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墩儿可可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中仁之美论文
摘 要: 儒家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主要的基本派别,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孔子美学作为儒家美学的代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仁”作为孔子美学的思想精髓,与其密切联系。“仁”是阐述如何“做人”、“成人”的人性理论,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为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他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自然美与做人联系起来,既深刻又富有人生哲理。
关键词: 孔子;仁;美学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之中,儒家思想有其特殊的地位,根植于人们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思想。“仁”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他审美理想和美学体系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和培养“仁”的心灵,道法品质以及人生境界“仁人”。
一、以仁爱为精髓的儒家美学
层叠式宝塔是孔子美学结构体系的特点,而“仁”处在这个结构的中心而贯穿上下。“仁”是他整个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的美学就是仁学的延伸,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作为仁学美学。以血缘关系所产生的亲子之爱是整个仁学的根基。他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都强调了“孝悌”是“仁”的第一要义,也为“仁”之本。“孝”是讲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悌”是兄弟姐妹之间各自应尽的责任,“孝悌”是两种最重要的血亲关系的道德规范。这种血亲关系是发自内心之情,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与天下普遍的情感相类似。这样一个过程就完成了“泛爱众,而亲仁”的仁学体系建构。
“仁”是道德标准,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2就是说,君子中可能出现“不仁者”,而小人中则决不会出现“仁者”。这样来说,“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所以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3“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4“仁”与“不仁”,主要取决个人思想意识的修养,要有主观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
二、孔子对“仁”的人生追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这句话说出了“仁”字的真谛,可以看出要做一个真正的仁者是需要先对自己要求严格,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也是去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标准。要求他人首先要自己做到,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用仁爱之心的准则去为人处世,并遵循“仁”字,那么孔子提出的这个想法和愿景就能够得以实现,君王实施仁政,爱戴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友爱,这是社会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6。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光是要有平等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同时身体力行,用“礼”的外在行为表现去待人接物,而作为“六艺”7首位的“礼”确实是孔子“君子”这一社会理想美标准的道德集中体现之一,周礼是孔子最为推崇的礼仪。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8又说:“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9由此可见其对周礼毫不掩饰的敬仰。而周礼,显然是宗法贵族统治者的的礼数,如铸鼎、乐舞,都有等级,不能乱用,乱用即为“礼崩乐坏”。
基于这种为使社会变得有序,让人们的行为规范起来的理想,孔子采取了“礼”的方法,让人们将精神寄托于恢复“周礼”中,从人的本性规定出发,重建道德和信念,以此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在孔子看来“不学礼,无以立。”10礼是人安身立命,言行举止的准则。孔子所倡导的“礼”是奴隶主贵族等级意识的反映,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在谈到对自然美的赞赏时表示过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1从整句话来看,就是知者从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同的特点,即是水的清澈和流动象征着一种乐观的精神,而仁者从山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同的特点,山的矗立高耸,是一种静态的美。这里的“乐”是一种美感,而这对孔子看来不是由山水的景象引起的,而是“知者”对于水,“仁者”对于山的感情外移,即移情作用起来的.,换句话说,不是触景生情,而是缘情观景。“知者”在审美对象水那里,“仁者”的审美对象在山那里,看到了有与“知者”、“仁者”相似的性情,故而产生喜爱之感。
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由此而产生的审美关照使得山水之所以成为“君子”观照的对象,是因为“君子”以山水比德,发展起来“比德”理论。山水的自然形象所具备的某些特征可以象征人的高尚道德品质。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相联系,自然美就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包含有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的成分,也就是包含有主观意识形态的思想成分。
四、结论
分析孔子美学思想中的“仁”,美在于“仁”的表现,美就在于精神能力的发挥,在于精神光芒的照耀,在于人生境界的呈现。中国古代文化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永葆青春的生命活力,在世界文明中有其崇高伟大的地位,这可以说都和孔子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他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12这是宇宙自然的状态,是人应当有的生存状态,身心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性,也是人的审美状态。宇宙充满生意春气,人的精神世界也要充满这生意春气,也要由这生意春气生成丰富多彩、崇高伟大的精神境界,生成一个更美的世界。
注释:
1.出自《论语·学而》
2.出自《论语·宪问》
3.出自《论语·述而》
4.出自《论语·颜渊》
5.出自《论语·卫灵公》
6.出自《论语·颜渊》
7.孔子编订的“六艺”,包括:礼、乐、御、射、书、数。
8.出自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
9.出自《论语·述而五》。
10.出自《论语·尧曰篇第二十》第三章。
11.出自《论语·雍也》。
1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127.
