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终结者
泰迪
犬心丝虫病(Canine filariasis),又称犬恶丝虫病(Dofilara immitis),俗称“狗心脏虫病”,是由犬恶丝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肺动脉内,导致患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遭受损害而发生的寄生线虫病。雌虫产生的幼虫——微丝蚴(Microficaria)进入并寄生在患犬的外周血液循环中,当蚊子等中间宿主吸血时,微丝蚴进入蚊子体内,发育为侵袭性幼虫,犬被微丝蚴阳性蚊子叮咬即可被感染。本病广发分布于亚洲、大洋洲、中东、非洲、南欧和美洲等蚊子栖息较多的地区。
据资料报道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台湾等犬心丝虫的感染率达40~60%,并作为进出口的主要检疫项目。90年代初,我国的犬中曾流行此病,且黑龙江、沈阳、南京、浙江、广州、云南、重庆等地的警犬相继被感染,但近几年鲜有报道。本病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近十年来,在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发现人感染的病例,1993年在欧洲和美国分别召开了心丝虫病的国际会议,提示心丝虫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饲养宠物犬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在大中城市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人与犬的密切接触给该病的传播提供了潜在可能。现就犬心丝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诊断技术
犬心丝虫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观察,结合外周血液内微丝蚴检查,如有特征的皮肤病变出现,在病灶中心采血检查血丝蚴,发现蚴虫即可确诊。另外可采用商品化的试剂进行抗原检测。除了上述两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外,亦可配合其他诊断技术如胸腔X-光摄影、心电图等以提高确诊率,同时也可籍以评估病犬的病情。
患犬死后可通过尸体剖检,观察其病理变化或在病犬右心室、肺动脉中发现心丝虫虫体,也可得以确诊。
1.临床症状观察
早期病犬不表现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运动后突发性咳嗽、体重减轻、不耐运动。寄生虫虫体波及肺动脉内膜增生时,出现呼吸困难、腹水、四肢浮肿、胸水、心包积液、肺水肿。并发急性腔静脉综合征时,突然出现血色素尿、贫血、黄疸及尿毒症等症状。
2.病理剖检变化
成虫寄生于肺动脉和右心房阻塞血流,使心脏不能推出正常血量供应集体所需,导致心脏肥大和扩张,心肌纤维渐渐失去其收缩力。此外,虫体不断地机械性刺激心内膜,使平滑的心内膜变得粗糙不平,易形成微小血栓进入血流,造成微血管栓塞,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微丝蚴可阻塞小静脉,造成循环障碍。
3.微丝蚴的观察
3.1鲜血涂片法
取末梢血液2滴置于载玻片上,制成厚滴片,直接在镜下观察活动的微丝蚴。或待血片干燥以蒸馏水溶解红细胞,趁湿片时镜检。也可在血片干燥后用甲醛固定,姬姆萨染色后镜检。
3.2离心集虫法
静脉采血1ml于试管中,加2%甲醛9ml,或7%醋酸5ml,亦可加1%稀盐酸5ml,混合均匀,裂解红细胞。2500r/min离心20min,弃上清,取沉渣涂片镜检,或涂片后用0.1%美兰液混合,加盖玻片镜检。
3.3过滤法
采血1ml加2.5%枸橼酸钠5ml,倒入300目筛网中过滤。用定性滤纸蘸干筛网背面的血液后直接镜检。
过滤法观察虫体最为直接,抗凝血中的细胞可通过筛网滤掉,只有虫体能留在滤网网格中,低倍镜下很容易找到。离心集虫裂解红细胞时,适合采用稀盐酸、醋酸,甲醛可使沉淀物浑浊,不易挑取,本法最好染色后镜检,虫体更为明显。
4.听诊
4.1心脏听诊
右心膨大和腔静脉症候群发生时,由于虫体干扰血流和三尖瓣闭锁不全导致听诊时可发现心缩期杂音或三尖瓣逆流音;约90%伴发腔静脉症候群的心丝虫病犬于心脏听诊时皆可听见有明显的三尖瓣逆流音;由于肺动脉高血压和肺大动脉环扩张致瓣膜闭锁不全的影响下,造成肺动脉血液的逆流,因此在听诊时可以听见心舒期杂音;因肺动脉高血压的影响导致第二心音出现分裂心杂音。
4.2肺脏听诊
病犬吸气时,偶尔可听见轻微至明显的分裂性杂音,病犬会因为右侧瘀血性心衰竭而引发全身性的临床症状:颈静脉搏动/扩张、肝肿大和腹水、胸腔内有胸水蓄积,听诊时发现模糊性肺音和心音,严重时甚至消失、体重渐渐减轻、心脏听诊可发现奔马性心节律,且第三心音明显增强。
