能够提高肠胃的蠕动功能,胃肠功能障碍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

忌三餐定时定量,也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可以减少对肠胃功能的影响,能够减少对肠胃的负担,可以吃些细软的面条,小米粥南瓜粥具有调理肠胃的作用,可以促进人体胃黏膜的修复。

01、天生肠胃不好?不妨仔细查一下这3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遗传和基因

是的,你没有看错,消化系统的健康,也是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的。根据研究调查发现,同样的家庭中,如果父母肠胃不好或者存在消化系统遗传病因素,子女的肠胃健康也大概率会低于父母。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也正因为如此,此类人群更需要注重饮食营养的调理滋养,用心呵护自己的肠胃和消化系统健康。

第二个原因:长期以来的恶劣饮食习惯

小的时候,一些重要的生活习惯培养,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

而饮食习惯就是其中一种,如果小的时候就养成暴饮暴食,亦或者过量饮食的习惯,你的肠胃相比于其他人负担更重,肠胃健康度受损,功能效率当然也会降低。

天生肠胃不好?或许更应该了解一下从小养成的恶劣饮食习惯。

第三个原因:身体抵抗能力较差

针对部分人群,可能天生肠胃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小身体虚弱,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差。

这样的负面影响延伸,同样也会导致长期的胃肠功能下降。免疫力低,意味着更容易受到风寒邪病的影响,身体受到寒气侵袭,而肠胃本身喜润喜温,胃肠受到刺激,同样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很多肠胃不好的朋友,其实和一开始健康基础没有巩固,或养成恶劣饮食习惯有关。但是,这并不代表肠胃不好的朋友应该坐以待毙,通过后天的调理方法,肠胃功能仍然是可以有所恢复的。

肠胃不好,后天如何调整恢复消化功能?

这里给大家分享“5要”口诀,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这“5要”,肠胃健康或能改善。

第一要:要有良好的排便习惯

在中医的观点中,身体疾病大多数因为毒素堵塞,淤积,肠胃疾病也不例外。

而排便作为主要的代谢手段,如果能够规律且健康,且不仅能降低肠胃蠕动负担,同时也能帮助清理肠胃淤积,减少黏膜组织刺激的风险。

因此,养成良好的排便手段,就是我们养护肠胃的第一步。中医认为,早上的6点到7点,对应肠胃经脉流注,推荐大家将每日排便安排在这个时间段。

第二要:要补充“胃气”

人的五脏六腑都是通过“气”来支撑,比如肝气,心气,肺气等等。

而胃当然也有胃气,胃气充足,消化系统运转顺畅,肠胃功能也能有所提升。常见的食物,例如山药,薏米,黑米等,都是补充胃气,滋养肠胃的绝佳食材,非常推荐肠胃不好的朋友尝试。

第三要:要学会“按摩”

这里的按摩,并不是让大家去学什么推拿手艺,而是要让各位了解“穴道按摩”。

众所周知,中医学说的最主要理论,就是经脉理论,不同的器官对应不同的穴位和经络,如果能够适当按摩,促进血液在特定器官流动,器官功能也能出现显著提升。

肠胃的对应穴位,其实就是我们的`足三里穴、足三里穴的位置处于膝盖偏外侧,外膝眼的位置。每天适当按摩足三里穴,用拇指的指肚轻轻按压,直到产生酥麻感和温热感后停止。一段时间以后,肠胃血液循环畅通,消化功能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改善。

第四要:要坚持养成运动习惯

运动带给肠胃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运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加快消化效率,减轻肠胃负担。

另一方面,运动还能够提高免疫力,降低胃炎,肠炎等疾病的出现概率,肠胃健康无疾病,消化功能也能够慢慢恢复。

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常见的有氧运动,比如跳绳,跑步,游泳等都非常合适。不要在饭后立即运动,反而容易增加胃穿孔,胃下垂等疾病的风险。

第五要:要保持情志愉悦,舒畅

所谓的情志,也就是我们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因素同样和健康息息相关,长期浸淫在负面情绪中,肠胃细胞组织活性降低,对于恢复肠胃功能没有好处。

想要科学调节自身的情绪,除了学会与人沟通,宣泄负面情感以外,最好能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爱好去尝试,转移负面情绪的注意力,更好地维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肠胃健康也会因此受到好的影响。

以上“5要”,对于肠胃不好的朋友来说,适当尝试,肠胃健康或许离你不远,与此同时,曾经养成的恶劣习惯,比如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抽烟喝酒等,也要尽快地改正,才能让我们真正拥抱健康。

肠胃功能不好通常指功能性胃肠病,临床上比较常见,以慢性或反复发作性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未发生器质性改变,可从改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调节情绪及药物等方面进行调理:

1、生活习惯:注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嗜好烟酒的患者建议戒烟、戒酒,过度肥胖的患者需控制体重,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及肠道功能紊乱。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2、饮食习惯:建议饮食规律、营养均衡,避免吃生冷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尽量吃质软、易消化的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避免暴饮暴食;

3、调节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虑的情绪。心态保持平和,避免焦躁、愤怒;

4、药物:需根据症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胃肠道蠕动功能异常患者,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可使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曲美布汀等药物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

肠胃炎及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乳酸菌、双歧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进行调节。若患者胃痛伴反酸、呃逆症状,多为胃酸分泌异常,可使用雷贝拉唑、奥美拉唑、黏膜保护剂等进行治疗。此外,还可使用中成药进行调理,如胃苏颗粒、肠胃康等。

255 评论

wangbaoxin888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 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 分煎液,据此推测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 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全文地址: 共三页

238 评论

我是乾宝宝

浅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169 评论

相关问答

  • 嗅觉功能障碍诊治研究进展论文

    嗅觉是一种感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 嗅觉是一种远感,即使说它是通过长距

    Jonathan26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研究进展怎么写评述

    论文的进展情况(1)提交开题报告,参加开题答辩。(2)编写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活动。(3)撰写论文初稿。(4)修改论文初稿,完成正稿。进展情况:1.查阅了大量的相

    冰雪江天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胃肠激素研究进展论文

    胃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释放后,有些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有些通过细胞间液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有些可能沿着细胞间隙弥散入胃肠腔内起作用。此外,有些胃肠激素作为支配

    吊炸天123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胃肠肿瘤研究进展论文

    大类学科2区。根据中科院2021年SCI期刊分区。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胃肠肿瘤杂志》,简称JGO杂志,

    柠檬心的颜色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心脏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论文

    心壁从内向外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心肌层是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心壁3层结构分别与连接心的大血管的3层膜相对应。 心房壁和心室壁以及主动脉和肺动脉起始部都

    咖啡不加糖的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