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xixi503
对联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看到一家家、一户户、一副副字体不一、内容丰富的对联,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欢欣和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传统春联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春挥。朝鲜则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等。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茵为有你
春联的调查报告逢大年初一,爆竹声四起,响遍大街小巷。新年到,人人出门访客,互道恭喜。不知您是否发现,家家户户都换了春联,迎接这新的一年。可别小看这纸质轻薄,它可是大有来头的呢!春联可谓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又名为对联,也叫做春帖、门对、对子,春联则是现今通用的统称。春联的来历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在我们老家还有另一个传说:在古时候女娲下凡,因为人间的妖怪作怪,她下凡后把妖怪封住了并叫人们在自家的门口贴上红纸。之后,人们就在红纸上写上祝福的话,就成了现在的春联了。关于春联的传说上古神话里传说,当时有座坐落于东海的山,称桃都山。山上有棵枝叶蜿蜒盘桓的大桃树,延伸了三千里远,而东北方弯曲的桃枝,自然生长成拱形,久而久之垂到地面上,形成了一道门。度朔山中的妖魔鬼怪,想出去的话,就一定要经过这扇鬼门。天帝为了防止那些妖魔鬼怪流连于人间作祟害人,于是派遣了神荼和郁垒这两个神将去守护。他们观察监视那些鬼怪的举止,一旦有谁做了坏事,立刻擒拿起来抓去喂虎。于是此后每逢过年,人们把神荼和郁垒的画像或名字画写于两块桃木上,悬挂于左右家门上以用来趋灾,这就是桃符。这种避凶招吉的习惯一直没有间断,到了后来,在家门的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写上字数稍多且比较能表达自己心愿的祝福语。在我们老家还有另一个传说:在古时候女娲下凡,因为人间的妖怪作怪,她下凡后把妖怪封住了并叫人们在自家的门口贴上红纸。之后,人们就在红纸上写上祝福的话,就成了现在的春联了。春联替中国人们述说了自己在未来的一年里所期许的心愿,所以往往少不了吉祥、福气或好运、招财等的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也希望透过这副春联,为一家人带来丰衣足食、平安无恙的一年。
Mr。。伍
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吴敬梓作的提示人生哲理的:“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冯玉祥将军送给理发铺的:“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对镜?国仇未报,负此头颅为人!”中国青年反对帝国主义“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刁难的“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等等,不再赘述。
总喜欢从离家最近的“望江门”而上,“望江门”顾名思义是望江的最好所在,立于城楼之上远眺,灵江犹如一条宽大的玉带,箍在古城的腰际。长城不仅外有汤汤灵江水环护,又北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
原文在这里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白化文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为了锻炼思维能力,不免东翻西拣,自故纸堆中找些自娱的玩意儿”,对白先生而言,对联无疑是“自娱的
2009-2012年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行业影响分析及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