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8

一心跟着习大大
首页 > 学术期刊 > 渗透人文主题的作文教学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肚巨肥

已采纳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应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人文素质[作者简介]张绍红(1969-),女,江西南康人,宜春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与高教管理;张俊(1969-),男,江西丰城人,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江西宜春336000)[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6)35-0102-02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1.理想信念淡化。许多大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和择业目标上都不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执著的信念,也不再以个人理想、趣味需求作为激励成才的动力,而是将混张文凭谋生、求得丰厚的收入或争取出国等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不少人更把经济尺度作为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坐标,见利而动。还有一些人则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没有学习、生活的目标和方向。2.民族精神流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著,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而对于西方文化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3.人格心理不健全。传统的美丑、善恶、雅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发生了错位。在大学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近年来,有见诸报端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还有大学生中的偷窃现象等。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正是中国教育多年来过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对“人才”标准的反思。 4.人文基础常识缺乏。长期以来,我国中学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就开始分科,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又存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导致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正如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不少学生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有的大学生写论文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钱伟长在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时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强调“理工科学生也必须懂得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否则他们就有可能给四化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二、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培养功能1.大学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根红线。屈原的《桔颂》寄托了他对故国乡土的挚爱情怀,司马迁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的爱国者形象,文天祥的《正气歌》表现出前代英烈们的浩然正气,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将深厚真挚的情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等等,这些作品讴歌了历代优秀人物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教材中还选编了一部分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如郦道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黄河壮丽雄伟的磅礴气势,李白笔下蜀道的奇绝、庐山的壮美,杜甫笔下泰山的博大、长江的沉雄,无不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贺敬之歌咏的桂林山水,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使学生胸襟开阔,心灵净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坚定理想和信念,发奋学习,报效祖国。2.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全人格培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多元利益的驱动,对尚显稚嫩、一脸迷惑的大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既敏感又现实的紧迫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势,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大学语文》教材中“孔孟语录”虽然文字不多,却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尤其是有关如何做人的论述,句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里强调诚信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告诫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离开美好的德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高风亮节显示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再如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宫刑之辱,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他还用精辟的语言列举了在磨难中奋起的历史人物:“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梁启超在《论毅力》中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如何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奋起,用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古人达观心态的写照。苏轼是中国古代文艺才能最全面的一代文豪,我们在看到他荣耀和显赫的同时,也看到他又是遭受磨难最多的人,可是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却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处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中表现的宽广飘逸的情怀和对人生困境的正视,尤其启人心智。教育学生以这样的境界充实心胸,就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3.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语文》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于一炉,具有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一些人生感悟的短章、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就能激发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诗经》、《楚辞》的古朴、俊雅;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汉时代的雄浑、豪壮;魏晋时期的自然风骨;唐诗的和谐典雅;宋词的飘逸灵动……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之美;既有“大江东去”的奔腾豪壮,又有“寻寻觅觅”的含蓄委婉;既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又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热情咏叹。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即景抒情,就事言理,情景交融,理趣相兼,意境自呈,将深刻的哲理寓于优美的形象之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用巧妙贴切的比喻,使情与景水乳交融,意境丰富而优美动人。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师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诗的境界,深深感受大自然中春的温暖和煦、江的悠远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洁妩媚、夜的寥廓恬静,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里,获得美的享受。这些作品可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4.大学语文教学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当今世界科学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综合化。钱临照先生说:“理工科大学开设文史课程,让学生读点中国文学,很有意义。”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汇聚了古典诗歌的条条巨流;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之作,架起了古代散文的道道彩虹;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形成了长篇小说的座座高峰;从《窦娥冤》到《桃花扇》,铺就传统剧目的块块基石,鸿篇巨制,美不胜收。理工科学生徜徉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可以丰富知识,调节兴趣,扩大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修养,陶冶性情。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早已注意到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姻亲关系,并率先垂范,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如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国文功底之深厚,人文学养之完备,是后代的科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可以说是文学艺术修养开启了他们的创造灵感,为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理工类大学生实施文理交相渗透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人才。三、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1.选择名师任教。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大学语文》课程因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博学多才,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同一篇文学作品,可以因大师的讲演而精彩纷呈,也会因庸者的说教而味同嚼蜡。20世纪前期大学语文就有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在老清华、老北大,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教师要求很高,非一流名师不能任教之,如朱自清、沈从文、吕叔湘、闻一多等著名学者,都教过“大一国文”,他们引领学生翩翩遨游于文海。因此,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并尽可能选择名师任教是关键。2.精选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教材的内容作出取舍。在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精选教学内容,按不同时代或不同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领入文学殿堂、感受到这一广阔世界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强。3.改进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常常把教学放在选文字、词、句、段、文的一般性讲解上,活生生把一篇充满灵气与美感的选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它的工具性,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 4.改革考评办法。教学改革,必须发挥考试与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才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考试还是沿用中小学的闭卷考试形式,注重对语文基本知识的考核,能够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题目少,而且“一张考卷定终身”,这显然不利于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功能的全面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可以考虑课程结束时的试卷考核与平时的考评相结合,各占约50%的比重;平时考核以听课笔记、读书心得、写作实践等作为考核内容,着重于学生理解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使考试、考核能为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参考文献][1]国家教委高教司.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四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7 评论

