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7

小涛涛偶巴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大使馆领事保护案例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菁菁neco

已采纳

案例描述不是记录流水帐,而只是对于非常典型的代表性的情景进行勾画。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案例综述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研究

摘 要:我国语文教学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本文将用分析法,从课堂的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达成和对教学的思考四个方面,对郑桂华老师《陋室铭》课例进行研讨,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郑桂华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分析法:郑桂华;语文教学;教学案例;分析

郑桂华老师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博士,本人有幸现场聆听到郑老师执教的《陋室铭》,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感触之余,写了下面这篇小文。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关于本节课的导入;关于课堂教学过程;关于教学内容的达成;关于对教学的思考。我坚信,研习郑老师这节课,将改变我们上课的方式,理解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实惠。

一、 关于本节课的导入

王荣生教授曾这样评价郑桂华老师:郑桂华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实、真切,让人感受课堂的美好。①我深有同感,郑老师在唠家常的同时是在“收买人心”,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先来欣赏一下她独特的导入:

(课间,教师走进教室,还未上课,学生三三两两的在交谈)

师:(问坐在前排的同学)你们班有多少同学呀?

生:62.师:你们班的语文科代表是谁呀?

生:(科代表举手示意)老师,是我。

师:你叫什么名字呀?

(此时教室已经安静下来,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生:我叫李月菡。

师:好名字。可是你知道父母为什么要给你取这个名字呢?

生:不知道。

师:我猜想啊。“李”是你家的姓,“月”是月亮,“菡”就是菡萏,也就是荷花的意思,你父母取名是寓意你像月亮一样洁白,像荷花一样美丽。老师说得不错吧。

生:好像有这么一层含义。那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呢?

师:我姓郑,叫桂华。你们能说说名字的含义吗?

生:我猜想是这样的:“郑”是应该是姓,“桂”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我猜老师是桂林人,老师像桂林山水一样的漂亮。“华”是中华的“华”,就是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师:大家看看我,就知道我并不漂亮,我也不是桂林人,我是陕西人。

生:我想“桂”是桂花的“桂”,寓意是桂花一样的清香,“华”是春华秋实的“华”,意思是你的父母希望你做一个踏实的人。

师:这位同学好有学问啊,用了成语春华秋实,那你为什么不用华而不实呢?

生:华而不实是贬义词。

师:华而不实是贬义词就不能用啊,好聪明。(同学们都笑了)。“郑”郑和的郑,是我家的姓,但是和郑和没关系啊,虽然我很想有点关系,但不是一个地方的。“桂华”其实就是“桂花”。一是古代花者,华也,“华”跟“花”是想通的。二来是我是在秋天生的,桂花也在秋天开放。“华”也许和刚才同学说的“春华秋实”有关,因为父母希望我们做个一个春华秋实的的踏实的人,不做华而不实的人。可见,父母给我们取名字是有讲究的。其他同学还愿意分享自己名字的学问吗?(依次有几位同学起来分享自己名字的寓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上课铃想了起来)

看似闲庭漫步的唠家常,其实是实实在在的“春华秋实”,这节课的导入不是给人以震撼的视频画面,不是语句优美的散文诗,也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预设的教学情境,就是简简单单的交谈,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的沟通和交流。也就是这种交流,消除了老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畏惧感,为课堂上的交流扫清心理障碍。为此,郑老师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学生的回应,整节课几乎全部学生都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也许,这就是郑桂华老师借班上课的底气:不惧怕学生语文基础不好、学习不主动、上课发言少。但是,面对一群愿说、能说、会说的学生时,郑老师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接下来我们从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达成加以分析。

二、 关于课堂教学过程

上面的“开场白”虽然没有进入教学情境,但是学生的思维都已经聚焦在老师身上,接下来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习的过程。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王荣生教授说“流程”是课堂教学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即课堂教学的连贯过程。②郑老师这节课符合“流程”的教学观,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节课的终点”,也就是“学生随着老师走”。教学伊始,教师的发问埋下了一个“炸弹”,“同学们,知道今天要上的课文吗?”“知道。”“预习过吗?”“预习了!”“预习到什么程度了?”“会背!会翻译了!”我想此时所有听课的老师都在为郑老师捏一把汗,按照郑老师本人的话来说就是:遇到大麻烦了。文言文预习到会背会翻译了,那这课还有什上的呢?恰恰这就是郑老师的睿智之处――关注学情,顺势而导,导出了“子云宅”的问题。接下来的课便是顺风顺水,由“子云宅”引出押韵,押韵引出朗读,朗读引出写作意图,环环相扣,层层剖析,学生的思维已完全被郑老师掌控了,也深深被郑老师渊博的学识而折服。

