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8

thomas0488
首页 > 学术期刊 > 幼儿性教育现状以及对策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橙橙小狐狸

已采纳

性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3到6岁),孩子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对事物的各种观念开始逐渐形成,其中包括性观念、性态度、性道德标准等。”近年来,有关幼儿遭受性侵害的事件越来越多,媒体公开报道的儿童性侵案件数目又明显增加,保护儿童的性安全已经迫在眉睫,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性教育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认为,性教育越早越好,最好从出生开始。关键词:幼儿性教育;自我保护;性知识;越早越好一、发现的问题我们班有个女孩子的生殖器官被班上一个男孩子摸红了,但是她并没有当场就告诉老师,也没有回去告诉家长,而是她外婆当天晚上帮她洗澡的时候发现的,她说很痛,在外婆的追问下她才说出了事情的经过。第二天家长过来告诉我们,我们才知道发生了这种事,当时我就问她,当时你为什么没有说呢?她只是红着脸,什么也没有说。在她受到侵害的时候她只是感觉不对,但是具体哪不对也说不上来也不知道及时逃避,受到侵犯后,也不跟家长说。而摸她的男孩子也并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他觉得这和摸她的手和鼻子耳朵是一样的,没有人告诉他不能动小朋友的生殖器官。在平时,有的小朋友喜欢摸着自己的生殖器官,午睡时也发现个别孩子会躲在被子里盘起两腿用力而脸涨得通红,男孩子喜欢摸自己的生殖器官。这样的现象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并不陌生。针对这些问题,我和同事探讨的同时,还请教了儿童心理医生,得知如果看到孩子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大人往往会感到不安,其实这不同于成人的性欲。但对孩子来说,这只是他们探索自己身体器官的正常行为。因此,看待幼儿的性活动,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过分夸大,要立足于教育,帮助儿童顺利发育成长。二、幼儿园性教育的价值1.家庭中的不足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实施幼儿性教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在家庭中教育,家庭自然、轻松的环境得天独厚,可以说,家长在幼儿性教育的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长期以来,家长对幼儿性教育观念上的落后以及自身教育能力的不足,影响了幼儿性教育的施行。2.社会的重视幼儿园的性教育,对于社会各界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上的大改革,以往的避而不谈并不表示问题不存在,性不仅关系着千家万户,也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园性教育传授给幼儿的是一种正确的态度,正确面对性好奇和性疑惑,树立正确的观念,以免走上歧途或受到伤害。3.发挥幼儿园的优势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孩子们在这里生活学习,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幼儿正面的性知识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幼儿园拥有其他教育途径无法替代的优势,可以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比如,挂图、模型、投影、多媒体等手段来施教。幼儿园拥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老师,他们教育经验丰富,能促进性教育的有效实施。孩子们在轻松、友好的环境中,更容易交流和接受信息。三、幼儿园性教育的途径1.转变观念我国性教育起步较晚,相比其他国家已经比较落后了。虽然幼儿性教育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是比较保守的。幼儿园性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有的教师比家长还要保守,让他们在公众场合讲授性教育,把观念付诸行动,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教师首先要克服自身保守观念,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科学有效地进行性教育活动。有关机构应组织各种家长培训和教师培训,也可以请幼儿性教育领域的专家以讲座形式传授性教育知识,使家长和老师学习性知识,做好榜样。积极寻求多种教育手段,开拓教育途径,转变自身观念。2.多种途径开展性教育性教育并不会因为年龄越大接受知识的能力更强而好教,反倒是年龄越小学得越快,掌握得越好,而且也不会扭捏害羞,出现这一状况,在于年龄越大的孩子对性有了懵懂认识,加上上一辈对性方面的封闭式教育,使得他们对性知识有所排斥。因此,性教育越早推行越好,在幼儿园就开始教育,将性教育融入课程中。幼儿园应该积极研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系统地开展性教育。

