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8

我的臭熊熊
首页 > 学术期刊 > 研究生量子力学方向论文初步设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南瓜小咪咪

已采纳

摘 要:关于刚体平面平行运动的解题方法可以从多方面去考虑,从而求得所需求的物理量。关键词:无滑滚动、质量、半径、粗糙斜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一质量为m,半径为R的均匀圆柱体,沿倾角为α的粗糙斜面自静止无滑滚(如图),求质心,加速度ac法一:用平面平行运动动力学方程考虑斜面方向的运动,用f代表静摩擦力,据质心运动定理,有mgsinα-f=mac 对于质心重力的力矩等于0,只有摩擦力的力矩,从而fR=Icβ=1/2Mr2刚体上的P点同时参与两种运动:随圆柱体以质心速度vc 平动,和以线速度Rω绕质心转动。无滑动意味着圆柱体与斜面的接触点P的瞬时速度为0,由此得Vc=Rω上式两边分别为对时间求导得d/dt·Vc=Rd/dtω所以有aC=Rβ③由①②③推出法二:如图,通过该圆柱体对定点A的角动量定理,因为静摩擦力f对定点A的力矩为零,所以有LA=3/2mVcR=3/2R2ω只有重力沿斜面的分力的力矩,设为τAτA=msinα*R据角动量定理有dLA/dt=τA即(3/2)mR2β=(3/2)mRac=mgsinα*R 所以有ac=(2/3)gsinα法三:用动能定理解题设圆柱体沿斜面滚过的距离为s时的速度为vc 由于是无滑滚动,既是纯滚动Vc=Rω 所以有ω=Vc/R圆柱体的滚动后获得的总动能为T则T=Tc+Trc=(1/2)mVc2+(1/2)Icω2=(1/2)mVc2+(1/4)m(Rω)2=(3/4)mVc又由于初动能为0据动能定理有T-0=mgsinα*s (3/4)mVc2=mgs*sin α上式两边分别为时间t求导,得3mVc2/4dt=mgsinα*ds/dt所以有(3/2)ac=gsinα 所以 ac=(2/3)gsinα通过对上题的解答,我们运用到了力学中的刚体力学,角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所以要想学好力学就得善于发散思维!参考文献:①赵凯华、罗茵 新概念物理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03.7②卢新平 简明普通物理学 2006.8.30

