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1

魔幻光环
首页 > 学术期刊 > 社会主义建设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嘟嘟198887

已采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3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论文的对策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总要求、基本途径、社会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途径;自身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保障。 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加以维护,为此,就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宗派主义,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原则要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通过法制加以维炉,为此必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国民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但是,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来理解。离开这个环境,公平正义就可能演变成平均主义。在现阶段,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买卖双方的利益和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因此,公平正义就是要承认事实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别,通过适当的政策把差别转化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为此,要完善市场经济,规范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差距,正确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道德的要求。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4.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激发出来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这种“活力”需要激发。尊重创造,就要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让不同社会阶层都把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生产要素优势融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5.安定有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 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社会不稳定现象要比社会不和谐现象更为严重,为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时仅仅用调和的 方法 不能奏效。要求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自治,让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务,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在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应当尊重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实现不同经济成分的均衡发展。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四、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 教育 、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只有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4 试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实现和谐社会的愿望也愈发强烈。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证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地指导作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具体国情,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建设与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的历史轨迹 任何一项事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的发展都有一个极其曲折艰辛的过程,毫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的历史轨迹。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产生前,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他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在实践哲学中,他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在当时,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否定了自己老师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他曾说“我爱吾师,但我更真理。”他批判了柏拉图把理想看作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的理论,但他的批判并不彻底,他是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摇摆,所以他对唯物主义并不坚定,而且他的理论主要指向人的伦理道德活动。 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出现之前,哲学理论还有一段重要的发展史。当时,一位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黑格尔,他指出,在泰利士的时代伦理习惯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便成为普遍化。而毕达哥拉斯的实践哲学使得“民族的精神在意识本身中有着它自己的独特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的那个时代,伦理便从现实生活中提升到思想上了,人们才意识到我们是有真正意识的绝对个体,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行为。这个理论也使得哲学不断向着实践哲学发展。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后,出现了智者学派,他们主要研究课题也是哲学的重要内容“给人以精神教养”,他们主张“智者们以智慧、科学、音乐、数学等教人,人们要在他们的观念方面得到教育”这种思想。哲学史本身就是一个有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毫无疑问,当时不断完善更变的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人类对哲学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逐步形成。 而实践观的精神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历史变革和历史创新,所以作为中国现代青少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要把实践本质观和实践人本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内在的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一些方面的弊端,例如:从客体方面理解事物本质,或者从主体方面理解人的本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探索和认识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由此被提出,不得不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运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含义 (一)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特点 实践思维方式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那些西方哲学家所提出来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环境、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而且人的实践就是这种互动关系的完整体现。 理解实践思维方式对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理念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有以下几点特征:①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作为思维视觉和切入点的,通过把人理解为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社会化的人、实践的人;并把世界理解为受实践规定、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主体对象化世界、人化世界、属人世界或人类世界这两种的实践转向来为人类哲学开拓出新的视野和境界。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以主体的实践。 详细来说就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或者社会中的人类作为立足点,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人、世界或社会作为出发点,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归宿点。③从实践去理解、评价哲学思维,相关哲学方面的研究途径都是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通过这三条关于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特点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实践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 (二)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它超越了一切唯心主义哲学,也克服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并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它也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因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而且,在马克思看来:必须面向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把现实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哲学研究。所谓哲学首先要能经受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的考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另外,要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就必须把马克思实践观的直接现实性和普遍统一性这两个基本点进行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就是实践观,并且其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实践观。人类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通过对时间以及社会进行深入而全面探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法代替的地位。 2、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目前人类社会最科学、最具生命力的一套理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深远。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丰富和成熟,它是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如此生命力的关键。另外,实践具有创造客观价值和优化主体这两大社会功能,人类社会就是在人类的活动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去针对适时的问题情境,由此揭露人类的生存状况,昭示人类发展机制的改进方向,完善人类的生存方式,使人类能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作为社会的接班人,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巨大指导作用,并且不断的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无可比拟。 三、马克思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1、以人民为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以人民为主体。人民是一个社会构成的主体,人民的幸福感决定了以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人民不仅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各种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应当政府服务于人民,又属于人民。执政者与人民之间不存在阶级差异,与人民平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切机构都应以人民为主体,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均是为人民服务的代言机关。 2、公平、公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和谐社会中不存在阶级的差异,社会等级制度等问题。消除阶级矛盾意味着在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是平等的,不存在特权阶级,社会的任何组织活动都是公正公开的的,社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等阶级矛盾,付出与收获得以平衡,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得以提升,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中,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一个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多少,而不是有一个人的出生、地位所决定。 3、民族团结统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向来都是政府关注的重点。由于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民族混居地往往是社会安定问题高发地带。但民族的团结统一,并不意味着民族的同化,各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都是宝贵的文化财产,民族的团结统一应该建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互相理解,互相理解,消除民族歧视,将民族团结放在解决民族问题的首要位置上,这样才能解决民族矛盾,实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重要一步。 4、重视农民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正在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农民问题依旧是民生之本,是政府需要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在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导致各种人才资源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作为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要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农民问题。通过健全农村各种福利制度,普及农村医疗 保险 等,出台更多地利民政策,保障农民的权益,解决农民问题,让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1、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各种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均十分匮乏,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照搬苏联,是毛泽东同志首先冲破桎梏,提出应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苏联在建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暴露了其不足之处,我们在学习其先进思想与方法的同时,应吸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并应以为戒,在中国的这会注意建设中少走弯路。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毛泽东同时提出,现在应重在努力学习、积累经验。这个时期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认识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二代领导者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原来的“以阶级斗争”的不正确方针,将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上。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实行改革开放,并就此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地位,全面推动了新时期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建设。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迪 “三个代表”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全面认识国内外形式变化,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要求之后,于十六大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它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江泽民同志汲取了前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正确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将马克思社会主义实践观结合中国国情,改变前期盲目地教条主义,增强全局意识,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社会和谐是人民生活安定和谐的基本保证,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经济发展,人民安定,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中提出的,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在探索过程中,马克思社会主义实践观作为理论依据,在不断地被改进与完善,更加的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去建设,保证不断有先进文明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和谐社会提供丰厚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郭爱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栗琳.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1.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 2. 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论文 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228 评论