210 评论

羋修羋修

“杰瑞集团高管鲍毓明性侵养女长达三年之久”,相信最近大家都被这条震惊的新闻刷新了三观,气愤之余不免心生感慨:人心怎么可以卑鄙到如此地步?而这个女孩子又为什么在忍受了这种禽兽行为长达三年之久,才想起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一、中国性教育现状以及带给孩子的危害中国孩子的性教育,从孩子幼儿时期直至成人,一直都是匮乏的。原因无外乎是因为家长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就刻意躲避或疏忽孩子对性的好奇和疑问。中国家长对孩子性教育的三种态度:1.水到渠成。认为孩子年龄这么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为时过早,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我们当初还不是也没经过任何这方面的教育,还不是照样安全地结婚生子?2.盲目打压。“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路边捡回来的”。相信孩子第一次向家长提出这个问题时,家长都是眉头一紧,随之便用这个荒谬的回答搪塞了回去,根本没有正面回应孩子的那份好奇心,如果发现孩子看了带有某种情节的小说或者电视剧,更是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加以制止。3.闭口不谈。家长们大多认为,小孩子了解太多性方面的知识是不好的,会对孩子造成相关刺激,使孩子过早地发生性行为,所以日常生活中从未跟孩子正面交流过关于性教育这个话题。家长这种躲躲闪闪甚至强行压制的回避态度,只会让孩子觉得性是一件不能被提及的坏事,提都不能提,更谈不上什么自我保护了。也正因如此,让那些道德败坏的衣冠禽兽钻了空子。据联合国相关部门统计:全球大约有10%的女童都曾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性侵害,男童遭受性侵比例相对女童较低,但也达到将近1%。这也就是说,在一个中等规模的幼儿园,有可能就有1至2个宝宝曾经遭受过性侵。这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惨剧,在我们每个家长的心上敲响了警钟,我们真的到了刻不容缓地对孩子实施性教育的时候了。但对于父母们来说,总觉得太小的孩子不知如何下手,青春期的孩子吧,又不知如何开口。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对孩子正确的开展性教育吧。二、如何进行性教育1. 让孩子从小形成性别认知。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不同的穿衣打扮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例如给女孩子穿着漂亮鲜艳的裙子,而男孩则选择一些颜色相对较暗淡的颜色等,让孩子们从小知道男女有别。洗澡的时候也最好由相同性别的长辈陪同,等到了孩子可以独立洗澡的年龄,就应该让孩子独立完成洗澡这件事。2.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像上述小孩子问到妈妈“我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如果只是以敷衍地回答去欺孩子,只会压制孩子对性的好奇心,同时又对性产生盲目的神秘感,而太复杂的回答小孩子又不能完全听得懂。记得著名育儿专家尹建莉老师曾就这个问题给出过一个完美的回答:“爸爸妈妈结婚后,想要一个宝宝,于是便从爸爸妈妈身上各捏走一点东西,然后揉在一起放在妈妈肚子里,宝宝就这样在妈妈肚子里长大了,所以你才会长得既像爸爸又像妈妈啊。”3. 引导孩子和异性的正常交往。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要清楚地告诉他们,身上的哪些部位不可以让别人碰,如果有人摸过自己的身体,一定要告诉妈妈。记得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个情节:吴尊的女儿neinei穿了一件胸前有亮片图案的外衣,如果在从肚脐到胸口的位置反复摩擦的话,那个图案就会随之变色,小山竹觉得很好奇,便摸了上去,结果图案真的变色了。neinei的弟弟看了,也要去试一下,但是nienie说:“你是男生不可以,小山竹才可以。”这里不得不赞叹吴尊对孩子实施的性教育理念之成功。4. 青春期的性教育。相对于儿童时期的性教育,对青春期孩子所要实施的性教育则更为谨慎。这个时候,除了让青春期的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变化规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多方面爱好,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从而将他们的精力释放到工作或者体育活动上去。另外,孩子单独外出一定要避免偏僻荒凉的地方,在外边不随便接受别人给的饮料或吃的。如果受到性侵犯切记一定要勇敢及时地向家长求助,绝对不能隐瞒。三、关于性教育的一些误区1.性启蒙不宜过早。性启蒙并不等同于性教育,从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无疑是一种正确的行为,但过早开户孩子的性启蒙则是不利的,比如应该尽早和孩子分开洗澡等等。卢梭认为孩子的性启蒙应尽量延迟,以不给孩子产生好奇心的机会为宜,当然如果已经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便不能用含含胡胡的语言来欺孩子,而是要用坦率但简短的语言来回答孩子,注意此时不能带出不怀好意或者色情的表情来。2. 对于出现在某些青春期孩子身上的早恋、滥交等行为,大家往往会误以为是性教育不到位造成的,可是在性教育如此发达的西方国家,照样会存在这些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生活经历,导致孩子的精神极度空虚才会出现的一系列极端行为。所以说性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孩子们世界观和爱情观的教育,在孩子成年前,培养孩子自尊自爱的意识,以及善良、豁达的美好品性,使他长成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康发展的人。所以说,家长们一定要运用正确的方法以及智慧,来打赢性教育这场攻坚战。也欢迎您在此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

