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黑暗厨房
仅供参考,著作权为原作者我国临床护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摘要:临床护理学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护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临床护理理论、临床护理技术、急救护理、重症监护、心理护理及护患关系、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配合护理等方面。临床护理研究的目的在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1]临床护理学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护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临床护理理论、临床护理技术、急救护理、重症监护、心理护理及护患关系、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配合护理等方面。临床护理研究的目的在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新;[1]同时对直接提高护理工作具有实际意义。我国的临床护理研究工作主要起始于70年代末,特别是在80年代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以后,护理科研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具备了科研与写作能力,为今后进行护理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同时护理学术刊物的出现也对护理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1我国临床护理研究的进展1.1临床护理理论方面的研究1.1.1临床护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我们引入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护理概念,并把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于指导临床护理的理论体系如:生命过程护理模式、适应模式、行为系统模式、人际关系模式、自理模式及多元文化模式等。[3]这些模式总的特点是突破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向以人、环境、健康、护理为基本概念,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实现了护理观念上的转变。同时把护理程序(包括估计、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的各环节。护理程序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及普遍应用性,对临床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特别是护理诊断的应用,是护理认识论的飞跃。护理诊断是在护理职能分工范围内,由护理人员通过对进行评估后而对其现有的或潜在的生理、心理方面健康问题的判断,是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选择护理措施和进行护理评价的依据,我国临床上应用的是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ANDA)通过的128个护理诊断。[4]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临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1.2临床护理专科理论方面的研究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根据经验及进行的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专科护理概念。这些新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临床护理学理论,促进了临床护理的发展,并对临床护理操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基础护理方面,郝永红等[5]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研究,对传统的静脉外渗处理方法提出疑议。实验结果表明对外渗早期处理应以冷敷为好,用冷敷后局部肿胀消退快,并能减轻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在老年病护理方面,祝梅华等[6]通过研究提出老年人腋温的标准值与青壮年不同。老年人的腋温比正常范围低,但其中心体温并不低,不能单纯以测得的腋温并以通常的标准来判定老年人是否发热。建议若腋温超过36.3度,应同时测量直肠温度,以免遗漏发热诊断;在对肺水肿患者的护理方面,姜秀文等[7]通过不同酒精浓度湿化给氧对改善肺水肿所致缺氧的实验研究发现20%浓度的酒精作为湿化剂效果最好。同时指出酒精消泡机理单纯以能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的解释是不够全面的,还与形成泡沫物质本身有关,对传统的理论提出挑战;在儿科护理方面,李惠章[8]通过小儿胃管留置长度的探讨,认为常规方法测量长度留置的胃管,到达贲门部,不能达到胃肠减压的目的。而按“前额正中发际-脐”测量长度留置的胃管,术后能达到胃肠减压的目的,通过实践改变了教科书中的观点。1.2临床护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临床护理技术的进步。护理工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进行科学实验,对传统的临床护理操作进行改进,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更有利于对病人疾病的康复,真正达到促进病人疾病恢复的目的。在留取标本的方法上范丽凤等[9]进行的“留取24小时尿糖定量标本方法改进的研究”,对传统的留尿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留取的尿标本不仅准确性高,程序简化,而且减少了病区因大量留尿而增加的污染机会,同时减少了清洁、消毒尿罐的工作量;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方面,毛秀英等[10]通过对227例妇科腹部手术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手术当日晚拔除尿管,自行排尿成功率97%,说明当日拔除尿管可行,有利于预防泌尿系感染,同时有利于病人的活动与康复。施雁等[11]对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卧床时间的研究,提出采取固定病人术侧肩肘关节的方法,术后6h半卧位,24h后下床活动,与常规严格卧床3d相比,无1例发生电极移位,同时患者腹胀、便秘发生率明显减少,住院天数缩短至3d;在体位护理方面,倪秀华[12]对新生儿肺炎的体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采用俯卧位后,患儿血中氧分压升高,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说明俯卧位优于仰卧位,有助于肺炎的治疗;在预防化疗药物引起患者脱发方面,李丽朝等[13]通过研究发现采用头颈部持续冷敷的方法能有效预防化疗药物引起的脱发。