SilveryBullet

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理论 问题只有清楚什么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首要理论问题,才能真正理 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问题就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 首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如何不断地完善社会主 义制度。这些问题长久以来都没有得 到彻底解决。邓小平指出“我们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的制度,必须坚 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以前闹革命, 就是为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崇高 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 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远大的理 想。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很 多条,最重要的就是一条,就是要搞 清楚这一个问题。 ” 其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是总设计师在领导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 程中,反复思考的首要基本理论。理 解这个首要理论问题,对于推进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建设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大的理论意1义和现实意义。当然,新时期的思想 解放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的解放。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 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的基础上,理 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进 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 路线不动摇。邓小平就是根据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经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了长期的 探索,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1980 年 5 月,邓小平在会见几内 亚总统杜尔时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 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 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就 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里邓小 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并且指出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搞好社会主义,还提出了衡量“社会主 义本质”的两条标准:一是要不断的 发展生产力;二是努力提高人民的收 入。 第二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 本质论断的雏形时期。在 1986 年的秋 天,邓小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的两大 原则,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达到共同富 裕。 ”这两大原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 本质论断的雏形。 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期, 我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已经进 入了攻坚阶段。针对长期以来把市场 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点,邓 小平多次指出: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 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 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 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经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社会主 义不是少数人富裕起来,大多数人穷。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 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 西” 。在 90 年代初期,邓小平南巡时 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 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不难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 断的最终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 程,因此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 待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使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首先,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 括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发展生产力2放在了本质论断的首要地位,揭示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经济 是基础,与“经济是一切上层建筑基 础”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在传统的理 论中,把社会主义的认识局限在生产 关系的层次,人为的脱离了生产力抽 象的谈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发展 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的 物质基础而且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 有之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生 产力的发展方面,同时也是实现“消 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的保证。 其次, 这一科学论断既包括了生产 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 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 的统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构成;“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 的。其中彼此又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有 机体。 再次, 本质论断为完善和发展共有 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共 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的最终目 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握 好这一原则。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 本质时,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公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这是我们坚 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科 学的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首要解决的 理论问题,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 认识。当然,这一切对于我们在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 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方向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 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我们用 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求我们坚持 与时俱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 概括是一个时代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回首三十年的改革之路,站在新的征 程上,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否也应 该继续发展?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 时代发展的结果,具有它的时代特色。 