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豆豆228
· 《试比较张承志和艾特玛特夫的美学追求》,《批评家》, 1986年第2期。· 《论学院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当代青年研究》, 1990年第1期。·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载《比较文学三百题》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与中国当代爱情观》,同上。· 《别一种媚俗:〈文化苦旅〉论》,《当代作家评论》, 1995年第2期。· 《文艺学:另一种可能的思路》,《艺术学研究》, 1995年第1期。· 《试论中国古典文学女追男现象》,《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5年第2期。· 《润笔考论》,《东南文化》, 1996年第4期。· 《雅俗文学的概念区分》,《文艺理论研究》, 1996年第4期。· 《文学批评参照系之再思考》,《江海学刊》, 1996年第6期。· 《略论对问体》,《东南大学社会科学论坛》, 1996年第1期。· 《林语堂幽默观新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1996年第3期。· 《试论景观美学的特征》,《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1996年第2期。· 《润笔琐谈》,《文史知识》, 1997年第1期。· 《关于金庸研究的一点思考》,《文艺评论》, 1997年第3期。· 《略论通俗文学的批评策略》,《文艺研究》, 1997年第6期。· 《蔡邕的悲剧》,《读书》, 1998年第4期。· 《蒙着红布的呐喊:接近崔健》,《东南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可能》,《文艺争鸣》, 1999年第4期。· 《白楼人:被统治的统治者?》,《当代作家评论》, 1999年第6期。· 《选择严冬:对鲁迅虚无主义的一种解读》,《文艺争鸣》, 2000年第4期。· 《子贡与孔子》,《孔子研究》, 2000年,第4期。· 《从权力的逻辑看: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导言》,《江海学刊》, 2000年第4期。· 《王安石小人化过程之推考》,《江苏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 《文学权力:一个社会学的阐释》,《莽原》, 2001年第1期。· 《印刷时代的文学权力》,《晋阳学刊》, 2001年第4期。· 《通向文学史的多元路径》,《中国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 《徜徉在历史和文学之间:〈斜阳旧影〉读后》,《东南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 《文学权力:文化资本》,《求是学刊》, 2001年第4期。· 《诗学的叙事话语》,《文论报》, 2001年9月15日。· 《文学与符号权力》,《天津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 《视觉文化研究》,《文化研究》, 2002年,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此文为译文。· 《大众文学的系谱》,《文艺研究》, 2002年第3期。· 《巷陌骊歌》,《民族艺术》, 2002年第2期。· 《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民族艺术》, 2002年第3期,此文为布迪厄专著《区隔》导言的译文。· 《学术合法性是如何可能的?》, 2002年,《学术界》,第4期。· 《学术争鸣何以可能?》, 2002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 《口传时代的文学权力》,《求是学刊》, 2003年,第1期。 此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电影:文学的终结者?》, 2003年,《文学评论》,第2期 。· 《反思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大众媒介时代的文学权力》,《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 《文学场的逻辑:布迪厄的文学观》,《文化研究》, 2003年,第4辑,中央编译 出版社。此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实地运用布迪厄》, 《文化研究》, 2003年,第4辑,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此文为译文。· 《古典时代的政治资本与文学》,《天津社会科学》, 2003年,第6期。· 《可怜无补费精神?》,《中文自学指导》, 2003年,第5期。· 《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文艺争鸣》, 2003年第6期。· 《继承与断裂:布迪厄的哲学思想渊源》,《现代哲学》, 2003年第4期。· 《布迪厄、历史理性、后殖民文化生态及其他:陶东风、朱国华学术通信选》,《社会观察》, 2003年,第2期。· 《摄影的社会定义》,《视觉文化研究读本》, 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此文为译文。· 《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河北学刊》, 2004年第1期。此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 《知识分子场:布迪厄对知识分子的祛魅》,《江苏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1 期。· 《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东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东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布迪厄阶级理论评析》,《江海学刊》, 2004 年第 2 期。· 《合法趣味、美学性情与阶级区隔》,《读书》, 2004年第7期。· 《符号暴力与性别统治》,《社会理论论丛》,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艺术编码的社会条件:管窥布迪厄艺术社会学》,《文艺理论研究》 ,2004年第4期。· 《彼山之玉与此山之石》,《中文自学指导》, 2004年第4期。· 《感情放逐之后的感情》,《评论》, 2004年卷,第一期,江苏文艺出版社。· 《艺术终结的辩证法》,《美术观察》, 2004年第7期。· 《艺术博物馆:虚假的文化承诺》,《民族艺术》, 2004年第3期。· 《皮埃尔 ·布迪厄:〈中等品味的趣味〉》,《中国学术》,2004年1期。· 《经济资本与文学:文学场的符号斗争》,《社会科学》, 2004年第9期。· 《关于身体写作的诘问》,《文艺争鸣》, 2004年第5期。· 本 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挣扎者,文景, 2004年11-12合期。· 背诵、经典与文化保守主义, 南方周末, 2004年7月22日。《布迪厄:清醒的文化角斗士》,《社会科学报》, 2002年2月28日。《理性何为》,社会科学报, 2003年《当文化成为资本》,社会科学报, 2003年,《陶东风、朱国华学术对话》,社会科学报, 2003年,《审美现代性与中国语境》‚《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文学场的历史发生与文学现代性》‚《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现代性视域:一个概念梳理》‚《实现:综合艺术评论》‚2005年‚第4期;《非同一性与模仿:阿多诺的美学逻辑》‚《福建论坛》‚2005年‚第8期。《当代文论语境中的布迪厄》‚《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讽喻诗学的辩证结构》‚《上海文化》‚2006年第1期。《灵氛理论的讽喻结构》‚《艺术百家》‚2006年第1期。《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纯粹语言、经验、理念与弥赛亚时间》‚《华东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祛魅、解构与大众文化的自主性》‚《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颠倒的经济世界:文学场的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教育体制、合法语言与社会再生产》‚《人文艺术》2006年‚第7辑。《学术语言的几个层次:兼论晦涩》‚《福建论坛》‚2006年第10期。《民族文化认同与经典的再发明》‚《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大众媒介时代艺术批评的困境:以“白韩之争”为例》‚《艺术百家》‚2007年第3期。《对祛魅理论的祛魅解读: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研究策略》‚《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3期。