zizzandwzy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精神面貌和人文知识教育的程度,她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当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那么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顺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呢? 二、现状分析:1.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对象主要是人才,人才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当我们看到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纷纷考“托福”出国读研时,一部分留学于发达国家的人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贪图物质享受,丧失了民族责任感。难道我们不为因为人才外流而导致国家基础教育的浪费而痛心吗?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高智商而低情商,其实学好英语,是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报效祖国。2、现在英语教学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现象。虽然《高中英语新课标标准》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上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 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3.短期功利主义思想造成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对学校而言,因为固有的传统观念和评价机制等因素影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步履艰难。4.新课标的推行,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依据与空间平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人文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把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鲜明提出了各课程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即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基于上述现状,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始终都要进行德育渗透,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树立正确长远的价值取向,树立高尚“人文素养”的理念,形成良好品德。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必须始终贯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精神。 三、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原则英语新课程目标和学科内容注意到与德育的整合,强调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习”得,个人体验和个体觉悟,通过课程学习,引发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道德情感活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英语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应遵循以下的教学原则。1.主体参与原则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在英语教学中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要寻求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在实践中获取道德体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2.品质培养原则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个体和谐发展的需要道德是实践的产物,只有让学生个体全身心参与,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和谐发展。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知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3.自主学习原则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像我们母语的习得过程一样是自主活动,有句名言“you hear, you forget; you see,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 learn(你听见的,你会忘记;你看见的,你记住了;你做过的,你学会了)”,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给他们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向学生提供合适的英语学习策略,让学生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认知和求知。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4. 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原则。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英语教学中,应运用启发式原则,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时机,使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互相学习,增强自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5. 面向全体原则英语教学必须为全体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中会存在智力、习惯、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呢?乍看起来,英语是一门外国语,与德育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只要多动脑筋,运用得当,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同样大有用武之地。1、深入钻研英语新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英语教师必须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的题材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生活、当代社会、自然之谜、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科学研究、世界风俗、时尚潮流、人生规划、广告、体育、商业等等,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具有科学与人文价值。教材内容的编写、选择和组合体现了思想性、时代性、真实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文化意识强,内涵丰富。介绍外国文化,同时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文化内容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对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异同,从而培养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Two “Growing Pains ”中围绕 “青少年的生活体验”这个话题,以青少年成长的主题来拓展的,包括了学校生活、成长的烦恼、衣着外表等,阅读文章的设置,既有英国学生的校园生活,又有中国学生的校园生活。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要留心周围的生活, 走进学生生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认真考虑如何挖掘教材人文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把语言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2、 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要自然地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从而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例如,在讲授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Unit 3 这一单元时,教师可结合我国申奥成功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牛津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Project项目,由阅读材料和完成项目的四个步骤(调查、走访、讨论和文献检索)组成。这显然属于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分工合作,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完成一个特定的课题。例如:在第一个模块第一单元Project项目,要求学生学习了解club 的一些知识并成立自己的club,因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就高中阶段而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独立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在高中阶段实施有效的的环境教育,对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借此Project项目引导学生成立环保club,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种活动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其独立性,创造性和新奇性,从科学意义理解,这种活动应该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独立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课堂教学是传授英语知识、培训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3、改灌输式教学为学生自然习得。重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隐性教育:即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接受了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增加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利用课文和课外英语阅读中的优秀文章,组织学生赏析。