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27

小菜菜菜菜子
首页 > 学术期刊 > 西方艺术画鉴赏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囡囡宝贝妞

已采纳

评圭多•雷尼的《黎明》圭多•雷尼(1575-1642年)是博洛尼亚画家,他最初生活在博洛尼亚的佛兰德斯画家卡尔外特的学园,跟一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洛尼亚画家的老师学艺。接着,他又是在当地另一所学园,也就是17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卡拉齐学园,跟卡拉齐兄弟学到了一手精湛的素描和构图本领,这对他的画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另外,到古代美术和文艺复兴美术的中心罗马参观,也对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盛期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的艺术,更是令他神往。17世纪的意大利画坛,有好几股潮流,其中之一就是古典的潮流,雷尼可以说是这股潮流的中坚力量。雷尼的风格,以甜美优雅著称,从《黎明》不难感受到他的这种特点。《黎明》是雷尼在罗马画的一幅天顶壁画。熟悉意大利绘画的人都知道,意大利是壁画之乡,罗马更是壁画的陈列馆,处处有大师的精品;而雷尼崇拜的拉斐尔最美的壁画也在这里,或许他画《黎明》时,心目中始终闪动着这位古典大师的形象。像拉斐尔的《巴尔纳斯山》一样,《黎明》是从希腊罗马神话获得启示的,这类题材是当时极为盛行的画题,古典倾向的画家更加离不开它。这幅作品是在红衣主教贝佳斯的委托下创作的,这幅作品《黎明》描绘的是曙光女神阿斯塔特、月神塞莱内和太阳神阿波罗,通过古典艺术对这些神的兄弟姐妹进行了描画,这幅作品是圭多•雷尼来到罗马两次脆古典艺术的研究的成果,很明确的表明了圭多•雷尼对古典艺术的追求,对纯粹的爱和美的追求。 横长的画面,由一条从左向右移动飘升的动态曲线确定着构图。飞在最前方的女性形象,是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奥罗拉(这幅画的原名就是《奥罗拉》),她是由希腊神话中的黎明女神厄俄斯转化来的。她的前方,仍是昏暗的世界,她的后方,则是一派壮丽的曙光。从她回顾的眼神和脚的指向,自然地跟中央的一组奔马联系起来,而顺着马缰绳,立即会发现驾车的太阳神阿波罗。于是一切都清清楚楚了,原来画家要表现的是黎明时分,太阳升起,黑暗正在消退,光明将降临大地。 在表现这个景象时,雷尼选用了富于视觉感染力的节奏和色调。黎明女神、马匹、太阳神及牵手前行的少女,共同构成了向前迅速推进的动势,而这些形象又全都笼罩在橘红的暖色调中,几乎完全挤掉了右边那一点点暗色。象征和寓意的处理,美妙地实现了画的主题。 画面上,那组飘然行进的少女,称得上是雷尼笔下最优美的形象。理想的造型、流畅的线条、精心的组合,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那么均衡,确是纯粹的古典风范。难怪在推崇古典美术的时代,很多艺评家认为他是仅次于拉斐尔的大师,温克尔曼把他与希腊完美的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利斯相提并论,雷诺兹认为他的美的观念优于任何一位画家,“神圣的圭多”成了他的称号。当然,这些早已过去,没人再顶礼膜拜他,可他的优秀作品仍然值得观者驻足。同时也可以知道,圭多雷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拉斐尔的影响,在这个波伦亚派的巨匠的杰作的基础上,人们把圭多雷尼的古典主义作品与拉斐尔的古典主义作品一同称赞了,认为两人在画面上展示出了演剧性,都表现的恰到好处,绘画中圭多雷尼加入了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很大的程度上触动了之后的波伦亚派的画家古鲁西诺,后来画家古鲁西诺也描绘了与圭多雷尼这幅作品《黎明》相同的主题。

