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6

赵家小燕儿
首页 > 学术期刊 > 美国战斗机发展史论文参考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海Mario

已采纳

就从美军近几年来发动的几场战争来写。例文:美军近次战争信息化特点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和多国部队所建立的战区通信网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多、最全、最先进的,它运用卫星通信技术和数字化通信网络技术,把数十年来各国研制、生产和装备的各种战略、战区及战术通信网络和设备全面融合,综合为一体化的高效率的C3I通信系统,以98%以上的高战备率确保白宫、五角大楼、后勤支援基地与中央总部、多国部队和基层作战部队之间的联系,确保洲际之间、战区与本土之间、多国及友邻部队之间、各军兵种之间、飞机、舰艇和坦克等作战平台之间,以及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不间断的持续通信和信息交换。海湾战争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上将当时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设战区指挥部,各下属司令部也是在沙特开设。施瓦茨科普夫与各级指挥官讨论重大问题或研究作战方案基本是采用电视会议或视频面对面商谈的方式进行,各级指挥机构信息沟通也是采取电话、电报、软盘传递等方式进行。科索沃战争是第一次大规模实战运用全球一体化C4ISR指挥控制系统。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牵涉到北约十几个国家联合作战,所以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三级指挥体制。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刻意试验网络中心战和扁平式指挥的能力,所以没有按照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设立指挥体系,也没有在阿富汗战区设立前沿指挥部,只是在美国本土设立了一个战略总指挥部,下面直接就是战术指挥层次,所以这场战争的指挥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性战斗的指挥尝试。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首次试验网络中心战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从阿拉伯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有80%以上事先并不知道要去战区的什么地方、攻击什么样的目标,只是在起飞以后的飞行途中才接到指挥系统发来的最新任务指令,这时飞行员便可在指挥系统的引导下,选择最佳路径和方式对目标进行攻击。从阿富汗战争开始,网络中心战就已经正式进入作战程序,在这种作战程序中,指挥机构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最主要的不再是听取下属发来的请示,也不再是拟制电报或下达话音指令,而是在C4ISR系统的辅助指挥控下,侧重于做好这样三项工作:一是通过C4ISR系统掌握敌我双方的情报,驱散战争迷雾,定下作战决心;二是进行作战规划计划,提前下达作战任务指令,确定联合作战中各部队的具体认为是、出动批次、作战任务、作战目的、作战要求,具体各部队如何实施没有必要进行统一部署,只是提出准确的打击时间、地点、目的和要求即可,按照委托式指挥原则由部队自行协同;三是进行毁损评估,对上一次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便确定下一批次的打击任务。伊拉克战争中,由于地面部队的大规模介入,所以美军又恢复实施三级指挥体制。战略指挥部仍然设在美国本土,技术上主要依托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战区指挥部中央总部司令部设在卡塔尔,中央总部陆军司令部设在科威特,中央总部空军司令部设在沙特,中央总部海军司令部设在巴林;战术级指挥机构分别在各司令部下设立战术作战指挥中心。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全球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在本土有21处、本土之外基地上有33600名人员对航天侦察监视系统进行支持。美国部署的军用卫星系统覆盖了对伊作战所需的各个信息领域,动用的卫星包括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等。在侦察卫星方面,主要包括3颗锁眼光学成像卫星,3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3颗入侵者电子侦察卫星和12颗二代白云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在导航定位卫星方面,共投入了GPS—2和GPS—2R共24颗卫星,定位精度从16米提高到10米。还动用了由14颗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卫星、4颗军事星和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组成保障伊拉克战区战略及战术通信的天基信息传输系统。此外,租用了一些商用卫星,主要是地球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等。例文2: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的信息网络战摘要:在新军事变革的引领下,战争有机械化战争阶段发展到了信息网络战的新阶段。从伊拉克战争中,可以看到信息网络战这种作战模式的巨大威力。同时也显示出制约信息网络战的“软肋”,这将为我国的军事变革、军队建设以及信息网络化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教训。关键词:信息网络战战争,使信息网络成为军事打击和心理战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作战工具。信息战已衍生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方式和战斗力。传统战争是兵马未动舆论先行,现代战争的信息网络行为已贯穿战争的全过程。从伊拉克战争中可以看出,信息网络已成为一把高悬在战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信息网络战的特点及巨大威力信息网络战在在科索沃战争中就开始显示出来,只不过在伊拉克战争中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信息网络战是利用强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将各种分散在空间、陆地和海上的探测系统、指挥系统集成一个统一、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使陆、海、空军各级作战人员能够利用该网络共享战场态势、交流作战信息、协同指挥与实施作战行动,其目的是通过攻击敌计算机网络窃取情报,破坏、瘫痪敌信息系统,并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己方网络安全,夺取和保护“制网络权”。信息网络战的主要特点:一是作战力量广泛。由于信息技术有很强的军民通用性和计算机网络的互联性,使得凡是具有一定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着一定网络攻击手段的人都可以介入网络战;二是作战对象平等。计算机网络战中,只要拥有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人才,网络战就可以得到有效实施,而与国力大小、兵力多少无关;三是作战空间广阔。计算机网络战不受地域限制,只要网络能够到达的地方,网络战都可以实施;四是作战时间连续。计算机网络战不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干扰,不受天候因素制约,可在任何时段进行。 五是破坏信息系统和影响人的心理,破坏信息系统的效果是敌方无法利用信息系统的设施获得所需要的正确信息,既可以从物理上摧毁地方的硬件设施,也可以是破坏系统软件,使系统崩溃或提供不正确的信息。通过提供对敌方不利的信息可以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进而控制人的行为,影响士气,削弱敌方的战斗力。信息网络战主要有三种形式:心理战、电子战和计算机战。心理战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施加对敌方不利的信息,影响人的心理从而削弱战斗力。电子战是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内容之一,将其归为信息战武器主要是因为信息系统的基础是各种电子设备,无论是探测器(雷达,光电设备,监听设备),还是信息处理平台、通讯设施(无线通讯,有线通讯),核心都是电子设备。通过电子干扰可以削弱雷达等探测器的能力,使得敌方无法及时收集信息;无法及时传递信息或者传递错误的信息。计算机是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平台,在信息系统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计算机战是指利用计算机开展的以信息系统为主要目标的作战形式。其形式主要有: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特性、电磁特性对敌实施网络窃密和电磁窃密;通过计算机病毒攻击、计算机芯片攻击、网络“黑客” 攻击、电磁干扰等手段实施网络进攻;采取加强“防火墙”技术、断开核心系统与外界的链接等措施进行网络防护;进行系统备份,为网络恢复做好充分准备等。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爆发的一场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信息网络战,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作战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伊拉克军队的反应能力。作战的速度之快和程度之猛烈,使伊拉克军队多次陷于美军的集中打击之中。美军采取的打击方式是,集中摧毁伊军的一个战斗单元,然后迅速移动到下一个目标。伊军的指挥通信系统,也在美军对巴格达发动进攻前被美军彻底摧毁。由实行网络中心战而获得的信息优势,是美军实现快速作战的关键。美军能知道伊军的位置,而伊军不知道美英联军的位置,也不知道联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因此,可以说美国以网络中心战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1.及时获得可靠的目标信息这次战争中,先进的卫星系统、侦察飞机、地面站和地面侦察人员等,组成了一个天、地(海)、空一体化的情报、侦察和监视(ISR)系统。它为部队提供作战空间的情况,包括各部队的部署、兵力兵器、作战意图等方面的情况和提供毁伤效果评估。它也为战斧巡航导弹和由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制导的联合直接攻击炸弹等的精确打击提供目标信息,为反爱国者导弹提供预警和目标信息。在海湾战争时,美军一般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对目标的侦察评估和打击准备,而现在最快只需几分钟。太空是未来战争的制高点。在ISR领域,由于卫星侦察和监视的覆盖范围大,并能实现全球覆盖、运行时间长和在平时可以进入敌方领土等优点,已成为实施网络中心战的前提。其中,6颗军用成像侦察卫星通过伊拉克上空,包括3颗KH-12卫星和3颗“长曲棍球”雷达卫星。每颗卫星一天两次通过伊方上空。KH-12卫星精度达到0.1米。“长曲棍球”雷达卫星最高精度达到0.3米。美军充分利用了有人和无人侦察机、战机以及个人跟踪系统所提供的实时情报和图像。这些信息定向直接传送到指挥部或者指挥官的战区指挥控制车。实时的情报和图像有助于区分敌我,减少传感器到射击器的时间。美国国防部所拥有的所有情报、监视以及侦察资源,在战争中都高速运行,为联军地面指挥部的陆军指挥官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指挥官,提供了一幅通用的作战图。美军已经在通信与数据网络中集成了ISR平台,并为它们的运行提供带宽。2.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质量和安全性保障军用信息传输系统的畅通,提高信息传输的速率和可靠性,加强信息管理能力,是实施网络中心战的重要保障。卫星通信以其广域覆盖和全球覆盖,独特的广播、多播能力,快速灵活组网,支持不对称带宽要求和可以按需分配带宽等优势,为战场信息网络的建设提供了条件。美国国防部投资16亿美元构建了国防文电系统,对其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进行安全加密,确保向国防部用户、各业务局以及合同商传送秘密以及最高机密的信息安全。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这个系统较之使用自动数字网或其他类似的军用文电系统,其传输速度更快、保密性更强且更易于使用。国防文电系统的信息,是通过用于分发语音、视频以及数据信息的国防信息系统网(DISN)进行传输的。由于严格的保密原因,国防文电系统的信息与Outlook的信息有些微小差别。但是用户可以在计算机上编写国防文电系统信息,然后使用带有加密令牌的Fortezza卡,对信息进行标记并加密。当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场与伊军交战时,网络空间的战斗也在紧张地进行。自对伊战争爆发以来,联军的网络系统遭受了轻微的网络攻击,而且尝试发起攻击的行为异常频繁。因此,认为不安全的设备将被迅速隔离,脱离网络并进行病毒扫描,以防止更大问题的发生。在实际战场上,如果部队身处危险境地,程序将被保护,甚至破坏那些面临危险的设备和系统,以避免敏感的数据流落到敌人的手中。例如,链接到国防部保密IP路由器的计算机带有可移动硬盘,一些加密设备也有类似的保护措施。在美军驻卡塔尔的联合空中作战中心,在开始指挥所有联合空中任务之前,其信息系统需要进行鉴定与授权。信息安全公司负责承担了这项紧急任务。3.依靠有效的数据链实施精确打击网络中心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在武器平台之间实现横向组网,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武器平台的作战效能,以实施精确打击。传统的以坦克、战车、火炮和导弹为代表的陆基作战平台,以舰艇、潜艇为代表的海上作战平台,以飞机、直升机为代表的空中作战平台等,都必须在火力优势的基础上兼有现代信息优势,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技术信息化武器装备。