这样的教学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更像是随着学生学习的情况而进行的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不搪塞,不僵硬。

三、 关于教学内容的达成

郑老师善于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当得知学生已经预习的很充分时,教师立即改变了教学重心,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只是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那么怎么知道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没掌握呢?此时,郑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就检测出了“子云宅”的问题,给这节课找了一个突破口,化解了老师重复讲解学生已学知识的尴尬局。教师化解了挑战顺势而导,开始了精彩的课堂,

课堂有高度,有深度。就在“子云宅”这个问题上深究一下,其他老师上课

时一般不会苦口婆心的绕一大弯子,要么直接告诉学生是为了押韵的需要,或者就不涉及这个问题,反正课文也没这个知识点。郑老师却不这样做,而是提示和指导学生朗读,激励学生自己感悟发现问题,挖出有利于教学的知识。这样不得不说老师的备课的认真。我们可以来看一张老师的幻灯片: “馨”属于“青部”,“下平”9 《广韵》

“琴”属于“侵部”,“下平”12 《广韵》

按照《广韵》中的要求:不在同一部的字是不能押韵的。

在引入“押韵”后,郑老师好像意犹未尽的样子,又引出了“要是“馨”算押韵,那么“琴”字应该算押韵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的问题。现在看来,这完全是郑老师给这个课堂布的一个大局,从教师准备的课件来看就会明白了。学生给老师挑战,老师给学生一大疑难,这样老师才能镇得住课堂,学生才会跟着老师的节奏继续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FriedriehAdolfwi]helmDisterwegl790一1866年)阐述了他对教学艺术的深刻见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多地习惯于蓬勃的生气”。③这种“激励、唤醒、鼓舞”艺术在这节课堂教学内容的达成中无疑能够得到很好的验证。

四、 关于教学的思考

1、 语文“教什么”

语文“教什么”,钱梦龙老师认为认为,教语文第一就是要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灵魂。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灵魂,也就教会学生读文章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篇《陋室铭》是较短的文言文,又是篇韵文,朗读肯定是十分重要的。郑老师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读的时候却不是从读入手,而是从押韵入手。这样学生就理解了如何押韵,怎样押韵,读起来就更有自己的感觉,更容易体悟文章内容。

语文的“教”要关注学情。老师面对的一群基础扎实、能说会道、高度自觉的学生时,重讲文言词汇和翻译之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课堂效果肯定是热闹非凡。只是这样的课堂会是无趣的,具有了表演性质,也没了本真,学生在课堂是得不到实惠,得不到成长。或许,老师也不一定能驾驭这样的课堂。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这样学生才可能学有所得,获得进步。

语文“教是为了不教”,要突破“教课文教知识” 的局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觉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本节课中,需要探讨的就是作者写陋室的意图。由于时间问题,郑老师没把这个问题深谈下去,可是在学生心中种了“问题”,从“铭” 的解释开始,教师就一直在引导学生对“陋室”的探讨,特别是选用刘禹锡《秋词》来加以印证,学生也明白了古人失意时的自勉和自我肯定的价值。

2、 备课“背什么”

课堂上教师的课堂呈现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行为。目前对语文信息的展示泛滥成灾,并且都只是停留在表层信息的咀嚼,语文课有两个极端:教师讲的内容学生都懂和教师讲的学生都不懂。这两种课堂,学生都不愿意听,不感兴趣。郑老师的课没有落入这两个极端,是因此教师明白了学生的需求,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发,关注学生的成长。 那么,教师的备课就着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备学生,备教材,预设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都有事可做,学有所得。

3、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感受课堂教学活跃的气氛同时,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课前教师应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预先设计,并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发掘有价值的问题,精当的点拨或讲解,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2] 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31一332,344.

[3]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 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78-287.

[4]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 83,59.

[5] 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6] 李字辉.关心教学组织形式的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9).

[7] 刘济良.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8] 周相玲.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7.

注解:

①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②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③ 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31一332,344.