暖暖冬日小兔子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 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它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中华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中华精神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 中华精神融会古今,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史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自强精神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自强不息,不仅是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奋斗。历代俊彦豪杰追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力行"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自古以来,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愤作《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极致。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概而言之,仁爱精神涵盖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个方面。这样的仁爱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勤奋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奋,是我们民族历来推重的美德之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为,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劳作。手不释卷,孜孜不倦,谓之勤学;霄衣旰食,励精图治,谓之勤政;胼手胝足,持业不辍,谓之勤劳。勤奋,包含勤勉与奋发有为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奋发有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俓,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许多广为流传的古训俗谚,体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勤奋精神。自古以来,以勤奋精神立学、立言、立德和立业者恒河沙数。悬梁刺股,苇编三绝,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佳话传说。正是这样的勤奋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民族世世代代奋斗不息。探索精神是中华文明发展昌盛的强力推进器。中国历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为人生的重要目的。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则和价值标准两个方面,即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强调通过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寻价值。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因而,这样的探索被赋予崇高的意义。故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虽九死不悔。此外,这样的探索,不仅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罗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纷呈,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领风骚数千年。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累累硕果,更是风采卓异,璀灿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宝。 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于智能和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与五千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或发明创造相伴随。以科学技术为例,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指导下所着《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当代世界的基本发明和创造,可能有半数以上来源于中国的古老文明。他列举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除了"四大发明",在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毒气、枪炮、降落伞、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蒸汽机的核心设计,几乎都源于中国的发明。李约瑟博士认为,"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举世公认。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导致的国势衰弱,这样的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和压抑。新中国的建立为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开辟了天地,但是长期存在的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和生产力大解放,是中国人民得以充份发挥智能和创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来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如同熔岩喷发,不可遏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业绩,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和创新力。 气节精神是天地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气者,乃正气、骨气;节者,为节义、节操。中国传统精神认为,人的生命包含着价值因素,是生命价值的载体。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可贵的。因此,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以气节操守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就是这种精神的凝聚。孟子万世传颂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中华气节操守精神的经典标尺。文天祥以生命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树立了气节精神的丰碑。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这样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民鞠躬尽瘁,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身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爱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要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嘉行懿德广为人民所传颂。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邓公年七十四,壮心不已,掀动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间打造出一个富强的中国,正是因为他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样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革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外抗强暴,内拒奸恶的利剑。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为着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寻光明和进步,为着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从不畏惧,绝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一次次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统治者,迫使他们做出调整政策的让步或是导致改朝换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改革精神在中国有久远的传统。《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对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为着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促进国家的强盛,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殚精竭虑,不畏艰难,不顾身家性命力促变法改革者。战国时期有商鞅变法。商鞅主张"便国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礼"。韩非力倡变革思想。他认为"世异必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之为备"。西汉时有晁错之变法。北宋有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代又有张居正变法。近代的"戊戌变法"更为世人所熟知。他们或是力主改革土地所有制,废止世袭特权,巩固封建统治;或是建言削蕃,加强中央集权;或是改革税制以缓解社会矛盾;或是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无论成败,他们的努力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了时代精神。他们的思想或主张在当时或是后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实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当代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的改革,更是一场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除旧布新的伟大创举。仅仅二十余年,中国面貌一新,走上富强之路。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从来没有这样深入人心并展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开放精神在中国经历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开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学为目的开放,再到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尚书》中提出的"协和万邦"的开放思想指向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对异族异域的融会。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也是一种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汉唐以来,由于中国的强盛,统治者以中央王朝自居,因而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视世界的意味。例如,汉初陆贾提出将"宽博浩大,恢廓密微,附远宁近,怀来万邦"作为汉王朝的外交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中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也使得中国难以认识到向外国学习和与外国的经济交往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形成虽然对于沟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它对于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发展的影响只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则更是以宣示国威为其宗旨。直到近代,在列强倚仗坚船利炮欺凌的压力之下,国人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伍。从而有冯桂芬提出"学西方,谋自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魏源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后有"中体西用"之倡和洋务运动之兴。中国旨在接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开放意识逐渐觉醒。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和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迟滞状态的紧迫性使以开放求发展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邓小平以求实精神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全面开放。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放精神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迁
汀汀20082008
毕淑敏曾经说过:“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满对人的爱和恨,第二问盛满事业,第三间用于安放自己。”“给精神一间小屋”,多么贴切的比喻!它为疲惫的心灵提供遮风避雨的亭阁,它伴随着人类成长的每一步,记载从野蛮走向文明过程中的坎坷与艰辛,痛楚与忧伤。一旦失去精神家园,人,只是行尸走肉般的活命而不是生活,像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踯躅在街头!正因此如,文明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为寻找可以停靠自己思想的“家园”而疲于奔波。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意识到:犹太人所急需的拯救并不是外在命运的拯救,而是内心道德的改善。他向犹太人大声疾呼:“日期满了,上帝亡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无疑,耶稣想用“爱”来取代律法,为拯救灾难深重的以色列人寻找精神的皈依,但他的改革宗教的行动却触犯了犹太教上层人士的利益,被犹太教会以“假先知”“假基督”的罪名,钉死在十字架上。“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话的是谁?虽然他其貌不扬,出身铁匠家庭,其思想却是熠熠生辉。他就是西方哲学的翘楚——苏格拉底。他引导人类认识自己,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怀疑,学会批判,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引向了死路,雅典统治者怎么会听任他引导民众有自己的思想呢?于是,他被戴上了枷锁,遭受世人的白眼。几千年已经逝去,他们依然能想像出先哲看着街两旁愚蠢自负的眼神时,心中是多么的痛苦!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东方,同样是一位主张“仁政”的圣人一孔子命运多舛,为了让百姓过安稳日子,让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政通人和,不辞辛苦带领弟子到各诸侯国游说。但是,圣人却是一路碰壁,被形容为“奄奄如丧家之犬”,何其狼狈!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另一位可爱的“圣人”庄子,一生都在为寻找精神家园孜孜不倦。这个世界贫乏、混乱、无诗意、无色彩,当其妻死时,他惊世骇俗地击缶而歌,庆贺她回到生命的“故乡”。即使是“逍遥游”,长歌当哭,也找不到永不消失的故乡,只能对着落日唱着永恒的恋歌,这是怎样的忧伤绝伦的调子啊!梦中的“乌托邦”越走越远,圣人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为了找到精神的家园,人类要为之付出血与火的代价,这当中的每一步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但也正是有了为精神家园而不断探索的先人和行动,人类的精神才不再孤独和彷徨。
仁爱当小小露珠从嫩绿的草尖上滑落,它会选择钻进土壤,奉献自己,让嫩草茁壮成长。而对于我们来说,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奉献,更多的在于要仁爱待人。就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中仁之美论文 摘 要: 儒家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主要的基本派别,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孔子美学作为儒家美学的代表,奠定了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具体方法 1情境教学 情境教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
1、新石器时代,青岛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2、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