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糖Rose
笔触是带有颜料的油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痕迹,早期油画全幅各部分颜料层厚薄比较一致,运笔力度均匀,几乎不显露出笔触。17世纪的画家注意到笔触的运动受创作时心境和情感律动的驱使,画家在作画时能产生控制笔触动势的情感,笔触的轻、重、缓、急和运动方向不仅使被塑造的形象显出生动感,笔触自身也具有艺术表现力。 佛兰德斯画家P.P.鲁本斯在众多的巨幅作品中运用饱蘸稀薄明亮颜色的大笔涂绘,依照人物的形体运笔,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线的笔触,造成了体态的强烈动势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冲突。荷兰画家F.哈尔斯则运用轻快、灵活的笔触描绘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动感,与他偏于表现豪迈、乐观的人物相辅相成。另一个荷兰画家J.维米尔善于用珍珠般细碎的、圆润的笔触描绘处在室内的人物,使画面产生宁静、温暖的气氛。油画的发展在19世纪有了新的趋向,主要是油画色彩的变革。英国画家J.康斯特布尔最早直接用油画在室外写生,获得丰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细小笔触并置颜色,使之混合成较鲜明的色块,画面较古典的褐色调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补色——色轮两极的颜色在并置时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强度的原理,是在后来被科学认识的,但康斯特布尔凭借对自然的观察感性地获得了补色原理,并在实践中部分地运用。他的作品启发了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思想支配创作,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创作大幅主题画。他将补色关系更多地运用于创作的色彩表现,运用活跃的笔触,在画面的许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色彩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形成了震动当时画坛的风格。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许多画家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风景写生,认识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色调对于体现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意义。他们大量的风景创作画出了大自然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气氛。在此基础上,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贡献。他们吸收了光学和染色化学的成果,以色光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问题。C.莫奈、A.西斯莱等画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线变化给人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他们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黑色的浓淡变化,改变了用调和过的单一色彩画暗部的传统作法,在暗部和阴影部位也用色点并置。由于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在一定距离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距离感,而依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 19世纪的欧洲油画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流派,虽主要体现在艺术主题和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义注重油画中物象造型的严谨与坚实感,符合古典传统的造型法则;浪漫主义围绕悲剧的主题,力求以色彩、笔触因素和构图中运动式线条创造画中情节的紧张感;拉斐尔前派注重对画中人物心理情绪的表达,较多画面以青、紫、绿调子构成感伤的、静寂的意境……。虽然近代油画的面貌已经比较丰富,但都具有写实的整体特征,它们共同表现为:一幅油画是艺术形式的统一体,色彩的主调统一着画面各局部的颜色,局部色彩在过渡的渐变中互相形成和谐的关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块;笔触基本上是为塑造形象而运用,显露的程度有限,并统一在或曲长、或短促的某种有序倾向中;被描绘的物象统一在中心焦点的构图中,形成与真实视域同构的效果。 从19世纪末叶开始,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印象派之后的三位画家率先离弃了传统油画模式。V.凡高以疾急奔放的笔触,使浓厚、明亮的色彩充满强烈的力感,表现内心情绪的不安。P.高更以象征的色彩和造型构成画面,作品的空间与传统的形式相违,具有非描述性的神秘气氛。P.塞尚探研用几何形构成艺术形象,创造出画面是一个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们的作品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 在20世纪油画中,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约艺术形式呈现多种倾向,传统油画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为艺术观念的形式体现被强化,甚至被推向极端,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例如:忽视色彩而主要作形体自由构造的立体主义;注重色彩强烈状态中均衡效果的野兽主义;通过色彩和笔触的无序使用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以及将颜料随意甩、泼、垂滴于画布上的抽象表现主义等。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相继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 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扩大,导致油画材料与其他材料相结合,产生了不归属某一具体画种的综合性艺术,油画因此也走向失去在西方作为主要画种的地位的趋势。
冰心草堂123
色彩是油画中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达内心体验和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色彩的巧妙运用对于油画的艺术表现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从色彩的基本定义出发,分析了色彩在当代油画作品中的表现特征,探讨了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方式,以供参考。