209 评论

生活算个球

有本(艺术研究快报),汉斯出版社的期刊,你可以学习参考,文献都免费下载的,也可以直接去他们公众号联系编辑咨询

83 评论

美棉家纺

世界名画欣赏论文 --------梵高作品《星夜》赏析《星夜》赏析 摘要:1889年,梵高由于精神病发作被送进的了疯人院。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充满了死寂,毫无希望之地,梵高的内心这似乎感到了安全和隐晦,疯狂的内心得以平静。正是在这里,他以歪曲的长线,破碎的短线,饱满的色彩。为全人类创造了一幅奇幻的星空景象。一、作品叙述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星夜》为梵高圣雷米时期的代表作品。1889年,梵高由于精神病发作被送进的了疯人院。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充满了死寂,毫无希望之地,梵高的内心这似乎感到了安全和隐晦,疯狂的内心得以平静。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寻找到了自己艺术的突破,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作品中那些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 感受到梵高内心的情感倾诉。二、作品形式分析 "他还做了另一个梦,把它告诉他的兄弟,看哪,我有更多的梦想,看哪,太阳,月亮和十一颗星再向我们敬礼。"圣经起源中的一段话给予了这位为天才创作的灵感。星夜是梵高的幻想,是梵高心中的宇宙。梵高以心中的星夜作为题材,充分表现出处于人世之外的自己对于星空的理解及感受。 整个画面,作者充分运用的夸张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变形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作者运用弯曲的线条,以及线条旋转变化描绘出了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我们几乎无法从他的这幅作品中找到一条直线,作者的世界观仿佛在旋转。同时作者在色彩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全部运用大块的色域展现出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同时,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义。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蚀形式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而《星夜》中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三、作品解释 有云的夜空充满了旋转,恒星发光闪烁着自己,明亮的新月。虽然功能被夸大了,这是一个场景,我们都可以涉及到,也是一个最适合个人感觉舒适,安心。这天保持观众的眼睛画走动,下面的曲线和制造出一种视觉圆点星点使用。这一运动一直扎根在旁观者所涉及的绘画,而其他因素: 下面的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丘陵有一个小城镇。有一个和平的本质结构的流动从。也许阴凉窗口颜色和火热的火花回忆我们自己的天空繁星温暖黑暗的童年和年满夜间想象中存在的东西。镇中心的点是高大的教堂尖顶的,执政的建筑物基本结束较小。这种尖顶蒙上了一个小镇上的稳定感,并创建一个规模和意义上的隐居。为了画左侧有一个巨大的黑色结构,开发了一个更大的规模和孤立感。这种结构是宏伟的绘画相比,规模在其他物体。镜子弯曲的线条,创造的天空画的感觉深度。这种结构也允许观众解释它是什么。从布什山的一叶菜,形成分析,这是广泛和丰富多彩的。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凡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四、作品评价 《星光灿烂的夜空》也许是文森特·梵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凡·高的作品, 这幅作品是虚构的。Don Mclean曾献给文森特一首著名的同名歌曲"Vincent"又名"Starry Night"。即使梵高尝试了装饰性作品的创作, 也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可他这些作品并愿意支持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的部分原因无疑是梵高没能举办他所希望的个人画展, 只有这样的画展才可能摆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对梵高在1888年独立沙龙上参展的三幅作品做过评论, 他说"凡·高先生的画笔挥洒得很有力", 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成了批评。有些评论的作者差不多把这种笔法干脆称为装饰性笔法。1889年, 费利克斯·费内翁曾经提到, 在这幅作品里,这种"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 同时那漩涡关的色彩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乔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赞扬道:"热烈的厚涂……各种颜色很自然地营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将梵高描绘为一个"画风景画时简直就像在雕塑风景画"的画家。这些评论或许促使人们注意到了梵高作品的表现图案和装饰性, 而其笔法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将前景和背景统一在一视觉区里的手段。可是这些评论都只有三言两语, 而几乎没有对梵高的作品做更广泛或者更深入讨论。假如从一幅幅单张作品的角度上看, 刚劲有力、别具一格的笔触便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气质或者独特的个风格, 而不是装饰性图案。而凡·高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广为人知, 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的笔触证明了他的病态气质和性情的不稳定。"视域转化成浓厚的、有力的颜料浆, 沿着他的画笔的猛戳动作画出的线路展开了它的脉络。天空中央的星星的卷曲浪潮也许是无意中受了葛饰北斋的《大浪》的影响——但它的奔腾的压力, 在东方美术中却没有相等的例子。月亮从月蚀中走出来, 星星闪耀、汹涌, 柏树随着它们摇动, 把天空的韵律转化成自己的火焰状侧影的黑色扭曲。它们把天的激流传给了他, 完成了贯穿整个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休斯)参考文献:《西方绘画史图录》邵大箴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米勒传》 罗曼·罗兰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92 评论