因此,一种链接各作战平台、优化信息资源、有效调配和使用作战能量、用于链接整合军队各战斗单元的数据链,正日益受到重视。数据链将成为未来军队作战力量的“粘合剂”和“倍增器”。此次对伊战争中,美军基本上使用的是旧式飞机和坦克,但这些旧武器通过网络进行链接,从而把飞机的座舱、指挥所和坦克驾驶员联在一起,使其看到他们视野外很远的地方,从而大大提高了战斗力。3月底伊拉克一度被沙尘暴,搅得昏天黑地,但是美军仍能清楚地看到战场上的情况,甚至在高空飞行的B-52轰炸机的飞行员,也能透过滚滚黄沙,俯瞰地面的动静。B-52轰炸机能通过使用其他侦察机传送过来的雷达图像,对伊拉克军队进行精确轰炸。这次战争中美军广泛使用的“21世纪旅和旅以下部队战斗指挥系统”,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通信系统。它综合了卫星、无人机和特种部队的信息源。它已成为美军数千装甲车、坦克和直升机上的标准装备。这个系统实现了坦克之间、直升机之间的共享数据。坦克可以发送文本信息,在激烈的战斗中文本信息的可靠性高于语音通信,直升机也可以通过文本信息呼叫炮兵火力支援。每台车辆都有计算机地址用于识别,车辆的位置信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随时修正更新。加密的数据通过无线电在部队车辆之间传送。跳频技术使敌方无法对信号进行导向目标追踪。坦克的所有功能都通过一台相当于奔腾Ⅲ的计算机控制。如果主系统出现故障,将由备份系统继续操作。如果整个计算机系统全部失效,最后可用手动控制。一旦坦克乘员被俘,他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删除敏感的数据。全球导航定位卫星更是精确打击的关键。在战争中,依靠美军的GPS系统,为美军的精确打击武器提供了有效保障。美军这次所使用的精确打击武器为海湾战争的10倍左右。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他们投掷精确制导炸弹1.5万枚,其打击精度明显高于海湾战争。在这次战争中,美军能使用大量精确武器,对伊拉克领导目标和共和国卫队,实施时间敏感型的攻击。4.实现了部队快速机动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由于部队的通信、机动和兵力兵器投送能力有限,无法很快地集中兵力,实施攻击。地理位置上的限制,还使部队很难在保持高度协调一致和得到充分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实施快速、远距离机动。但是,在实施网络中心战后,部队将不再受地理条件的制约而实现快速机动。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创造了日行170公里的开进速度,这等于海湾战争时部队开进速度的3倍。令人关注的是,这种机动方式直奔要害领域,甚至可以不顾暴露后勤保障的危险。由于部队能够进行快速机动,就可大大减少参战人员的数量。这次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战场的美军总人数约12.5万人,远远少于海湾战争时的50万人。二、从伊拉克战争看信息网络战的不足由于伊军在这次战争中几乎没有任何信息战和网络战的任何能力,让美军在网络空间如入无人之境。实际上,美军的信息网络仍然是较脆弱的,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际上也没有受到真正的考验。尽管如此,美军在作战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揭示了美军的网络中心战尚须进一步改进的方向。第一,假信息掣肘美军战斗力在信息战中,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依赖于对信息的正确采集、处理和使用。在现代战争中信息量的空前增大和信息传播环节的增加难免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和有用信息的失真现象。这就使信息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真假难辨,进而影响战斗力的发挥。在海湾战争中,伊军放置的假坦克、假阵地使美军侦察系统摸不清虚实,采集回来的信息也良莠不齐,从而导致美军判断失误,对假目标狂轰滥炸。同样的,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的侦察卫星不能完全识别南联盟巧妙的伪装,对移动的车辆和其他目标难以跟踪,也不能穿过云层和森林发现目标。因此,当北约得意洋洋地宣布“重创”南联盟军队几天之后,南联盟人民军军容整齐地开出隐蔽地域。当时他们只损失了十几辆坦克。第二、信息化武器发挥作用受战场环境限制信息战对作战环境要求很高。气象和地理条件都会影响到信息进攻。比如丛林、沙漠、山地等地形和恶劣的天气就会对信息武器系统产生影响。美五角大楼承认在对南联盟的空袭中,复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迫使北约取消了20%以上的空袭行动。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沙尘暴曾使美军信息化武器失灵,大大延缓了作战行动。第三,信息网络系统发达却易受攻击首先,美国不能独占信息战的技术。它要占领和控制世界信息市场就必须输出先进软件、硬件和加密技术,并创造信息环境。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扩散性和共享性,使得美国在建立起一个信息系统平台用于信息战时,也为其他国家和个人利用这个平台攻击美国提供了机会。并且袭击这种信息系统的大部分技术,如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很便宜。因此,任何头脑灵活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武装成信息战士,轻而易举地使美国军用和民用电脑网络陷于瘫痪,甚至可以破坏美军高层决策机构所依赖的指挥控制系统。其次,庞大的信息系统使美军在信息进攻面前招架无力。在国内,美军和政府行使职能越来越依赖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大量的后勤社会化保障不得不借助民用通信网。美国防部有200万台计算机、1万个局域网络、100多个长途网络。这些网络设备用于协调和执行国防部各方面的任务,包括从武器设计到战场管理。虽然美军进行实际作战的计算机一般是安全可靠的,但是管理军饷、人事、运输、零部件的计算机防护能力低,而且与公共通信设施联网,极易泄密和遭到破坏。在国际上,美国是当前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统计资料表明,因特网上80%的信息来自美国,而世界范围内80%的数据处理是在美国进行的。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依赖完善健全的全球信息网络。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扩大深入,美国经济对全球的依赖性就愈强,美国的文化和经济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就会越发紧密。这样美国不仅将能向世界各地随心所欲地伸出触角,同时通过“计算机接口”也将自己更全面地暴露于世界,更易于成为众矢之的。据美国防部的报告指出,政府和军队的信息系统曾遭受过3.8万次攻击,成功率高达88%,可是检测到的只有4%。这4%中95%无法采取任何应急措施。可见庞杂的信息系统可使美军在信息进攻面前毫无招架之功。在信息战中,美军要是想维持其信息技术优势,就必须加大信息工程建设、改造、维护和更新的投入。但是这笔费用非常大,美国现在还不能轻松承受。比如,作为集高、精、尖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武器平台往往价格不菲。“爱国者”导弹每枚110万美元,“战斧”式巡航导弹每枚135万美元,E-8电子侦察机每架4.25亿美元。目前,信息技术的研制费和采购费在飞机、舰船、坦克、大炮等武器装备中占22%~30%,在导弹中占45%,而在一体化信息系统C4ISR中,所占比例更高。此外,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软件系统具有看不见、摸不着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其研制和采购费用高昂,更难估算。同时由于信息安全的投资回报收益在短期内并不显著,甚至可能会血本无归,即便是财力雄厚的公司也不愿倾力相助,政府也难免资金短缺。所以,在信息战中,美军防御乏力。要改善这种状况,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信息网络技术或知识优势可能赢得战争,,但是这种优势是十分脆弱的,这种优势可能因为一根保险丝而全面改变,也可能因为一句谎言,也可能因为你保护自己的优势不被敌人偷去的能力有限等原因而失去。优势的这种脆弱性在于认识掌握信息的主体,人的任何一点疏忽都会造成错误。历史证明,不管是在冷兵器时代还是网络时代,人仍然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网络中心战虽为决策优势提供了条件,但从信息优势转变为决策优势还要取决于指挥员乃至整个军队的素质。而在军队各种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三、几点启示:信息化社会里,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都将围绕网络这个中心来进行。在未来战争中,控制了网络空间,就意味着夺取了在陆、海、空、天多维空间里行动的自由权。为了应对网络战的威胁,夺取制网络权,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备战网络战。而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形势极为严峻,实施和抵御信息网络战的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一、硬件方面受制于人。我国目前尚不能自给生产CPU芯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其他部件的关键技术,也都掌握在外国生产商手里。二、软件方面漏洞较多。由于我国在信息安全方面起步较晚,国内使用的大部分软件存在有安全隐患。另外信息安全技术也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力加强军队的信息网络化建设,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网络化水平,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是适应未来信息战要求的一项极为迫切的工作(一)是落后就要挨打,尤其是在武器装备上,不能有太大的时代差,否则在战场上就无法获取哪怕是战术上的优势,这就很难打赢战争,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军事信息网络化建设。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以宽带、大容量、数字化的网络传输能力为基础和前提,所以,加快军队的信息网络化建设,特别是末端建设和移动网络的建设势在必;进一步提高一体化建设水平。未来作战是联合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真正一体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只有加快建设和发展适合自己国情的综合集成系统,才能真正实现情报侦察、预警探测、信息对抗,特别是武器平台控制的现代化目标。此外,还必须推进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信息战能力是建立在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上的。因此,我们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去抓,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方面的优势,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展开联合攻关,以形成我们的优势领域,铸就自己的“撒手锏”。(二)是必须创新作战理论,装备技术落后可怕,但思想观念滞后更危险。作战理论的创新一方面要求和现有武器装备相匹配,一方面又要与作战对象相协调,伊军的作战理论非常落后,在这两个方面都不适应,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综合军事理论研究。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影响,应不断跟踪探讨适合各自国情的信息化建设特点与对策,加大军事理论创新的力度,从而促进多出成果,加速发展。(三)是要注意建设周边以及国际安全战略环境,伊拉克的失败与萨达姆在国内推行独裁统治,在国际上缺少朋友很有关系。(四)培养网络训练人才。在未来的信息战中,人的因素仍然是首要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因素,高素质的人才能驾驭高科技的装备。要适应网络战需求培训三类人才:一是专门从事网络对抗研究的电脑专家队伍;二是懂得网络对抗技术及其战术的指挥员队伍;三是具有一定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网络技能操作人员,逐步造就一支专门从事网络对抗的计算机专家队伍。(五)建立网络安全防护屏障。必须制定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法规体系,将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开发、应用、管理、安全问题法律化,以法律手段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应该开发相应的防护技术。技术是实现网络安全精锐武器,必须发展网络防护技术。应着重开发密码鉴别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泄漏防护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等薄弱环节检测技术等,首先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军事情报的研究和改进,军事情报是迈向执行信息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参考文献:1、[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战争》,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2、[俄]B.A.利西奇金 JI.A.谢列平著,《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3、张绍忠著《怎样打赢信息化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99 评论