316 评论

有饭无范儿

摘要:目前城市中很多幼儿孤独的原因在于,成人把孩子交给了一个虚拟的生活世界,孩子们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假的交往。幼儿是在交往中接受教育的。成人与幼儿交往的过程就代写教育论文是教育过程,必须以真实的交往与幼儿发生真切的关系。真实交往的实现要求幼儿与教师、父母以及同伴之间平等、真诚、宽容和理解;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必须关注交往的形式与交往的语言。 关键词:交往;虚假交往;交往形式;交往语言 一.虚假的交往与孤独的幼儿 据调查,有两成以上的幼儿感到孤独,!这些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得不到成人的真正关心,找不到同伴的珍贵友情,他们倾向于自闭、忧郁。对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另外八成幼儿是否真正地感到不孤独呢?他们是有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而确实感到充实,还是他们已经感受不到孤独?使他们丧失这种孤独感受能力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我们发现的却是另外一幅图景:城市孩子大多是每天大部分时间只能面对着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机,他们是在与这些机器的交往中消磨岁月而不是欢度童年!以前,我们认为没有电视看、没有玩具玩的儿童很可怜。现在看来,整天生存在电子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儿童也同样可怜,甚至更加可怜,也很可惜。这个虚置的生活空间成了多少人的依赖、多少人的寄托,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必要性似乎已从生活层面退化到功利层面,生活世界的气息与意味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传统的人—人交往被人—机交往所替代,这种替代现象也同样渗透到幼儿的童年生活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童年时只能以机器为伴,越来越多的父母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让给了“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产品”。 从本质上讲,人—机交往根本不是交往,或者说是一种虚假的交往。早在哈贝马斯创立交往行动理论时就特别强调了“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阐明交往的第一要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的交往必须是主体之间的活动,真正体现出“主体间性”,必须是理解,即人对人的理解。“理解从狭义上讲是指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述,广义的则是指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因此,交流双方相互理解的程度和深度决定着他们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真正的交往是融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为一体的过程。显然,机器与人之间不可能存在这种交互理解。机器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替代真实世界是对幼儿感觉真实性的抹杀和欺。幼儿教育论文怎么写无论多么智能化的机器也不可能进入到人的丰富细致的生活世界中来,更不用说去了解、体验对方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缺乏互动作用的人—机交往做为一种虚假的交往,充斥着幼儿的生活,这正是造成他们内心孤独的症结之一。况且,长时间端坐于机器前,缺乏言语的交谈、情感的沟通,也严重地阻碍着幼儿的身体发育、语言发展以及良好社会性、个性的形成。 实际上,幼儿生活中这种虚假的交往并不少见。考察一下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师幼互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师 *** 往”。譬如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景象: 老师就某一个简单的不成问题的问题问全班幼儿:“这样好不好啊?” ———“好!”集体的回答整齐响亮。或者老师问:“这样做对不对呀?” ——“不对!”(幼儿知道老师的期盼而作迎合) 诸如此类的“互动”,根本就不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师幼双方没有“敞开心扉”地交流,没有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尽管教师和幼儿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无数的“互动”,却未能产生移情性体验,存在着交往的实质性缺失。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幼儿与父母、长辈等成人的交往中也存在着表面看似平等,实质上却缺乏真正“对话”的交往。许多家长在有意无意之中总是把孩子的生活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无视幼儿的兴趣、爱好。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判断一厢情愿地安排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为孩子着想,很少真正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缺乏真正的交流、沟通,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和要求,不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是孩子产生反叛情绪做出事与愿违的举动;或者是孩子形成对成人的强烈的依赖性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虚假交往造成了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质性缺失,使幼儿体验不到真正交往所带给人的那种平等、尊重、积极、美好的内心感受,进而对幼儿一生的良好发展形成诸多无形的障碍。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交给机器,不能因为“忙”而支使孩子“看电视去”,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要知道,可能正是因为成人事务的“忙”而导致孩子心灵的“茫”与“盲”。在我们目前日益重视建构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条件下,把孩子交给学校,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学校是一个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活。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教育中的所有的交往都是真正的交往。为此,我们应努力使教育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场所,一个真正让人感受到它是生活与人情味的生长之所。 二.真正的交往及其实现 交往以理解为标志,真正理解的实现必然要求交往双方互相明了对方的表达内容以及洞悉言语背后的丰富内涵。因而交往的发生要求交往的双方把对方当作一个平等对话的主体,采取一种真诚、民主、宽容的态度进行交流。