5.胸腔X-光摄影检查和评估
心丝虫感染的病畜一般多以背-腹照的保定方式进行胸腔X-光摄影,如此可得较具诊断意义的胸腔X-光片。依病程的不同在X-光片上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5.1病程初期,在肺叶周围的肺小动脉有轻微不明显的扩张现象,这些扩张的小动脉在X-光片上呈现线状不透明的影像。
5.2病程中期,可见肺叶间质密度增加,肺小动脉丛的各小动脉间的管径逐渐变化而失去原有的均一性。
5.3病程末期,肺动脉和右心有明显的扩张。此外,肺门周围的肺叶组织密度增加,使得肺脏正常的血管影响消失,而此种肺脏组织的变化为嗜酸球性肺炎的特征性病变。若在X-光片上见到有污点般样的肺脏实质化样的病变,则表示该病变区已形成局部肉芽肿和肺叶中主要的动脉发生栓塞。
6.心电图
心电图在慢性伴有严重的肺动脉高血压的病例中,常可见到病犬的右心室明显的肥大。此外,临床上可发现病犬常并发心房颤动和突发性的或持续性的心室心搏过速。
7.心脏超声波检查
可检出大部分病犬其右心房和右心室扩张膨大、三尖瓣乳头肌肥大。除此之外在某些伴有肺动脉高血压或慢性心衰竭的病例,常可发现病畜的心室间隔发生逆理性的动作。此外,临床上可藉由腔静脉症候群的有无来诊断那些慢性心衰竭的可疑病例。
8.血液学检查
心丝虫感染的病例在血液学检查方面往往可见血细胞减少,严重病例血细胞压积降低至10%,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当肝脏发生坏死或淤血时,肝功能指数就会上升,血液生活检查可见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正常值为40,约高达80时则愈后不良),血清尿素氮升高至14~21mmol/L。尿液分析则发现白蛋白尿、血红素尿和高胆红素尿。
9.免疫学诊断
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简介荧光抗体试验已用于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但用于雌性成虫制成的抗原做血清学检查时,只能检测有雌性成虫感染的犬只,当感染程度轻微时(如犬体内的心丝虫成虫少于5条时),检查结果也可能显示阴性。如果单纯由雄性成功感染的犬则显示阴性。
10.分子生物学诊断
用PCR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PCR检测法可以鉴别血液样品中心丝虫的遗传物质。检测结果不受心丝虫年龄大小和早期感染的影响,可以24h应用,能对早期感染进行确认。PCR检测法的取材量很少,只要有2个心丝虫细胞存在即可检测出来。因此,其在犬心丝虫的诊断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防治
1.药物防治
犬心丝虫的防治药物较多,分杀微丝蚴、杀成虫和预防用药三种,因其药物毒性较高,用药后机体必须尽快将药物排泄,否则则危机其他脏器。因心丝虫寄生在肺动脉,易并发间质性肺炎,用药后多表现干咳或咳血。心丝虫虫体是由体内免疫系统来清除的,所以服药后常表现精神萎靡和食欲不良等反应。因此,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患犬的观察和护理,限制其剧烈运动和予以对症治疗。
2.手术治疗
当成虫寄生数量较多时、肺动脉内膜病变显著、肾功能低下而不宜采取药物治疗时,可采用手术治疗,特别是对急性心丝虫病的患犬,及时采用手术摘除虫体,方有救治的希望。手术疗法有开胸心室摘除术和静脉摘除术两种。
3.综合防治
3.1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蚊子是犬心丝虫病的中间宿主,犬的心丝虫病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感染的。因此,加强犬舍内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防止蚊虫孳生,是预防本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蚊子出现季节,在房舍周围要排除积水,铲除杂草,改明沟为暗沟,在稻田和水池中养鱼以消灭蚊子幼虫。对蚊子成虫,采用药物和烟熏等措施杀灭。在夜间蚊子行动活跃时,将犬关在有纱窗和纱门的房舍内。
3.2每半年带犬到动物医院进行一次心丝虫成虫的抗原检测,并按照兽医的要求,在蚊子活动季节期间,使用连续给药法和简介给药法,对6月龄以下的犬口服预防药物,以杀灭侵入犬体内尚未发育成熟或移行至心脏内的第三期幼虫。
3.3关于抗虫疫苗,现已有人研制出抗微丝蚴的几丁质酸疫苗,用此疫苗免疫沙鼠可以保护沙鼠不被微丝蚴感染。但是,这种疫苗在微丝蚴血症时使用则无效。
三、结语