木木兮123

其实吧 我给你简单的说下飞机刚开始并不是军事行动的目标 主要是天气 情报等运输工具 但仅仅10年的时间就发展成战斗机 刚开始敌我的飞行员在空中还是打招呼的 法国某个飞行员带手枪上飞机后与敌机靠近后就射杀对方的飞行员后来验证 了可能性 在飞机的螺旋桨处装了一个间接的机枪卡片 就是使子弹不打中螺旋桨 这就完成了第一架具有攻击性的飞机 简称战斗机初步战斗机只是为了制空 保护自己的领空 不给别人侦查 但是由于改进的速度很快 又出现了轰炸机 俯冲轰炸机 鱼雷机等多种飞机 这些机型出现后 战斗机的任务就不单单是制空了 有时候需要与一个轰炸机 战斗机的集群格斗 但美国人还不满足 他们尝试把飞机放到船起飞 当初日本 英国也试验过 但那些飞机并不具有攻击性 而且重量很轻 舰载机大大的缩短的起飞距离 而且性能上基本没有任何改变 航母就是舰载机的移动机场 了 当时珍珠港被袭击后美国人想报复日本人 他们尝试用庞大的轰炸机去轰炸日本东京 但是当时航程有限 在任何靠近日本的机场起飞都没有办法飞到东京 更别说在飞回来了 海军上校尼米兹想到了用航空母舰搭载轰炸机起飞 但是真的谈何容易 经过3各月的改装 他们吧轰炸机的装甲 机枪 防弹板 能拆去的就拆去 并且降到最低的人员乘坐 就这样 16架B25轰炸机就在大黄蜂号航母上漂离纽约 前往日本海岸 这次任务他们并没有打算把飞机在降落在航母 而是直接在中国重庆降落 这次任务虽然给日本人的打击不大 但是证实了飞机的能力 目前服役的战斗机大多数为喷气式 其中F22是标准的第四代 但是F22只属于战斗机 只能执行单一的制空任务 现在很多国家要求战斗机具有多功能化 一来是为了节省开支 二来也是部队需要的

266 评论

哪也去不了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机第一次在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战斗机过去根据执行任务又可分为“歼击机”(战斗机)和“截击机”(拦截机),拦截机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后争取高度,在敌人的轰炸机进入我方空域之前将对方摧毁。由于拦截机是针对高飞行高度的轰炸机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对速度与爬升率的需求,运动性在摆在较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有鉴于原子弹的摧毁威力,拦截机的发展一度成为许多国家与传统战斗机同等重要的机种。不过在导弹逐渐成熟并大量配备之后,拦截机的特性往往可以经由传统战斗机加上导弹来满足。因此现在趋向不再专门发展拦截机种,而是以现役的机种同时担负拦截的任务。【发展历程】初露锋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在战斗中,敌对双方的飞行员用五花八门的各种武器手忙脚乱地互相攻击,比如石头,这就是“战斗空战”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取得了战斗机空战的第一次胜利。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由于装备了性能更好的“机枪同步射击”装置,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方称为“福克式的灾难”。这个阶段的战斗机还处在萌芽期,结构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构成,机翼从单翼到三翼都很常见,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陆军使用的轻机枪。英国曾经使用火箭对付盘据在英国城市上空的德国飞船。在对付地面目标上,早期的炸弹是由手榴弹或者是小型炮弹稍加改良而来,投掷准确度不高,破坏力也低。在这个时期影响未来空战颇大的一项发行就是机枪的同步射击装置。这个由荷兰所发明的装置让机枪的子弹能够自转动的螺旋桨的间隙当中射出,飞行员完全不用担心子弹会与螺旋桨撞击的危险,而机枪的设置位置能够接近飞行员的瞄准线,从而提高准确度与火力。两次大战间的发展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积极裁减军备,同时减缓国防工业的投资。在这一段时间当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带动许多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奠定30年代后期军用航空发展的快速演进。民用航空需求有两大主轴,一个是对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种竞速机的比赛与奖励。另外一个是客运与货运市场的逐渐长长。在这两个主轴上虽然需求方向不同,却对同一种发展趋势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对流线型设计的要求。流线型的设计在于减低阻力,当飞机的阻力减低之后,对竞速机来说,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对运输机来说,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运输量,换句话说就是增加营运的经济效益。流线型飞机设计包含的项目非常的广,从机身外壳的平滑,减少机身外部突出的部分与张线,外型由方正改为圆滑曲线,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则以曲线圆滑的外壳遮蔽以减少阻力,采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除了在流线型设计上下功夫之外,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响到往后飞机设计的概念与可以使用的资源。在动力系统方面除了输出马力更大的发动机的开发之后,汽油辛皖值对于发动机的操作影响也逐渐被了解,同时,螺旋桨的极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动力输出也陆续在各国进行研究。新一代的输出动力研究当中以喷射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这两项影响后世最深。到了30年代中期,各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设计多半具有这些特点:单翼,以金属为主的结构与外壳,后三点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线型外壳的固定式起落架,采用液冷式发动机的设计多于采用气冷,火力由采用步枪口径的轻机枪提升至重机枪或者是更大口径的机炮。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杜黑发表他最有名的空权论著作之后,空中武力印证空权对于战争与作战的重要性。其中战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权论当中的描述。战斗机不仅仅只是作为防卫国土与抵挡敌人轰炸机的力量,在摧毁敌人的空中武力与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战斗机不仅仅担任阻止轰炸机的任务,也推翻轰炸机可以通过一切防卫的理论。在大战结束前,战斗机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顶峰,并且开启另外一个世代的来临。短短几年之间,战斗机使用的发动机出力从数百匹直在线升到超过两千匹马力,速度直在线升到接近音速的区域,航程超过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达4万英尺。进入喷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喷气式发动机和雷达设备的出现预兆了下一阶段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战后,苏联和西方国家从纳粹德国获得了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各自发展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喷气式战斗机第一次投入实战,标志着螺旋桨式战斗机的终结。该阶段的战斗机特征是飞更快,看得更远,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国飞行员查克·叶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尔驾驶贝尔X-1试验机超越音速,成为第一个“跑”得比声音快的人。电子技术的进步使机载雷达和武器的火控瞄准系统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在冷战的高峰期,失败就会灭国灭种的恐惧使华约和北约两大阵营都疯狂的发展战斗机。这个阶段各国列装的机型和数量也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冷战时期的变迁冷战的后期,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发现了战斗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机动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导弹无用论者所认为的,将由导弹的性能决定空战的胜负,因此后来的战斗机不再要求过快的速度,而把机动性的提高作为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各国纷纷跟风发展机动性优异的机型。垂直起降、随控布局、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和更优秀的机载电子系统以及装备性能更优异的空对空导弹成为该阶段战斗机的共同特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列装的典型战斗机有美军的F-14、F-15、F-16、F/A-18、苏联/俄罗斯的SU-27、MIG-29等都是。【新世代的设计方向】新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是更高的机动性、更远的射击距离、多目标的攻击能力和隐形的外形设计。新技术的出现使21世纪的战斗机成为更冷酷的“空中利剑”。典型机种有美国的“JSF”和俄罗斯的“MIG1.44”。喷气式战斗机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亨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的H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战斗机。Me-262首次试飞在11942年7月18日,时速达850公里,这比当时所有活塞式战斗机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观看了这种飞机表演后说: “我们总算有了可以用于闪电作战的轰炸机了!”而坚决不同意将其作为战斗机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尽管Me-262取得了辉煌的战线,但它已不策挽回纳粹德国的败局了。超音速战斗机由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9年研制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战斗机,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倍。此后,苏联米格—19战斗机也在1953年的试飞中突破音障,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苏、法等国又研制了最大的时速为音速2倍以上的战斗机。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是由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 “鹞式”战斗机,该机从1957年开始研制,机上装有一台 “飞马”型涡轮风扇喷气式发动机,两结喷口对称置于在两侧,喷口可转向后,飞机向前飞,喷口向下,喷气产生升力,使飞机策垂直,短距离起飞和在空中悬停。这种飞机甚至可在空中实现向后和横向的移动,具有极高的机动灵活性。 “鹞”式飞机可大大减少对跑道的依赖,提高作战部置的灵活性。在1982年发生的英国—阿根廷之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舰载的 “海鹞”式战斗机面对数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军法制 “幻影”III型战斗机,依靠优异的机动性能,在空战中取得了12 :0的战线。变后掠翼战斗机世界上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是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1965年研制成功的F—111。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大部分采用大后掠角的机翼,这种机翼和平直机翼相比,更有利于高速飞行,但低速飞行性能不好,转变半径大,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比较长。于是,有人开始研究能在飞行时改变机翼的后掠角度的飞机,着陆和低空飞行时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飞行时呈后掠翼或三角翼型,较好地解决飞机低速和高速飞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已进行了这项研究。美国战胜并占领德国后,在此基础上于1948年开始变后掠翼飞机的技术试验。F—111就运用了上述技术成果。此后,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美国的F—14战斗机和英国、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 “旋风”式战斗机也采用了变后掠翼技术。截击机截击机是战斗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有快速反应能力,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接到警报后能立即起飞,迅速爬升、加速飞临指定空域。由于被截击对象(如轰炸机、侦察机等)机动能力不强,并且为及时发现和准确击落目标,现代截击机装有复杂的截击雷达,配备威力较大的空对空导弹,因此专用截击机一般比较笨重,格斗性能较差。在早期,截击任务是由普通战斗机来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夜间截击轰炸机,1941年8月德国在原先的双发动机的重型 战斗机Me—110和双发动机的轰炸机Ju—88上安装截击雷达,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夜间截击机。50年代后的截击机强调要飞得快、飞得高,武器以空对空导弹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机炮。70年代后,在新一代战斗机上都装有先进的雷达和引导设备,其速度、加速性、机动武器威力也远远超过笨重的截击机,能更好地执行截击任务,所以各国如今已不再发展新的专用截击机。隐身战斗机“隐身”战斗机并不是肉眼看不见的飞机,而是在飞机的外形、涂料等方面作了特殊处理,使用于对空警戒的雷达、红外等现代探测装置难以发现的飞机,这种战斗机可隐蔽接近敌人,达到出其不意攻击敌机的目的。目前许多先进的战斗机已采用了一些抑制雷达波反射和自身红外波辐射的技术,实现了部分的 “隐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隐身战斗机是美国目前正在研制的F—22型战斗机,它将在下个世纪初装备美国空军。战斗机可以执行除了精确攻击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务。战斗机可以将地图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舰指派成基地。城市的战略资源贮存区中,必须要有原油才能生产战斗机。最早的军用飞行器主要是用来担任侦察的角色。公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飞机设计师安东尼·佛克尔发展出一种传动装置,此装置能让装配在飞机上的机关枪将子弹在螺旋桨旋转的空隙间射出。这就是第一架战斗机的诞生。战斗机的任务就是将敌人的侦察机和战斗机击落。在此之后,由于轰炸机被广泛地使用,战斗机也担任拦截敌方轰炸机或是护卫己方轰炸机的任务。最能够确保友军的轰炸机飞抵目标位置并执行任务的方式,就是击落敌方的战斗机。