一、色彩的基本概述
色彩是油画创作中至关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更是最具视觉冲击力、刺激力和影响力的元素之一,它承载和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与观念。在油画艺术创作中,色彩是油画的血液和灵魂,油画一旦失去色彩,将会变得苍白无力,灵活巧妙地运用色彩,能更真实、准确、生动、鲜明地表现生活、反映现实,使作品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和形象感染力。
色彩能够使人们的思维和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任何一幅作品都凝聚着画家独特的艺术观念、情感思维、审美意识、主观建构、艺术感受和个性体验,从而形成画家别具一格的色彩风格。色彩可以表现自由的意象,画家善于借助自己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色彩和图像传达自己的情感理念与内心思想,突出自我精神,从而使欣赏者产生心灵共鸣,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进入审美境界。由此可见,色彩有着其他绘画语言无可比拟的艺术作用,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它服务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审美观念和主观情感,是艺术家表达情感意志、内心体会和思想理念的重要手段。
二、色彩在当代油画作品中的表现特征
1.色彩的民族性
油画民族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长期以来,中国油画面临着寻找出路和方向的问题,我国许多油画家一直认为,中国的油画艺术要想有发展和突破,必须探索出独特的、融入民族文化底蕴和文化思想、具有中国特色并能为大众所认可的绘画方向。在我国油画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民族性油画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油画事业的不断发展。如,著名油画大师吴作人的《负水女》《藏童》等现实主义油画作品,画面单纯而丰富,色彩明丽而和谐,富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董希文的作品《开国大典》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画面中碧蓝的天空,大红的柱子、宫灯,金黄色的菊花、瓦片,崭新的紫红色地毯,以浓郁的民族色彩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色彩的平面性
综观当代油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或多或少存在色彩平面化倾向。色彩平面化作为油画艺术创作的一种绘画语言,在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它有着立体语言无法取代的优势,是视觉艺术中最贴近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能够明确、清晰地将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呈现给受众。当前,色彩平面化是油画艺术创作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对艺术表现力的积极探索。许多油画艺术家青睐用平面化的色彩之间的关系组织和构成画面,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既融合了我国地域性的民族审美情感和美学原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符合国人的传统审美倾向,又顺应了世界潮流,对于推动中国油画融入世界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色彩的写实性
色彩的写实性强调追求自然的光感和真实感,以科学色彩原理为主要依据,通过对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和空间色等条件色的综合运用,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的形体、空间、质感等方面的效果。在油画创作中,讲究色彩的写实性,有助于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增强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如,我国当代著名油画家罗中立在其油画作品《父亲》中以照相写实主义表现手法,通过精微而细腻的笔触成功刻画了虽饱经沧桑,但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屈意志力的纯朴、善良、憨厚的农民父亲形象。画面中的色彩写实而细腻,饱和而厚实,丰满而润泽,庄重而感人,深沉而富有内涵,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面朝着的黄土、枯黑干瘦的脸、车辙似的皱纹、眉梢上灰色的汗珠、深邃的眼、迷茫恳切的目光、指甲里存有的泥土、粗劣破旧的茶碗,这些意象富有浓重的乡土气息,体现了作者对生活中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这种写实性表现手法赋予了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使父亲的形象更加惟妙惟肖、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更易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涟漪,点燃人们沉积已久的热情,触动人们的心弦。当我们凝视这个阳光下的父亲形象时,作品的意义已不再仅限于表现农民的力量,而是人类灵魂的象征。
4.色彩的情感性
油画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情感,色彩是油画创作中情感意念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信息,使人产生不同的内心感受。如,红色给人热情、温暖、激烈、愤怒之感;__黄色给人明快、活泼、高贵之感;白色给人清静、朴素、天真、无邪之感;黑色给人灰暗、消沉、阴森、恐惧之感;紫色给人神秘、忧郁、安静之感。在油画创作中,创作主体的个性不同,对色彩的理解不同,用于表达内心情感的色彩选择也会不同,因而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如,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喜欢用辉煌的黄色表达对生命的渴望,在其作品《向日葵》中,黄色、淡蓝色以及有力的笔触表现了花朵舞动的神态和葵子饱满沉实的质感,充满了律动感和生命活力。同时,凡·高更善于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特定的心理情绪。以《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为例,他在这幅自画像中借助背景的红色与衣服和眼睛的绿色、背景上部的橙色与帽子的蓝色两组互补色彩的强烈对比,抒发自己当时懊悔、苦恼、沉闷的心情。再如,中国写实性油画家王沂东痴迷用中国红表达情感,加强对主题的表达。在他的《古老的山村》《蒙山晨雾》《闹房之二吉祥烟》《冬天里的阳光》以及沂蒙新娘系列作品中均有对红色的运用,烘托了画面喜庆祥和的气氛。