交往的目的,是以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力求达成理解和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合理的交往必然以平等、真诚为价值取向,这也只有在互相完全“敞亮”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范文 .) 美国教育家詹姆斯·尤尼斯认为,儿童有两种大不相同但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的交往活动:从属型交往与对称型交往。儿童同成人的关系是“从属型”的关系,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大人提出的问题或指示基本上是响应性的;儿童同小伙伴的关系是“对称型”的关系,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因为他们有类似的经历,想着类似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一起不受权威的束缚。如果把教育活动同日常活动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交往主体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师 *** 往、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每一种交往对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交往的前提是交往双方的平等性关系。我们虽然批判成人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成人对儿童的压抑,但却不能无视两者由于在观察事物能力上的差别所造成的理解差异。对于儿童来说,成人更多的是一种榜样示范,而同伴之间的交往天然地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在同伴交往中,儿童更加无拘无束地进行着知识的共享以及情感的融通,因而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和理解真正的交往行为、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获得科学的交往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实践途径,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情绪情感以及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有效方式。 幼儿生活中的交往,较引人关注的是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问题———师 *** 往和亲子交往问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此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师 *** 往中。真正的师 *** 往是指教师和幼儿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互相敞亮心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并能够理解对方的体验和处境,宽容对方的差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让幼儿获得“对称的平等”,即这种平等是幼儿应当享有的平等地位,而不是教师施舍的一种表面的平等。只有真正的师 *** 往的发生才能产生较高的教育实效,才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交互作用,才能收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具体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师 *** 往的内涵是:这种交往能够让幼儿体验到被尊重的内在尊严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性,有利于他们自信心、责任心等积极个性的发展。这种交往是建立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相互信任感有助于幼儿积极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并且幼儿还能够在这种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技巧。幼儿教育论文题目这种交往是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教育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体验的交融过程,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受益于教育过程,受益于幼儿园生活。 良好的亲子交往具体表现为:家长真诚地对待交流沟通过程而不是使之流于空泛,了解儿童的行为与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积极倾听孩子的谈话而不随便插入自己的武断劝告,坦诚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乐意主动称赞与欣赏孩子。良好的亲子交往总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密接触使孩子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由此,儿童在与父母的相互和谐的交往中慢慢地学会人类生存的各种方式。日本的亲子交往中父亲的威严与母亲的慈爱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培养子女的任务。应该说这是值得借鉴的一种亲子交往方式。 那么在幼儿生活中,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交往呢?作为成人来说,不仅要认识到幼儿生活中虚假交往的存在,认识到实现真正交往的必要,认识到真正交往的内涵,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实现。 1. 关注交往的形式 任何交往都必定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在幼儿生活中,交往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这也许是幼儿交往的一个独特之处。成人与幼儿之间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有可能出现成人不理解幼儿,或者幼儿不能理解成人的情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不能强求幼儿同成人交往中绝对的“一致性理解”的达成,不能要求幼儿与成人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与成人之间就可以不进行交流与商讨。换句话说,成人不能因为幼儿对很多问题的内涵不能理解而忽视同幼儿的交流与沟通。当成人真正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展开民主的对话时,交往本身的意义就已经得以实现:幼儿在此交往对话行为中已经获得了交往技巧、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教育论文至于对交往行为中的具体内容的理解程度,那只不过是一个时间和知识积累的问题。比如,幼儿常常喜欢问:“人是怎样来的?”大多数情况下,成人会认为这么复杂的科学问题对幼儿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因而懒得根据科学事实认真回答而敷衍应付。对于成人来说,应该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提问给予认真的回答,虽然你说的某些科学知识他未必能懂,但你对他的这种尊重的态度就已经足以让他终身受益。这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交往形式的一种关注,这种形式本身就实现着真正的交往。 