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美好的情操和美好的品质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去感受美的同时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化,从而实现全方位德育培养的效果。教师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 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 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 感受文化熏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等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且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的英语读物, 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 形成跨文化意识, 提高人文素养。例如:设计〈〈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one, Reading “School life in the UK ”(Period 1)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大任务—让学生采访从英国学习归国回来的Weihua。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了解Weihua在英国的学习生活情况, 从而能更好地完成采访Weihua的任务。此材料是学生接受英语语言信息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此篇文章,可以了解英国学校的生活,感受英国文化气息。同时借助此材料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策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学生是高一新生,刚来到一个新的学校, 当然对自己的高中生活充满向往,同时对别国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充满好奇,而这篇由从英国归来的交换学生所写,介绍英国高中学校的学习生活的文章正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了解外国文化的需求,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4、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搭建德育渗透平台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影视激情法、录音机、教唱英文歌曲,开展英语演讲,讲英语小故事、组织多层面的活动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意愿,进而获得一定学习成就。例如,牛津英语高一教材第一单元是关于 “high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英国学校生活的场景,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积极发言,开启了思维,学生由老师家长要我学变为自发地积极地我想学,我要学。积极配合教学活动,主动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改变以往学习中老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对立关系,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这样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达到最适宜自己的最高发展程度。另外,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显得既紧张又活跃,学生眼界的有效开拓,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有利于他们思维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5、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气氛。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新课标下,坚持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称谓“双主体”,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和形象思维、想像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而是轻松活泼的,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以健康迅猛发展。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总是在同他人的交际中发生的”。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德育氛围,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体验。即要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培养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希望得到赞许和认同的美好愿望。教学中我们作为教语言的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诱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道德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例如:在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和任务型教学(task based learning)的课堂模式组织的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思维空间和行动空间,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自然的互动环境,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使他们的认知行为得以顺利发展。在阅读课堂上,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活动的结构形式如下: A: 同座二人之间 — 适应对话、核对答案等活动。B: 前后四人之间 —适应对话、讨论、辩论等活动。 C: 自由组合 — 如学生觉得同座之间的组合不合适时,可下位自由选择活动对 象。D: 个人与全班之间 — 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答记者问”等。E: 随意走动 — 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调查”、“采访”等。F: 组与组之间 — 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辩论”、 “抢答”等。在这样的课堂上,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在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和激励互动。他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的沟通,使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在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过于凝重、压抑,学生完成任务时缺乏安全感,无情感线索,是一种“苦学”;而采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时, 课堂气氛轻松、热烈、无压抑感,并伴有一条情感线索,是一种“乐学”。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效率地掌握英语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这样德育教育的目的就真正实现了。6、精心安排课外活动,拓展德育渗透空间教师利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双方碰撞,各自找论点、找证据,让学生在争论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能力。更多的学生在综合实践课里学会了怎样成立课题组,怎样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检索资料,怎样搞社会调查,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观念正在学生当中逐步树立起来。德育渗透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于不同的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也就是45分钟之外的德育渗透。现在的学生在自主认识过程中,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主体本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也增强了学生对德育的亲身体验,使其留下深刻的记忆。所以应充分挖掘课外时间,开展第二课堂,以增加学生知识面,多方面、多层次渗透德育,一般是在单元课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欣赏有关录音、录像、电视,或者英语角的讨论,学习自编自演英文短剧,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让学生在各种气氛和多种情景下接受教育与熏陶。因为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而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也就决定了它的德育渗透形式多样化这一特点。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Two 例如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One的阅读课,在完成一系列与课文有关的阅读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创造性任务:Good news for you! A new student Weihua who studied in UK will come to study in our class , and our school TV station will have an interview with her. Today’s task is to interview Weihua. 这一任务要求学生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需查寻一定的参考资料,去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这对于学生探究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结束语:总之,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真正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英语教学融合,让学生享受中英两种文化的双重熏陶。既强调语言知识的习得,又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达到了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不就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愿望了吗?