三、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方式
1.正确处理色调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是个体对外部客观生活环境的一种主观反映。油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一幅画面色调的选取,不仅仅是为了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更重要的是能够真实地表露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会,因而可以说,色彩是油画艺术创作者内心情感和主体精神的重要寄托。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不仅要有丰富细腻、变化无穷的色彩,更要有真实的情感。许多优秀的油画艺术家善于将客观存在的物与主观情感进行自由转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和研究某种色彩与人的心理情绪的必然联系,然后运用恰当的色调将这些情绪和情感表现出来。因此,在油画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必须正确处理好色调与情感的关系,把握好色调运用技巧,然后选择恰当的色调表现有情感的画面,使油画作品富有内涵和灵魂,进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如,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晚钟》以朦胧的暖灰色调描绘了暮色笼罩着大地,在远离村庄的田野上,一对农民夫妇随着教堂响起的钟声,放下手中的农活,以虔诚、感恩的心低头默默祈祷,为平安度过一天而祝福的情景。画家将画面的暖色调处理得十分恰当,细腻而富有感情,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相互映衬,整个画面凝重、宁静而又安详,普通的色调突显了诚挚、敦厚、纯朴的情感。
2.把握色彩的意象感受和主观表达
在艺术创作中,意象是指客观物体与主观感受相互交融而成的'一种艺术形象。色彩中的意象感受主要强调艺术表现的一种意境美。写意是油画创作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并不看重对客观形象的真实再现,而是注重表现客观形象的内在神韵和创作者的主观感受。许多艺术家在画面上对主观情感的表达并不是完全依靠色彩再现自然物象的真实感,而是围绕作品主题努力寻找能够表达创作意图的色彩,选择画面所需要的意象,将捕捉到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象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充分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一种独有的意境美。如,吴冠中的《补网》中反复出现的黑色长线,浓淡得宜,粗细相间,具有浓郁的东方含蓄之美,寥寥数笔,让人意犹未尽;《月如钩》中漆黑的天与地、弯弯如钩的小月牙、疏疏落落的芦苇、深灰色的无边无尽的江面等物象的虚实相生,深黒色与深灰色的巧妙组合,营造了凄清、萧瑟、荒寒、悲凉的审美意境,传达了作者孤寂、惆怅、伤感的心境。
3.展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
油画创作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环境、社会背景,因而油画色彩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在西方,油画色彩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油画色彩呈现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古典主义油画追求宏伟庄重的艺术风格、严谨的造型和极致细腻的明暗色调变化;浪漫主义油画强调构图的变化丰富、画面的动态感、色彩的对比强烈、笔触的奔放流畅,讲求共性,崇尚自然,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写实主义油画讲究造型的准确、色调的真实,强调对社会生活和不同阶层人物的真实表现。在我国,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油画艺术家纷纷以油画为武器,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他们的作品色彩鲜明,体现了时代的声音,为油画艺术的突破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吴作人的《不可毁灭的生命》、王式廓的《台儿庄大血战》、唐一禾的《胜利与和平》,这些作品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共产主义情感的表达。
与写实主义油画不同,现实主义油画更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更贴近创作者所处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在作品内涵上着力反映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生活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我国当代现实主义画家忻东旺的《诚城》《早点》《抓鸡》等油画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新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新生代画家刘小东的《澡堂子》《婚宴》《爷俩儿》等作品均用最淳朴的色彩刻画了老百姓平凡的日常生活,画面真实、淳朴无华,富有浓郁的时代和生活气息。
总之,色彩在油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创作者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应把握好色彩运用技巧,巧妙地发挥色彩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作品富有内涵和生命活力。
淡咖啡生活