336 评论

武汉碧海蓝天

第1节   旧 量子理论 一、两朵乌云 我们的故事要从近代物理学的诞生那一刻说起。 自伽利略发明望远镜打开宇宙的大门开始,我们的物理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直到牛顿出现以后我们的物理学逐渐走向了成熟与完善。 牛顿对物理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发现并完善了各种物理理论,对当今物理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其逐渐形成了由 热力学、能量守恒定律、统计物理学组成的近代经典物理学体系,从此,人们便生活在经典物理的世界之中。 回想当初,人们构建起来的经典物理图景是如此的优美、多么令人陶醉,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至于当时人们都相信,经典物理体系几乎可以解释一切物理现象,这个世界所有的基本定律都已经被发现了,物理学已经走到了自己的极限和尽头,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进展了。 然而,到十九世纪末,各种各样新的物理理论,在和煦温暖的经典物理世界里早已暗流涌动,严重冲击着经典物理学那辉煌的大厦,最出名的要数在物理学上空笼罩着的“两朵乌云”。 时间流逝到了1900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岁月。 那一年,中国正是清朝政府统治时期。在中国境内,八国联军正在和义和团展开激烈的战争。在西方 , 正经历了工业革命以后的大发展时期。 1900年4月,伦敦上空依旧雾气弥漫,正在浓雾中举行的英国皇家研究所报告会上,开尔文勋爵发表了一篇演讲。 70多岁的开尔文在演讲中带着浓厚的爱尔兰口音沉重而大声说道: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趋近完美,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进行边边角角的修补即可,只需要将常数小数点后的精度提高几位而已,剩下的只不过是再做一些查缺补漏的工作。当然,敏锐的勋爵并没有把话说绝。在最后,勋爵停顿了一下,又低沉的说道:当然,在晴朗的天空上还漂浮着令人不安“两朵乌云”,这“两朵乌云”使我们的物理学显得黯然失色了。 开尔文勋爵或许不会想到,在这雾霭沉沉季节的一篇演讲稿从此会名垂青史,“两朵乌云”从此在物理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正是这“两朵乌云”,最后酿成了一场席卷物理界的风暴。 开尔文能够发现两朵乌云,并为之忧心忡忡,足以证明他富有远见。 “两朵乌云”,一朵是迈克尔逊-迈雷实验,一朵是黑体辐射。前者,为了验证传说中“以太”的存在,迈克尔逊设计了一套相当精彩的实验仪器——迈克耳逊干涉仪。然而,实验的结果坚定的否决了以太的存在。这种结果,让经典物理学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物理界顿时陷入迷茫之中,光究竟是依靠什么传播的,为何光速恒定为30万公里每秒。 最终,“这朵乌云”让科学家放弃了以太理论重新去审视光的本质,引出了相对论。 再说后一朵乌云, 指的是黑体辐射实验和理论的不一致。在开尔文发表演讲的时候,这个不一致的问题,还没有任何解决的线索,“这朵乌云”最后结局是把量子力学送上了世界科学的舞台,开始发挥它那强大的威力。 很早时候,人们就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热和辐射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比如说一块金属放在火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它会变得暗红起来,随着温度再升高,它会变得橙黄,到了极高温时,如果他没有汽化,将可以看到蓝白色。也就是说物体的热辐射所发出的光和温度有着一定比例关系,问题是物体发出的光和它的温度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为了找到这个关系,许多物理学家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物变成为理学家们在理论上假设了一种理想物体——黑体,来作为热辐射研究的标准物体。黑体是一种能够全部吸收外来辐射而毫无任何反射,这是一种吸收率100%的纯黑色物体。 直到19世纪末,研究这方面理论的科学家,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那么光到底是一种粒子还是一种波?不解决这个难题,物理学没法继续发展,而开尔文在台上描述“第二朵乌云”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这个问题最后将带来一个怎样的结果。但是,在1900年新世纪来临的那一刻,也带来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纪元,量子力学的一个主角——德国人马克斯普朗克将拉开物理学崭新的一幕。 二、能量子理论 普朗克,德国人,生于1858年。最开始,普朗克的研究兴趣本来集中在经典热力学领域,但是在1896年年,他对黑体辐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研究中,普朗克在其他科学家失败的基础上,决定抛却心中一切传统理论,找到一条独辟蹊径的理论来研究黑体辐射。最终他发现,要使黑体辐射公式成立,就必须做一个假定,假定光在发射或吸收能量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这样子才能导出黑体辐射公式。 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因为它和当时一切物理学观念都截然相反,如果是真的,那就等于颠覆了物理学的基石,让整个物理学得去重新建造。 