120 评论

兜兜有糖sd

BF2CF F-100超级军刀战斗机F-102三角剑战斗机 F-104星式战斗机 F-105雷公战斗机 F-117夜鹰战斗机 F-13 F-14雄猫式战斗机 F-15 S/MTD F-15E打击鹰式战斗轰炸机F-15SE沉默鹰式战斗机 F-15鹰式战斗机 F-16XL F-16战隼战斗机 F-19战斗机 F-20虎鲨战斗机 F-21战斗机 F-22猛禽战斗机F-35闪电II攻击战斗机 F 续 F-4幽灵II战斗机 F-5自由斗士战斗机 F-80战斗机 F-82战斗机 F-86军刀战斗机 F-8战斗机 F/A-18E/F超级大黄蜂式打击战斗机 F/A-18黄蜂式战斗攻击机 F2A战斗机 F4F战斗机 F4U海盗式战斗机 F6F地狱猫战斗机 F9C战斗机P P-26战斗机 P-35战斗机 P-36战斗机 P-38闪电式战斗机 P-39战斗机 P-40战鹰战斗机 P 续 P-47战斗机 P-51战斗机 P-59战斗机 P-61战斗机X X-27试验机 XF-103战斗机 XF-108轻剑战斗机 XF-88战斗机 XF5F战斗机 XFV-12战斗机Y YF-12战斗机 YF-17战斗机 YF-23战斗机先 先进战术战斗机寇 寇蒂斯鹰系列联 联合打击战斗机计划霍 霍克II战斗机