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油画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百余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油画始于写实,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俄油画,接受的也是现实主义的写实画风。多年来,中国由于美术教育格局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写实具象一直占据着中国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的主流。作品风格、观念和形式的陈旧与单一令人触目惊心,误使人们以为油画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油画家们只是在特定模式的写实技巧上比试高低,却没有在风格与个体面貌上进行探索和发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局发生的巨变,外国各种流派与形式的美术作品不再受到封堵和批判,中国油画家接触和了解西方艺术的机会越来越多。西方现代绘画成为中国艺术家更新观念、改变艺术风格借鉴的对象。在全国一片 “ 解放思想 ” 的大背景下,中国油画家经历了从历史反思到艺术反思的过程,提出 “ 要多样,不要统一 ” 和 “ 追求艺术个性 ” 等口号,成为新时期油画创作的新起点。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油画界提出的油画本土化与民族化,促使中国油画更趋多元与个性化。中国油画家一方面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表现、抽象和象征成为新的艺术取向,并成为当代中国油画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绘画原本就具有表现意味的写意性,使中国油画家在理念与趣味上与西方表现主义产生了某种共鸣。由此,中国油画开始从写实走向写意,画家以个性化形式表现自己的心灵印记与某种感情经验,写意与表现成为油画家整体性的文化诉求。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美学因素。它基于中国人对待宇宙中形与色的基本观点,通过特定的内容描绘和特定的笔墨意趣表现,追寻心灵与精神的共鸣和满足。所谓写意,就是借物抒情,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和内心主观情感表现的有机结合,是心与物交融的产物,这是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所形成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味。究其内涵而论,中国文化上的写意与现代西方强调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这源自两者完全不同的精神文化模式。西方文化很早就把物质与精神区别开来,形成二元论的世界观。而中国文化则长期受老庄哲学及《周易》美学思想的影响与渗透,强调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阴阳相互,有无相生。老子认为宇宙天道之妙用全在于阴阳动静,宇宙万物都包含着 “ 阴 ” 和 “ 阳 ” 这两种对立的方面或倾向,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阴和阳的相互转化,它们最后都在 “ 气 ” 中得到统一。 “ 气 ” 就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万物生命产生的根源,没有“气”就没有万物的生机与造化。“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范畴,影响十分广泛。老庄哲学理论中很多关于 “ 气 ” 的论述,对后来产生了很大影响。汉代王充认为: “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 。在此基础上,南齐谢赫提出了 “ 气韵生动 ” 的观点,并成为历代绘画艺术的要求和作品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的 “ 气 ” ,包含有宇宙万物本体和生命与艺术家自身元气的综合, “ 韵 ” 则指的是物象的风姿神貌。 “ 气 ” 和 “ 韵 ” 构成了物象表现的生命力,也是构成画面耐人寻味的重要因素。中国画追求空灵,讲究“虚”和“空”的处理,其理论也是由阴阳观演化而来的。虚空是画面产生 “ 气 ” 的重要元素,这 “ 气 ” 不单指具体物象,也指表现物象之虚空。没有虚空,就不会有灵气流动的迹象,更不可能产生 “ 气韵生动 ” 的生命力。关于虚空,老子也有精妙的论述。老子说: “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呼?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 。橐龠即风箱。他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虚空,就象风箱一样。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 “ 气 ” 。正因为有这种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体现在中国绘画中就诸如 “ 虚实 ” 、 “ 疏密 ” 、 “ 空白 ” 、 “ 通灵 ” 、 “ 动静 ” 等美学原则。空白处是虚,也是实,亦可以是其它的物象,如天空、地面、河水等,观赏者自然会产生联想。由此可见,中国绘画最重空白。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正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所在。“ 味 ” 作为审美范畴的提出,也来自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说: “ ‘ 道 ’ 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老子在这里说的 “ 淡呼其无味 ” ,提倡的是一种 “ 恬淡 ” 的人生境界和特殊的审美标准。淡味并非无味,而恰恰体现了老子崇尚自然 “ 无为而无所不为 ” 的崇高境界。这些思想,对后来中国艺术家人生与品格追求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西方表现主义所强调的 “ 自我 ” ,是与外在世界对立的、割裂的自我,是一个 “ 自由 ” 、 “ 纯粹 ” 的自我,它的基本特征是个体意识对于群体制约的敌视与抗争,其 “ 自我表现 ” 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因此,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时常出现的诸如发泄、梦幻、怪诞等形形色色的艺术表现都源于这种思想观念上。这一切,都和我们传统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体系相去甚远。自然,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不同。西方表现主义的表达方式倾向于激情、冲动和呐喊,而中国艺术则含蓄、委婉,倾向于性灵与心象的流淌。相对于西洋绘画的 “ 焦点透视 ” ,中国画家有更大的表现自由,其神思可以浮游在宇宙乾坤之中,飞来飞去,飞上飞下,而无所不在无所不见。于是,东西南北,天上地下和万里河山皆可尽收画中。画家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真正超乎自然真实的约束。