比如说:水被加热到沸腾是100摄氏度,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水温在某个时间会达到50摄氏度,达到60摄氏度,达到70摄氏度达到99摄氏度,总之水温一定会通过100摄氏度之前所有的数值,它会在某个时刻,精确的等于那个值,一直连续不断慢慢的上升到100摄氏度为止。 人们从未怀疑过这种连续性、平滑性的角色,因为它是微积分的根本基础,是牛顿、麦克斯韦的物理体系基础,而现在普朗克却站出来说,水温有可能不经过100度之前的某个数值,而直接跨过去直奔100度,这怎么可能呢?这真是一种太奇怪的说法。 普朗克的理论说明光也有一个最小的单位,这些最小单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光,就好比我们上楼梯,每次都至少要跨上一个台阶,绝不可能跨上1/2,3/4个台阶,在这里每个台阶就是一个最小的单位。而光也是这样子,按照最小单位一份一份的发出,这两个最小单位之间,是我们无法认识的禁区,换言之,光是不可能无限细分下去的,有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光就是这些能量单位组合的表现。 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可以从普朗克的公式里推算出最小单位的精确数字,它约等于6.63×10的-34焦耳每秒,这个单位非常小,小到是天文数字一样,身后就有30多个零,但是这么小的一个数字,目前已成为科学中最重要的常数,被命名为普朗克常数。    普朗克 在研究中还 发现,如作如下假定 , 则可从理论上导出其黑体辐射公式:对于一定频率ν的辐射,物体只能以hν为能量单位吸收或发射它,h称之为普朗克常数。换言之,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只能以量子的方式进行,每个量子的能量为E=hν,称为作用量子。 从经典力学来看,能量 是 不连续的 、单个离散的 概念是绝对不允许的。普朗克假设单独量子谐振子吸收和放射的辐射能是 一份一份 的,这一观点严重地冲击了经典物理学 ,受到当时广大物理学家的强烈反对。 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告诉人们,能量子的振动不只发生在光这种物质上,还可以发生在其它任何物质上,任何物质都是连续而又离散的,这颠覆了传统的经典力学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是正确的,假设也是有根据的,并渐渐为人们所接受。普兰克量对能量子理论改变了人们的思维, 改变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观念,颠覆了以前所有的物理理论现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请记住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这一天在德国物理学会上宣读了他名垂青史的《黑体光谱中的能量分布》论文。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量子力学的诞辰,并成立了普朗克学会来纪念他这一项卓越的成就,目前德国普朗克学会是国际上规模最大威望最高成就最大的由政府资助的自治科学组织。 普朗克提出 的 量子概念 ,对近代科学界来说是了不起的发现,从此一个无形的幽灵开始在人们的心中游荡,这不亚于当年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量子理论开拓了一门全新的学科领域,后世的任何科学发展基本上都涉及到量子相关理论,这也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 尽管普朗克提出能量子理论以后,大多数科学家都对他的能量子理论并不在意,因为他的理论与经典力学格格不如,甚至大多数科学家还反对他的结果,认为他的理论只是一个假设,没有任何实验依据,就连普朗克本人也觉得自己的理论有问题。这样子,能量子理论整整被凉了15年,也没有对物理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直到1915年波尔取得成功以后,能量子理论才登上科学的发展舞台 。这也难怪,当时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人都没有对量子的相关概念抱有充分的认知,以至于产生了这样的结果,这也是在必然之中。 而今,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已将量子力学视为理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论。量子理论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经典物理学理论,促进物理学发展到更深入的微观世界,从此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开端。 直到现在,物理学家关于量子相关理论还在不断的补充与完善,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量子的相关理论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一些未解之谜还在不断的得到实证,由此也衍生出一些分支理论,如弦理论等。 普朗克发现量子论以后曾告诫人们,量子力学威力巨大,我们一定要谨慎使用,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不要使用。足以可见,100多年前普朗克的战略性眼光。今天我们是乎忘记了普朗克的告诫,并在大规模、大范围的使用量子理论。 