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舞飞雁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论文导语::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论文关键词: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关键。
一、丰富积累 奠定写作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即使有好的素材也未必能捕捉到,往往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而下笔无言的窘状。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观从生活实践和广泛阅读中获取信息,积累写作材料。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材料,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人可赞,有情可抒,自然就喜欢作文了。
1、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积极实践,丰富生活,感受生活。首先,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观看神奇的泥林,观赏美丽的查干湖;观察日出日落、蚂蚁搬家;倾听鸟语蛙鸣、细雨缠绵;感受彩霞的绚丽、泥土的芬芳;赞美青松的挺拔无畏、白雪的纯洁无暇。其次,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观工厂,走进农家,访问各界人士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栽花种草,清扫白色垃圾,举办主题班队会,当一日小交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款捐物等等。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实践,充实的内心感受,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言,有情可抒。
2、从广泛阅读中汲取营养
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如果说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那么,广泛的阅读则是学生汲取写作营养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一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如《洋葱头历险记》、《稻草人》、《鲁滨逊漂流记》、《小鲤鱼跳龙门》等等,让学生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找到乐趣。二是通过影视媒体开阔学生视野,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少儿节目、《动物世界》等等,以达到陶冶心灵、启迪思想、丰富情感的目的。三是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引导他们从课内外阅读中摘录材料,写读书笔记,熟读背诵佳句、优秀片段、精彩的细节描写,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
二、放宽要求,激发写作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感到耗时多、费力大,但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学生在作文体裁、形式、结构、命题、字数的框框下,习作没了灵气,缺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缺乏“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情。面对这样的困境,在作文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习作要求与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作文的大草原上任意弛骋,抒肺腑之言,写心中所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畅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作《我的母亲》一文,传统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典型事例抒发对母亲的爱或对母亲的`赞美。这种步调一致的习作要求很可能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结果,学生的独到见解与个性化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采取“同一题目,多种立意”的方法,为这一题目确定出多个主题,同时采用“同一题目,多种体裁”的方法,学生可以把《我的母亲》写成散文、诗歌、小小说。这样,学生的习作立意自由,可褒可贬,可抑可扬。结果,在开放习作要求的前提下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起来,一篇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个性张扬的作品脱颖而出,真正抒发了学生心海的平静、涟漪、荡漾和澎湃,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感受成功,增强创作信心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感受成功则是他们不眠的创作动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创作热情,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全身心畅游于写作这片海洋里。
在作文训练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和创作热情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鼓励学生向《小学生阅读报》、《小学生作文报》投稿并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让学生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各种征文活动中获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班级还成立了文学社,从主编到编委由学生评选优秀者担任,定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生作文的风采。此外,还鼓励学生“著书”。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集成册,书的装帧完全出自学生之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编写的作文集,大家爱若珍宝,相互传阅。得到了有关人士的肯定和赞扬。每位“小作家”很有成就感,写作兴趣空前高涨,作文水平越来越高。
总之,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现。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蓝SE妖蝶
“文发网”可以提供免费的参考文献 直接在百度输入就可以找到 摘 要: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理性,追求规范化、完整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性思考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理性,追求规范化、完整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比如:学生情感冷漠,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审美情趣淡薄,想象力贫乏,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意识;意志薄弱,容易被困难吓倒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研究的同时,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对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作了一些人文性的思考。 一、教育主体不应超过“人”这个对象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引起了教育主体观念的变化。一些开展“四结合”研究的老师提出了“语文三元论”,即教师、学生、计算机同时为教育主体的观点。他们把计算机提升到教育主体中一元的地位,认为人同计算机的地位是平等的,都能充当教育者,甚至都需要接受教育。将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到极端,忽视教育的人文性,这样教学的结果必将使学生成为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的“现代机器人”。我认为,教育应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教育的主体范围不应超过“人”这个对象,教师和学生应同时为教育主体。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学生享有思考的自由,可以独立自主地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创设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自主探究活动。在这里,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 按照这种教育主体观,教师在课堂上以图像、声音、动画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情感、兴趣等来决定。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维持某种学习气氛,建立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开放性的小语课堂模式。