就作品的造型而言,中国绘画无意于物象造型精确的研究与描绘,而重视形象意趣的考究,以抒情达意为目的,这正是中国画艺术的特点。写意之妙,全在于画家心灵深处与宇宙万物精神的交融。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已提出: “ 圣人立象以尽意 ” 、 “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 。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既不是单纯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纯主观的表现,而是主客互渗,物我相融的 “ 意象 ” ,这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中国画不说 “ 画 ” 而说 “ 写 ” 。 “ 写 ” 是一份心情、一种态度、一片坦然,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淌。 “ 写 ” 更是一种功夫、一番感受并经由一个 “ 写 ” 字,把画家的性情感怀淋漓尽致地表白。 “ 写 ” 还是一种充满着 “ 道 ” 的意识,伴随艺术家主观精神的 “ 意 ” ,使内心情思得于表达。这正是中国传统 “ 写意精神 ” 的实质内涵。除此,则很难称为真正意义上的 “ 写意 ” 。中国油画的改革,必须根植于中国文化精深广博的沃土上,汲取丰富的滋养,使之真正在主流风格与总体倾向上坚持本民族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精神和新的生命。它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早在1957年,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在《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中国油画风》一文中就明确指出: “ 油画中国风从绘画风格方面讲,应该是我们油画家的最高目标。要使我们的油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发出光辉,决不是仅仅把我们油画画得跟西洋的油画一模一样。即使将来我们的油画形式、技法能够达到欧洲一样的水平,我们也不能以此为满足。我们有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的气质,自己对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 ” 。由此可见,老一辈油画家也早已意识到 “ 油画中国风 ” 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可喜的是,经过一段迷茫与困惑之后,中国油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谓风格各异、百花齐放。其中,最能体现 “ 油画中国风 ” 实质内涵的 “ 意象油画 ” ,经过油画家们多年努力的探索与尝试,已经展现了可喜的成果,而且正处于新的发展势头。意象写意油画的出现,在艺术语言、表达样式逐渐模糊的今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确切地说,真正实现 “ 油画中国风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在发挥油画原有艺术语言与表现力的同时,如何融入中国的写意精神和笔墨意趣,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尝试。尤其是中国绘画特有的 “ 笔墨 ” 韵味,在油画表现中如何体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与理解,深刻领悟意象写意的深层内涵,这是实现油画这一外来绘画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建立血脉联系的关键。中国的 “ 写意 ” 概念并非以工具材料来界定,也不是以作画速度的快慢去体现,更不是简单的样式模仿,它是由 “ 写意性 ” 精神的内涵决定的。内在精神才具有实质性价值和意义,才是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真实含义。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勇于去探索。以 “ 写意 ” 或 “ 意象 ” 作为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切入点,使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开创一条油画民族化道路,是切实可行的。首先,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审美观念,使 “ 写意 ” 或 “ 意象 ” 成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独具风貌的特征。在中国漫长的艺术长河中,中国人早已经习惯并接受中国绘画特有的表现样式和审美趣味。把 “ 笔不到而意到 ” 、 “ 妙在似于不似之间 ” 等审美意味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因此,写意油画在中国的出现并非偶然,不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是站在传统文化的高起点上。我们有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和特定的精神文化模式,将引领我们能够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自觉去吸取和融化 “ 他民族之文化滋养料 ” (蔡元培语),使之化生为中国文化语境的样式。从此,中国油画将更加丰富多彩,走向世界。
抱歉。虽然工笔是我的专长,但是这方面的论文我也没有写过。不过我觉得可以从国画历史和工笔选用的纸、笔的特点这些方面来写。也可以说一下工笔与其它画种的不同和工笔画的
市场需求与商品油画专业的发展(缙云工艺美术学校“古堰画乡”分校 金向军 )[摘要] 专业的设置如何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决定职业教育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本文就以缙云
中国传统绘画理念对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影响对中国“民族性”油画的研究与思考当前中国油画市场化对油画创作的影响传承拓展融合创新-浅析意象油画中的表现语言写实油画的精
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对比我只学过西方美术史,所以也就只了解几种画派,对新古典的安格尔和浪漫主义的德拉克洛瓦印象比较深~~新古典主义有意识地选择对象,既排斥罗可
笔触是带有颜料的油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痕迹,早期油画全幅各部分颜料层厚薄比较一致,运笔力度均匀,几乎不显露出笔触。17世纪的画家注意到笔触的运动受创作时心境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