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6

*和氣生財***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爱情的微电影论文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木易木每

已采纳

《因为是女子》!!!

218 评论

跟着Serena觅好食

勇敢爱系列微电影

346 评论

redfishchy

终于完成论文了,这是我目前写的最长的东西! 回想起自己找资料的艰辛 发给以后的同学共享吧!引言在世界电影史上,以婚外情为题材、探讨爱情与义务主题的电影众多,可是,由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此类型电影,早已存在一个被受众期待、被设定的结局,所以很难获得艺术的再次突破,特别是关于中年人的婚外情故事,更多只是在单调地重复家庭温情、社会伦理。但是,在20世纪却突现了两部不同一般的婚外情电影,一部是美国《麦迪逊之桥》(又名《廊桥遗梦》),它细腻的情景描绘以及对社会伦理的尖锐质问,获得了空前成功与热议;另一部是法国《偷情桥》,这部晚四年推出的作品,则充满了法国的浪漫精神与欧洲的文艺腔调。 (一)简介《麦迪逊之桥》(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是1995年根据美国畅销书《廊桥遗梦》(Robert �6�1 James �6�1 Water著)改编而来的电影,由著名导演Clint Eastwood亲自执导并主演。 影片讲述了,在1956年的夏天,一位过着传统乡村家庭生活的、意大利裔家庭主妇Francesca Johnson(Meryl Streep饰演),在丈夫与孩子们外出参加比赛时,遇到一位来当地拍摄廊桥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Robert Kincaid(Clint Eastwood饰演),之后二人迅速地坠入爱河。他们相处的四天,成了各自人生的转折点,但是却没有交汇。直到晚年,Francesca将这段经历用日记记录下来,并且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她死后将骨灰与Robert同葬,而地点就是他们萌生爱意的廊桥。 这部电影直接描写了中年人的婚外情生活,Francesca与Robert之间的爱是情爱、性爱与爱情的和谐统一。虽然影片情节单调、进展缓慢,但是,通过两位演员精湛的演技,将那弥漫的爱意、一生的认定以及分别的焦虑刻画的真实细腻、淋漓尽致。虽然两人的爱是如此肯定且不可取代,但是为了维系家庭,Francesca放弃了与Robert出走,选择了将这份爱珍藏在心中。直到Francesca去世后,通过她生前所写的日记,才将这份爱公之于众,并在获得子女谅解后,完成了她与Robert合葬的心愿,在挥洒的骨灰中,Francesca终于得以全面地、彻底地拥抱了自己的爱人和爱情。 而拍摄于1999年的《偷情桥》(Un Pont entre deux rives),在时间跨度上虽没有《麦迪逊之桥》那么长久,但同样保证了故事题材的完整性、主题的鲜明性。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诺曼第,Mina(Carole Bouquet饰演)是一名建筑工人Georges( Gérard Depardieu饰演)的妻子,她不是典型的家庭主妇,她喜欢看电影,为了家庭的生计,她坚持要出去打零工。比起丈夫,她更喜欢与自己15岁的儿子一起消磨时光。由于种种机缘,她认识了来修桥的外地工程师Matthias(Charles Berling饰演),两人一见钟情,在儿子的鼓励下,很快开始了自己的婚外情。直到被Georges( Gérard Depardieu饰演)揭穿。而后,Georges的威胁、恳求都没有阻止Mina抛子弃夫的出走行动。影片结尾,夫妻二人加油站的偶遇,美丽的Mina重获新生,显得更加迷人自信,而Georges也从婚恋挫败中走出来,最后两人各怀心愿,迈向不同的方向。 该片情节看似波折起伏,可表述方式却是异常的平静,就连Georges在听到Mina与Matthias的叫床声,也没有做出过激的举动,只用一句话“我连把你的脑袋拧下来的心都有” 一带而过,然后平静地离开。 影片中浓郁的浪漫气氛、洒脱的人文情怀,以及心酸的黑色幽默,都使得这部影片少了一些反省的深刻,却多了一份哲学的人文思考,它更像是法国人对《麦迪逊之桥》的致敬,向世人宣布人性至上、真爱无敌。 (二)理论阐述与影片分析 凡�6�1第根认为,“相同主题学的作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不并妨碍拥有同一思想却选取不同结论的倾向。” 《麦迪逊之桥》与《偷情桥》,两部相同题材、同一主题的影片所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观念。Francesca放弃爱情,坚守婚姻义务;Mina奔向爱情,抛弃婚姻义务。但是,两者的选择却得到了肯定。如果说,文学作品之间的不同,取决于作品的内容与意义,而内容与意义的不同,则表现在主题与观念。那么何谓“主题”? 图松在引论中提到:“(人们)为什么要经常不断地为祖先的传说编制目录呢?是为了研究其历史,沉思其无穷兴衰的奥秘,也为了理解其自身的奥德赛,其中有的至高至贵,同时也往往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每一个忠实与正义的心灵中,都有一个安提戈涅……这些英雄在我们心中,我们也在他们心中:他们同我们共命运,而我们发现自己反映在他们形象之中……我们的神话和传说中的主题具有多重效用(polyvalence);它们是人性的标志,是人类悲剧命运的理想形式、人性现状的指征。” 根据以上解释,主题虽是抽象的,但在某些作品中,主题却被实实在在地与人物绑在一起,不再飘忽不定,人们可以抓住它,而人物就是最好的捕网。人物将抽象的主题具化成与之对应的观念。影片中,具体化主题的人物,显而易见地,就是Francesca和Mina。 Francesca和Mina与传统的红杏出墙者相比,两人都没有令笔者产生厌恶的感觉,反而在笔者看来,Francesca似悲壮自省的自我牺牲者,而Mina则似冲破传统束缚,勇于行动的先锋。