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0

吃生鱼片的猫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了了大哥

已采纳

互联网接入技术论文篇二 移动互联网接入 网络技术 摘 要:移动互联网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而接入网络则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对目前的接入网络技术: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蜂窝网络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接入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各种网络的融合演进, 报告 了异构 无线网络 融合的特点及应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接入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91(2013)03(b)-0009-02 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项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型的融合型网络,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的产物。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PDA、车载终端等设备通过移动网访问互联网,随时随地的享受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2011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指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1]。”简而言之,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前提,接入网络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而应用服务则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本文详细描述了接入网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接入网络技术现状 现有的无线接入网络主要有五类: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域网(WPAN)、蜂窝网络(2G网络、3G网络等)[2]。它们在带宽、覆盖、移动性支持能力和部署成本等方面各有利弊。 1.1 卫星通信网络 1.1.1 概述 简单来讲,卫星通信就是把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通信站点间进行通信。卫星和地球站就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VSAT系统,即甚小口径终端;中低轨道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 1.1.2 特点及应用 卫星通信具有通信区域大、距离远、频段宽、容量大的特点,即只要是在卫星发射电波覆盖范围内的任意两点间,都可以互相通信。其次,卫星通信的可靠性高、质量好、噪声小、可移动性强,即不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卫星通信存在传输时延大、回声大、费用高的问题[3]。 目前,卫星通信主要用于电视广播、远距离的越洋电话、军事通信、应急通信等。卫星通信作为一种特殊的通信技术,其基本定位必然是地面系统的有效支持、补充与延伸[4],对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通信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实现全球通信海陆空一体化的无缝覆盖成为可能。卫星通信的广播与多播等技术优势,结合现代Internet技术,在地面互联网络拥塞的状态下,可充分发挥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远距离传送与高速连接,将宽带高速数据业务进行有效地传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卫星通信与3G、4G技术的相互融合将成为卫星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无线城域网(WMAN) 1.2.1 概述 无线城域网主要用于解决整个城市区域的接入问题,以微波等无线传输为介质,以无线方式为主要接入手段,提供同城数据高速传输,以及 其它 如图像、视频等多媒体通信业务和Internet接入服务[5]。而WiMax是受到较多关注的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是一项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无线接入技术[6],它采用有线方式为企业、家庭提供“最后一英里”的无线接入。覆盖范围大于无线局域网,可以覆盖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范围。 1.2.2 特点及应用 WiMax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积大、接入速度快等特点。WiMax所能实现的50 km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7],最高接入速度70M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此外,WiMax具有高效、灵活、经济的组网方式,以及较为完备的Qos机制。支持移动和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的特点,使它集成了无线接入技术的移动性与灵活性以及DSL等传统宽带接入技术的高带宽特性,为用户提供了优良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服务及广泛的多媒体通信服务。但是,WiMax技术目前无法支持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无缝切换。性能与3G的主流标准相比,仍存在差距。 基于WiMax特点,它可以被用于远程医疗卫生、远程 教育 、物流、金融、交通等行业,提供一定条件下的高速数据通信服务。从业务应用来看,WiMax在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实现的是移动业务的宽带化。越来越多的多媒体通信服务大量消耗现有的3G网络资源,使网络的建设投资远远超过了收入的增加。