西西和嘻嘻

结合《牧童短笛》、《梁祝》、《春江花月夜》, 例析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博大精深的。而西洋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从近代以来,有很多中国音乐家致力于将中国民乐的元素融入西洋音乐中,即用西洋乐器演奏出中国民族乐曲、用西洋音乐表现手段演绎民族风格。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歌曲《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我愿意这三部作品为例,谈一下我对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的理解。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段有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曲式、力度、速度、节拍、音区、调式、调性、织体等。这些表现手段通常被作曲家综合利用,用以达到某些效果,营造某些意境。在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歌曲《春江花月夜》三部作品中,作曲家对这些表现手段的灵活的运用使我叹为观止。以下分别作以详细分析:一 钢琴曲《牧童短笛》作为学钢琴者,我很早就接触并演奏过钢琴名曲《牧童短笛》,近日又听过石叔诚和郎朗的现场演奏版,不禁有意分析之。1 综述《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1934年创作的,根据我国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而定名。全曲为ABA’三段体。呈示部(A)、再现部(A’)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明媚的春光,绿色的原野,清澈的溪流,欢乐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起笛子,悠扬的笛声,使我们仿佛看见了天真可爱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沁人心脾的芬芳。发展部(B)是一首比较欢快活泼的舞曲,以节奏和弦为背景,旋律犹如笛声,明亮高昂,活泼跳荡,音乐描绘了牧童伴着清脆的笛声在嬉戏,情绪轻松活泼。“牧童短笛”既运用了西洋音乐的技法,又展示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从它问世至今70多年来,以其浓郁的清新的乡土情令国人欢欣感动,惊奇赞叹。乐曲描绘了美丽的江南田野,上有浮云,下有流水,牧童和老牛,笛声和歌声。它是一首听得见的抒情诗,也是一幅看得见的风景画。以下就各个部分逐一分析。2 呈示部(A),旋律如下:(曲谱略)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复调风格。3发展部(B),旋律如下:( 曲谱略)显然,发展部(B)活泼欢愉,呈示部(A)中的复调定法改变为和声音型伴奏的主调音乐。这一部分中,调式转成了G大调。右手高声部乐句间较大幅度的音区跨越,以及每一个乐句内轻快的节奏,大量32分音符以及16分音符的应用……展现出迥然不同与前面的另一种情境。最后说一下结束句。渐弱和渐慢使听众眼前浮现出牧童渐行渐远的景象。自然地收束了全曲,带给人“余音绕梁”的意境。二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陈钢、何占豪于1959年写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乐曲是以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里的部分唱腔为音乐素材写成的。全曲以故事具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和化蝶为主要内容,分成3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将中国戏曲的元素融入西洋音乐中,并且用抽象的音乐去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 1呈示部(相爱)《梁祝》引子和爱情主题如下:(曲谱略)突然,音乐急转而下,以散板、快板来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这里变化地运用了京剧中的倒班和越剧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哭灵投坟在小提琴奏出了最后一句绝唱之后,锣鼓管弦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高潮。3 再现部(化蝶)长笛和竖琴将音乐带入了仙境,加上了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华为一对蝴蝶,从墓中飞出,双双翩翩起舞,永不分离。三 歌曲《春江花月夜》全曲如下:(曲谱略)此曲由古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来。由于加上了歌词,更加有利于我们理解歌曲想表达的意境。全曲中速、从容而有韵味。首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正如歌词所述,旋律虽然有较大幅度的跳跃,但还是有“袅袅娜娜”的感觉。在音乐的中部,节奏缓急相间,富有歌唱性;旋律起伏较大,具有分明的层次和韵律。在音乐的尾声,再现前面的主题,再辅以悲伤的调子,令人听后久久不能释怀。 以上我对钢琴曲《牧童短笛》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力度、速度、节拍、音区和调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节奏、音色、曲式、力度、速度、节拍和织体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歌曲《春江花月夜》进行了综合简略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可以很明显地看见作曲家在综合利用这些表现手段“达到某些效果,营造某些意境”。