我通过实践,觉得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课件版块设计符合“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每一版块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教学《春游中心广场》为例。在教学之前,我带领学生实地游览了风景如画的温州市中心广场。那独具特色的美丽风景当时曾吸引了学生,但并未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具体的印象。于是我又制作了双向互动的《春游中心广场》课件,其中有许多经过处理的中心广场景点的照片。上课时,我一边启发学生:“昨天,我们游览中心广场,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一边点击课件中的图像按钮,那美丽的广场钟、奇特的树形灯、金灿灿的大花圃、苍老挺拔的枫杨等一一呈现。然后我告诉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描写这个景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没有统一地指导,过多地束缚,这跨越时空的、活生生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激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写作。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一起学习,其乐融融。第二,教学流程要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接受程度。主体性、开放性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春游中心广场》每一个版块都设计有返回按钮,并随时可以链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下水文”,以方便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随时返回上一板块重新观察、学习领悟。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则提出较高的目标:写好重点景物后,写其它次要景物,甚至可以连段成篇。这些全由学生自己掌握。通过教学,发现以上的教学设计是切合学生实际的,符合他们作文的心理过程,有助于他们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二、学习材料的呈现要多融入“人”的情感 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学习材料呈现方式被革新,有些人感慨计算机的无穷魅力,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依据课文语言文字设计的图像、动画、声音等。一时间,教室成了一个小电影院,好不热闹。从实践层面上看,这些教师强调教师传授为主导,以追求效率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计算机呈现图像形象、逼真等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形象。这些“电影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令人十分担忧,因为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虑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形式展示给学生,就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机会,减少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压抑他们想象的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人文环境的建设,使课堂教学努力转到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上,使科学与人文有机整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这里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预留,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呈现课文中的文字,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体验,在头脑中树立形象,产生真情。有位教师在上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时,把大兴安岭那如诗如画的景色经计算机扫描成视频图像,再配以优美的音乐,课堂上三番五次地呈现给学生。一开始,在鲜明画面及优美的音乐的刺激下,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随着画面呈现次数的增加,学生的热情锐减。反思这堂课,如果我们少依托或不依托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去读、去品味作者原汁原味的语言,与语言面对面地接触,那么可以肯定教学效果会更佳。 有些学习材料,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给学生,这种融入了人的情感的呈现方式有着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无论怎么先进,都仅能按人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反馈应答,它没有生命,更不用说顾及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人是需要情感交流的,灌满一个知识容器可以只靠电脑,而点燃一个学生心灵的火炬却需要教师的情与爱。所以在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上,人文环境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完善的人格的形成。 三、“人文养育点”的挖掘要有“人”独特的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材中人文荟萃,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利用计算机技术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养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说茶》一课时,确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祖国的茶文化。上课时,该教师身着旗袍,宛如一位茶道表演者,营造了散发芳香的茶文化氛围。她又从因特网上下载一些茶道表演和江苏宜兴紫砂壶的图像资料,把它们存储在浏览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点击菜单欣赏茶道表演。然后教师利用TOP98电子教室系统将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呈现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让学生给这些紫砂壶命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引用古诗句、古筝曲名、成语等,取出了很多精彩的名字,如“一叶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舟唱晚”、“龟仙壶”、“长寿壶”、“万寿壶”、“井底之蛙”、“深藏不露”、“青蛙望月”等,各具特色。这是一次文学、音乐、美术文化的整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末了,教师为学生沏茶,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茶,这又是一种人格平等。我们不奢求通过上了《说茶》一课,每个学生都喜爱上品茶,但日后哪怕他们只要有一次在不经意的饮茶中品出了生活的乐趣,说不定就会成长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我们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结合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开展艺术、审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要把语文教学同其它学科联系起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走大语文教学之路,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进,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可以供你参考使用哦 发表就要侵权了哟 还有几篇 给你发到你的邮箱了 查收吧
音乐是学校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程,而小学音乐教学则是整个音乐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小
《新时期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方式研究》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有一套重要的教学方法。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极大影响着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等也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下面是我为大家
《浅谈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 要:自2001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城市、县、镇小学开设英语课,在这十五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及国民素质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极大影响着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等也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下面是我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