WiMAX可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运营成本。WiMax不可能完全取代3G,但是WiMax在以IP为主的高速数据应用方面的优势使它成为了3G网络的补充手段,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 1.3 无线局域网(WLAN) 1.3.1 概述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工作于2.5 GHz或5 GHz频段,以无线、或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方式构成的局域网。它利用射频技术及简单的存取架构取代传统电缆线,以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是非常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简而言之,无线局域网仍然是以有线局域网为基础的,它只是在有线局域网的基础上通过无线HUB、无线访问节点(AP)、无线网桥、无线网卡等设备构建了无线通信网络[8],是有线局域网的扩展和替换。 1.3.2 特点及应用 无线局域网具有布网便捷,网络规划调整可操作性强,网络易于扩展的特点。只需要一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就可以搭建覆盖整个区域的网络,搭建网络所需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隐藏在地下或墙里,便于网络优化配置、改造和维护。只要在无线信号能够覆盖的范围内,用户都可以在任意位置接入网络,并随时改变位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移动性。由于无线局域网多采用无线电波作为传输介质以及其工作在S频段的特点,使其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但是任何障碍物都会成为电磁传播的阻碍,任何外部其他电信号都会成为局域网的干扰源。所以,无线局域网在性能、速率、安全性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无线局域网的最大传输速率为54 Mbit/s[9],较适合应用于有限空间、小规模网络等,如机场贵宾厅、股票大厅。其次,对于难以进行有线网络布线的环境、需要暂时使用网络的环境、实时通信要求很高的特殊场合,如人迹罕至的边关、港口等都有较好的应用。无线局域网并不能作为一个完备的全网解决方案,但是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成熟应用,它可以与广域网结合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应用,成为3G网络有益的补充。 1.4 无线个域网(WPAN) 1.4.1 概述 无线个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是面向特定群体活动半径小、业务种类丰富、无缝连接的新兴无线通信技术,相对于无线广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它的覆盖范围更小,进而有效全面解决“最后几米电缆”的问题。目前,蓝牙(Bluetooth)是WPAN应用的主流技术,其它的还有家庭射频(HomeRF)、红外技术(IrDA)、射频识别(RFID)、超带宽(UWB)等。 1.4.2 特点及应用 无线个域网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体积小等特点。设备与组网都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且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的应用。WPAN所覆盖的范围一般在10 m半径以内,是短距离、个人专用的无线网络。具有代表性的Bluetooth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操作性都很强,因为其使用了2.4 GHz频段在全球都是可以自由使用的有效频段。通过鉴权、加密等 措施 确保设备识别码在全球的唯一性和设备的安全性。但是WPAN的技术标准多样,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WPAN主要应用于个人、家庭和办公设备的无线通信,它可以在小范围内将各种移动通信设备、固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终端设备、各种数字数据系统(例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甚至各种家用电器,使用一种廉价的无线 方法 建立它们之间的信息传输[10]。WPAN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的进行设备间的无缝通讯,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局域网、城域网方便快捷的接入到互联网Internet。未来,WPAN和WLAN一起为用户提供完备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环境。 1.5 蜂窝网络 1.5.1 概述 蜂窝网络是把移动电话的服务区分为一个个正六边形的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这样的结构酷似一个个“蜂窝”。 蜂窝技术是移动通信的基础,所以把这种移动通信方式称为蜂窝移动通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站、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组成,采用蜂窝网络作为无线组网方式,通过无线信道将移动终端和网络设备进行连接,使用户在移动中进行语音、数据通信业务。 1.5.2 特点及应用 宏蜂窝、微蜂窝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应用较多的蜂窝技术,宏蜂窝覆盖半径大,多在1~25 km,但是存在盲区,小区半径缩小时会产生干扰。微蜂窝相对于宏蜂窝覆盖范围小,一般覆盖半径为30~300 m,传输功率低、安装方便灵活,主要用于提高覆盖率和容量,作为宏蜂窝的补充和延伸,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覆盖。它的主要特征是终端的可移动性,并具有成熟的切换和漫游方案,频率复用技术、多址技术、移动性管理技术促进了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蜂窝网络从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rd Generation,3G),成为实现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统一平台,也是公认的下一代网络的核心网架构。3G网络把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巧妙结合,能支持更多的用户,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如HSPA的速率已经达到7.2 Mbit/s。