85 评论

樱子2200

在漫长的人类生存史中,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文明,包括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美术则属于前者,美术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以特定形象表达某种情感观念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是实践的产物,它的起源早于科学技术的起源。远古时代,人们把野兽牙齿挂在脖子上,把一些动物的形象刻在石头上或画在身体上,以表示对神灵的敬仰;也有把不能食用但能够保存的较大部分如巨齿、尖角等供放在居住的洞穴中,作为一种生活的记录。这些就是早期的美术,也称装饰或工艺美术。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经验与方法。早期的耕作技术使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种植农作物,并且进行狩猎,使他们的生活趋于安全与稳定,这样一来,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的活动,而他们体内原始的审美意识也在渐渐萌发。随后的制陶、冶铁,建筑采矿、造船以及航天、计算机等等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哥白尼创立日心说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开始,17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化学、光学、电力学、遗传学等等学科相继确立,人们也相继迎来了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科技的步伐令我们追赶不暇。 技术与科学的出现和进步,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揭开了美术的新篇章。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以红土为材料,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治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浇铸出司母戊大鼎,金属质地的凿子才能雕出大卫等杰作;榨油技术的产生使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达•芬奇才可能留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电脑技术的应用,才可能创造出那么多的经典电影画面,成为永恒的经典。 技术与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美术的发展,如材料学分化工技术的进步使绘画产生了许多 新的画种,比如版画、水彩画、水粉画、色粉、丙烯、综合材质,电脑绘画等,同一画种因技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派别,如油画的古典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以及中国画的工笔、写意、界画等等。 科技的发展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从最初的画在岩石上发展到画在布上,纸上或板上;电脑技术与功能的逐渐完善,使绘画从最初的写生临摹发展到电脑绘画以及全息美术作品生动逼真、声光电并用和三维动画等。 摄影术从上个世纪诞生起,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产生着巨大影响。可是发明实用摄影术的路易•达盖尔青年时代却是一个画家,他为了找到降低油画肖像成本的机械小窍门,经过25年的摸索,终于发明了银版摄影术。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 由此可见,没有科学技术是可以产生美术的,但是脱离科学技术的美术却是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 培根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艺术家们开拓了许多神奇瑰丽的新世界。为了科技的进步,许多人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那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是让人敬佩,这种精神是永不过时的,这也是他们能取得成功,科技能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搞美术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追求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认真对待生活中的素材,仔细地观察事物和现象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创造出高于现实生活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不一样。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过去晚上点松明、点茶油灯、点桐油灯、点蜡烛。屈原的辞望就说:“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指的当然不是电灯。过去步行、骑马坐轿,现在轮船、汽车、飞机,那是科学的恩泽。 艺术没有这种进步的要领,都要人亲历亲为,都要在人生百年短暂的时空中仓促完成。换一个人又要从头再来。