她们都勇于担当,是爱情与婚姻中的英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这部作品和以往的作品在处理题材的方式上不一样。以往的作品,多以题材引出情节,固守于特定的框架内,注重情节的完整性,以情节来阐释主题、却忽略了人;而这两部电影是则以题材来加强人物形象,再用形象的独特性来深挖主题。在这两部电影中,都痛斥了婚姻义务对爱情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但是也都肯定了两位女主角的最终选择。更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大众对她们的选择又给予了她们不同的时代定位。 1、 影片中的时代定位: Francesca是实际的典型,而 Mina是理想的典型。 Francesca生活在60年代的美国乡村,一提到60年的美国,多数人想到的是摇滚乐、吸毒、性反常、堕胎、裸奔、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等,而这些都属于反文化运动。其实,Francesca这位传统妇女,才是当时美国主流文化的代表,所以说,在影片时代中,Francesca是实际的典型,是守护家庭、恪守婚礼誓言的实际典型。 而Mina却是理性的典型。Mina生活在70年代初的法国小镇诺曼底。在法国的1965到1980年间,家庭危机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这时候也是女权主义与先锋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Mina的出逃,也有对这两种文化潮流的肯定。在影片时代中,Mina是理想典型,是出逃成功并获得幸福的理想典型。 2、上映后的时代定位: Francesca是想象的典型, Mina是实际的典型。 根据《20世纪70年代对今日美国影响》:“1978年的美国,百老汇上演了一场戏,戏剧主题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古怪,讲的是男女混住的宿舍里所发生的一切荒诞的事。这正是七十年代美国年轻人价值观的典型反映,说明了性解放所带来的变化在俗世的平凡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没有比婚姻更能反映这种变化的了。1910年,已婚家庭占全美家庭总数的80%,1970年,仍有69%的人已婚,自那以后,这个数字急剧下降,到2000年只剩下52%。” 再看法国,“法国现代家庭结构的特点之一是独居者人数大幅度增长,丧偶者、离婚者和独身者构成的单身家庭占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尤以年长者为最。巴黎仿佛成为独身者的首都,平均每二户人中就有一户是’单身户’”。 20世纪所兴起的女性解放、女权主义、性解放、先锋精神等随着全球化进程,渗透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它们的本意是尊重人性、解放妇女,但是,却渐渐地成为解构家庭的另一推动力。21世纪,是一个信仰丧失、家庭破裂、男女关系混乱、同性恋剧增的世纪,这个被经济关系扭曲、被工业机器大生产异化的时代,人们大多奉行利益至上、利己主义、及时享乐的观念,大多数人都为自己想得过多,他们的自私也变得理所应该、他们的贪婪更加肆无忌惮,而自我牺牲却被忘得一干二净。社会上到处都是出逃的Mina,而Francesca却成了人们昔日怀念的对象。所以说,在影片发行的21世纪,Mina是实际的典型,而Francesca却成了理想的典型。 不仅如此,从上你会惊奇地发现,Francesca和Mina时代定位居然是互相循环的。这种循环时代定位,再次说明了爱情与义务并不是两个矛盾,而是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他们之间对立统一,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社会婚姻的状态,就由它们中占主要地位的那一方决定。20世纪后期的社会,婚姻家庭的状态就像那摇摇欲坠的比萨斜塔;到了21世纪,婚姻家庭的风崩离析就变成一股不可阻挡势流。这其实就是爱情与义务,这两个主次方面在进行的转换与重心偏移时,在人类社会中的显像表现。 图松在亚类主题研究中的英雄主题,也提到了类似观点,即那些所谓的英雄角色“由于适应性强、变化性大、有多种效用,不受叙述框架的约束,�6�1�6�1�6�1�6�1�6�1�6�1能够把自身结合进某一世纪的思想特点和习俗趣味中去,能够实际上呈现出各种甚至是极端矛盾的意义,能够通过包容一切变异,使自身适应当代生活的各种细微差异。这样主题学就同时成精神史。” 这两部电影女主角的选择,不就是人类婚姻精神史的一个侧面吗?他们从服从到反抗,再从放纵到收敛,不就是人类精神史重复的最好证明之一吗?精神的重复,反映到客观世界中,就是社会思潮、思想主义的循环往复。这所有一切,又再次论证了人类的历史是重复的。 (三)总结综上所述,借助图松对主题学的研究理论,笔者通过分析两部影片的中女主角的的形象与时代定位,发现片中婚姻与义务的主题冲突都集中在了这两位女性人物的思想冲突上,其实质就是对遵从人性与坚守婚姻道德的纠结。同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大众对于婚姻与义务的选择、或大众的审美需要也是不同的。这体现在,影片所设定的60、70年代,Francesca是实际的典型,而 Mina是理想的典型;而影片发行的21世纪,Francesca是理想的典型,而 Mina是实际的典型。这种选择怪圈、或审美怪圈,其一说明了爱情与义务并不是两个矛盾,而是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他们之间对立统一,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且它们的每一次转换与重心偏移都给人类社会的家庭结构带来了变动;其二也是人类精神史循环往复的表现,人类行为重复的结果。所以,只要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爱情与义务将是永恒不变的社会文化主题。