但高成本、低带宽的问题越发凸显。 蜂窝系统或许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通信媒体。目前,3G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服务,除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在内的基本业务外,还可以提供如呼叫前转、呼叫等待、多方通话等补充业务。支持的增值服务应用包括网页浏览、图像、音乐、移动游戏、移动冲浪、视频会议、视频点播、各类信息服务等。 2 接入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的接入网络技术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通信接入手段以及无处不在的接入网络服务,但是各有利弊。例如,蜂窝网络覆盖的范围大,移动性管理技术成熟,但带宽低、建设成本高;相反,WLAN高带宽、低成本,但其覆盖范围有限。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网络技术的互补性,网络的融合将成为促进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接入网络正在经历一个动态的转型过程,异构无线网络融合应运而生。 2.1 定义 异构网络是一种网络的类型,是不同的计算机、手持终端等网络设备及相关系统组成,运行在不同的协议上,支持不同的功能和应用。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是将现有的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有机的进行结合,符合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4G网络)中多系统融合演进的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 2.2 特点及应用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技术具有成本低、风险低的优点,它是现有接入技术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其次可以增加网络的覆盖范围,利用不同接入技术的特点使网络进行有效地延伸。对于用户来说,可以享受更加全面、丰富、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是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业界和学术界不断的在进行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应用研究,BARWAN计划提出并实现了多模移动终端在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广域网之间的垂直切换方案。ETSI和3GPP对3G网络与WLAN之间的互连互通进行了深入的应用研究[2]。MOBYDICK对IPv6网络中WLAN和移动网络的融合应用进行了探讨。国内各运营商为缓解大量数据业务对3G网络的冲击,也开始进行网络的改造,主要是把3G+WLAN方式应用到网络中,例如将WLAN作为3G网络的一个无线接入网,通过网关连接到3G核心网[2],共享核心网络提供的计费认证功能及信令协议,实现WLAN和3G网络的互联互通,以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但是,异构无线网络融合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各种接入网络的互联互通问题、无缝切换等移动性管理问题,网络中各个功能实体的位置及网络架构也直接决定了网络的融合程度及实际应用效果。 3 结语 移动互联网可以提供除传统互联网迷你主页之外的几乎所有业务,在韩国、日本等应用较好的国家,移动互联网的ARPU值可以达到10美元[11]。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相比台式电脑上网的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视频用户规模激增,已经超过一亿人。手机微博用户涨幅明显,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12]。种种数据表明,“无处不在的网络、无所不能的业务”已深入人心。 伴随着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产业将飞跃式的发展,必将推进接入网络技术的融合演进,各种无线网络接入形式和应用成为研究和开发的 热点 。相信未来各种独立的无线网络将与整个有线Internet相互联,为用户提供覆盖范围更广,应用更丰富,服务更完善的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服务。 参考文献 [1]移动互联网白皮书[R].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1. [2]罗军舟,吴文甲,杨明.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计算机学报,2011(11):30-51. [3]张更新.VSAT卫星通信[J].电信科学,1996(7):54-61. [4]陈如明.卫星通信存在的问题、进展与发展前景[J].世界电信,2001(11):3-7. [5]王骊波.宽带无线城域网的设计[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0(9):26-29. [6]曾春亮,张宁,王旭莹.WiMAX/802.16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孙哲.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IEEE802.16协议架构及技术特点[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2):9-10. [8]陈锦山.无线局域网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电子商务,2007(5):53-55. [9]李妍.无线局域网技术探讨[J].电大理工,2011(6):36-37. [10]蔡骏.无线个域网(WPAN)协议概述[J].广东通信技术,2002(12):21-23. [11]杨庆广.3G催熟移动互联网 商业模式 需创新[J].中国电子报,2007(10):5-7. [1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7). 看了“互联网接入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光纤接入技术论文 2. 浅谈网络技术的论文3篇 3. 浅议互联网的相关形势与政策论文 4. 关于网络信息论文 5. 关于网络技术方面的论文

