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帅cgnn
大家对我国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感兴趣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辩证分析现代价值
论文摘要: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 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先秦儒家开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孝道观,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论的基石。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人个人道德的根源。它不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民众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一、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 、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
在《论语 ·学而》中,“孝”被作为“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保持到最终。“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发挥,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懒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亦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 ·离娄下》)。战国后期的墨家认为:以爱亲利亲为己任,就是孝,孝不必图回报。此外,《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专篇论“孝”,战国时还产生了《孝经》,这些文献表明孝道的框架在先秦已经完成。《孝经》把孝与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相结合,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孝的道德观念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规范之一。
二、对先秦儒家“孝道”的辩证分析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有其丰富的内涵,几千年来,它已经成为指导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先秦儒家孝道有其合理性因素也有其不合理性因素,对此我们应作辩证分析。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赡养父母。赡养父母的规定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是人类种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人生 自然规律发展的要求。当子女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时,父母有抚养他们的义务;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应尽赡养扶助的义务。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的这一规定符合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性,是积极合理的内容,应该继承弘扬。
2.爱亲、敬亲。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 ,但这种感情害怕时间一长,由于受到多种干扰而被丢弃,因而儒家提倡孝这一文化道德规范,以维护人类的这种美好感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像一个人连给予 自己的生命的父母或者养育自己的人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民族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结构和良好品质呢?因此,爱敬父母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价值。
3.尊老敬老。儒家把孝不仅仅限于父子关系,而且要求尊重家族中的一切老者尊者。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他们由尊养家庭老者再扩大到尊养社会上所有长者和老人,要求人们不但孝敬 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尊老的确是中华 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先秦儒家孝道又有其不合理因素,先秦儒家把“孝”作为仁之本,把“孝”看成“诸德之首”,使“孝”这一伦理范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强化,其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
1.“无违”之孝道。使家庭伦理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父子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产生了权威人格倾向传统孝道讲究“父慈子孝”,但一向讲“子孝”的场合多,讲“父慈”地方少。“子孝”要求儿子对父母尽义务,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无条件地绝对顺从父母,父亲死后还要尽三年之丧,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观念,使孝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本道德力量。“孝亲”本是家庭中的道德规范,最初与忠君并无直接关系。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以宗法式家庭形式组织社会,建立了以皇帝绝对权威为基础的封建家天下。在这种封建等级制社会里,父亲是一家之长,皇帝是一国之尊。对封建家长的绝对尽孝,扩大到国家就是对君主的绝对尽忠。这样,孝亲与忠君便密切联系起来。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也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还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为了忠,必须讲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人们“舍孝尽忠”。在当代民主社会,封建皇权统治已不复存在,但对孝具有服务于专制统治特性与历史应保持清晰的理智,防止其流毒影响。还有一些观点,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当时还是其后,都应予批判与否定。
三、先秦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IZl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其实 ,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文化。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 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 ,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 ,是生生不息的爱心 ,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先秦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便是孑L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o3,(9)
[2]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3]林妹珍.《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龙岩学院学报》,2006(4)
[4]杨彦辉.《试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涵义》[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2)
新艺能门窗公司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更是常见,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它主要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阐明道理,或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出其谬误。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百善孝为先议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善孝为先”孝其实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会意着代代传承,后人与前人血脉相依。那么,他们传承的是什么呢?
孝是发自内心的诚恳而真诚的爱。
汉文帝是汉高祖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嫔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但因孝顺贤能,而被群臣用之为皇帝。汉文帝即位后,没有一点骄慢之气,侍奉生母薄太后非常殷勤体贴。薄太后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尽心尽力在床前照顾,几乎没有很好的睡过一觉。每当汤药煎好给母亲喝之前文帝都要先尝一尝,体味要的火候是不是适中,会不会太苦,或者是太烫,然后才送给母亲服用。薄太后看在眼里,心里却非常疼儿子。有一天,薄太后对文帝说:“宫里这么多人,都可以来照顾我的,你不要这么辛苦操劳了,而我的病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好的。以后叫宫女们服侍我就是了。”没想到汉文帝跪下来对母亲说:“如果还而不能在您有生之年,亲自替您做点事,那要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汉文帝真正做到了弟子规中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
冷暖寒秋,时光荏苒。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只奔个平平安安!
