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23

娜娜娜娜An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如何治理蝗虫的文献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致远……

已采纳

蝗虫的灾害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在我们国家的 历史上,解放以前曾经发生过940多次的蝗灾,平均每3年一次。最早在殷商时期的 甲骨文当中,就有蝗字,并且有关于蝗虫治理的记载。古代发生蝗虫以后,就采取人 工的方式进行扑打。

在宋代已经出现治蝗的书籍和治蝗的法规。蝗虫的发生是一个世 界性的问题,在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都发生过蝗虫的灾害,从1985年到2003年是 蝗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一个时期,在美国、非洲、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十几个 国家,都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蝗虫灾害。 蝗虫的灾害是毁灭性的。在古书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凶饥有三,曰水、曰 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有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 里间,草木竭尽,其害尤甚”。 全世界的蝗虫,大概有一万多种,成灾的有350种。我们国家有826种,成灾的 有50种。其中近年当中,有19种严重成灾。

在我国形成最大威胁的是亚洲飞蝗。 草原蝗虫爆发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全球气候的变化,干旱加剧;二是由 于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沙化、退化日趋严重;三是由于化学农药使用的不当,使草 原上天敌的种类、数量都急剧减少;四是邻国的蝗虫迁入到我们国家的境内进行危 害; 另外,就是我们防治的能力、手段、方法的局限。 蝗虫的治理有化学和生物、生态结合的方法。用化学的方法可以直接消灭高密度 蝗虫,挽回经济损失。生态治理有两条,一条是增加草原生态的生物多样性,改变生 态的小气候,来控制蝗虫。另外一点,就是通过食物链机制来控制蝗虫。通过生态治 理,使草原恢复原有的、风吹草低这样一个生态环境,达到治理蝗虫的目的。

219 评论

惊艳你的眼

防治蝗虫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这些防治要达到的目标都是消灭蝗虫,避免蝗虫对庄稼的为害。在防治蝗虫时我们强调要预防为主,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所谓的预防为主,就是要尽量在蝗虫大发生之前,或在蝗虫发生程度较低,蝗虫还没有给庄稼造成损失时,及时采取行动,将蝗虫杀死。否则,在蝗虫发生程度严重时采取行动,不但要使用更多的人力和金钱,而且也会给庄稼造成严重的损失。治理蝗灾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主要方法可以归结为三种:1、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很多种蝗虫都吃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等。因此在蝗虫发生地尽量多种植大豆、苜蓿、果树和其它林木,则可以防治蝗虫;2、减少蝗虫的生存地。有些蝗虫发生地地势较低,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地块改造成池塘,养鱼、养虾,这样可以使蝗虫的生存地大大减少,也会较好地防治蝗虫;3、减少蝗虫的产卵地。有些种类的蝗虫,如东亚飞蝗,它喜欢在干燥裸露的地块产卵,我们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增加植物的数量,使植物覆盖度达到70%以上,这样的地块就不适于蝗虫产卵了,也就可以减轻蝗虫的危害。第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三种:(1)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2)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3)牧鸡和牧鸭防治蝗虫。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 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类等。很多种青蛙或蛤蟆都可以吃蝗虫,如泽蛙、金线蛙、林蛙、黑斑蛙还有黑眶蛤蟆、中华大蛤蟆等;黑斑蛙每天可以捕食蝗蝻135只以上。泽蛙每天可以捕食122多头蝗蝻。蛤蟆每天可以捕食167头蝗蝻。在自然界鸟吃虫是普遍的常识。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鸟吃蝗虫记载,如在唐代就记载有数千万白鸟取食蝗虫,一晚上就将蝗虫吃尽,庄稼免于受害。我国记载吃蝗虫的鸟有18种,包括海鸥、伯劳、灰喜鹊、喜鹊、草鹭、椋鸟等。我曾经在天津大港水库东亚飞蝗发生基地,观察到有大批海鸥飞到发生程度高的地块捕食蝗虫的情形。蚂蚁、步甲、芫青、雏蜂虻、食虫虻等都是蝗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在蝗虫的发生地可以常见到它们捕食蝗虫的情况。而蝗虫的寄生蜂等又是蝗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在自然界中他们可以消灭很大一部分蝗虫,一般可以有效的控制蝗灾的爆发,除非由于某些原因,蝗虫的天敌没有能力控制下蝗虫则大爆发。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当地的蝗虫天敌,对于控制蝗虫有重要作用。种植可以招引天敌的植物,如中华雏蜂虻和芫青的幼虫捕食蝗虫的卵,成虫取食花蜜或花,因此可以在蝗虫发生地种植开花植物,为天敌成虫提供补充食物,提高天敌的数量,控制蝗虫;第三:农药防治:目前用于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有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和印楝素。蝗虫微孢子虫是蝗虫专性的、只有单个细胞的原生动物。蝗虫取食了有微孢子虫的食物后,就可以引起蝗虫得微孢子虫病。经过一段时间后,蝗虫因得病而行动迟缓、不能飞行,产卵量下降,直至死亡。蝗虫一旦得了微孢子虫病,它就成为了传染源,到处传播微孢子虫,而且得了病的蝗虫它产下的卵也带有微孢子虫。这种病可以通过食物污染、蝗虫相互咬食,在蝗虫群中传播,形成长期的流行病,就像是流感一样。因此一次防治后,该病可以在蝗群中流行多年。