97 评论

小莹catherine

5g时代将改变很多产业的模式,互联网将会进行进一步的变革,互联网相关的专业以后都是比较吃香的,工资待遇都是比较好的

217 评论

LiaoL童鞋

互联网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的生活中,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从上世纪90年代就首先从美国开启并遍布全球,当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热点,其实就是移动互联网,也就是说互联网市场向移动互联网倾斜。谁能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谁就能确定为霸主地位。中国的网购增长速度非常快,在网购整体快速增加的情况下,手机端的增速可谓是异军突起,目前,通过手机端成交的已经超过95%以上。随着网络的发展,移动支付将全面普及,把线下零售高效接入互联网体系,整个市场将开启线上线下一体化阶段;轻度娱乐,包括休闲类游戏和低门槛视频,在低幼、银发等新网民中更易落地,在接下来有更大机会;智能手机对新网民(低幼、银发等)还是复杂,更简单交互,提供特定内容的智能硬件,将迎来机会;未来全球最大移动互联网国家——中国人类从农业时代到工作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印证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中国错过了工作革命,但是抓住了互联网时代。中国的互联崛起的速度太快,网名数量庞大。中国的扫描支付,电商运营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现在的5G时代,中国的华为走在了世界的前沿。PC互联网时代的主角是美国,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角将转化为中国。无论是人口规模、消费额、市场潜力,中国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手机App软件就是核心代表,目前中国的手机App开发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而且共享经济、手机支持、快递等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名片。未来,在中国做移动互联网领域方面创业,就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未来互联网发展肯定是越来越快,已经与各行业紧密融合,因此我们必须跟上趋势,顺着风向前行,互联网大佬马云曾说过,“在互联网上失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是脑子发热,要不就是脑子不热了,太冷了”。社交发现时代,工具打破距离过去大家的信息获取方式大多通过书本、报纸或者网络搜索,但是现在,社交成了最大的信息传播地。社交平台打通沟通、娱乐、生活、购物、学习、信息等,口碑传播成了最大的利器。社交电商也走入大家的生活。正是依靠朋友圈、微信群的社交裂变,拼多多3年时间,就吸引了超3亿用户数,美国上市后。估值超过千亿!向用户收费势在必行随着用户的积淀,用户对于互联网产品的依赖会越来越强,依赖感决定付费意向。所以向用户收费的可能性也会这份依赖感而变得可能。免费使用基础功能,付费享受个性化服务。求职、旅游、教育三个行业的互联网公司会因为模式陈旧将面临巨大变革。线上线下完全融合自从有了互联网,人类的生活分成了线上和线下,打开电脑或手机即进入线上生活,关掉则进入线下生活,线上和线下还是有明显的边界,而随着VR特别是AR的发展,线上线下将再没有边界。“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实体店的紧密结合是未来所有企业的选择。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发现周边门店,在线下单,30分钟就可以送货上门,而且有实体店体验,信任力高。消费者在哪里,商家自然就需要在哪里。当大家大多数零碎时间都在手机上度过时,商家的广告宣传也只能紧随潮流。对商家来说,借助线上电商平台,将产品、库存、服务、会员、营销等线上化,提高收入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这些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其实有很多高新的互联网科技领域值得我们去关注,比如,AI人工智能,不管是电影里,还是现实中,我们都看到越来越多的AI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我们的眼球;物联网,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里基于互联网,使用互联网家居设备;云服务与云计算,5G更高速的互联网到来,使得云服务将得到质的提升,低延迟、零延迟将成为可能,PC端不会消失,只会变得更加简单,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谷歌的猜想一定会成为现实,一天电脑只需要安装一个浏览器就足够了,所有应用软件以插件的形式内嵌在浏览器,所以浏览器会是一切的入口。或许在不久我们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实现所有的互联网服务,因为所有服务都在云上。数据的信息孤岛一直是很难避免与解决的一大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保护数据隐私的AI技术将加速落地,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孤岛以及数据共享可信程度低的问题。“云”也将成为IT技术创新的中心,“云”正在重新定义IT的一切。

341 评论

beetleleon

1.趋势1:下沉,下沉,再下沉 下沉用户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下沉用户的...2.趋势2:电商遇上“变革元年” 今年变成“双节棍”的双11才刚刚过去,当下“打工人”和...3.趋势3:品牌营销加快数字化进程 今年的疫情给传统广告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直接催化了广告...4.趋势4:“宅经济”加速兴起 2020年初全国宅家抗疫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仍然历历在目,因此.