三、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 当普朗克提出能量子理论以后,物理学界对普朗克发现的能量子理论反应极为冷淡,甚至很多科学家都反对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在之后5年之中,没有人对普朗克的能量子加以理会,这样子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被搁置了5年。     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才对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作了进一步推广。 爱因斯坦认为, 不仅黑体和辐射场的能量交换是量子化的,而且辐射场本身就是由不连续的一份一份的光量子组成,每一个光量子的能量与辐射场频率之间满足ε=hν,即它的能量只与光量子的频率有关,而与强度(振幅)无关。 假定一束光射向金属表面,实质上就是把具有能量ε=hν的光子流投射在了金属上。如果照射光的频率过低,即光子流中每个光子能量较小,当他照射到金属表面时,电子吸收了这一光子,它所增加的ε=hν的能量仍然小于电子脱离金属表面所需要的逸出功,电子就不能脱离开金属表面,因而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如果照射光的频率高到能使电子吸收后其能量足以克服逸出功而脱离金属表面,就会产生光电效应。 这样,爱因斯坦把能量子理论引入到自己的实验中,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他假定光在空间中传播正是像粒子那样运动,这种粒子后来被称为光量子或者光子。 当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以后,同样受到广大物理学家的强烈反对。   甚至就连当时提出能量子概念的 普朗克也认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走的太远” ,偏离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就这样光量子的学说也被人们否定了。   四、玻尔模型   直到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把当时人们持极大怀疑的普朗克、爱因斯坦的量子 论及 当时无人承认的卢瑟福模型,与表面上毫不相干的、当时属于化学范畴的光谱实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这样量子论才被大众所接受。   1910年卢瑟福在实验室里发现原子核是带正电的,而电子周围绕在原子核周围运转,但是这个发现却在理论上极其不可能,因为带负电的电子会一点一点的失去能量,失去能量的电子最终坠毁在原子核上,整个过程发生得非常迅速,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到,只有创造一种新理论才能解释这种现象,但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物理学家都以失败而告终。 卢瑟福的学生波尔没有因为卢瑟福遇到的困难而放弃研究,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觉意识到原子在这样的层面上经典理论将不再成立,只有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才会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于是他带着量子化的观念去研究电子的运动。 玻尔在研究中发现 ,电子在定态轨道上, 运动过程也是不连续和任意的,其轨道也是量子化的,可以被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单元,最小单元之间则是电子不可能出现的禁区,电子只能在不同位置之间按照一定的量子单位切换,让你看到他随时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他就像一个高超的魔术师一样,会在舞台上神奇的变换位置,却让你看不到每一步是怎么走的,或者说他是一闪一闪的出现不同的位置。 玻尔还认为,原子核具有一定的能级,当原子吸收能量,原子就跃迁更高能级或激发态,当原子放出能量,原子就跃迁至更低能级或基态,原子能级是否发生跃迁,关键在两能级之间的差值。根据这种理论,与实验符合得相当好。可玻尔理论也具有局限性,对于较大原子,计算结果误差就很大,玻尔还是保留了宏观世界中轨道的概念,其实电子在空间出现的坐标具有不确定性,电子聚集的多,就说明电子在这里出现的概率较大,反之,概率较小。 这是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概念,这个模型是充分吸收并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设,这之前的量子理论统称为旧量子论。 波尔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自己的理论, 这一理论对后世量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量子物理发展史上添下了浓重的一笔。 波尔原子模型是 旧量子论 形成的标志 。旧量子论虽然解释了一些现象,但 无 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都有严重的缺陷与不足。 他的理论同样遭到广大物理学家的普遍反对,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物理学家也觉得他这一理论太玄乎了。大多数物理学家并没有承认波尔的理论,尽管如此,波尔的理论仍然对物理学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量子物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文献。

