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0

8luckymore8
首页 > 学术期刊 > 湖北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oboyoung1983

已采纳

2007年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自选项目,即《内战时期的美国援助》立项。1995年主持完成陕西省教委专项资助研究项目:《世界文明中心漂移论》;1998年参与完成陕西省教委重点资助研究项目:《陕西群体人格与经济发展研究》;2004年完成韩山师范学院资助自选项目:《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中国》;2009年主持完成广东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潮州市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市场营销》;2011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和广东省社科规划研究课题:《内战时期的美国援助》;现在主持在研广东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潮汕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研究、开发与利用》(2009-2012年)。获奖情况先后荣获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广东省潮州市宣传文化精品奖(2004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0年)、韩山师范学院“十五”期间科研工作优秀个人奖(2005年)、韩山师范学院2003-2004年度陈伟南奖教金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5年)等。主要学术成果1.《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中国》,著作,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2.《潮汕旅游资源的灵气与神韵》,著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3.“租借法延期援助的政策动机及其后果”,《唐都学刊》,2012年第1期。4.“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诞生及其使命”,《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5.“潮汕当代抒情诗的特色和审美价值”,《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6.“略论风景名胜的灵气与神韵”,《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7.“美国对华政策真实意图蠡测”,《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8.“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解放区的救济”,《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9.“联总援建的长期项目及其善后安排”,《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10.“联总援助与我国铁路交通善后”,《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11.“浅析联总援华物资中的美军剩余物资”,《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12.“浅析美国外交政策的价值取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3.“试论国际战略的三种形态”,《唐都学刊》,1997年第2期。14.“浅析国际政治的核心:安全和权力”,《唐都学刊》,1994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1995年第1期全文收录。15.“试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唐都学刊》,1995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1995年第11期全文收录。16.“自由法国与美国矛盾冲突的原因和实质”,《唐都学刊》,1988年第4期。17.“康边停战后的战债与赔款问题”,《唐都学刊》,1990年第2期。18.“议会制共和国的实践和教训”,《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19.“浅析联总对我国的无偿援助及相关非议”,《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20.“论科学救国思想的发轫及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68 评论

