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美11
康有为关于报纸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的“四善”说,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在这里,报纸一方面作政府的顾问参议,为政府拾遗补缺,另一方面为推行新政服务,近代报纸在他的眼中主要成了国君的耳目喉舌。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奏改请《时务报》为《时务官报》的作法,即是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康有为心目中的近代报刊不过是邸报的一种放大,或者说是传统邸报与近代报纸的一种混和物。而此时梁启超发表于《时务报》上的那篇著名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其观点与康有为一脉相承,甚至于没能超越王韬。总的说来,以早期报刊思想家的理解,近代报刊主要还是君主的耳目喉舌,即封建统治权力的一种延伸。因此这一时期报刊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新颖的现代报刊理论被纳入了以君主为中心、纵向封闭的传统交往模式中。“办报求通”这一早期报刊理论的中心议题,是政治改良思想的集中体现,但它一方面往往与中国古代的太师采风、谤木谏鼓作比附,认为这是“先王遗制”;另一方面他们所谓的“求通”思想与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沟通、交流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求通”在于“去塞除病”——解决现实的政治弊端,于是无论“通上下”,还是“通中外”,都与“国事”迫切相关。当然他们在对报纸多种功能的阐发中,也流露出民权意识,但其重点还在于缓和封建政体造成的“君民相隔”的矛盾,而非出于现代意义上人对精神交往的普遍需求。由于变法的失败,康梁对报业的构想——“官报”成了空中楼阁,但报业直接服务于政治、通过报纸解决现实政治问题这一思路,却留存了下来。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接受了大量资产阶级“本原之学”和西方新闻学论著的洗礼,对现代报刊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见解。他参照西方关于记者为“第四种族”的思想,提出“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这无异是对过去的一大超越。那么,在此时的梁启超眼中,报业在社会体系中,又处于何等位置呢?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梁启超较为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思路。他认为政府的权力除了通过立法、司法和“政党的对峙”来监督、限制外,报纸以舆论为后援,也可以行使监督政府的权力,而在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之前,报纸是“独一无二之政监者”。因而在他看来,报业的舆论力量像立法、司法等政权的组织形式一样,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左右政治,所谓报纸可以“以言论易天下”,极力夸大渲染报刊的舆论威力。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梁启超有关“议院”功能的阐述,如“通上下之情”、“成合群之势”、“行责任之监督”等,与他对报刊功能的理解极为相近。可见,梁启超对报业与政府之关系的见解前后有别,但报业与政治的联姻,确切地说认为报业是某种现实的政治构成的基本点却前后一致。
臭臭的猪宝贝
国人早期的办报活动:19世纪70年代开始,国人开始自己出钱办报。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是《循环日报》(王韬)《循》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的政论特点:1)宣传变法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良主张,办事效率提高2)主张学校增?艺学 (super vv注:原文错误,本人也不知到底此为何意)3)对国内外的时事进行评价论述他提出:1)报纸宣传政治主张2)要求封建统治者开放言禁(言论自由、新闻自由)3)对报纸的功能和作用也作分析“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他认为“要达内事以外,达外事于内”,办报是为了讲话。{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较有名的是P44。19世纪50年代前后,一些人看到当时的状况,国人办报,要控制舆论主权,实际上也是政治上寻求民主的表现(资本主义民主的要求)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人办报,代表性的:P48[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要看社论,了解政府、民间各有什么观点。]第二节 1898-6-11到9-21,百日维新,虽然历时短,但影响巨大。中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潮:康有为时期(第二个是孙中山时期)三、维新变法中改良派的报刊活动:19世纪90年代,以康梁为首的士大夫酝酿维新变法,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高潮,非常重视报刊。(一)、康有为的报刊活动1)、1895年公车上书,认为要“设报达聪”来解决中国的愚弱,得出要救国必须自强、要自强必须办报的结论,主张把办报和政治联系在一起。之后他又多次提出办报建议。P54,阻力很大。2)、1896-1898,康梁等人又创办了很多维新报刊:1896,上海,《时务报》1897-2,澳门,《知新报》(康的亲属、学生)长沙,《湘学报》、《湘报》(谭嗣同、唐才常)上海,《农学报》、《女学报》等天津,《国闻报》(严复)以上各报虽然侧重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3)1898-6,百日维新开始,6-11,光绪召见康有为,授予总理衙门行走,允许专折奏事,百日康有为共上奏折63本,其中3份是关于办报的:a、《奏改<时务报>为官报》b、《请定中国报律折》(要求制定新闻法,在abc中最重要)c、《办报事宜》1898-9-18后,情况相当紧急,光绪又召见康有为,之后康有为流亡日本,遇到孙中山,直到1913年清朝灭亡以后才回国。回国后在上海创办杂志〈不忍〉,和〈新青年〉相对抗,不接受新事物,从一个时代的先进者变成拖历史后退的人。肯定他有启示有价值的方面。康有为的办报思想:他是一个政治家,报刊活动是他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的新闻思想是从斗争中得来的,他的办报带有实用性,但还是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1、积极主张制定报律:清代用〈大清例律〉控制新闻,不允许制造“妖言妖书”,限制言论、行为,根本没有保护新闻的法规。2、关于如何办报的见解:1897年,康有为给维新人士的信中曾经提到的几点。1)、报纸要有自己的特色2)、报纸的内容要丰富3)、报纸的版面要“条程秩然、整齐有序”4)、强调报纸工作人员的选拔问题,把它放在第一位。3、报纸的作用:1985年“公车上书”中提到如下四点:1)匡不逮 2)达民意 3)知新政 4)鉴敌情(二)梁启超和《时务报》宣传特色:1)1896-8-9,上海,梁启超,办报活动家,创办《时务报》,梁是清末用的笔名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家。从小接受文化教育,国文功底深厚,他写的政论文章称为“时务文体”,因为创办《时务报》名重一时。《时务报》风靡全国,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把报纸比作国家的耳目喉舌,看到了报纸的传播功能《变法通议自序》对保守派、顽固派的守旧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它是代表维新变法主张的纲领性文献,指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指出中国的危难处境,从变法的角度阐述思想。2)《时务报》的宣传特色:A、作为爱国臣民的喉舌,喊出时代的最强音。B、在宣传中,注意“两结合”: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观点和维新运动相结合,具体生动,有说服力。把变法宣传与思想启蒙相结合,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变法的合理性、必然性。3)“时务文体”写作特点(容易考)A)形式上自由;B)笔端常常带有感情;C)评议畅达(三)维新派办报对历史的贡献1、办报特色:1)维新派领袖人物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把报刊宣传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把办报看成变革社会、改造社会的利器。2)维新派报刊活动家十分重视并充分发挥了报刊的政论作用,创造了新文体--“时务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2、进步作用: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2)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教育3)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3、局限性:1)宣传西学时,往往渗透一些封建性的东西。2)所办报刊的读者有一定的局限性:士大夫、知识分子,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3)把变法维新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是维新派致命的问题。
论文发表时间是指文章见刊时间。 首先如果论文发表纯属作者个人爱好,那么发表时间就是文章见刊时间。但是如果论文发表是用来评职称晋升的,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下了,职称论
核心期刊差不多都是3个月左右吧。投稿审核-》专家组审核-》印稿-》成书-》发表-》收录
任何期刊都是付完版面费后才会定版出刊的,说到这个,要提一下投稿流程:审核-出录用-排版-定版-印刷邮寄-上网,这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力物力,都需要成本,作者不
首先撰写文章,然后进行投稿,杂志社进行审稿,中间可能会修稿再审,审稿通过,最后见刊。文章发表完成
心理学教育学报在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