124 评论

喝酒当喝汤

介绍美国的F22战斗机吧 F-22是美国于21世纪初期的主力重型战斗机,它是目前最昂贵的战斗机。它配备了可以不发射电磁波,用敌机雷达波探测敌机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和探测范围极远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IM-9X(响尾蛇)近程格斗空对空导弹、AIM-120C(AMRAAM)中程空对空导弹、推重比接近10的F-119涡扇引擎、先进整合航电与人机接口等。在设计上具备超音速巡航(不需要使用后燃器维持)、超视距作战、高机动性、对雷达与红外线隐身性(隐身)等特性。据估计其作战能力为现役F-15的2到4倍。将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重型战斗机的霸主。研发F-22的的技术也同时应用到了下一代F-35上。开发历程 F22发展史: 本计划原称作先进战术战斗机(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ATF)1971年美国战术空军指挥部提出的下一代战机的研发计划。这个计划带动诸多1970年代的小型研究计划,美国空军原先打算于1977年到1981年之间以两组原型机进行试飞,可惜因预算不足而取消。当年美国战机的设计重点是对地攻击为第一优先,只要求空战时有足够自卫的能力。 1979年时,美国空军将对地攻击和空战性能的重要性提升到同一层次。 1982年美国空军面对苏联战斗机的快速发展,以及美国空军准备使用F-15E与F-16担任对地攻击的任务、F-117进入试飞阶段,对地攻击的需求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当年10月,最终定案的计划正式在最后一次公开会议上提出。ATF的技术要求将以下五个特点集在一架飞机上,即低可侦测性(隐身性)、高度机动性和敏捷性、不需使用后燃器即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只满足于以往使用后燃器短时间超音速冲刺)、有效载重不低于F-15和具有飞越包括第三世界战区在内的所有战区的能力。面对如此先进的设计要求,F-22必须采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级航空顶尖技术。 与YF-23的竞争试飞后,F-22被美国空军选中继续研发。 1986年10月31日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动力3家公司联合研制小组的YF-22中标,并按要求制造两架原型机。1990年9月29日,第1架YF-22首飞,10月26日进行了第1次空中加油。10月30日第2架原型机进行首次飞行。11月3日YF-22原型机进行了不使用加力的超音速飞行。随后于11月28日在加州的中国湖海军武器试验中心首次发射了未装弹药的“响尾蛇”导弹,12月20日在加州的太平洋导弹试验场发射未装弹药的AIM-120“阿姆拉姆”导弹。 1991年8月2日空军正式授予研究洛克希德公司一份95.5亿美元的工程发展合同,制造13架试验型飞机。1991年12月16日,空军确定了F-22战斗机的外形,并制造了风洞试验和测定雷达反射截面使用的模型;开始准备内部设计和飞机制造用的工具。 1992年6月4日,洛克希德公司完成了F-22的设计修改。同月,进行了F119型试验型发动机部件的关键性设计评审,完成了发动机详细设计阶段的工作,决定进行F119发动机的生产和组装。12月27日F119的第1台工程发展阶段的发动机开始进行试验。 1994年10月6日,洛克希德航空系统公司开始制造第1架F/A-22的部件。1995年6月,F-22的关键设计评审工作全面完成,至此F/A-22飞机机身的详细设计阶段的工作完成。 1997年3月6日,第1架F-22基本组装完毕,开始进行加注燃料和发动机试车。4月9日洛克希德•马丁航空系统公司首次公开了F-22战斗机,并正式公布了“猛禽”的绰号。1997年9月7日,该机在罗宾斯空军基地进行了58分钟的首次试飞。随后,该机于1998年春返回爱德华空军基地,交由空军试验。 2001年8月,F-22研制成功10年后,美国终于下定决心投入巨资批量生产F-22战斗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承接生产295架F-22的生产订单,如果价格成本令军方满意,五角大楼将会增加订数。 2002年1月,美国空军官员宣布F-22"猛禽"战斗机的首支作战联队将驻扎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首批F-22战斗机计划于2004年9月抵达兰利空军基地,2005年12月将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兰利基地成立三个F-22战斗机中队,共拥有72架飞机和6架备用机。2002年5月31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完成F-22静力试验之后,又成功地进行了F-22的疲劳试验。F-22机体要求使用寿命为20年或8000飞行小时。 2002年8月,美国空军宣布,将F-22更名为F/A-22,以更准确地体现F/A-22的使命,包括对地攻击能力,同时也是为了配合空军提出的FB-22轰炸机型的任务。 2002年11月,F/A-22已完成初始飞行试验,在试验中,F/A-22实现了以2倍音速飞行;飞行高度15240米以上,并完成了高过载机动飞行,如9g转弯。在3048米以上高度进行了亚音速飞行。 2003年7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困扰多时的F/A-22软件问题予以解决。这标志着F/A-22项目又取得一次显著的进展。改进版本的软件安装在F/A-22上后,显著改善了座舱系统的可靠性。而在此之前,由于软件的问题,座舱系统每运行两小时就要关闭一次,现在则可以连续运行21小时以上。 2003年9月19日,一架F/A-22试验飞机在例行试飞时差点坠毁,据空军初步调查称,事故是因驾驶员没按原定程序进行飞行机动而致,并非飞机本身出现问题。 2004年3月,空军决定略微增加订购F/A-22的数量,主要的原因是该项目在削减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认为当前的项目估算支持采购277架F/A-22,而此前美空军确定的采购目标是276架。2004年4月29日,美国空军宣称F/A-22进入初始作战试验与鉴定阶段,这为扩大“猛禽”战斗机的采购扫清了障碍。 2004年6月,美国空军宣布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项价值4.92亿美元的固定价格确认合同,用于购买制造24架F/A-22所需的先进器材和相关设备,这标志着第五批“猛禽”战斗机即将投入低速初始生产。 2004年9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对F/A-22的生产速度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步伐。该公司的目标是2004年生产19架战斗机,并计划在大批量生产阶段每年生产24架F/A-22战斗机。2004年12月21日,一架美军F/A-22“猛禽”战斗机坠在美国内华达州南部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坠毁。 虽然美国防部还未正式宣布,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国防部已经批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A-22战斗机进入全速生产。F/A-22单价1.2亿美元(不含研制成本·武器和维护费用)。2005年5月12日,首架作战型F/A-22已交付给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的第1战斗机联队第27战斗机中队。 2005年在美国空军正式服役的量产型则为“F-22A”。最初计划采购750架,经过两次削减最后确定的采购数量是183架,现已交机50架。国空军目前正考虑增加购买60架。F-22“猛禽”战斗机每架成本高达1.3亿美元。 F-22的试验和改良十分细致和周到,因为美国空军认为“F-22并非今日所需,而是为了对付明天的威胁。因此,我们不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在研制,而是要回答今天所能预料的明天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问题。我们考虑的是美国空军明天的空中优势。因此F-22必须组合有最好的隐身性、超音速巡航。一体化航空电子系统、敏捷性以及作为制空权所需的对空、对地致命的打击和支援性。” 