101 评论

小聪聪爱妈妈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IMS支持固定业务接入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用户游牧控制问题、QoS问题、网络问题等,然后介绍了中国关于NGN方面标准化工作情况。 1、NGN技术发展趋势 NGN是目前通信业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希望通过NGN来解决目前网络中的许多问题,如网络问题、QoS问题、网络融合、前后向兼容平滑演进以及可赢利商业模式等。但客观说来,NGN目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包括缺乏统一有效的定义,基本结构、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具体实施策略等尚不明确,国际上一些电信标准化组织和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1.1ETSI有关基于IMS的NGN网络架构的建议 IP多媒体子系统可看作为多种多样的移动多媒体业务提供的一个平台。IMS的基本协议基于IETF已有标准,增加了支持移动性的扩展,包括SIP、Diameter、COPS等。 IMS的主要技术特点包括:会话控制基于SIP;采用IPv6地址;用户业务接入全部由归属网络控制;独立于接入;绑定机制。 基于IMS的网络框架易于引入面向SIP应用的多媒体业务,在安全治理、QoS控制、计费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虽然目前NGN的业务种类还在讨论中,但已明确将包括基于SIP的业务、非SIP的业务、PSTN/ISDN的替代业务等。基于IMS的NGN网络架构包括资源和接纳控制子系统、网络附着子系统、IMS、PSTN/ISDN仿真子系统和其他多媒体子系统和应用。 PSTN/ISDN仿真子系统:PSTN/ISDN仿真是为连接到IP网的传统电话终端仿真PSTN/ISDN,使所有PSTN/ISDN业务保持可用和一致,这样终端用户不会意识到没有连接到基于TDM的PSTN/ISDN。 IP多媒体子系统:由提供IP多媒体业务的所有构架在分组传送网上的核心网单元构成。 流媒体子系统:随着宽带接入技术的成熟,网络传输的瓶颈正在被打破,实时的高质量流媒体传输已成为可能,这为流媒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音频和视频编解码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流媒体协议的标准化也为流媒体的广泛应用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得基于流媒体传输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视频点播、远程教学、交互游戏、Internet TV等业务的广泛开展,流媒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 网络附着子系统:它应该提供下列功能,IP地址分配;发生在IP层的鉴权,可能是在地址分配程序期间或之前;根据用户业务清单的网络接入授权;根据用户业务清单的接入网配置;发生在IP层的位置治理。 资源和接纳控制子系统:它应该提供接纳控制和关口控制功能。接纳控制涉及到根据运营商的具体策略/规则和资源,检查接入网附着子系统保存的签约数据的授权。检查资源可用性意味着接入控制功能应校对被请求的带宽是否与预定的带宽和用户使用的带宽一致。 目前,ETSI TISPAN在NGN标准方面的研究比较领先,多媒体子系统已经确定应用IMS架构,TISPAN NGN R1版本标准研究基本按计划进行,功能架构基本稳定,相关的业务流程和信令方面的工作基本同步进行。 1.2ITU有关NGN研究的进度 ITU-T SG13负责对NGN的总体研究,虽然它在NGN的标准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在2004年2月推出了11个NGN标准草案,但目前仍只是处在框架的范畴,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ITU在引导电信发展方向上也愈来愈力不从心,3GPP、3GPP2等在3G的标准化上已占据了主导地位。NGN作为当前的热点,目前方向尚不明朗,而ETSI在IMS基础上所进行的NGN的标准化工作将有可能成为NGN的事实标准,这也将对ITU-T构成一定威胁。为此,需要加速NGN标准制定工作,ITU-T于2004年5月成立了FGNGN,FGNGN主要是在继续第13工作组的基础上,重点面向NGN领域的要害技术展开工作。 FGNGN的工作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在3GPP、3GPP2的IMS基础上,制定ITU的IMS的第一个版本,这是一种基于SIP的业务系统或业务平台;二是研究未来基于分组技术的数据网;三是继续ITU-T NGN JRG的工作,包括:QoS问题、NGN的体系结构、安全问题、移动游牧问题、网络的演进等。FGNGN计划分为三个阶段颁布NGN的相关标准,目前已经在NGN业务总体要求、功能体系架构、IP QoS、控制和信令要求、网络演进和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处于需求分析和定义阶段。 1.3基于IMS的固定NGN已经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在标准方面,基于SIP的3GPP IMS是目前比较完善的体系结构,ETSI、ITU-T等已经有在固定领域应用IMS架构的明确倾向,以后的固定NGN的多媒体域网络架构将可能基于3GPP IMS发展。同时,ITU-T、ETSI所定义的NGN业务需求包括了通信、信息、娱乐等业务,移动性已经成为固定NGN的一个重要需求,NGN将在IMS架构基础上扩展支持固定接入和其他融合业务。 在运营商方面,部分先进运营商,如英国电信、法国电信等已经明确提出在固定IP多媒体域,甚至PSTN电路域应用IMS架构的思路。很多运营商希望基于IMS的网络架构成为NGN的统一业务控制平台,支持多种接入技术和多种业务。 在设备厂商方面,不少电信大厂商已经加大IMS在固网领域应用的研究,积极参与基于IMS的NGN标准制定。 因此基于3GPP IMS架构扩展支持固定网络接入需求和未来网络的各种业务需求,以便实现未来固定、移动网络在核心业务控制层的共享和融合,并提供对高层多种业务的支持已经成为固定NGN的发展方向。 2、需要关注的问题 2.1IMS支持固定业务接入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 基于IMS的网络架构建立NGN体系,在技术层面目前只是定义了网络框架,对于功能实体定义和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工作尚没有开始。在具体技术实现和协议层面,由于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之间的差异,需要在原有IMS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IMS要求强制使用IPv6,而其他固定接入网络不强制要求支持IPv6,这意味着必须考虑IPv4,也就要求必须支持NAPT功能。 固定网络不强制要求最终用户设备支持UICC,这意味着必须考虑替代的鉴权过程,即固定网络终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鉴权。 在络中,由于接口资源有限,在一些协议功能方面需要非凡的处理,例如采用SIP压缩功能等。而对于固定网络,将不着重考虑带宽的限制,这将会导致把当前的一些必选功能作为可选项。 