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6

苏州小迷糊
首页 > 学术期刊 > 孔子与庄子的论文格式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李斯的雨

已采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山之巅无美树,多伤于阳。”在高山的顶端,阳光充沛,本应该是树木喜爱生长的地方,但只要人们登上山顶,便会发现目光所及之处仅是光秃秃的岩石,半山腰上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花草树木往往不复存在。山顶上的阳光虽然充足,但几日的“阳光浴”之后,树木的水分也就缺乏了,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了水分,生命也就必将走向了终结。言外之意是指太过优越的环境往往使人精神涣散,而逆境往往才是人走向成功的跳板。此时的阳光对于树木,好比优越的环境之余人,看似春风化雨,令人艳羡,殊不知此刻的享受宛如“温水煮青蛙”,长久以往,使人忘却了其具有与生俱来的顽强生命力。正如亚圣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从古至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天才的铸就往往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往往是天才的进身之阶,是智者的成才之路,但它对于弱者而言,却会是绊脚石,甚至是无底深渊。因此只有把握住时机,懂得将绊脚石转化为垫脚石,将逆境转化为顺境,才能摘取成功的硕果,品尝到最甘甜的冰泉。回望党的百年发展史,自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北伐战争、长征会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再到三大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重大国策的制定,以及新世纪以来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的伟大经济、政治、文化战略。中国共产党无疑不用史实向中华儿女乃至世界人民诉说了,党的百年历史,不仅是一部国家的建设发展史,更是一部不屈不挠,在逆境与挑战中不断抗争、奋勇争先的成长史。它传递出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新世纪的高中生来说,确实起到了指导与鼓励的作用,使得我们的成才之路也可以饱经风霜而不衰,倍经折磨而更强,在逆境中不断磨砺自己,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在逆境中成才,首先要具有远大的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可见,理想在一个人的成才之路上,往往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翻开历史的扉页,当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被捕入狱时,他“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棒棰,幽于圜墙之中。”对于一个人来说,司马迁不仅忍受了痛彻心扉的肌肤之苦,然而更痛苦的是他遭受了精神上的打击,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司马迁缅怀先父遗志,坚定作为史官的理想,发奋图强,最终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成就人生价值。由此可见,作为一名高中生,虽然我们不会面临像司马迁一样的人生境遇,但我们也要学习他的顽强品格,志当存高远,即使在逆境中,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实现灿烂人生,奠定坚固的基石。在逆境中成才,还应具备顽强的毅力。因为“成功的道路其实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晋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然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因此只能只好默默地记忆,消化白天学过的知识。冬季的一日,他半夜醒来,发现皑皑的白雪映衬的屋子,相比过去的夜,格外的光亮,这给了他启示,在雪夜特别是有月光映衬的雪夜里发奋学习。由于他顽强的毅力,勤奋好学,长此以往,每每坚持,最终成为了有名的御史大夫,“映雪读书”的典故也不断在子孙后辈中流传。先人努力读书的例子给了我们启发,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有恒心,有毅力,终能成就“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宏伟目标。在逆境中成才,也应懂得把握时机的重要意义。古训有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世界酒店大王希尔顿,早年追随掘金热潮到丹麦掘金,他没有别人幸运,没有挖到一块金子,但当他失望的准备回家时,却发现了一个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商机,希尔顿迅速地把握住了它。当别人都忙于掘金之时他却忙于建旅店,顿时成为了有钱人,也为他日后在酒店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一时的得失,并不能决定人一生的命运,当上天关闭一扇门时,总会再打开一扇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吸收从这扇窗中透过的每一束光芒,抓住时机,奋勇向前,直达成功的彼岸。追寻先人的遗志,感悟今人的风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逆境中成长,首先应该拥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明确目标,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宏伟的蓝图;其次,还应该具备顽强的毅力,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具备顽强的毅力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摘下最璀璨的皇冠;最后,青年人还应该学会把握时机,灵活应变,掌握方法,在逆境中寻找新的机会,为成功创造更多的机会。借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在逆境中成长,更能激励新世纪的广大青年,增强_患意识,学习先辈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格,在一次次生活的惊涛骇浪中,养成自信、乐观、开放的精神品格,为实现祖国“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源:青年文学家

162 评论

橄榄色的水

(一)、学与思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为”。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想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与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怎能成功?文艺复兴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不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片面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不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呢?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强手对垒中受尽窝囊气,又怎会一跃而起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呢?这些事实说明,人确实能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条件的。这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 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 时代前进了,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在强调“忧患之中”求生的同时,也应当讲讲“在安乐之中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那么,我们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钥匙。 有甲、乙、丙三个工厂,甲、乙两个厂都濒于倒闭,主管部门向甲、乙厂出示了黄牌。甲厂接到黄牌,干群一心,进行企业改革,大胆任用人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结果,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就获纯利10万元。而乙厂接到黄牌后,领导辞职,职工各自寻门路去了,终于闭门关厂了。乙厂并没有在忧患中求生。丙厂是个乡镇企业,原先固定资产只有3000元,工人8个。干了两年,其产品冲向了全省,年产值达21万,工人50人。第四年,全厂职工已有100多人了,年产值达百万元。现在,丙厂的产品已畅销亚洲了。丙厂越办越红火,并没有在顺境中却步。可见,“为”字是多么重要啊!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人,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弱”, “弱”则趋于“亡”。 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174 评论

rayyeung23

以一颗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敬畏之心来说,用一年的时间来了解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简直是痴人说梦。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法,看起来本是矛盾冲突的,但实则不然,以出为入,视实为虚,都是能陶冶性灵的。 不管如何,倘若要读的话,先捉道家的书,是不大适合的。《道德经》《南华经》是非常难读懂的,语言一语多意,文章晦涩,并且老子年老,庄子地偏,语言有很多太过晦涩。 从简单入手的话,不如先看《论语》,配以《十三经注疏》加以理解,但坚决摒弃于丹的胡言乱语,自己领悟孔子思想一些简练的总结。 然后建议读《左传》(《春秋》),了解春秋历史变化,更重要的是体会孔子编此书时,贯通其中的思想。再去读《孟子》《大学》和《中庸》,则是对整体孔孟思想的论证和铺陈,就好理解得多了。五经之中的《诗》可以选一些知名章节读一读,至于《礼》《书》《易》是太难了些,《礼》《书》都是行为和语言的表象,要想从中体验文化之精髓的话,恐怕只有朱熹门下的学究们才干得来,《易》是孔子年老时候才读的,现代之人,更少有染指。 在我看来,物欲横流的今天,能静心去领悟孔孟的人已经是难得了。如果事业不顺,无所适从的时候再去读《道德经》,才比较合适。 年老无所欲的时候,再读黄老,便能超脱了。

343 评论

相关问答

  • 电子与信息学报格式

    《电子与信息学报》是我国电子科学高级综合性学术刊物,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0.978。六、来稿插图上的文字不宜多,并根据插图复杂程度选定适当的宽度,3.8c

    我最亲爱的1234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有关孔子的毕业论文

    论文密码网可帮你~~

    都亲上了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舞剧孔子毕业论文

    意义如下:1、学思结合,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一个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孔子提倡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文文兔1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祖国杂志社孔子林

    祖国在我心中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俗话说,看到黄河才知道什么叫澎湃;看到泰山才知道什么叫雄伟,祖

    一只泡芙er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孔子学术的论文

    孔子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

    蛋塔阿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