恋上这个冬
人们总是追求美,但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 听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 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我们认为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给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 《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清·叶燮),可见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现行中语教材中,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要引导审美的主体一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文 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 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脑里,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学生在接触{祝 福}时,对祥林嫂这一形象,先是从她的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眼神的变化 等神态,从她抗婚磕头,捐门槛等行为,及丧夫失子后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处有没有 魂灵”之类的语言等表象,产生了对她的深深同情,由此而生发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 会憎恨感性的美学意义。因此,授课者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境”,感知“形”,从“形”中感知“美”,从“美”中产生“情”。当然这只是感性的认识,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 (二)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 生活实际反映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什么是美?穿补丁衣服美不 美?穿漂亮衣服美不美?白杨树、松树美在哪里?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何在这一个作者手下绚丽灿烂,而在另一个作者手下却是肃杀凄凉?……诸如此类问题该如何理解. 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就需要授课者能够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当我们明白了建国初期,农村经济一穷二白,创业艰难的特定环境,我们对柳青笔下的粱生宝“五分钱买一碗汤面”、“车站过夜”、“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就不会感到可笑,对梁生宝近似悭吝的举动就会肃然起敬,并能从中得到教育。反之像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这样一个醉心于过上层社会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作品讽刺了她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如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青年学生就容易对玛蒂尔德所向往的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她在舞会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她丢项链、赔项链表示惋惜,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识别事物美丑的能力,就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展开联想、思索、分析、判断。祥林嫂为何在祝福中死去?她的悲剧遭遇从何产生,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贺家堂伯的驱赶,柳妈的解脱之计等展开联想、思索,分析这与造成祥林嫂悲剧有哪些因果关系,便会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便是扼杀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三)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学会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 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感也不同。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产生的美感是不 相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出迥然有异,同为岳阳楼,同为洞庭 水,风和日丽、春和景明“则其喜洋洋”;“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则“忧谗畏讥,满 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显然“物暗则己悲,景明则己喜”,美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赏心悦 目的美感,穷山恶水给人则是悲凉凄怆的感受。 诱发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复吟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巧设问题,引发联想想象也是一法。如朱自清的《背影》, “背 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时隔八年的朱自清为何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 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识别事物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作文水平。
问题一:怎样写论文的绪论,能为我提供一篇范文吗? 一般在学术著作开篇,概括作品内容、研学要点及方法的部分叫做绪论。 一般来说,绪论的字数不多于五百字,一边
我是今年毕业的,学的也是园林方面要看你喜欢弄什么方面了,是做设计还是喜欢写论文设计方面:题目可以很简单,不过就是要小,越小越好,大的难把握比如:xx庭院的景观设
1.引言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的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1.郑州紫荆山公园植物群落美景度评价2.多肉植物在景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3.南宁市彩叶植物研究概况4.合
清华大学2007年在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一、报考条件 具有以下条件之一可以报考: 1、2006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具有3年以上在风景园林规划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