在信令接口和计费接口上,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由于位置治理存在差异,所有涉及位置信息的协议都会受到影响。 在接入网中,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资源预留过程的差异需要更改IMS资源授权和预留过程。 2.2用户游牧控制问题 目前的IMS网络只解决了业务层的游牧控制,接入层的游牧控制并未解决,非凡是在固定网络接入中,由于接入是不可控的,固定接入用户游牧后,通过接入传送层网络在归属地网络接入业务控制系统,IMS网络中仍无法识别用户的漫游,尽管能为用户提供归属地的业务,但计费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此需要通过接入层的游牧控制配合来提供完整的用户游牧控制解决方案。 2.3QoS问题 NGN业务对实时性的要求很高,因此对网络的QoS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保证QoS是NGN能否能成为未来统一平台的要害,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NGN所基于的分组承载网络。目前基于分组承载网的各种QoS解决方案主要关注于承载网络设备的QoS处理能力,的是基于分组承载网络设备的实现技术,这些具体的技术是所有QoS实施的基础,但不是NGN QoS关注的重点。NGN需要从网管/资源方面实施相应的QoS控制策略,需要有一个全网的QoS解决方案。因此NGN是否需要带外QoS信令,即是否需要构建一个具有高可靠性、高效性和可伸缩性特点的带外信令基础设施将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另外,NGN的QoS问题主要是接入网/城域网QoS问题,在NGN的QoS指标分配中,应该给接入网/城域网分配多大比例也是应该考虑的。 2.4NGN安全问题 NGN没有UNI和NNI的区别,在承载层面是相互可见的。运营商网络设备、协议甚至拓扑对用户来说都是可见的,用户侧产生的IP信息既有可能在用户侧终结,也可能在网络中终结,这就使得用户侧有机会与运营商网络非法信息,也可攻击运营商网络的器和控制设备等。另外,位于网络边缘的用户侧网络、业务和应用一般都使用TCP/UDP/IP技术,用户之间在承载层和应用层都相互可见。这种要在通信过程中才确定信任关系的不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为用户之间的相互攻击提供了方便。因此非常有必要阐明和开发NGN安全体系架构,提供网络和用户资源保护,答应高度分布性的端到端智能和多网络技术共存,提供端到端的安全机制及应用于多个治理域的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确保终端以安全方式接入到NGN。 2.5软是NGN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NGN是一种目标网络和理想化的网络,其发展是现有网络按NGN概念与框架要求逐步演进完善的长期过程,决不可能轻而易举地一步到位。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试验探索及启动实施PSTN向初级NGN的融合演进,使NGN期望的低建设成本、低运营开销、有效的平滑演进等优点能具体有所体现。 随着软交换体系架构的完善、软交换相关标准和协议的成熟以及产品的商用化,越来越多的运营商为了应对外界和自身的种种挑战,开始有规模地部署软交换商用网络。因此软交换是NGN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NGN基础结构的

166 评论

音为爱899

我国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2021年,随着我国数字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全面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产业互联网,必将是一个所有产业相关方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目前拥有数据中心35座、云市场占比超过4%、活跃交换中心8个,但业务主要集中在大陆市场、部分领域缺乏竞争,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资源基础方面,从网络底层框架IPV6市场来看,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达8.3%,但使用效率不及美国,仅为美国的1/2。从网站资源看,谷歌搜索引擎以超过600亿次月度浏览量位居全球百大网站之首,中国百度网站以超过97亿次月度浏览量排为第四。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为,新兴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应用稳步推进。我国在量子信息技术、天地通讯、类脑计算、AR/VR/MR、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机、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势头向好。

270 评论

相关问答

  • 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性是向全球化、网路化、虚拟化方向发展,未来先进技术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智慧化、整合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制造过程:“绿”

    VIP111ren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互联网未来趋势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

    莉莉安c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现代经济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经济形势论文篇1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研究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得以成功应对,从而使金融市场逐渐回归平稳,但是经济金融增速明

    apple樱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先写出互联网发展的现状,然后畅享一下自己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 正文: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

    紫晨郡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写作思路:先写出互联网发展的现状,然后畅享一下自己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 正文: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

    莫小木木木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