92 评论

huahuaxiaoer

关于爱情论文 作者:刘凯 爱是永远无休止的思念,爱是一连串刻苦铭心的感情。在我们的生命里,有一种纯粹的幸福,那就是深深去爱和深深被爱。曾经,爱是一种崇拜;现在,爱是需要和欣赏;今后,爱是一种依靠。 爱情也许永远无法说清楚,谁也不能断定爱情的输赢,因为爱情毕竟是两厢情愿;因为我们彼此都愿意因爱而痛,而苦……而付出自己所以一切时,这也许就是爱情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即然这样,那就让我们感受爱所带来的一切吧! 岁月之神是永远不会回头的,时过境迁,生活慢慢将我们的爱情一点一点改变,共同的岁月会把我们年轻的爱情磨成亲情。但是岁月改变的只是爱的形式,而爱的初衷并没有改变。如行动代替了语言,完全真实自然的放松代替了要在对方面维持最佳状态的矜持,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代替了风花雪月的浪漫……这时候,爱情会在彼此的宽容中增长。一部分凝聚成亲情,那是血肉相连,息息相关更亲密而不可分割的感情,是爱情的另一境界。能区别这个境界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够享受并加以维护这个境界的人也不算多。所以《圣经》给爱的定义为是——恒久忍耐,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你就忍耐他/她的一切,反过来如果你恒久忍耐一个人,那么你一定非常非常地爱他/她。都说上辈子的一千次凝望才有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那么我想问:那些历经坎坷,终成眷属的有情人上辈子凝望了多少次? 牵手茫茫人海,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尔虞我诈、虚情假意、真爱贬值,走向没落的时间里,在那么容易失之交臂的情况下,何其有幸能够携手;而在携手之后,有要经历过多少忍忍让让才能一起走到白发苍苍,走完今生今世。从这个角度讲,那些奉行“快餐”爱情的现代人完全没有资格轻视传统爱情。“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其实这只是对天长地久的绝望和无奈。“醉生梦死也只不过是一个玩笑罢了,真正忘不了的是和爱人失之交臂与永远也追悔莫及的机会” …“为什么要失去的时候才争取” …… 人生就是这样残酷,当真爱在我们身边时,我们什么也不懂,等到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时,悔之晚矣。正如有人所说的一样:人生真的只是张单程的车票,我们买到回程的车票,错也好,对也好,没有办法弥补,真的没有! 有时禁不住问自己:多年之后,是否有人会记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古老而最浪漫的誓言?

259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微电影有关的论文题目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广告制作迈进了全新的领域,微电影广告这一电影与广告跨界相结合的产物在新媒体时代下逐渐盛行,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

    我才是黄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微信爱发表情的人

    喜欢使用表情包的人一般都是情感比较细腻的人,生活中也是比较有趣活泼的人,他们大多乐观向上,情绪丰富。1、表情包有时候真的很搞笑,很有趣啊,聊天过程中增加一些趣味

    美洋洋童装店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爱情的论文1500字

    爱情是什么

    sweetmiriam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爱情与人生的论文题目

    个人观点我觉得爱情是改变人生道路上的一环,使人迷恋,又让人痛苦。人生就是爱自己所爱的。 做自己所想的。积极向上。不愧于心

    吧啦左耳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微电影毕业论文

    作为大众 文化 的电影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营销的催化下,电影中的 广告 元素的利用成为目前的一种新的媒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广告研究生

    猫与老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