犬心丝虫病广泛分布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美洲等蚊子较多的地区,我国分布甚广,有些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犬心丝虫的感染率达40%以上。但该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又无成熟的疫苗可以预防,因此从免疫学方面分析犬心丝虫的免疫机理,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的免疫诊断方法,进行犬心丝虫病的早期诊断,将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早期确诊后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治疗或淘汰心丝虫阳性犬,建立健康犬群,阻止蚊虫叮咬,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所在。做好犬类心丝虫病的防治,不近能提高犬的健康状况,降低养殖成本,而且也是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根本。
吃遍全宇宙!
1905年Logan在湖南常德县的一例下痢患者的粪便中检出了日本血吸虫卵。差不多同时,一位英国医师在解剖一例福建籍华侨的尸体时,在其肠系膜血管中发现了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从而用现代医学手段科学地证实我国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早在20年代对日本血吸虫在中国的危害性已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因此在不少地方,如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广西、云南、广东等部分流行区开展了小规模调查,至1949年,血吸虫在中国地区分布的轮廓已被初步确定。1949年以前,对中国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已证实并确定其种名者有6种,分别属于3个螺属。此外,陈方之、甘怀杰、姚永政、李赋京等对钉螺的地理分布、感染率、感染强度以及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并开展了灭螺试验。 1880年,曼松在厦门于一福州籍病人痰中查见并殖吸虫卵,但直到1930年应元岳在浙江绍兴兰亭发现两例并殖吸虫病人,才最终确定肺吸虫病也存在于中国。此后草药中国学者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源学及地理分布等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并发现了新种。1934年,吴光、屈荫杰等在浙江绍兴的蟹体内发现并殖吸虫囊蚴;1942年Asada证实在东北地区的三种喇蛄有并殖吸虫囊蚴感染,从而确定了石蟹与喇蛄为我国肺吸虫病的传播媒介,浙江和东北为我国肺吸虫病的流行区。与此同时,陈心陶在广州怡乐村发现一新种,命名为怡乐村并殖吸虫。1940年唐仲璋在福建发现两种并殖吸虫,一种定名为林氏并殖吸虫,另一为感染啮齿动物之并殖吸虫,并分别在螺及蟹的体内发现了相应的幼虫。 近代医学文献中有关中国丝虫病的记载始于1871年,在海关和教会医院工作的外国医生,先后记述了中国丝虫病的发现与感染情况。1878年Manson在厦门首次证实蚊子为班氏丝虫的中间宿主及传播媒介。1926年以后中国学者也进行了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冯兰洲于1931年在厦门除发现班氏丝虫外,又查到了马来丝虫,从而证明我国存在着两种丝虫,并于1933年对这两种丝虫的鉴别要点作了描述,确定中华按蚊是当地马来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并对马来丝虫的幼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的发育情况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但在当时条件下,调查工作多局限于交通方便的城市及其近郊,因此到解放前夕,中国对丝虫病的了解很少。至于防治工作则无人过问。 许多学者,先后在全国许多地方,通过对不同人群、患者的粪便检查或尸体解剖,进行了肠道蠕虫病的调查,证实还存在其它肠道蛹虫,如:华枝睾吸虫当时已自南到北、由东到西做了较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广州一带华技睾吸虫感染率高的因素作了调查分析,并就其引起的合并症,如胆囊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及与肝癌的关系均作了观察报道。关于布氏姜片吸虫的分布,当时已知达10省之多,唯各地分布明显不均,呈散发状。当时我国学者指出人体囊尾蚴病在我国并非罕见,而且自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囊尾蚴可在脑内寄生,因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百分率很高,所以对猪肉绦虫在我国的严重性不应忽视。关于蛔虫引起的各种合并症,如胆道蛔虫症、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等也有许多报道。