馋佬胚祖宗

男,汉族,1970年5月生,河南登封人,副教授职称,中共党员。1991.9~1995.7 郑州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就读。1995.9~1996.7 登封五中任教。1996.9~1999.7 郑州大学中国科技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统招)。1999.9~2004.7 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任教。2004.9~2008.1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公费)。2008年元月至今,河南科技大学任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社会兼职:鸦片战争博物馆特约研究员,负责国家文物局在2006年启动了“明清海防遗存保护前期研究”工程中的船炮问题研究。二、1999年9月~至今的科研业绩主要从事中西军事科学技术史与科技哲学研究,2002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有40多篇,其中独著35篇,其中北京大学2008年版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25篇(含2008~2009年版认定的CSSCI来源期刊20篇)。所发表的论文中被《国务院参事室文摘》转摘1篇;《中国社会科学报》转摘1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3篇;《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编3篇。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课题2个,出版书籍2部。2009年度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参加的课题[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火炮材质比较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06BAK20B003,两个研究者中的第一负责人,2009年6月结项。[2] 2007年度国家重大社会科学课题清史工程三级项目~《清史图录·军事卷》两个研究者中的第二负责人。项目编号:200710120503005。(2)近5年发表的论文如下:[1] 刘鸿亮:《侵华英军“利炮”探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6号(第133期)第3版。五千字。[1] 刘鸿亮:《洋务运动以前中国火炮的盛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8。五千字。[2] 刘鸿亮:《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炮弹研究再析》,《史林》2010,(3):86~99。2万字。《史林》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3] 刘鸿亮、张建雄:《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复合金属炮技术盛衰的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86~93。1.5万字。《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4] 刘鸿亮、孙淑云:《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射速的比较研究》,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5):71~77。1.5万字。《国务院参事室文摘》2009年11月8日转摘;《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3日转摘。《自然辩证法通讯》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5] 刘鸿亮、孙淑云、牛书成:《鸦片战争时期中西铁炮制造技术优劣的比较研究》,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8):103~108。1万字。《自然辩证法研究》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6] 刘鸿亮、孙淑云:《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卡龙炮技术的初步研究》,载《社会科学》2009,(9):145~153。1.5万字。《社会科学》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7] 刘鸿亮、孙淑云、李晓岑、李斌:《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调查研究》,载《海交史研究》2009,(2):104~127。3万字。《海交史研究》为专业性期刊。[8] 刘鸿亮、张建雄:《鸦片战争时期清朝龚振麟铁模炮技术的研究方法新谈》,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6~26。2万字。[9] 刘鸿亮、孙淑云:《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铁炮材质的比较研究》,载《清华学报》(台湾),2008,( 4):563~598。4万多字。台湾《清华学报》为国际性期刊和SSCI来源期刊,是中国最早在刊名上缀以“学报”二字并以学校名义出版的学术期刊。[10] 刘鸿亮、孙淑云:《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炮弹的技术研究》,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3):63~68。1万字。《自然辩证法通讯》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1] 刘鸿亮:《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射程问题研究再析》,载《历史档案》2007年第4期,1.5万字。《历史档案》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2] 刘鸿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发射火药的技术研究》,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11~118。2万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页192)做了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中国近代史》2008年第1期做了论点摘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3] 刘鸿亮:《关于16~17世纪中国佛郎机火炮射程的问题研究》,载《社会科学》2006,(10):185~192。1.5万字。《社会科学》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4] 刘鸿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性能比较》,载《清史研究》2006,(3):31~43。2万字。《清史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页187~188)2006年第6期有论点摘编;《光明日报·文摘报》2006年9月8日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近代史(41~51页)》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页186)做了论点载编。[15]刘鸿亮:《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载《社会科学》2005,(12):86~95。1.5万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明清史》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社会科学》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6] 刘鸿亮:《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翻译与其实际成效的问题研究》,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5):87~90。1万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做了论点摘编。《自然辩证法研究》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7] 刘鸿亮: 《徐光启对(崇祯历书)的编译与其实际成效的问题研究》,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10~114。1万字。《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18] 刘鸿亮:《明清之际红夷(衣)大炮的射程及其问题研究》,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3):78~83。1.2万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1期(页161)有论点摘编。《自然辩证法通讯》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9] 刘鸿亮:《科技:是天使抑或是魔鬼》,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1)5~7。0.5万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自然辩证法通讯》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20] 刘鸿亮:《明清王朝红夷大炮的盛衰史及其问题研究》,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1):1~5。1万字。[21] 刘鸿亮:《徐光启与红夷大炮问题研究》,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42~47。1万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有论点摘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 [19] 刘鸿亮、杨超华:《中国大学“泛行政化管理”模式与“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亟待改变》,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101~102。0.5万字《自然辩证法通讯》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20] 刘鸿亮.《中国行政管理系统中“博士官”现象的一些思考》,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1):50~53。1万字。《中国行政管理》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21] 刘鸿亮、岳秀红:《透析高校师资管理中的“人才流失”现象》,载《教育探索》2005(1):55~570。8万字。《教育探索》为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22] 刘鸿亮:《“博士官”问题探析》,载《中州学刊》,2005,(1):77~80。1万字。《中州学刊》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23] 王冰峰、刘鸿亮:载《高校师资管理中的“人才流失”和“以人为本”问题的几点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4,(11):141~143。1万字。[24] 刘鸿亮:《“博士官”现象在高校干部管理中的一些思考》,载《扬州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5):62~65。1万字。[25] 刘鸿亮、李清聚:《高校教师授课满意度以“学生评教为第一”的辨证再思考》,载《大学教育科学》2004,(3):57~60。1万字。[26] 刘鸿亮:《透析高校教师“两栖化生存”现象》,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7-89。1万字。 [1] 《中原文化大典-科技典-化学卷》,2008年4月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001~2006年全国重大出版工程、河南省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河南“国书”之称,10万字。[2] 《科学技术史》,独著15万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3] 《中英火炮与鸦片战争》,独著35万字,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拟出版。[4] 《中英战船与鸦片战争》,独著28万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拟出版。