在今天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应该有新的 发展。 一方面,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完整论断,与此同时它还应当 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即使对社会主 义的主观认识正确,人们也只能在客 观现实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去逐步体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不能超越这个范 围。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侧重点是不 相同的: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 发展阶段,其侧重点也会有差别。在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 重新转变其侧重点,根据时代发展的 要求,在邓小平的本质论断中应该加 入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或者加入 关于“人”的东西。 社会中的人是社会建设和发展 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的发展 史。如果,忽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 重要性那么也就无所谓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中应该 更加突出作为主体的人的因素。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本 质论断的前提,也是“共同富裕”目 标能否实现的保证。因此,在改革开 放建设的过程中很长时间坚持“效率 优先”的原则,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坚 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 重公平” 。这种认为盲目追求的是经济 的先发展,退其次才注意了公平问题, 也就是相当于在如何处理“生产力和3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时人为的予以 阻断。经济的发展是生产力的问题, 对人的注重、对公平问题的处理是生 产关系的问题,既然提出“初次分配 注重的是效率,再次分配才注重公平” 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原理是不相符的。应该调整这层规定, 在初次分配中也应该注重公平,归根 到一点就是要坚持从“人”出发,坚 持以人为本。因此,社会主义本质内 涵理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其出发点。这 样才能和最终目的相协调、相呼应, 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之意。 另一方面,一国可以建成现实的 社会主义,但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能处在这个 实现这个目标的动态过程之中。现实 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叫社会主义,是因 为它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 础,表明已经踏上正确的道路并朝着 共产主义的方向在前进,也说明它将 经历一个比 “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 ‘一 下子’同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要经 历一个更长的过渡时期或初级阶段, 现实的社会主义至多是一个“不够格 的社会主义”,“地域性的”社会主 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 国际较量还没有结束。1992 年邓小平 南巡时的如下讲话也可以从这个意义 上理解,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 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 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 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 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当然, 邓小平很明显这首先是就一国的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就生存、发 展、巩固来说的,强调了一国社会主 义在资本主义的挤压下生存和发展的 艰巨性、长期性。而作为“世界历史 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出现, 目前来看还是一个遥远未来的事情。 因此,现实一国的社会主义在这样一 个国际环境下,面临的生存环境是险恶的。即使如此现实社会主义也不可 能在封闭的条件下搞建设,总要受到 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活 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这是一国社会主 义不能实现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富裕 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一国社会主义内部能不能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呢?在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 充分发挥出来以前,在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还属于我们经济追赶的目标甚至 已经赶上的条件下,只要市场经济还 存在,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就不可 能在一个国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共同富裕。 尽管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但市 场经济却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伴 侣。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实现 否定之否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一 定不存在市场经济,也一定不同于现 实的社会主义。现实的社会主义还要 补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的课, 即使现在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赶上了当 今最发达的美国甚至超过了美国,我 国也不能指望达到共同富裕。从理论 上来讲,只有当我国在生产力水平上 先赶上美国,然后与美国以及其他国 家一起继续借助市场经济在生产力进 参考文献: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消灭了市场经济, 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共同富裕才能实 现。不难理解市场经济就是效率经济, 收人差距、两极分化和剥削的存在是 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就是说共同 富裕不是市场经济的目标,而是社会 和政府追求的目标。只有当市场经济 带动生产力发展到足以使政府或社会 采取措施实现真正收人公平时,共同 富裕才能够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从 现实来看,政府也要追求公平,但必 须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效率也就是差别 或不公平为前提,牺牲了当前的市场 经济效率也将最终丧失整个社会公平 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必须以全球世界历史性的社 会主义革命为前提,需要全人类的共 同努力才能完成。 当然,社会主义不仅仅是要求 一国和某几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最终要取代资本主义也就是整 个世界就应该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 本质,理应是以人为本为基础上的世 界范围内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 是全世界历史性任务。

111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

    毛概是我国高校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影星云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论文题目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

    后果你在哪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论文题目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

    霸气Annie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

    wangxinrose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社会主义矛盾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长期以来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我国是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这同其他

    蛋蛋徐要发疯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