科学明显地有经验、成果可以继承,在前人的阶梯上积累上升,感受到进步的缘由。艺术有如俄罗斯谚语所云:“不管你爷爷多高,你还要靠自己长大。”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 当时仰韶的老祖宗生活简单,唱歌跳舞,自然都只能是彩陶似的原始形式,也没有录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记录下来,于是它就有一种让6000年以后,我们这些后学叹为观止的原始艺术深度,我们老祖宗高超手艺的艺术结晶。 艺术创作是一个人一生探险的结果。时代在进步,科学文明的演发,促成人们创作更丰富的作品,享受更丰富的艺术成果,从而人们更确信艺术区别于科学的那种特殊的手脑价值。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的孩子们,当然有权力继承父业,但是人们更重视的是齐、徐、李本人的创作精神。 毕加索最大的孩子,无所事事,享受的余音之余,不过是为老头子开开汽车,其余的孩子有些做手饰、有的做香水这类的生意。老一辈的辛勤钻研,很不可能像科学成就俱列的那样现对现、硬碰硬,它是一种更心灵的东西,何况还要紧紧跟上的手艺。买电脑,人们不在乎是不是盖茨本人经手的原作,买艺术品如果碰到假的,你就会气得死去活来。 艺术的发展 艺术有一个铁打的基础,都要凭人的智慧和手艺做出来。那么自然的美呢?客观的东西,也需要人来肯定,没有人,美的存在就没有依托。人不断地在探索美的新边疆,美越来越丰富、广阔。刚才讲的过去的仰韶就只有陶罐,没有更多的东西,现在当然更多了,绘画、造型艺术,什么都有。 在我小时候,我听滩国戏、高腔,然后是京戏、汉戏,现在我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多少种东西了,白天晚上都有去处。那时的艺术天地没有现在广阔,当然现在的东西我也能听得下去,不过有时也受不了。反对的只有一种,就是没有文化的那种,歌词写得不通,前句不对后句,简单地讲我不喜欢香港唱的那种歌。我喜欢外国现代歌曲,中国(内地)的从古到现在我都喜欢。吵也不怕,亲吻也不怕,没有文化我怕。 艺术像希腊神话的大力士山神,没有谁比他更有力量。但是山神害怕离开上地,一离开就完了,最后他的敌人是把他捧起来,掐死的。艺术不能离开土地,离开人民,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连接在一起的。 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近代艺术的催化剂,是现代美术的“产婆”。蒸汽机出现了,手和脚的力量增强了十万、百万倍。钢铁让世界立体化起来了,有了质量很高的钢铁,有了水泥,就有了高楼大厦,也有了时间同速度,有了汽车,让人的时间更多了,人更自由了。 由于人有了开发思想,以前的世界里荒凉的边疆,成了富强之源。像非洲,像阿拉伯,过去没有强项,现在交通发达了,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开发出了大量的石油。新城市的新高楼一座座崛起,新城市的新的概念,新的制度,新的习惯逐渐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于1875年开始出现了一群年轻人。 这些年轻的画家们对从前的世界产生了怀疑,我们以前的世界都是古铜色的吗?因为以前的画都是古铜色的。那太阳到哪里去了?太阳为什么不到画里面来呢?于是他们这帮人开始用颜料在一切景物上画出太阳光的效果。这样一种发明在当时的传统老画家心眼里面,感觉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不让他们到展览馆里展出。于是他们只好在展览馆的外面搭个棚子,开画展。 那些大人先生们看了这些画之后就骂他们,说这算什么画,简直是印象派嘛!所以印象派这个名词是骂出来的。在当时,这个名词是贬义词。到了25年以后,有位学者看了画家莫奈(C.Monet,1840—1926)的画。其中有三张,画的都是同一个教堂的门口,一张画是早晨,一张画是中午,一张画是晚上,构图都相同。早上的画是蒙蒙的,中午是强烈的阳光,晚上是发红的黄昏的落日的反映。 这位老先生曾经反对过他们,看了莫奈的画之后的一天早上经过教堂的门口,发现门边的景色真像莫奈所画的一样,感到震惊。原来世界上还这么美,还可以这么画,美还可以这么去表现。莫奈把人对于美的概念开辟出了新天地,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叫醒了他们。后来印象派在表现上、题材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所以,一切的绘画到了19世纪以后为什么变化那么大,都是因为交通发达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的原因。 有一位19世纪早期的画家马奈(E.Manet,1832—1883)画了一幅画,叫《草地上的午餐》,画面是巴黎附近的黑森林,一群绅士们同一些裸体女孩在午餐。大人先生们认为这大逆不道,怎么可以同一些一丝不挂的女孩子在一起呢?!骂了一阵之后,脑子也开窍了,原来题材可以这么去捕捉。 下面的这个印象派画家更厉害,叫高更(P.Gauguin,1848—1903),他跑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去,跟土人生活在一起,自己参与了生活。画了很多的好作品带回来,还带回了很多原始的艺术雕刻,使人们认识到了原始风土艺术的美。高更认为画什么并不重要,怎么画是重要的,强调为画而画。跟中国画家强调笔法、墨色一样,他强调比较。 那时还没有发明彩色胶卷,但他对颜色的理论跑到彩色胶卷的前面了。他说颜色蓝的和黄的合起来是绿的,如果把蓝点子和黄点子点在一起,不把它合起来,分开来点,老远看起来,绿的颜色就动了,跳起来了。合起来点就弱了。 到后来有一个画家塞尚,是印象派最后一个大画家。他在绘画的方法上,讲出了自己的妙处。他认为形体都是一块块堆积起来的,那么也就可以用一块一块的颜色增强体积感,一个平面一个平面地画。这个主张提出并画出一些很妙的画之后,出现了像毕加索这些人。