125 评论

小鸡炖蘑菇mimi

力学论文世界上有确定的东西吗?正如大家所知,1927年3月,海森堡在《量子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知觉内容》论文中,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另一种测不准关系,海森堡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时,会遇到测量仪器是宏观的,而研究对象是微观的矛盾,在微观世界里,对于质量极小的粒子来说,宏观仪器对微观粒子的干扰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无法控制点额,测量的结果也就同粒子的原来状态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微观系统中,不能使用实验手段同时准确的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由数学推导,海森堡给出了一个测不准关系式: 。对于微观粒子一些成对的物理量,在这里指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愈确定,则另一个就愈不确定。所谓测不准关系,主要是普朗克常量h使量子结果与经典结果有所不同。如果h为零,则对测量没有任何根本的限制,这是经典的观点;如果h很小,在宏观情况下,仍然能以很大的精确性同时测定动量与位置或能量与时间的关系,但是在微观的场合就不能同时测定。实验表明,决定微观系统的未来行为,只能是观察结果所出现的概率,测不准关系已经被认为是微观粒子的客观特性。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关系后,立即在哥本哈根学派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泡利欢呼“现在是量子力学的黎明”,玻尔试图从哲学上进行概括。1927年9月,玻尔在与意大利科摩召开的国际物理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用以解释量子现象基本特征的波粒二象性,它认为量子现象的空间和时间坐标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不能同时在同一个实验中表现出来,而只能在互相排斥的实验条件下出来不能统一与统一图景中,只能用波和粒子这些互相排斥的经典概念来反映。波和粒子这两个概念虽然是互相排斥的,但两者在描写量子现象是却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玻尔认为他们二者是互相补充的,量子力学就是量子现象的终极理论。“互补原理”实质上是一种哲学原理,称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30年代后成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波恩称此为“现代科学哲学的顶峰。”1927年10月在布鲁塞尔第五届索尔卡物理学会议上,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为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同时也受到爱因斯坦等一些人的强烈反对。爱因斯坦为此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理想实验,企图超越不确定关系的限制来揭露量子力学理论的逻辑矛盾。玻尔和海森堡等人则把量子理论同相对论作比较,有利地驳斥了爱因斯坦。1930年10月第六届索尔卡物理学会议上,爱因斯坦又绞尽脑汁提出了一个“光子箱”的理想实验,向量子力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光子箱的结构很简单,一个匣子挂在弹簧称上,一个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控制匣子内光子的射出。每次射出光子的时间由快门控制,弹簧称上可以读出整个盒子因光子出射而减少的质量,根据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 得出光子的能量,这样原则上时间和能量不存在不能同时确定的问题。 据说玻尔看到这个装置登时口吐白沫,经过紧急抢救时的输氧加上彻夜的苦思之后,玻尔终于搬来了救星,呵呵,那竟然是爱因斯坦本人的广义相对论。发射出光子后,光子箱的质量减少纵然可以精确测出,然而弹簧秤收缩,引力势能减小,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箱子中的时钟会走慢,归根到底时间又是不确定了。 这次轮到爱因斯坦吐血三天了,他费尽心思找来的实验居然成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的绝妙证明,还被玻尔等人堂而皇之的载入他们的论文之中。 既然在微观状态下,存在测不准关系,那么在宏观状态下,还存在测不准关系吗?这个我们应该能得出结论:当然存在测不准关系。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一旦到了处理实验数据就要同时算出相应的不确定度。这是为什么呢?测量结果都具有误差,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的过程之中。任何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方法、测量者的观察力都不可能做到绝对严密,这就使测量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有误差产生。因此,分析测量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尽可能可消除其影响,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就是物理实验和许多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我们只能尽力减小误差,却不能消除它。从上面可以看得出,世界上是不存在测得准的东西的,正所谓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事物是相互影响的,既存在相对性,又存在绝对性。事物的测不准关系,就因为它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物重多少,高多少,等等看似绝对的数据其实是相对的。在某一个时段里,物体趋向于某个值的概率最大,因而我们就把这个值称作在这个时段里的相对准确值,它本是使不可能测准的。事物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因而又由于相互作用是具体的,因而是有限的,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而本体则是抽象的,因而是无限的,并不具有任何确定的认识意义。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确定的东西。参考文献:张三慧,《大学物理学<量子物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34页35页李士本,张力学,王晓峰《自然科学简明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68页.72页黄理稳,李学荣《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136页全林,《科技史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213页,214页周建,《没有极限的科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102页吴平,《大学物理实验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4页

176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

    设想就是要了解写些什么东西,包括题目、内容概述、课题求解和推导过程、实验数据、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心德体会等部分构造。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

    不懂爱为何物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初步方案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爱生活的哒哒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量子力学与物质波研究论文

    1、马克斯·普朗克 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量子化”的概念。像这样以某种最小单位作跳跃式增减的,就称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 2、阿尔

    迪夫米米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研究的初步设想

    论文研究设想就是你构思的论文框架。一般用提纲表现。一般都是按照以下格式写:一、序论1.提出所选课题的中心论题:2.说明选择该课题的写作意图二、本论(一) ,介绍

    爱饭饭大吃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初中化学论文最新研究方向

    初中化学论文-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学校的教育活动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必革的重要课题。初中化学是九年义务

    小铃铛MISS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