对交往形式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交往行为给予积极的指导。同伴交往作为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提供实践的机会,并对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幼儿时期缺乏必要的同伴交往对人的一生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有助于幼儿合作性培养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创造机会让同班幼儿互相接触和共同活动;应经常组织不同年龄班的幼儿一起活动。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的交往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同样,家长也必须多让孩子和外界接触,不能为了省事、省心而把应该让孩子享受交往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冷冰冰的机器,或让幼儿窒困于枯燥无味的“兴趣活动”之中。 2. 重视交往的语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特别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话语”、“言说”、“表达”等在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语言是交往活动的中介,一个成功的语言交往活动,不仅是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使对话双方彼此认同。任何正常的“言语行为”都隐含以下的有效性要求:话语的可理解性,即说话者所说的句子必须合乎语言的规则系统,说出某种可以让听者理解的东西;语言表达形式的真理性,即说话者的陈述符合真实条件,便于听者分享其所说的知识;说话主体的诚实性,即说话者真诚地表达他的观念、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交往意向,以取得听者的信任;言述应为听者和读者所共同承认的规范性语境确立一种正当性、妥当性。这几项有效性要求是言说者必须预设并满足的、普遍且不可避免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可以看出,交往中语言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以及正确性是交往行为实现的前提性条件。为此,在与幼儿的交往活动中,成人应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的存在,珍惜、尊重“儿童的语言”,并应注意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应允许儿童在其相应的认识水平和生活背景下运用其特定的话语范式,以避免幼儿“语言早熟”与“失语症”的出现。 “儿童的语言”已被理解成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成人对其倾听和宽容尤显重要。教师运用儿童所熟悉的语言形式和语法规范与之交流,更容易消除儿童的畏惧心理,使之产生亲近感,迅速进入对话情境,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父母运用“儿童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理解父母的意图,幼儿教育论文范文进而有效沟通,达到一种平等的交往状态。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成人若不能意识到“儿童的语言”在幼儿期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不能运用“儿童的语言”与之交流而迫使儿童使用成人话语,极易造成儿童语言、个性及智力等多方面的障碍。 许多家长往往对小孩说大人话这种“语言早熟”现象引以为豪且津津乐道。事实上,语言早熟既有碍儿童智力的发展,也有碍其与同伴的交往。另一种情况是“失语症”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儿童不能理解和运用其所不熟悉的成人话语而怯于开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儿童交往中语言的真实性、真诚性而导致了成人的“封杀”。例如,当老师或家长听到某一小孩说“人的 *** 两边是对称的,妈妈的 *** 是对称的”,莫不大惊失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惊慌。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这种语言加以指责,后果只能是:他再也不敢开口说话却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其实他没有错,错在我们对此的神秘化与道德化。)孩子陈述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我们却对此进行“道德的”判断。进一步说,羞于谈论身体,不仅是幼儿遭“封杀”而致“失语”的原因,而且也是我们的性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失语将直接导致自闭、忧郁和孤独的性格,这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运用合适的交往语言、把握幼儿语言的特点和给予恰当评价,是实现幼儿生活中真正交往的关键。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生存与发展,幼儿亦是如此。实际上,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幼儿与教师、父母、朋友等不断交往的过程。

226 评论

loversea2005

学校家长的配合,多普及教育有关性知识。不要觉得羞羞不好意思,其实早一点让孩子认知性教育,是早一点保护到孩子自身,不会吃亏,把伤害降至最小。

308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幼儿园安全教育及对策研究

    对幼儿进行 安全 教育 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关于幼儿安全教育这个问题你有何研究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

    巧儿妹妹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家庭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藏富与民,有钱了,就没烦恼了,没脾气;

    stella84070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幼儿进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摘要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进餐是孩子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环节,培养孩

    很多时候会想起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论幼儿说谎成瘾性研究及对策论文

    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

    劲草黑锅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幼儿性教育现状以及对策研究论文

    性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3到6岁),孩子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对事物的各种观念开始逐渐形成,其中包括性观念、性态度、性道德标准等。”近年来,有关幼儿遭受性侵害

    thomas048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