我们都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老人做好饭菜满怀欣喜的等待儿孙回家吃团圆饭。不一会电话响了“妈,我公司有事不回家吃饭了啊!”。“奶奶,我们要去姥姥家了,奶奶再见!”。紧接的几个电话让老人黯然神伤。最后,我们看到了老人孤独睡去的身影“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些为事业而在外奔波的游子们啊,你们也许并不知道,父母等待你们的并不是你们寄去的钱或礼物,而是希望能与你们吃顿饭,拉拉家常啊!
曾看过这样一个感人的课件:
他们用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绑鞋带,穿衣,系扣子;
教你洗脸,教你梳辫子;
教你做人的道理;
你是否记得经常逼问他们,你从哪里来;
所以……
当他们想不起来,或接不上话时;
当他们开始在吃饭时弄脏衣;
请不要责怪他们;所以,当他们开始变老时;
请不要怪罪他们;
因为你在慢慢长大,而他们在慢慢变老;
如果有一天他们走也走不动,站也站不稳时;
只要你在他们眼前的时候;
他们的心就会很温暖。
请你紧握住他们的手,慢慢的走;
就像,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
爸妈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让我们尽自己的孝心,爱他们!
“百善孝为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不让父母失望,为孝作基础,做一个从行动上孝敬父母的人,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做孝的继承者,孝的执行者!
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在我们所学的《弟子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在古代,三国的`时候,孟宗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孟宗一直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有一次,母亲病得很厉害,很想吃用鲜笋做的汤,可这时已近冬至,天气很冷,哪里会有笋长出来。孟宗没有办法,心里十分的焦急,可是没有任何办法,便跑到竹林里,他双手抱着毛竹,心里想着卧床的母亲,不禁两行泪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难过,竟大声的哭了起来。或许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裂开了,从地上露出了几茎竹笋,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脸上的泪珠,兴高采烈地把这些竹笋带回家去。他做竹笋汤给母亲吃,母亲吃了新鲜味美的汤后,居然立刻好了起来。后来他官至司空。比起孟子我真的是自愧不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
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丢掉老一代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那就让我们尽自己的努力好好孝顺长辈吧!孝顺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舍小家顾大家,历这样的人也很多,过去人说的忠孝难两全,实际忠是的孝,对我们来讲,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孝顺的方式很多,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那就让我们从我做起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吧!
感恩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轻轻吟唱着,在心与心之间传递着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时刻提醒着我们: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现在,我们都还是刚刚步入初中的中学生,并不能为父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孝敬父母,应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开始,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应理解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感激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时刻充满一颗感恩心。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但是,不能总拿别人的东西,于是子路就想到了打工。从此以后,子路便四处帮被人打工,赚了钱,就到百里之外的集市里买米回家煮给父母吃,直到他们去世!