中学班级管理案例研究

〔摘 要〕面对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压力大,教学管理难的情况下。本文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体会,分析其教育对象,收集生活中的教育教学案例20多篇,并从教育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升,形成理论,形成了一个个的教育故事,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关键词〕班级管理 教学案例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又是一年,回顾2011―2012学年度是忙碌的一年,紧张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有着许多故事的一年。

一、后进生转化

2012年03月06日

我听了魏书生的报告我感受最深的是: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的转化不能叫来一批评就完事,应该给孩子制定出可以够得着的计划,慢慢的是孩子有信心,一点点的进步。

二、赏识别人

2012年03月08日

今天一大早我带学生刚跑完操,接下来同学们回教室早读。我一到教室就发现孩子们闹哄哄,有吃的、有喝的、有交作业的,当然大部分已开始读书。但我总觉得不对劲,于是我到一班去看了一下,很静都在学习。然后我回到教室,我没有发火,而是很平和的在每个小组找了一个代表,让他们悄悄地到一班看一下,接下来我什么也没说,我就会办公室了,等过了2分钟后,我再去教室时孩子们很安静都在学习,我很高兴。

三、看到的并不是那样

2012年03月10日

今早上我读了一则小故事,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两个天使来到人间,第一天来到一个富人家里,富人很冷淡的接待了她们,而且晚间让她们住到了冰冷的地下室了。老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使法把洞补了。第二天来到一个穷人家里,穷人很热情的用仅剩的一点粥接待了她们,而且腾出自己的屋子让她们住。第三天一大早她们发现穷人夫妇抱头痛哭,他们的牛死了。小天使问老天使:“富人很冷淡的对我们,而且晚间让我们住到了冰冷的地下室,你都帮他补了墙洞。这家穷人对我们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帮他们。”老天使说:“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我补墙是因为我看到墙里全是金银财宝,我不想让他得到。我没有救他们的牛,是因为昨晚老天要索回穷人夫人的命,我让牛代替了”。

于是我想到了我们老师、孩子和家长之间,并不是个人看到的那样,需要相互多沟通,才能了解孩子。

四、压不住的火

2012年3月16日下午辅导课,我很耐心的、认真的讲课,因为我觉得该班孩子基础差。可中间有2个孩子不认真听,不知在说什么。我不停地暗示,多次用目光提示,可是始终没能起作用。终于我被激怒,我觉得课堂是神圣的,不认真,且做了暗示不停止,是对我的不尊重。我毫不客气的用书抽了几下,当中进行了批评。2012年3月17日早上,我再次上课,化学课我做实验,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吸热反应,我很有意的让每个学生感受的,在更有意识的让批评的两个孩子感受,消除孩子的心理感。我觉得孩子很容易接受,我们彼此的隔阂也近而消失,我心里也觉得轻松了好多。

五、众口难调

2012年3月24日晚,刚下班回家,接到了一个电话,该电话来自与我们班家长。正是这个电话让我一夜难眠。原因是这样的:2012年3月24日下午学校给我们开了上学期质量分析会,学生从一位老师那里看到了各科平均成绩,因为一科成绩比平行班差了4分,孩子回家告诉家长,家长从孩子那里得到了一些情况,于是就给我这个班主任打电话。说孩子这课听不懂,孩子上课都是自学,就谈了一些老师的问题。我安抚了家长,可此事却让我很为难,一直到晚上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到学校,分别了解了10多位同学的意见(有年级的第1名,有班上最后一名)。有认可的,有觉得不好的,真是众口难调,老师难当呀。最后,我拨通了家长的电话:

1、该老师是我们的把关老师,没有问题。

2、该老师知识面宽,采用发散是教学,是您的孩子上高中不适应。

3、请你放心,相信我们的老师。

六、不要太护自己的孩子

2012年4月11日。我吃过饭,提前到了教室,不巧的是我发现四个学生在教室打牌。我当时很生气,为了教育四个孩子,吓唬吓唬,我让四个学生收拾书包,将他们带到了德育处。在德育处老师的教育下,四个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答应回家后写出深刻检查,让家长签字。可谁知,四人离开学校后,商量不告诉家长。第二天一大早 ,四个人一起去了德育处,没有来教室。于是我一一打电话告知家长:孩子没到校。三个家长都很同情理,说回家批评教育。可以一家长很不讲理,他已经知道孩子在德育处,反过来问我,那我孩子如果昨天不回家怎么办?我一听就火了。我毫不客气的告诉他:

1、你已经知道了孩子在德育处,反过来问我,孩子如果不回家怎么办?想干什么?这是要挟老师。

2、你这是在护孩子,不找孩子的错。

3、我是不是以后每天的把你的孩子送回家,万一哪天他没回家怎么办?