165 评论

企业工作号

化学防治是蝗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在蝗虫大暴发时采取的主要应急方法,其灭蝗率高达90%以上。化学农药治蝗具有经济、简便、快速、高效、效果较稳定等特点,特别是应用飞机喷洒农药,速度快、效率高,对于大面积、高密度猖獗发生的蝗虫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年来,山东省植保总站研究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东亚飞蝗的蝗情侦查、预测预报和包括飞机喷药导航在内的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化学防治要注意轮换用药,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施用有机氯(DDT、六六六等)杀虫剂,有效地控制了蝗虫发生,同时也使蝗虫对其产生了抗(耐)药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后,防治蝗虫多用有机磷农药,这类药毒性强、残效期短、副作用大、污染环境、对人畜有害,还杀伤了大量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易使蝗虫产生抗(耐)药性,其后代难以防治。研制对害虫毒性强、效率高,而对人畜无害的新型环保型农药,是治蝗技术上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166 评论

zhangyekiki

因为在那个时期,人们将蝗灾视为上天的惩罚,如果捕杀蝗虫,会惹怒神灵,所以没有人敢捕杀蝗虫,其实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认为什么都是神来主宰。

158 评论

amandawei201

因为当时的百姓文化程度很低,一个村庄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没有文化的百姓受到封建观念认为蝗虫是神虫,所以不敢捕杀。