想想身边的父母晚辈们,有的为了工作竟然常年累月不去探望一下父母亲,有的甚至连一个电话都不打去问候父母,有的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而不去照看一下年迈的父母亲……这些都让我们触目惊心。
子路的行为是可贵的,他的行为是无人能比的,他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他的行为深深的感动了我,他是我们的榜样!虽然我是学生,做不了什么,但是我决心用学习成绩来报答父母亲。
就像我爸爸,他每个月都会回老家一次,每次都会住上几天,每次都会拿写生活用品,每次都会帮爷爷奶奶砍柴煮饭,他的这种行为也是值得学习的,这样爸爸既能让爷爷奶奶放心又能尽一份孝心。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小事,这些事虽小,但却能更好的体现出每个人的孝心,这些事都是都是非常简单的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难忘,心中扎下根……”这首《中华孝道》是小学时合唱团的一首歌,那是思想浅薄的我只会这首歌的曲调,今天偶然听到,好像有了更多感触。
中国式家长对“孝”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些家长认为,孝顺是长大以后的事,我们21世纪中学生,只负责提高成绩,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孝顺。做家务只会浪费时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样的家长,现在应该越来越少了,而大多数家长认为即使是10来岁的学生,也应该知道怎样孝敬父母,帮父母做一些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力所能及的事。这样,长大以后的'他们也会保留“孝顺”这一本能。
然而这只是家长的想法,要让自己的孩子真正做到,那是极难极难的。
十几岁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有时会不幸地恰好遇上妈妈们的更年期,那一定比我走过最恐怖的鬼屋还要恐怖。这时候,其他家庭成员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去住上一段时间,避免遭受莫名的迫害。
我也经历过青春期,但时间并不长。青春期到来时,父母多说一个字也会不耐烦,当然,这种不耐烦也不会每次都表现出来,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属于不折不扣的“无理取闹”了。但有时不耐烦积累多了,可能会在下一次与父母的矛盾中激发出来。
两代人之间,代沟是难免的,双方都觉得对方不了解、不体谅自己,从而产生一次又一次矛盾。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放学回家,刚进家门,鞋也不换,就往沙发上一瘫,为了这件事,妈妈和我之间发生了一次不小的冲突,我明白妈妈的想法,在她的心目中,我一秒钟都不可以浪费,但我当然不会有这种想法。
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矛盾的来源。
再回到“孝”这个问题,端茶倒水、承包家务一定就是孝吗?当然不全是。在我的理解中,敢于和父母有不同的想法,并善于和父母倾诉,共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互相体谅、宽容,共同找到矛盾的来源,倾听他们的想法,适当提出建议,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改进,何尝不是一种“孝”呢?
回过神来,歌曲正在播放。
“血脉流不断,山河岁岁亲。中华孝道是美德,传给后来人…”
等待着放学的一天到了,今天又是一个星期五。回到家,看到正在为工作而担忧、劳累的父母,我毫不犹豫的过去帮助他们。在帮助父母的同时,我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就是“爱”。
晚上,我们一家子围着火炉吃饭,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大家都被那感人的的情节打动了。
张俊,用自己的双手和一滴滴汗水把家庭撑着,毫无怨言。他和他的弟弟张恒决定每个星期拿奖状回让年迈的奶奶高兴高兴,还在墙上画张竞赛表,得到老师的表扬加一颗心、在一节课上回答问题正确多的加一颗心、给奶奶讲故事的加一颗心、回家作业做的最好的加一颗心、在家做家务多的加一颗心等等。五年前,他的爸爸因车祸去世,妈妈离家出走,一直是体弱多病的奶奶带着他们。家庭的生计极为困难,他们俩兄弟每天放学回家在山上挖草药、假期到附近的一个老板手上打工以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年仅12岁的哥哥张俊和10岁的弟弟张恒是多么的艰辛,多么的懂事!并且张俊每次在班上考试都是第一名,他们具备了往常人所不能做得,具备了孝—对奶奶、具备了礼—对人、具备了仪—对老师。弟兄俩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孝敬奶奶的重任。
古人说:“百善孝为”,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为什么孝是百善之先?因为现在我们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一个“和”字,撇开那些政治术语,可以把和谐社会通俗的理解为人类追求向往的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天下和平这样一种和顺美善的理想社会。怎样才能达到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跟他的学生就讨论过,并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著名的《孝经》。《孝经》一开头就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以“顺”治天下,让天下都能够人心归顺;民用和睦,人民百姓都能和平安乐、幸福美满,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能够相安无事,这不就是就是现在中央领导人讲的和谐社会吗?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界无处不充满“孝”。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以孝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好的发扬下去。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的佳话。对于少年来说,孝可能不那么完美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诠释它,让它变得更具有意义,而不是徒有虚名。我们当子女的一定要“好学成才,必志成功”。今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孝,你们懂了吗?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等等我哦。。我都忘的差不多了。等我回家整理一下给你整一篇论文太容易了。。10000字也能哦 嘻嘻嘻等等我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今天的天气真好。织布机一声接着一声地唱着歌,我在对着门织布。突然间,织布机的歌声停止了,耳畔简只回荡着我那轻轻叹息的声音。“女儿啊,有心事?
【原文】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家主、上级)在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不在的时候要看他的担当:如果父三年(长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研究 关键词:食管肿瘤;红细胞变形性 【摘要】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