4、你的孩子谁以后还敢管。

我觉得老师管你的孩子才是负责的,你不找自己还的错,太护孩子了,这样会害了孩子。请不要太维护自己的孩子。

七、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2012年12月16日,今天一天没课,本应该是“幸福”的一天,但并不是那样的,对我来说是阴暗一天,我比较狠心的一天。下午第一节课――物理,张老师检查作业,发现6个学生没写被赶了出来。本班学生一直很乖,作业都能按时完成,每次家长会我都以表扬为主,也很少发现学生什么缺点,对学生一直也很放心。本以为很小的一件事,但我的发现是吃惊的,几个学生从期中考完事,就没有认真写物理作业。

今天天气很冷(3度),我就把学生的练习册从第1页到80页逐页翻阅,发现一处就折一页,20页为低线,结果没有一个合格(都超过20页)。于是我狠心的将他们站在外面,要求叫家长,6个孩子都站在外面冻的发抖,我心里也不忍,那天晚上我也替他们担心了一晚,怕他们因为我而生病,还好第2天孩子们都来了才算放心。。目的是从小事教育他们,任何事都要认真,任何小事都不能原谅,要在学生中威严。当然最终我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我觉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总之,作好班级管理工作绝非一朝一日的事。但我认为:只要持之以恒从实际工作中的点滴出发,相信您的班级管理定能有起色!

115 评论

背信弃翊

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无正式的组织、无自觉的共同目标,但具有与工作相关的接触而产生的习惯、规范和情感等特点的集合体。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非正式组织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非正式组织成因研究综述

【摘 要】传统的组织被看成是一个设计严密的理性结构,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最初改变了人们对组织的看法。“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由梅奥提出,是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非正式组织的发现,围绕其形成原因的研究不断增多。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从人本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建议。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成因;建议

一、非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最早由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欧文·巴纳德提出,他认为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并指出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无正式的组织、无自觉的共同目标,但具有与工作相关的接触而产生的习惯、规范和情感等特点的集合体。

组织学家戴维斯将非正式组织描述为,非正式组织并不是由正式组织建立或需要的,而是由于人们互相联系自发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迄今为止,学界关于非正式组织的定义依旧难以统一,尽管如此,仍可以从分析非正式组织特征的角度出发,把握其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差别。可以讲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概括为“三无”、“四有”。即,无名称、无明确边界、无正式任命以及有情感、有目标、有兴趣或利益、有规则。

二、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首先,由于非正式组织也属于群体组织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利用群体形成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普适性的解释。关于群体的形成存在三种理论:①George.Homans的经典理论(1950)。该理论建立在活动、交往和感情之上,三个要素之间互相直接联系。共同进行的活动越多,交往的次数就会越多,相互间的感情会越强烈;交往越多,共同活动和感情也越多;相互间的感情越强烈,共同的交往和活动也会越多。②Theodore Newcomb的平衡理论(1961)。这个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基于他们对与双方共同相关的目标有着相似的态度。个体间因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态度而相互交往而形成群体,这样的群体一旦形成,群体内成员将努力在吸引与共同态度之间寻求平衡。③来自一个描述群体形成理论的社会心理学交换理论(John W.Thibaut & Harold H.Kelley,1959)。这个理论基于交往的回报——成本比较。为了相互吸引性能够产生,必须存在一个最低水平的正收益(大于成本)。

此外,以梅奥为代表的西方行为管理科学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非正式组织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其中,梅奥认为,非正式组织是因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和维护员工的共同利益而产生和存在的。L.R.赛尔斯则认为,非正式组织是源于利益和友谊而组合形成的。而费雷斯·鲁森斯指出,非正式组织是出于政治、友谊或共同兴趣的原因而形成的。出于政治原因,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可能是为了获得分享报酬或占有资源的权力。友谊群体可能是在工作中形成,并延伸到工作场所之外的领域,对于运动等方面的兴趣也可以促使员工形成非正式组织。

三、国内相关研究总结

相比西方的研究,我国在非正式组织成因方面的研究表现出起步晚,重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现实状况。但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东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针对非正式组织成因的本土化、差异化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我国学者的关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①组织成员的多层次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朱丽莎,2001)。该研究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析理论,认为组织成员的多层次需要是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内在原因。因为在正式组织中,人们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往往难以被满足,因而组织成员希望通过加入非正式组织满足心理和情感需要。