181 评论

小悟空harrywang

蝗虫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亚目、蝗总科。世界蝗虫种类有12000种以上,对农、林、草业可造成危害的约300多种;我国已知1000种以上,有害的约60多种[1],在广阔的农区、牧区及部分林区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蝗灾是我国农牧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也是世界性的严重虫灾。在“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指导下,综合采用生态治蝗、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蝗灾治理措施,我国的蝗虫测报、防治和飞蝗发生基地的改造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绩[2]。本文就我国蝗灾治理的主要措施加以综述和讨论,以期对治理蝗灾起到启示作用。1 生态治理生态治理针对东亚飞蝗的不同蝗区(滨湖蝗区、沿海蝗区、河泛蝗区、内涝蝗区、草原蝗区)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生态学控制技术,如农业结构调整、水位调控、天敌保护利用、合理放牧、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是长期控制蝗灾的有效途径[2]。1.1 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复种指数,避免和减少撂荒现象。因地制宜,合理规化农、林、渔等产业。在滩地种植芦苇、黄花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蝗虫重灾区种莲藕、养鱼等。充分利用蝗区自然条件,大面积种植大豆、牧草、西瓜、油菜等飞蝗厌食作物,并对农作物实行轮作、间作、套作,减少蝗虫食料,抑制蝗虫的发生[3]。1.2 水位调控低洼内涝及滨湖、河泛等类型蝗区的改造,首先应从兴修水利入手,旱、涝、蝗综合治理。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要注意排灌两方面的问题,要求大雨不成涝灾,无雨不怕旱。在治理主要河流的同时,要抓紧时机,兴建或恢复农田排灌设施,做好山、水、田、农、林、路的综合治理[4]。1.3 植树造林在蝗虫发生基地大搞植树造林,使其密集成荫,绿化堤岸、道路,改变蝗区的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这样既绿化了环境,又减少了蝗虫发生数量[5];同时,植树造林还有利于鸟类的栖息,提高蝗虫天敌存量和控制蝗虫种群。1.4 提高蝗区植物多样性和覆盖度蝗区植物的多样性会延长蝗虫寻找食物的时间,植物的高覆盖度可减少蝗虫产卵的场所,这些措施都会有效地减少蝗虫的发生。同时,提高植被覆盖度和植物多样性还能提高一些蝗虫天敌的数量。1.5 加强牧区管理和草原建设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增加草原生态的生物多样性,改变蝗虫发生的适宜环境,改变生态小气候,从而控制草原蝗虫。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控制蝗灾的新途径,包括微生物农药(如绿僵菌、微孢子虫、痘病毒)、植物源农药(如天然除虫菊酯)、昆虫信息素(如蝗虫聚集素)等[6]。2.1 蝗虫致病微生物及其利用2.1.1 蝗虫微孢子虫 国内研究较早且较成功的蝗虫致病微生物是蝗虫微孢子虫。蝗虫微孢子虫具有较广的寄主范围,已知蝗总科90多种蝗虫均易感染。运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草原蝗虫的成本可比化学杀虫剂降低1/3~1/2,且操作简便(喷雾、撒饵均可),在草原蝗虫种群中可长期流行和传播[7]。此外,蝗虫微孢子虫还可与卡死克等特异性杀虫剂协调应用或混配使用,实现了速效与长效、化防与生防协调治蝗的目的[8]。2.1.2 蝗虫致病真菌 在所有的病原微生物中真菌可能在蝗虫种群自然调控中起主要作用,真菌在经过引进后可广泛流行从而大量杀死害虫种群[9]。常用的蝗虫病原真菌包括丝孢类的白僵菌、黄绿绿僵菌、小团孢属以及结合菌类的蝗噬虫霉等[10],在这些致病真菌中,使用半知菌类孢子作为真菌杀虫剂具有快捷、有效的前景。2.1.3 蝗虫痘病毒 蝗虫痘病毒于1966年在国外首次从黑血蝗体内分离得到,1981年黄传贤等在国内新疆西伯利亚蝗体内首次发现蝗虫痘病毒,并命名为西伯利亚蝗痘病毒。此后国内又相继发现亚洲小车蝗痘病毒、意大利蝗痘病毒等5种蝗虫痘病毒[11]。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蝗虫痘病毒制剂也是控制蝗虫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2.1.4 蝗虫致病细菌 用苏云金杆菌亚种感染青海、四川草地的优势种蝗虫的试验结果表明Bt7可用于草地蝗虫的防治[12]。此外,自黄脊竹蝗体内分离得到的一种类产碱假单孢菌[13]以及在棉蝗体内发现的蜡状芽孢杆菌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1.5 蝗虫致病线虫 寄生蝗虫的线虫主要属于铁线虫科和雨线虫科[14]。另外,索科索属线虫寄生蝗虫可使蝗虫表现出行动迟钝、腹部异常膨大、食量减少或不取食等病症。由于受索线虫的侵染,北美洲东部蝗虫的种群一直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下[15]。2.2 蝗虫天敌动物及其利用对蝗虫有抑制作用的天敌大约有8大类70余种,包括菌类、线虫、螨类、昆虫类、蜘蛛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16]。 其中昆虫类、菌类、鸟类等已被作为生物防治手段加以研究利用。2.2.1 天敌昆虫 蝗虫的天敌昆虫在减少静态蝗虫群集和群集种群的增长速度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蜂虻科、丽蝇科、皮金龟科、食虫虻科、步甲科、拟步甲科、麻蝇科和缘腹细蜂科等天敌昆虫在治蝗中具有较大的潜力[17]。2.2.2 鸟类 许多鸟类如粉红椋鸟(俗称“铁甲兵”)、灰椋鸟、喜鹊、灰喜鹊、百灵鸟、乌鸦、池鹭、小白鹭等都是捕食蝗虫的能手。用鸟类灭蝗虽然不如化学治蝗效率高,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且能有益于蝗灾的可持续治理。2.2.3 禽类 蝗虫富含蛋白质,是鸡、鸭等家禽及其它一些动物的好饲料。近年来,一些地方采用牧鸡灭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2.4 寄生螨 红蝗螨、三角真绒螨、拟蛛赤螨、格氏灰足跗线螨等均可寄生在蝗蝻和成虫体表。除此之外,格氏灰足跗线螨非常喜食蝗卵,还有一些红螨类的其它种类寄生在不同蝗虫的卵囊内[14]。2.2.5 其它天敌动物 除以上这些外,蛙、蛇、蜥蜴、蚂蚁、蜘蛛等都是可以很好保护利用的蝗虫天敌。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蝗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在蝗虫大暴发时采取的主要应急方法,其灭蝗率高达90%以上。