2009年4月6日,奥巴马政府时任国防部长盖茨宣布,国防部将向国会建议删减许多大型武器采购计划,包括在制造生产的187架F-22战机完成后,减少乃至停止生产这一昂贵战机。 舰载后掠翼F22(设想):技术特点 生产分工图F-22采用双垂尾双发单座布局。垂尾向外倾斜27度,恰好处于一般隐身设计的边缘。其两侧进气口装在翼前缘延伸面(边条翼)下方,与喷嘴一样,都作了抑制红外辐射的隐身性设计,主翼和水平安定面采用相同的后掠角和后缘前掠角,都是小展弦比的梯形平面形,且机翼上涂有吸收雷达波的特殊材料。水泡型座舱盖凸出于前机身上部,全部武器都隐蔽地挂在4个内部弹舱之中。结构特点 在平面内为带高位梯形机翼的带尾翼的综合气动力系统,包括彼此隔开很宽和带方向舵并朝外倾斜的垂直尾翼,并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机翼布置。按照技术标准(小反射外形、用吸收无线电波的材料、用无线电电子对抗器材和小辐射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装备战斗机,其设计最小有交错射面为0.005-0.01平方米左右) (机密)。在机体上广泛使用热塑性(12%)和热固性(10%)的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KM)。在批生产的飞机上使用复合材料(KM)的比例(按重量)将达35%。两侧翼下菱形截面发动机进气道为不可调节的进气道,为敷设发动机压气机冷壁进气道呈S形通道。发动机二维喷管,有固定的侧壁和调节喷管横截面积及按俯仰±20°角偏转推力向量而设计的可动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航电系统 导弹挂载图按TRW公司通用手册研制的整套综合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包括:中央数据综合处理系统;综合通讯、导航和识别系统ICNIA和包括无线电电子对抗系统的全套进行电子战的设备INEWS;具高分辨力的机载雷达AN/APG-77和光电传感器系统EOSS,两个镭射陀螺仪的超黄蜂LN-100F惯性导航系统(HHC)。机载雷达为带电子扫描的主动相位阵列雷达,它包含了1000多块模组,其中使用了超高频率范围的单一积分系统技术。为提高隐蔽性,设计有雷达站被动工作状态,它保证雷达站以主动状态工作时使信号更不容易被截获。飞行员座舱内的自动仪表设备包括4台液晶显示器和广角仪表起飞着陆系统。 F-22的航空电子系统采用“宝石柱”计划取行的系统构形研究成果和许多新技术。这种可重构的系统构形,用外场可更换模件(LRM)取代了外场可更换部件(LRU)。各模件分别承担整个航电系统的一部分工作,各模件承担的工作与飞机执行任务时的飞行阶段密切相关。而且当某个模件发生故障时,可使用其他正常模件来承担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功能,从而提高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雷达系统 F-22的AN/APG-77雷达是1个用于探测目标的有源相控阵系统。它通过集中式数据处理系统与其他传感器和航空电子设备一起工作。处理器控制天线发射和接收波束的图形,以及处理接收的雷达数据。 APG-77雷达的技术基础是超可靠雷达(URR)计划和空军的有源相位阵列雷达试验。超可靠雷达的独特的特点是得克萨斯仪表公司的固态相控阵(SSPA)天线。每个辐射元件的独立发射和接收是这种系统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并确保提高了灵活性、小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和宽的频带。 最大特点是合成了捷变光束控制,它允许一部雷达同时履行搜索、跟踪和目标瞄准任务。捷变光束控制同样使雷达搜索其它空域,而同进可能继续跟踪优先打击的目标。另外,雷达的低截获率能力使F/A-22在瞄准装备有雷达警报接收机和电子干扰设备的敌机时,而敌机还不知道其已被瞄准。 APG-77雷达的主要特性:工作频率:8至12GHz;扫描范围:电子扫描,±方位90°;真实波束地形测绘:148公里;多普勒波束锐化:18.5公里、37公里或74公里;活动目标指示:74公里;边测距边搜索:296公里(迎头);边速度搜索边测距 296公里(迎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450小时(预测值)。机体性能 德州F-22展示机 KC-135空中加油机与F-22 [编辑] 一般特征 机组员:1名飞行员 全长:62 呎 1 吋(18.9 米) 翼展:44 呎 6 吋(13.56 米) 全高:16 呎 8 吋(5.08 米) 翼面积:840 平方呎(78.04 平方米) 空重:31,700 磅(14,379 公斤) 一般起飞重量:55,352 磅(25,107 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80,000 磅(36,288 公斤) 引擎:2 具普惠(Pratt & Whitney)公司 F119-PW-100 涡轮扇发动机,每具最大后燃出力 35,000 磅(155.7 kN) 飞行表现 极速:2.25 马赫(1,500 哩/时,2,414 公里/时) 巡航速度:1.82 马赫(1,220 哩/时,1,963 公里/时) 飞送航程:1,600 哩(1,840 海里,2,960 公里), 加挂2个外部燃料箱 最大升限:18000 米 翼负荷:66 磅/平方呎(322 公斤/平方米) 推力:310千牛(加力)195.8千牛(普通) 满载内载燃料:1.09(18,000磅) 50%内载燃料:1.26(9,000磅) 集体 最大 G 限:-3.0G/+9.0 G 起飞滑跑距离:610米 着陆滑跑距离:914米 作战半径:2177千米 最大俯冲速度:2.5马赫 前后轮距:6.04米 最大有效载重:11340千克 最大起飞质量:27273千克 空重:13636千克机载武器 机炮:1门20mm M61A2火神式六管旋转机炮,配有480发炮弹 空对空型: 6枚AIM-120C先进中距空空导弹 2枚AIM-9X“响尾蛇”空空导弹或AIM-132 空空导弹 空对地型: 2枚GBU-32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 简称JDAM)或 2枚风偏修正弹药洒布器(Wind Corrected Munitions Dispensers, 简称WCMDs)或 8枚GBU-39小直径炸弹(Small Diameter Bombs, 简称SDB)或AGM-88辐射反雷达导弹[用户及部署 美国暂时是F-22的唯一用户。但是F-22推出简化版后,日本可能成为第二个用户 美国的F-22A部署在本土阿拉斯加基地,将有8个中队。 另外的一支中队也曾于2007年2月进驻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4月与日本航空自卫队战机展开联合飞行训练,5月初陆续撤离,结束为期三个月首度美国本土以外的基地驻防。 2008年7月中至8月初,12架F-22A进驻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参与“Jungle Shield ”演习。 2009年9月,F-22A将运抵阿联酋,第一次在海湾参加演习。 预计2010年,美军将于夏威夷希肯空军基地正式部署F-22A一中队,将代替空中国民警卫队134联队原有19架F-15。历史任务 2007年11月22日:一架隶属阿拉斯加第90战机中队F-22猛禽战斗机第一次展现他们拦截两架俄罗斯Tu-95MS 熊式H型,这也是F-22战机第一次奉北美航太防卫司令部之命执行拦截任务。[编辑本段]机体维护.MTBF.MTBM F-4、F-15和F-22是代表美国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的典型机种,先后于50年代中期 、6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末期开始设计,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分别为1.0小时、2.6小时和5.0小时。F-22的平均维修间隔时间(MTBM)已经由2004年的0.97小时升高到第6批次飞机的3.22小时。F-22每飞行小时直接维修工时由2008年的18.1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10.46小时,已经满足12小时的要求。 F-22机背凝结云F-22的战斗损耗率在十年后仅为F-15的1/20(在与俄制Su-37的虚拟战斗中,F-22和SU-37的损耗率为1比10),维护人员将减半,一个中队20年中的维持成本将比F-15少5亿美元。F-22可进行“超视距作战”,美国空军对此充满信心,现已将F-22装备部队。 