1.3临床护理信息方面的研究计算机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处理速度快,体积小而方便的优点。计算机进入护理领域得到了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14]近几年,护理人员与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许多实用的护理软件。目前已开发的临床护理信息系统有:责任制护理中制定护理计划及采集护理病历系统;医嘱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呼吸机病人营养监测系统;护理诊断系统;护理文献数据库及检索系统;护理知识考试题库系统等。这些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使护理人员从繁重的文字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约出大量时间用于护理病人。同时也使护理人员能够准确方便地获取大量护理信息,促进了临床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1.4临床护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15]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不仅对病人的疾病进行护理,而且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同时随着护理心理学理论及心理护理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逐步开展了临床心理护理的个案研究。如天津医学院马荫楠等为了解病人遭受应激源侵袭后心理紧张程度与其个性、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疾病等的关系,在该院内外科病人中随机抽样,应用“医院应激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21例病人进行调查,然后分析结果,以了解每例病人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心理护理,促进了病人的康复。在临床心理护理研究工作中,护理人员还进行了关于心理护理程序及评估体系的研究。如解放军85医院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ZUNG编制的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DS和SAS)为临床测试手段,对建构心理护理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该实验采用护理前后自身对照设计方法,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程序,评估阶段、心理护理诊断阶段、制定目标阶段和措施选择阶段、实施阶段。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对忧郁和焦虑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Candice18611
输液外渗的护理 作为一名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操作,而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的将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针对输液外渗做出迅速处理,准确及时的急救治疗有助于防止外渗损伤的加重。 1 立即停止给药,重新选择穿刺部位,用笔标记外渗面积,以后做对比。 2 尽可能抽出3~5 ml血液或者药物,以便减少外渗药物对 局部的`刺激。适当按压局部止血,预防血肿的形成,通知医生。 3 抬高外渗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局部肿胀的吸收。 4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5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坏死。 6 外渗药物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处理: ①局部使用95% 酒精持续湿敷或者50%的硫酸镁湿敷,以利于肿胀消退。②24 小时后热敷,以促进扩散吸收。 7 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的处理: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 h内进行,24 h后热敷。 8 对于高渗液(如20%甘露醇)渗漏的处理: ①我们首先是采取用0.5%利多卡因,沿外渗局部的边缘封闭。 ②用山 莨 菪 碱针剂外敷,山 莨 菪 碱是抗胆碱药物,能扩张皮肤浅层血管,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症状,但是 654-2外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的过度的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时。每天3~4 次敷。 注意:高渗液的外渗是不能够用硫酸镁和95%酒精,它们本身就是高渗液体,可加重组织脱水。高渗液如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外渗如超过24 h不可热敷,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 9 酚妥拉明是肾上腺素阻滞剂,为血管加压素外渗的解毒剂。酚妥拉明的作用立竿见影,外渗局部皮肤颜色及温度的改变立刻可见。外渗后必须立即或6~12 小时以内使用。 10 其他:新鲜土豆片局部外敷等。 11 最严重的外渗处理:手术 当预防外渗溃疡治疗失败时,建议外科手术。对于面积大、剧痛的外渗早期手术有助于减轻组织坏死,以免影响皮下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肉。特别是手背发泡剂引起的外渗;一旦创面坏疽形成,需进行外科清创术。 参考文献 [1] 崔炎,主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晓玲,主编.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
鵼鵼小舞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患者在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药液渗漏在静脉以外软组织的情况。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红肿、烧灼、刺痛等,严重情况下会出现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重要的给药方式,有很多患者因为输液外渗需要重新留置套管针,这不仅仅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而且给患者造成痛苦。造成输液外渗的因素有那些呢?