化学农药治蝗具有经济、简便、快速、高效、效果较稳定等特点,特别是应用飞机喷洒农药,速度快、效率高,对于大面积、高密度猖獗发生的蝗虫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年来,山东省植保总站研究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东亚飞蝗的蝗情侦查、预测预报和包括飞机喷药导航在内的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化学防治要注意轮换用药,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施用有机氯(DDT、六六六等)杀虫剂,有效地控制了蝗虫发生,同时也使蝗虫对其产生了抗(耐)药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后,防治蝗虫多用有机磷农药,这类药毒性强、残效期短、副作用大、污染环境、对人畜有害,还杀伤了大量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易使蝗虫产生抗(耐)药性,其后代难以防治。研制对害虫毒性强、效率高,而对人畜无害的新型环保型农药,是治蝗技术上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4 机械防治在蝗虫无害化治理技术中,以风动吸捕的方法创造了草原蝗虫吸捕机,它依靠拖拉机背负的风机机构产生负压气流,再利用蝗虫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蝗虫遇到干扰后即迅速跳跃、飞翔的特性,再加上利用声、像等技术,在行走中实现对草地蝗虫的吸捕,获得作业效率为 20~ 25 hm2/h、捕蝗率大于 80%、收捕纯度大于 95%的技术指标,还可以将收集的蝗虫进一步加工,制成风味食品、入药或加工成动物饲料。该机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接近,但防治成本仅为化学防治的一半,且对其它有益昆虫杀伤力小,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8]。5 农业防治在蝗虫产卵后对土地进行深耕翻土,既可将蝗卵深埋于地下,使其无法孵化出土,也可进行浅耕翻土,将产于地表的蝗卵翻出,因暴露而不能孵化或被其它天敌捕食。在古代,我国还采用对种子进行特殊处理、适时播种等方式驱避蝗虫[19]。荒滩收草割柴外运也可同时将天敌带出,对天敌的存量影响很大,因此,可实行9月上旬一次集中收草,并集中在上午10时至下午15时天敌活动旺盛时间内突击外运。此外,雨季洼地积水对蜘蛛、蚂蚁等蝗虫天敌损失也很大,应注意及时排水。6 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最直接的治蝗方法,在古代多采用,现在已很少采用。6.1 打封存锁 蝗虫为迁移性害虫,可在农田边打封存锁进行统一联防[16]。6.2 人工捕杀 虫口密度不大时,可组织人工撒网捕杀,变害为宝,饲喂禽类或制成动物性饲料[16]。6.3 掘沟法 在大道上挖沟垒坎儿,驱赶蝗虫到沟内杀死,主要用于治理蝗蝻[16]。6.4 篝火诱杀 利用蝗虫的趋光性来诱其投火,在无月光的夜晚采用效果更好[19]。6.5 掘除蝗卵 根据蝗虫的生物学习性,找到蝗虫产卵之处,“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烧之”[19]。6.6 色、声驱蝗 色彩驱蝗,即借用衣物、旗帜的鲜艳色彩(甚至动感)来驱蝗;声响驱蝗,主要利用铜器、火器发出的强烈声波来恐吓飞蝗[19]。7 现代生物技术在蝗虫治理中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也为蝗虫治理开辟了新的道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7.1 遗传防治随着现代遗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了将遗传不育技术应用于防蝗治蝗的研究工作。利用先进的遗传信息技术改变雄性蝗虫的遗传基因,然后将其放回到蝗灾发生区,与雌性蝗虫交配,产生不育的后代,达到治理蝗虫的目的[20]。7.2 性信息素防治生物科学工作者通过对蝗虫的生物学、生理学、信息传递等特性的研究,已经基本掌握了蝗虫信息传递媒介物质的化学特性及分子结构,现在已能人工合成蝗虫性信息素,通过人工合成的蝗虫性信息素吸引异性蝗虫,然后再结合机械或农药集中进行捕杀,以达到经济、快速、高效的目的。这一技术正处于不断地完善之中[20]。8 治理蝗灾的展望治蝗工作任重而道远,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治蝗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完善,作者认为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8.1 树立科学的治蝗观念和策略随着治蝗工作的深入,很多蝗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影响蝗灾的很多因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蝗灾形势,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的原则,重新思考我们的治蝗策略。8.2 大力提升治蝗技术蝗灾的综合治理并不是将几种防治措施简单叠加,而是要利用蝗虫不同种类、各个生长期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的方法,将各种防治措施交替、交叉、混合使用,将化学防治与生态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并逐渐加大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的比例。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防蝗治蝗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治蝗技术含量,把蝗虫的综合治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8.3 不断完善蝗虫监测技术科学、及时、到位的监测是治理蝗灾的基础。在测报方法上,应积极发展和改善监测预警技术水平,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集成引入到防治决策的整体系统中,使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深入开展遥感图像特征与蝗虫生境特征关系的分析;(2)加强GIS技术在蝗虫及其灾害监测中应用的研究;(3)开展蝗灾图像处理技术研究。8.4 开展经济治蝗,将蝗虫治理和利用相结合蝗虫在造成危害的同时,其自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食用、药用、饲用等价值。所谓经济治蝗工程就是把治蝗作为一项商品经济活动,使参与治蝗者获得经济效益,将治理蝗灾与蝗虫资源开发相结合,必将取得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时,以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民众行动,合理利用这些生物资源,在节省国家治蝗资金,获得较好治理效果的同时,还维护了蝗区的生态平衡,而且蝗区人民得到了经济实惠,企业也受益,从而使蝗虫的治理工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