丁利平(空军第一研究所): F-22飞机是美国空军的下一代先进战斗机。它不仅具有快速、敏捷、隐身及大量高技术的性能特点,而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维修性。现根据国外资料,作一简要介绍。 1 再次出动保障简单,出动率比F-16高近一倍 F-22战斗机是一种高度机动的武器系统,以很少的保障人员和保障设备就能在严酷的外场条件下投入使用。它有一套机上气体发生系统,用于向飞行员提供氧气,并向飞机各系统提供干氮等惰性气体。有了这一系统,就可避免使用液氧时所带来的危险性及许多后勤保障问题。 该飞机有一套内装式辅助动力装置,它可以向飞机提供维护所需的全部电源。它还可使发动机具有空中起动能力。这种辅助动力装置与F-16飞机上用的供电装置不同,它以普通的喷气发动机燃油为燃料。因此,F-22飞机再次战斗出动所需的勤务工作只是加注燃油和加挂武器,使再次出动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2 发动机维修性好,更换一台仅需90 min F-22飞机所用的普*惠F-119发动机具有良好的维修性。它虽是第一种具备推力转向能力的实用型发动机,但其零件数量却比现役发动机减少了 40%,所需的维修工具减少了60%。设计人员将发动机的大部分部、附件放在易达的位置,便于维修时的拆卸作业。一个熟练的维修小组更换一台发动机最多只需90 min。维修人员平均能在20 min内拆卸和更换一个发动机的LRU(外场可更换单元)。 3 电子设备模块化,无需中间级维修 采用模块化电子设备方案是F-22飞机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近85%的LRU已被电子模块所替代。这些模块装在位于各进气道前面的易达的设备架上,并采用液体冷却,使模块的温度保持在16℃左右,从而使其可靠性比现有的电子设备提高3倍。模块化电子设备系统的体积仅为F-15飞机电子设备的1/40,而处理能力却为它的6倍。 F-22飞机的电子设备具有一种“机上”中央综合诊断能力,能使维修人员隔离故障的能力提高10倍。每个模块可以各自进行至芯片级的内装式检测。模块本身的状况由上一级机体进行监控。电子设备还采用了一种时间应力测量系统,它能向外场维修人员和修理工厂提供有关故障发生时所处环境的信息。 F-22飞机的电子设备是能“容错”的,即能在降额的状态下工作。这样,在部分元件失效时,飞机还能继续出动,而对系统总体效能的影响却不大。由于采用了能互换的通用模块,所以电子设备基本上就不需要中间级维修,因而,也就不需要部署中间级测试站和中间级测试人员了。 与现役战斗机相比,F-22飞机的可靠性可提高一倍,每飞行小时的维修工时可减少2/3,从而使其战斗出动率比现役战斗机高出近一倍。由于该机在后勤保障方面基本实现了自满足,因此,部署一个有24架F-22飞机组成的飞行中队所需的空运量,仅为部署一个具有同样数量飞机的F-15中队所需空运量的 2/3。 4 军械系统维护方便,航炮送弹可靠性高 F-22飞机能装载全套空对空武器,其中包括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和AIM-9响尾蛇导弹。它有3个导弹舱,其中两个位于发动机外侧,另一个在中心线位置。导弹挂架是液压传动的,挂弹时不需要撞击挂钩。航炮系统采用M61炮,与F-15、F-16飞机相同。但其送弹系统有改进,提高了可靠性。电影情节 在动作电影《变形金刚》中,霸天虎阵营红蜘蛛就是以F-22的形态在地球战斗,并于最后离开地球。并且有多架美国的F22执行任务和红蜘蛛厮杀的场景 在动作电影《变形金刚2》中,霸天虎阵营红蜘蛛仍然以F-22的形态在地球战斗,参与了在埃及的大决战。在此期间,有4架军方的F-22被堕落金刚摧毁。 在2008年电影《钢铁侠》中,也曾出现过两架F-22追击主角的剧情。 在《绿巨人浩克》中,F-22战机曾被迫搭载浩克飞上六万呎高空,但浩克无法承受高空稀薄空气而摔下。 在《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中,美国军方出动一架F-22战斗机,向异形与铁血战士所在的小镇中心投掷下一枚战术核弹,完全摧毁了小镇。重大事故 中新社洛杉矶三月二十五日电 据外电报道,一架美军最先进的战斗机F-22“猛禽”隐形战机二十五日在南加州荒漠地区坠毁。报道说,一架正在执行测试飞行的美军F-22坠毁地点示意图F-22战机今天在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以北六英里的地方坠毁,一名飞行员牺牲。 爱德华空军基地位于洛杉矶市以北约一百公里处。事故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据内部知情人氏透露,很可能是飞行员操作不当或机载设备故障引起的。事故原因正在军方调查之中。 F-22,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唯一一种投产的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它所具备的“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隐身、可维护性”(即所谓的 S4 概念,也有资料将“短距起落”包含在内,称为 S5)成为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事实上的划代标准。 对于 F-22,著述已多,但涉及到飞机特点以及试飞情况的却少见。所幸《CODE ONE》对 F-22 试飞员进行了采访。本文即试图从访谈中获取信息,从 F-22 最突出的飞行包线两端的飞行性能角度探析该机在作战中所具有的优势,特别是和同样以超机动性闻名于世的苏-37 相比,二者优劣长短如何。美军战机多种方案更新换代 美军在飞机上新华网消息:据防务对话网站报道,美国空军、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使用的战斗机在进行更新换代,取代旧战机的是F/A-18E/F, F-22和 F-35联合战斗机。按照计划,美军将在今后25年采购2500架新战机,但是战机的购买和更新速度恐怕会赶不上旧战机到期退役的速度了。 15日,美国国会预算局公布了一份对空军的研究。研究将空军目前的规模、战斗力同国防部现代化计划和另外几个造价不同、目标也相异的计划进行了对比。 美国国会预算局的分析包括国防部计划与后备计划在战机数量、战机种类和技术复杂性以及可携带的对地、对空导弹数量上的对比。 美国国会预算局的研究发现:按照国防部的采购计划,战斗机采购数量可能难以达到预计目标。但是,其战斗力能够维持在现有水平或有所发展,因为最新的技术将被整合进新一代战斗机。不过,其中一些技术进步可能会被潜在对手的科技发展所抵消。 后备计划选择购买次先进但是不那么昂贵的战机,避免采购数量不足,节省国防支出,或同时达到上述两个目的。后备计划选择的战斗机没有达到新式战机如F-35的战斗力,但足以与现在相当或更强。 国会预算局还发现,如果将空军结构进行调整,把一部分战斗机替代为飞行半径更长、载弹量更大的强击机,花费同现在差不多。但是,混编后的部队战场持久性和灵活性更强,不足是,对空能力有所下降。F-22的争议 可惜的是F-22虽然是极其先进的战机,但由于其造价昂贵,工艺复杂,维修和保养困难,难保证安全性,着重隐身性而放弃大载弹量的原因,美方现已否决F-22改进成轰炸机的计划。再加上F-22下设能力有限,不及雷电-2型攻击机,使得其在中东地区难以巡航。因此美方盖茨已决定撤销F-22继续生产的计划,他表示F-22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不具有充分改进的价值,在当今以“和平”为主旋律的时代,注定了F-22只不过是为美国士兵助势的命运,F-22的真正价值已失去。 现“ 参议院以58票赞成、4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决定支持奥巴马政府关于停产这一机型的计划,并决定从该院的2010财政年度国防开支授权法案文本中删去有关拨款17.5亿美元用于再添置7架F-22战斗机的条款。 ”参议院上述表决尽管对奥巴马政府有利,却并非国会的最后决定。根据程序,国会参众两院将先分别就各自版本的国防开支授权法案进行表决,然后通过两院协商形成统一文本。这一文本在两院分别表决通过后,才能成为送交总统签署的法案最后文本。此前,众议院在6月25日通过的2010财政年度国防开支授权法案该院文本中,不顾奥巴马政府反对,批准拨款3.69亿美元,作为在2011财政年度购置12架F-22战斗机的预付款。 “ 今年4月,奥巴马政府在公布国防预算计划时宣布削减部分大型武器项目开支,包括在美军拥有的F-22战斗机达到187架的数量后停止生产这一机型,并计划从2011财政年度起不再购置此种战斗机。但一些国会议员在军工企业的压力下,反对削减这些项目的开支。” 白宫曾威胁说,如果国会在送交总统奥巴马签署的法案最后文本中仍然拒绝停止生产F-22战斗机,奥巴马可能会动用否决权。