毕加索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夸张、更形象、更巧妙的表现,画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画。 在今天看来,那些画表现了纯绘画中的那些妙处,不是一般的现实主义的画或者历史画。这就又兜回到了我们的八大山人,兜回到以后的齐白石的画上来了。艺术的士地面积不大,但是艺术不停地在打圈,越打圈越高,而且定点的位置就那么几样,不过高度不同了,是以这种方式在上升的。 城市大量出现以后,人都集中到了现代都市,变成了现代城市的奴隶。城市犹如大自然的山脉一样巍峨。早晚的光、颜色的变化,成为新艺术的温床。那时音乐界的德瓦夏克——捷克人,在美国音乐学院任第一任院长,他的交响乐《致新大陆》,打破了以前古典音乐的要领。美国第一个交响乐家盖茨温的《蓝色狂想曲》《美国人在巴黎》也都奏出了新世纪的声音。 有了城市,有了新的生活,才会出现这样的音乐,这样的绘画,这样的美术,创造了新的艺术。新的艺术是一代一代发展起来的,越来越繁荣,不是一种进步。我到美国一所大学里去,那里搞艺术的先生们、教授们要给来访的中国人上上课,我们美术代表团只两个人,一个是华君武,一个是我,我们开玩笑说咱们轮流作团长。 那些人要给我们上课,讲的东西很幼稚。他们要给我们讲一讲现代艺术,主要意思是我们的艺术是进步的,你们的艺术是落后的。我就告诉他们,艺术没有落后进步的问题,只有繁荣,它不像科学,我说有些事情你们并不清楚,我讲给你们听,倒过来我就给他们讲了两个钟头,听者有很多人。后来一个人又说你们中国人不懂得空间,另一个美国教授又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你懂什么,空间是中国来的。

87 评论

李大胆yao一起吧

医学生,具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治病救人的前提,首先要有较高的医德,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人文素养。古训“病家求医,寄以生死”。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要做治病救人的工作,肩负千钧,事关生死,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种医学专业素质简单的概括就是——仁心妙术,缺一不可。“仁心”并不仅仅表达一个医德的含义,“妙术”也不单单指医学上的知识与技能。他们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也即,在正确的思想导向下,以良好的人文素养渗透于过硬的专业技术中,以使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它的工作和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人群。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我们若以简单机械的技术主义对待我们的病人即违背了事物运行的规律,这不符合医学工作的性质。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人提出医学模式需要转变,即由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已明显限制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成为当代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经济、文化方面的人文知识,都成为新医学模式对我们医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300 评论

相关问答

  •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将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里的生长发育阶段,具

    我想我是海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小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论文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文明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

    umaumauhauh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毕业论文

    小学 六年级数学 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数学 教育 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

    黑暗中的精灵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渗透检测技师论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属于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检测与传感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传感

    cissy52112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德育在数学中的渗透小论文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文明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

    mujionthewa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