电锯小天王
犬心丝虫病又叫犬血丝虫病或犬恶丝虫病,是由犬恶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而引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循环障碍、呼吸困难以及贫血等症状。本病流行较广,南方比北方多发。犬恶丝虫为黄白色粉丝状虫体,常数条纠缠成团。雄虫长12~18厘米,尾部数回盘旋。雌虫长25~30厘米,尾部较直。雌虫胎生,直接产出的幼虫叫微丝蚴。微丝蚴在犬的血液内作蛇样运动。犬心丝虫病需中间宿主蚊传播。因此,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多见于蚊虫繁殖的地区和蚊虫最为活跃的6~10月。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以后可见咳嗽,易疲劳,食欲减退,被毛粗乱,消瘦,贫血,有的出现瘙痒、脱毛及结节性皮肤病。随着病情发展,病犬心悸亢进,脉细弱并有间隙,心内有杂音,肝肿大有触痛,胸、腹腔积水,全身浮肿,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诊断本病可根据发病季节、临床症状而初诊,或采血作微丝蚴检查而确诊。其方法是取末梢血液一滴,置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稀释后加盖片作低倍镜检查,如有微丝蚴存在,即可见其在血液中活泼游动。也可取血液1毫升加7%醋酸溶液或1%盐酸溶液5毫升,离心2~3分钟,倾去上清,取沉淀镜检。检查微丝蚴时通常春、夏季检出率高,夜晚比白天检出率高。此外,也可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特异性诊断。病犬死亡后可在右心和肺动脉中检出大量丝虫。本病除采用对症治疗外,还可用下列药物治疗:海群生(乙胺嗪)10~20毫克/千克,口服,每天1次,连服1周,对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酒石酸锑钾2~4毫克/千克,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次有效。对成虫有效的药物还有硫酸酰胺钠、伊维菌素、盐酸二氯苯胂和菲拉松等,对微丝蚴有杀灭作用的有波芬和二硫噻啉。应用上述药物治疗时,由于死亡虫体堵塞肺动脉可导致患犬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应谨慎从事。近年来国外多采用外科手术法取出肺动脉和右心室内的虫体。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流行季节(5~10月),连日或隔日给予海群生(5毫克/千克)或左旋咪唑(2.5毫克/千克),有一定预防效果。
1.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2.蛔虫产卵量大;3.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在荫蔽的土壤或蔬菜上,一般可存活1年;在食醋、酱油、及腌菜、泡菜的盐水和10%的硫
蚜虫很容易繁殖,刺吸式害虫,所以很容易产生抗药性,防治蚜虫最好是交替使用不同的蚜虫防治药剂,主要用乐果,氧化乐果,吡虫啉,定虫脒等农药杀虫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食用菌不仅成为了富含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还能够广泛用于医药等领域。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泰迪 犬心丝虫病(Canine filariasis),又称犬恶丝虫病(Dofilara immitis),俗称“狗心脏虫病”,是由犬恶丝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的右心
1900年,Maupas把这种棒状的蠕虫命名为Rhabditis elegans,因为群体繁殖为“r-选择”的缘故,早在1948年Dougherty an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