303 评论

qianshuijun

办法1:人工扑打法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办法2:壕堑掩埋法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唐朝时就普及了:篝火诱杀法。办法3:篝火诱杀法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办法4:据虫除卵法也同样是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也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垦荒除蝗法。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但话说回来,上面这几个办法,虽说各个靠谱,可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这些办法也只能做到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叫这个可怕灾害,看似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某些“吃货拯救蝗灾”的调侃,更可以说是对病虫害灾难的严重无知。可是,就是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坚强的中国人,依然世代更新着治蝗灭蝗的经验,勇敢面对着每一次灾难。这样的智慧与勇敢,恰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20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边坡治理的毕业论文

    边坡工程课程论文 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边坡工程课程论文,以供参考! 摘要: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土木工程作为影响建筑业经

    加油嘴馋的我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政治理论的论文题目

    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呢。

    诗涵百草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水污染治理的论文题目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污染的覆盖面也随之不断扩大,这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水污染控制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水污染及其控制方

    中国作家林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如何写毕业论文的论文

    学术堂分四步总结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第一步:定课题这一步可以上百度就本专业去查找一些论文题目,一般每个专业都有论文题目库,找到这个论文课题库,里面的题目都是一

    莫奈小兔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生态治理的论文知网

    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论文 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论文,很多大学生都避免不了要写论文,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大学生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下面是大学生保

    浮生若梦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