80 评论

lostinyoudaidai

我觉得你可以从战斗机的作用入手,结合一些战例,说明战斗机的用途就可以了,既然不需要讲那么深,这些就足够了,另外给你点提示,最早的战斗用飞机是一战发明的,那时候还是双翼飞机,机身全是蒙皮覆盖毫无防弹能力,而且机枪是在驾驶员正前方的,开枪的时候还有可能伤到自己的螺旋桨,后来出现了同步机枪才解决了“自杀性问题”顺便你可以提及下“红公爵”里希霍特芬 一战德国的王牌飞行员,到现在还一直是个神话,击落了80多架飞机。。。。之后你可以点一下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德国的ME-262 ME中文名叫“梅赛施密特”最后点一下现代战机的超视距攻击模式和隐形能力就可以,最后可以举伊战里美军“斩首”行动的例子来说明隐形能力就可以了,因为战斗机的主要功能还是空战,所以超视距攻击一定要说一下,对现代空战有决定性作用。

246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参考文献关于国家百年奋斗史

    “老照片里的新中国”图片展吸引了大量人气。据介绍,这次图片展里,很多珍贵图片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老照片是尘封的历史。每张老照片都是一段历史的定格,是宝贵的历史财

    政哥哥哥哥哥哥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美国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叶 君 田淑慧(吉林大学, 长春 130012)摘 要 自 20 世纪 30年代以来, 美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减税政

    燕若雪021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是东南的么给你复制下好了[1]《竞争优势》〔美国〕迈克尔·波特,华夏出版社,2002年[2]李明瑜“苏宁电器不甘寂寞,积极谋求主板上市”《财经时报》2002-1

    酸甜苦辣咸丫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和平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力作用的结果.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

    高兴儿8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美国战斗机发展史论文参考文献

    就从美军近几年来发动的几场战争来写。例文:美军近次战争信息化特点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和多国部队所建立的战区通信网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多、最全、最先进的,它运用卫星

    赵家小燕儿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