302 评论

monica的私人花园

罗马雕刻家除了表现统帅、英雄人物、全家群像、夫妇合像、单人墓碑像外,还在罗马的建筑、广场、纪念柱等上面装饰了许多圆雕和浮雕。三世纪较有名的建筑为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古罗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现实主义雕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历史上一般称欧洲的封建社会为“中世纪”,艺术史上把古罗马以后到文艺复兴前这段时间的西方艺术称为“中古世纪的艺术”,它延续了1200年左右。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因此,欧洲中世纪的雕塑主要为基督教服务。中世纪盛期的文化艺术,经历了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教堂建筑成为当时主要艺术载体,许多优秀雕刻家从事教堂建筑的装饰雕塑和内部陈列的圆雕工作。法国的安高莱姆教堂,康城的三圣教堂,德国盖因拉德的圣基列阿教堂中的许多雕刻,都具有代表性。 罗马式教堂以其坚厚、敦实的形体显示教会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灵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观者的精神感情。教堂建筑中彩色玻璃窗画的明暗变化,各色各样轻巧玲陇的雕花图案和壁上的雕塑,都有助于加强宗教神秘的气氛。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沙脱尔教堂、理姆斯教堂等,都是哥特式教堂。而哥特式雕塑则基本上代表了中世纪保守落后的宗教艺术。 14世纪的法国雕塑中,哥特式艺术反映现实倾向增强,对人物姿态、表情、形体等方面开始夸张强调,为宗教服务的哥特式雕塑开始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艺术的萌芽。中世纪的雕塑有精华有糟粕,许多作品中充满迷信、荒诞的宗教内容,但从艺术遗产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雕塑家们也创造了不少属于人民的、有积极因素的好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直16世纪,文艺复兴文化在欧洲许多国家产生和形成。在欧洲的许多先进国家里,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掀起了欧洲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文艺复兴文化是反对封建宗教的文化,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起领导作用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罗马雕刻艺术的传统,使雕刻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刻家,差不多都集中在佛罗伦萨。最先出现的雕刻大师是季培尔蒂,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扇青铜大门上的装饰浮雕是他的代表作。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把这两扇大门赞誉为“天堂之门”。同一个时期的伟大雕刻家还有多那泰罗、委罗齐奥等。而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们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期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 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多有于取材古希腊神话(及其发展--古罗马神话)的,而在西方雕塑发展史上,古希腊雕塑代表着一种美学高度。希腊艺术家确立规范和原则,对后世西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和新古典主义的雕塑艺术就以其为标杆。古希腊的艺术家确定了最美的人体的原则。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古艺术家波利克里托斯是第一个“规范”了“美”的艺术家,他从纯数学理论角度,计算出一个做为人类身材范本的男士应该具有的身材比例。他是“黄金分割律”的鼻祖。并且,评判他人、修炼自己的身材仪容也成为古希腊人的习惯。“苏格拉底一贯认为:凡是身材不佳、仪容不整的人都是没有公共精神、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在苏格拉底的眼里,公民身材肥硕问题属于公共事务的范畴,而肥胖也是政治问题。”尼采就曾说过,要在“身体上做一个古希腊人”。有意思的是,如果不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侵印度,将雕塑艺术带到恒河流域,恐怕流传到东方各国的佛教也就不会有后来繁荣不已的造像艺术(云冈,龙门,莫高窟,巴米扬大佛...),甚至在佛教、道教(借鉴了佛教的传教形式)的寺庙里也不会供奉着偶像。因为,古印度的宗教传统里是不崇尚偶像崇拜的。坦胸露乳的佛像,恐怕也只能来源于古希腊的文明吧!

281 评论

咕噜咕噜SP

有这方面的书,找找看

150 评论

相关问答

  •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总结

    ——文森特•威廉•梵高始终无法忘记初中时刚接触绘画,听老师讲起梵高,在美术书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说不出他的画那里好,但他的画就是让我着迷,如痴如醉。我看了一遍又

    我爱欧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西方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有这方面的书,找找看

    苹果香蕉最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西方艺术画鉴赏论文

    评圭多•雷尼的《黎明》圭多•雷尼(1575-1642年)是博洛尼亚画家,他最初生活在博洛尼亚的佛兰德斯画家卡尔外特的学园,跟一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洛尼亚画家的老

    小菜菜菜菜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对一幅画的艺术鉴赏论文

    写作思路:真情实感的表达,结合实际情况描写,正文: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往往是形容我国古代艺术文化、悠久历史的最佳词汇。一个线条,一个轮廓,一抹色彩,看似简简单单

    郑二头头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画艺术鉴赏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宋代的山水画也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许多具有生态意蕴的生态文本,在这些生态文本中,自然山水,人与自然,艺术与生命之间形成了

    美人儿不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