②正式组织自身的局限性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李爱国、彭长征,2002)。研究中指出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是源于正式组织的不完全性,而这种不完全性体现在权力安排、信息传递、社会交往、安全感和成就感等各方面。

③非正式组织自身的特点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黄朋权、樊卫风,2003)。该研究认为,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工作性质、社会地位、价值观、基本一致或相当。性格相似、业余爱好相同、社会环境相似等因素使得成员间相互理解并吸引,自发形成非正式组织。

④实证研究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徐碧琳、宋爱玲,2005)。该研究打破了以往国内关于非正式组织成因研究仅限于理论研究范畴的局面,以中国文化背景为依托提出相关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出于情感的需要、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以及相似的个体偏好而自发形成非正式组织。但在研究中也指出,人们加入非正式组织的需要并不十分显著。作者利用中国文化的两大特点对这一现象作出了解释。一是中国文化中思想表达的含蓄性,使得人们与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有所保留,并且对血亲和姻亲的信任排序优于好友。二是受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绝对服从和集体主义观念根深蒂固,个体偏好相对容易放弃。

⑤组织心理契约状况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曹鑫林、刘毅,2007)。该研究从组织心理契约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员工与正式组织心理契约的破坏导致其倾向于与非正式组织建立心理契约,并以此寻求帮助和心理认同。员工加入非正式组织的主要原因,是情感和社交、公平和安全的需要。

⑥非正式行为、社会交换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刘楼,2008年)。该研究在分析员工之间非正式行为交换特点、探讨非正式行为的社会交换理性本质的基础上,利用博弈分析得出:非正式组织是参与者之间进行成本收益选择而形成的一个纳什均衡。

除此之外,崔佳颖、刘中文、童学敏等学者也针对此问题给出了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四、研究述评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着较为普遍的规律,即非正式组织通常是以情感需要为依托,基于共同的价值观、相似的个体偏好、交换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等,在正式组织中自发形成的。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正式组织内部安全性与公平性的缺失等问题的存在将会加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基于对以上文献的分析,作者提出以下三点管理建议。

①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尊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此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将非正式组织视为阻碍正式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因素之一,利用控制小组成员数量等方法,企图消灭非正式组织。但随着非正式组织成因及其积极作用等相关研究的发展,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重心正在转移,经过一个从消灭到尊重,从治理到管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②从本组织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虽然对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已存在着多种解释,但由于各组织的具体情况不同,正确认识本组织内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才能真正了解员工需求,以合理方法引导、管理组织内的非正式组织。

③从员工发展的角度出发,创建有利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组织客观环境。虽然部分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建立在个体间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如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等。但组织的不完全性,导致部分员工被忽视、被边缘化,形成因消极因素叠加的非正式组织。相对而言,这种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对抗化。因此,创造有利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组织客观环境,是员工自身发展、组织内部和谐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朱丽莎.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1(04).

[2]李爱国,彭长征.社会大转型时期的非正式组织再造[J].经济管理,2002(06).

[3]黄朋权,樊卫风.浅谈非正式组织的特征及管理策略[J].企业经济,2003(08).

[4]徐碧琳,宋爱玲.非正式组织的实证研究[J].现代财经,2005(04).

[5]曹鑫林,刘毅.论心理契约与非正式组织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6]刘楼.非正式行为、社会交换与非正式组织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06)

[7]崔佳颖.浅议非正式组织[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02).

作者简介:吴迪(198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非正式组织论文

116 评论

相关问答

  • 刑事指导案例研究论文题目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论文选题哪个好,首先刑法涉及内容比较多。刑事诉讼法是诉讼程序的有关内容,具体可以结合你对两个部分的了解程度进行选写

    余味无穷aa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信息领域精细化管理案例研究论文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管理摘要:大量的信息数据被储存到计算机中,如何建立一个稳健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话题。本文概述了信息系统以及通常的信息系统结构,还有信息的载

    taojia19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案例

    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在 教育 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表现。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 教育叙事 案例,

    空山青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案例研究论文大纲

    问题一:论文的格式,论文案例怎么写呢?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

    流浪停吗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医药领域创新案例研究论文

    我所要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对一个医药批发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药品的来源和销售,每个医药企业都有固定的供应商和一定的营销手段,药品的供应

    Kinglijij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