324 评论

欧罗百利

英语专业人文思辨系列教材(16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Reading Cultural Studies Series(《读解文化研究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跨文化传播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英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论丛》,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跨文化研究前沿》,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全球传播前沿对话》,主编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Key Texts in Cultural Theory, ed., Universitǎtsdrucke Gǒttingen, 2009.《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独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跨文化视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西方思想经典导读》,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美国文化产业》,合编,第一署名,外研社,2007年版。《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美国大众文化》(合著,第二署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细说美利坚》(合著,第一署名),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新思路单项技能教材英语写作第五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五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媒介伦理》,克里斯琴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实用主义哲学研究译丛》(8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合译,第一署名),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版。 “到群众中寻找决策伟力,”《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8日评论版。“区域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闻爱好者》,第2作者,2013年第3期。“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贾玉新主编,《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美国文化产业:营利交与市场,政府扶持公益,”《人民日报》,2012年3月22日。“杜威与现代中国,”与Roger T. Ames教授对话,《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第17版。“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外语研究》,2011年第5期。“突出思辨能力培养,把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全球化时代中国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版。“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 Deweyan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ume XIX:2, 2010.“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与金利民合撰,第一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以推进改革提升软实力:中国国家品牌的政治内涵,”《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6期。“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9·11’事件后俄罗斯媒体中的美国形象”,与张阳合撰,第一署名,载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Globalizing Democracy: A Deweyan Critique of Bush’s Second-Ter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Sor-hoon Tan and John Whalen-Bridge, ed.,Democracy as Culture(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论文化交流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The Trans-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pring, 2007.“中国国际形象定位”,《北外英文学刊》,2007。“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胡文仲教授合撰,第二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美国的美国研究”,《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北外英文学刊》,2006。“冷眼看待西方媒体的‘中国热’”,《新京报》,2005年7月3日。“Review ofConfucian Democracyby Sor-Hoon Tan,”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5. [A&HCI期刊]“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5期。“国外学术界的国际新闻研究:方法与现状”,《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下)”,《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2期。“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上)”,《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1期。“媒体自律与社会监督:英、美新闻界的经验”,《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从公共利益角度审视媒介同质化问题”,《新闻实践》,2004年第1期。“From American Media Imperialism to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In Huang Zongying, ed.,Read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elected Essays from PKU-SUN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03.“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现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2期。“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期思想的演变”,《探索》,2002年第2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北京外国语大学60周年校庆论文集》,外研社,2001年版。“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美国研究》,2001年第3期。“Review of Democracy of the Dead,”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0. [A&HCI期刊]“Dewey in China: Yesterday and Today,”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Winter, 1999. [A&HCI期刊]“杜威对美国资本主义出路的探索”,《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开放的历史与历史的开放--读冯天瑜等著《中华开放史》”,《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9期。“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美国文化探源”,《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自由”,《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中国可以说‘不’,也可以说‘是”’《探索与争鸣》,1997第1期。“科学的眼光,求真的精神--读张广智等著《现代西方史学》”,《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文化生态·文化元典”,《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走出‘泡沫文化’的误区--庄锡昌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 期。“浅析90年代美国经济不平等”,《面向太平洋》,1996年第1期。“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导向”,《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平等观念:中澳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9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设计”,《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第9期。“中国文化转型要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冯天瑜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9期。“超越传统研究之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2期。“民族文化素质的构成与判断”,《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孝’的扬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民族凝聚力界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比较莎士比亚的与中国古代的生育观”,《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大学英语专业四六级口试宜早试行”,《外语界》,1993年第3期。“大文化视野下邓小平的开放模式”,《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第9期。“克服‘文化冷淡症’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先决条件”,《社会科学报》,1991年12月14日。“试重新认识艾略特传统”,《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文化可有优劣之分?”,《社会科学报》,1991年4年18日。 “西方文化经典译丛”,《英语学习》杂志,2002-2005年。“美国哲学导读”,梅仁毅主编《美国读本》,第10单元,外研社,2002年版。《世界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301 评论

相关问答

  • 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是个好单位吗

    是中文核心期刊哦,2011年第6版有收录!

    迷路的豆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社会科学杂志主编

    刊名:中国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周期: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2-4

    大哈哈a呦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是省级刊物吗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Hubei Social Sciences主办: 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

    静水居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副主编

    .什么是对口升学?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扶持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满足职专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国家教育部出台了

    花栗鼠花栗鼠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湖北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2007年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自选项目,即《内战时期的美国援助》立项。1995年主持完成陕西省教委专项资助研究项目:《世界文明中心漂移论》;1998年参与完成

    8luckymore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