护士因素
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导致药物外渗,或者对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反复穿刺同一静脉可导致血管内膜受损、硬化,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增加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患者因素
年龄跨度大,有新生儿也有老年人。新生儿可见血管少而且哭闹不配合,穿刺难度大且不好固定。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退,使针头移位,感知能力差。
陪护因素
对患者陪护不周,药物外渗造成的后果不了解而没有足够重视。
药物因素
药物的腐蚀性与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密切相关。正常血液的pH值为 7.35~7.45、渗透 压为280 ~310mOsm/L,输入强酸性( pH≤4.1)、强碱性(pH≥9)或高渗性(渗透压≥600mOsm/L)药物,均可影响上皮细胞的水分吸收,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及生理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
疾病因素
癌症患者在反复化疗的情况下导致静脉条件变差,增加了静脉穿刺的难度。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受到糖、脂肪代谢异常的影响,使得患者的血管逐渐硬化,从而容易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针对这些问题,护士应该怎么做呢?
护士作为留置针的操作者,应严格按照指南。穿刺点应从远心端开始,左右肢体交替进行;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宜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必要时可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给药。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了解局部解剖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重新留置套管针时不要选择同一血管的相近部位,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同一静脉。另外,如果活动强度较大应尽量选择前臂血管。根据患者的年龄、输入药物的类型、输入量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输入方式。
对于老年或儿童等特殊患者,需要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加强巡视。对行为能力佳的患者,如果如厕频繁,需请家属帮助照看。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告知家属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增加重视程度,教会药液外渗的观察方法,嘱其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在输入强酸性、强碱性或高渗透压药物时应尽量稀释,慢速滴入;持续输入刺激性药物时,如多巴胺、间羟胺,应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2~3h交替使用1次; 输入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应先确定针头在血管内时再输入药; 非刺激性药物与刺激性药物交替输入,以降低药物本身对血管的刺激。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留置中心静脉,避免因外周输液而造成的输液外渗。
Doubleflower
1 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 新生而因全身分布有胎质,有的是皮肤苍白、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较大,固定后易脱落,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 1.2 药物的原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发生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技术的原因 (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对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4)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2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及后果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严重的可发生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甚至到形成溃疡。此时患儿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儿的治疗时间,对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3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3.1 营造温馨环境,积极配合治疗 患儿入院后,由于生理、病痛引起的恐惧和陌生环境引起的焦躁、忧郁,往往使他们不能主动配合治疗,作为护理人员首先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积累和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亲近患儿使他们对护理人员建立信任感、亲切感。 3.2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操作严谨细致,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 3.3 选择合适的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穿刺,但因年龄、疾病和治疗目的的不同,对穿刺部位的选择也不同。一般新生儿-3岁小儿宜选头皮静脉,3-12岁小儿宜选四肢静脉。必要时可作热敷,使其血管扩张,易暴露,便于穿刺。 3.4 针头大小的选择 选择针头大小的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额颞静脉、耳后静脉、手指浅静脉,滴注可用4、5、51/2针头,肘静脉推注可采用5-7直针。 3.5 穿刺时协助固定者 由于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无自主意识,往往在穿刺的过程中,头部、手足的摆动导致固定不好,容易导致穿刺失败。在实际操作中最好由工作人员协作固定患儿,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3.6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如: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加;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4 护理对策 4.1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可用湿热敷,或用95%酒精,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4.2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5 小结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是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总之,不同年龄的患儿在各种 治疗中有不同的反应,尤其是注射时一般都存在恐惧心理,作为儿科护理工作者,我们应当熟悉血管分布及解剖部位,娴熟掌握各项基本操作与技术,在操作上要保持稳定的情绪,精细灵巧的动作,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篇2]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1.1.4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 文献 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 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 经济 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演讲稿的格式由称谓、开场白、主干、结尾等几部分组成。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用到演讲稿的地方越来越多,你知道演讲稿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院护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摘要:从非手术疗法的护理、手术疗法的护理、对长期卧床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几个方面。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实践充分证明护理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目的:探析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50例儿科的患儿,随机性质的把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
患者到尿毒症期以后,最主要的就是药物治疗。患者患上尿毒症后,因为毒素不能排出来,水也不能排出来,并发症不好控制,这时候一定要肾脏替代治疗;肾脏替代治疗的方法有透
护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及范文 现如今,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