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掣魅影
活人祭祀既非始于商代,也并未止于商代,却盛于商代。它被称为十大恐怖陋习之一。 商代的活人祭祀方式多种多样,有击杀、砍头、烧死、投水、剖开身体、取出内脏等等。其中又以剖开身体和取出内脏最为残忍,硬生生将一个大活人开肠破肚,其血腥场面令人发指。 更令人作呕的是,活人祭祀的对象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他们大多找纯洁的婴童和处女下手。商代的贵族统治者冷血无情到连孩童妇女都不放过,真叫人毛骨悚然。 然而,为什么商代会有如此恐怖的祭祀方式呢?这从以下三个方面可窥探一二。 一、愚昧无知导致了活人祭祀的盛行 商代贵族祭祀的目的就是为了讨好神灵,以求平安富贵,没有活人祭祀则认为是对神灵的亵渎,将来定会后患无穷,因此活人祭祀日渐活跃,呈星火燎原之势。 然而,鬼神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只是商代的人还没有进化到如此先进的地步,不仅相信神灵,更将其大为供奉,还找来众多童子和处女供他们“使唤”。 在这种迷信的思想统治下,那些低等人家的孩子和处女就遭了殃,成为活人祭祀的牺牲品。 二、社会地位决定了活人祭祀的对象 在商代,有种人,社会地位极低,因此成为活人祭祀的首要目标,那就是羌人。 拿羌人做活人祭祀时,并不叫“杀”,而是叫“用”。只有物品才会称之为用,而今却用在活生生的羌人身上,不仅体现了商代贵族草菅人命并视为家常便饭的恶行,更说明了羌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是何等卑微。 羌人何其无辜,扣着被歧视的帽子了此一生,连一命呜呼时都是那样卑贱,做了祭祀品,却连“杀”的资格都没有。 三、社会制度使得贵族对奴隶有生杀大权 商代处于奴隶社会,带有奴隶社会的毫无人性的特征。严格的奴隶制度,使得上层贵族有任意使唤,交换,杀害奴隶的权力,他们操控着手中任何一个奴隶的生杀大权,在上层贵族眼里,他们死不足惜。 就因他们带着奴隶社会的标签,活人祭祀中,他们才敢肆无忌惮地拿这些奴隶陪葬。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惨无人道的朝代,竟然还统治了将近六百年的时间才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漫长的黑暗岁月里,那些低等的奴隶是如何在强大阴影中战战兢兢地度过每一个活人祭祀的日子,我们不得而知。 好在如今,这样惨无人道的刑法早已荡然无存,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的宝宝更应该珍惜现有的生活,感恩祖国,也感恩每一天!
路人乙1987
从汉字管窥古代的祭祀习俗摘要:祭祀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的部分。祭祀的种种习俗对我国汉字的形成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反观汉字的形体,并探寻其意义,可以考察出古代祭祀习俗的蛛丝马迹。这也反映出了汉字和中国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关键词:汉字 祭祀 文化 一、引言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汉字一方面作为一种信息通道,承载着文化并进行传播,一方面作为一种信息源,不断积淀着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识。 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形成较为系统的神灵观念之后而进行的活动,反映了人类的原始信仰。《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国家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的部分。祭祀的种种习俗影响了汉字的形成,反过来透过汉字,也可以追寻出古代祭祀习俗的轨迹。本文就通过对一些汉字的考察,粗浅谈一谈古代的祭祀习俗。 二、祭祀的起源 宗教学、民俗学等对事神的起源都进行过讨论,学者普遍认为事神起源于初民对万物有灵的信奉。英国学派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巨著《原始文化》中提出了“万物有灵论”,原始人类相信不仅人有灵,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也有灵。原始初民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缺乏,在变幻莫测的自然面前,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于是,巫术思维成为原始社会生活的必需,为了获得神的庇佑福泽,人们对神极尽虔诚敬畏之心,经常举行仪式,敬奉供品,表达对神的诚意。祭祀、占卜等与神的交流沟通活动成为初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了把祭祀、占卜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些符号,成为早期的文字。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古人将吉凶与天象联系在一起,这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所体现。《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虽然许慎对“三垂”的解释有思想局限性,但总体上揭示了“示”与“象”的密切关系。古人立象尽意,在构制汉字时首先是直观取象,因此汉字有较强的图象性。这也体现了祭祀习俗对汉字形成的影响。 三、祭祀的对象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神秘而令人敬畏的。除此之外,人类自身又有生老病死,这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古代先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死后的灵魂拥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值得敬畏的。那么灵在何处呢?为了方便祭祀,必须为神灵寻找一个寄所。“示”在甲骨文中作“〒”或“Т”,从二或从一。有人认为“二”或“一”都是上帝的象征,“∣”在字中代表的是祭天杆,小篆中杆旁之八象所挂的采帛。也有人认为,“示”原是祭神的石制供桌,呈Т形,小篆中的其余部分象酒或血从祭坛上流淌下来、或祭品的碎末从祭坛上撒落下的样子。不论如何,从字形上分析,基本可以肯定“示”是个表示神主的象形字。这得到了民俗学的支持,古人认为事物的灵魂和形体是分开的,通过神主来祭祀,就是将该物体作为通达灵魂的渠道,祭祀神主就是祭祀神灵,这是许多民族共有的事神方式。 “祖”,甲骨文中写作。詹鄞鑫先生认为,“祖”实际上是考古发现的原始人头形陶罐(祖先偶像)的象形,“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宗”字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说文》:“宗,尊祖庙也。”其本义就是祖庙。“宗”甲骨文中写作,从宀从示,是一个会意字。从字形上看,“宗”是房子的侧视简图,里面是祭祀先祖的神主牌位“示”。古人经常祭拜的神主“示”最初并无固定场所,后来由于经常祭祀的需要,就把“示”搬到人工建筑中来陈列供奉,宗庙成为古人祭祀祖先神灵的专门场所。据民俗学的研究,最初的祭祀活动很简单,人们用竹木、泥土塑造偶像,或在岩石上画出神灵形象,然后在这些神灵的“附体”面前陈列礼物,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唱歌、跳舞。后来才有专门用来祭祀的人工建筑。 四、祭祀的方式祭祀要按照一定的仪式,以恭敬的动作,或辅以一定的言辞,向神灵致敬或献礼。《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取悦于神的祭祀活动一开始也表现为用礼物向神灵祈福或致敬。 “祭”,甲骨文字形为,右边是一只手,左边似一块鲜血淋漓的肉。后又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代表神主的“示”字,表明类属。《说文》:“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甲骨文中的“血滴”似乎表明当时还保持着血食的习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古人吃生肉,喝鲜血,也拿生肉献血来祭神(正如“祭”的字形)。因为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命,失血意味着受伤甚至死亡,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实际上,“血食”在古书中常常是祭祀的代称。《左传•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说的就是如果不听从大臣的建议,社稷之神得不到祭祀,国家就将会灭亡。 除了贡献礼物,古人在祭祀时还会口中念念有词。“祝”是祭祀时负责向神灵祷告的人,甲骨字形为,还有一些异体,从字形上看,好像一个人跪在地上,面向神主祷告。《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汉书•郊祀志》:“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颜注:“祝谓主祭之赞词者。”“赞”,报告。“赞词”,就是把祈祷的话语转达给神灵。“祝”是人、神的沟通媒介,主要职责就是在举行祭祀的时候迎接鬼神,并把人们的愿望传达给鬼神。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习俗,古人在早期祭祀时有尸祭的方式。尸祭并不是说祭祀尸体,实际上“尸”是个活人。“尸”,甲骨文字形为,比“人”字的甲骨文字形多了一个弯,表示人屈着膝。这也解释了为何“尾”、“屎”等字皆从尸。甲骨文中“尾”的字形就是弯腰的人在屁股后面拖着一根毛尾,“屎”是蹲姿的人屁股下从米。既然“尸”是活着的人,那么为何已经有了一个“人”字,还要造“尸”字呢?这是因为“尸”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在祭祀时代表死者而受祭的人。《说文》:“尸,陈也,象卧之形。”段注:“尸,神像也。”《仪礼•士虞礼》:“祝延尸。”说的是祭祀活动中负责祷告的祝迎接代死者受祭的尸,尸通常由死者之孙充当。夏商周三代都以尸代祭,但尸的姿态不一。《礼记•礼器》中有“周坐尸”、“夏立尸”、“殷坐尸”的记载。只是后来尸渐渐被神主“示”所代替。 五 关于祭品 古人往往将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礼物奉献给神灵,有的是食物,比如牛、羊等牺牲,酒和谷物等等,有的是玉帛等衣着饰物……季节不同,祭品也不同。 还有一种特殊的祭品,那就是人。在原始人的观念中,人与兽平等,他们在猎兽的同时也猎异族人。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中,战败的俘虏往往被杀掉用来祭神。在甲骨文辞中,有很多把奴隶作为人牲来祭祀的记载。而这一习俗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如1971年在安阳武官村以北发现的一批祭祀坑,据不完全统计,191座祭祀坑中,共埋人骨1178个。一些汉字也反映了古代的人祭习俗,比如: “孟”,《说文》:“长也。从子皿声。”本义是长子,从字形上看是器皿中盛着孩子,这与我国古代杀首子的习俗有关。《墨子•节葬下》:“昔者越之东有輆沐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裘锡圭先生认为:“献第一批收获于鬼神,是为了能平安地保有、食用收获的其他部分,并在来年继续得到新的收获。献首子当然也是为了以后能得到新的孩子,并使他们安全地成长。所以,《墨子》说杀首子是为了“宜弟”,是很有道理的。 “伐”,甲骨文字形是,从人从戈,是个会意字。好像用戈刺入人的脖颈砍头,本义是砍杀。《说文》:“伐,击也。”砍掉奴隶的头进行祭祀的习俗商代便已有之,在殷墟发现商代祭祀坑中的无头人骨就是这一习俗的遗迹。 “烄”是古代燃木祭天的一种方式,而其字形也有人祭习俗的残留。“烄”,甲骨文字形为,上面是,象人两腿交叉形,下面是火。实际上就是捆绑一个人放在火上烧。 祭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汉字的形体、意义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借助零星的一些汉字来考察古代的祭祀习俗,可以说是“管中窥豹”,分析得还很粗浅,也不够系统,仍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诗诗2009
商人几乎每天都祭祀。比较常见的是祭天、祭祖先、祭泉水,还有为了去除疾病和灾祸来祭祀的。当时的祭祀是重要的国家活动,主持这项活动的祭师一般由地位较高的奴隶主来担当。祭祀开始后,参加活动的贵族和平民都要穿戴整齐,随着号令进行跪拜。祭师会站在祭坛旁的显要位置,高声朗读祭文。
除了祭祀,商人几乎事事占卜。他们的占卜也很有讲究,就是先把龟甲上残留的肉渣皮筋等去除洗干净 ,等它干燥后再做一定的处理,然后把整治好的龟甲用火烧炙,使龟甲兽骨裂出焦纹。占卜人再根据焦纹的纹理来判断吉凶。
当时能胜任这份工作的只有卜官。卜官不仅要亲手整治龟甲兽骨,还要将此事记录成卜辞,刻在自己整治过的甲骨上以示郑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甲骨文。由于要刻写甲骨文字,所以这个占卜人在当时是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正因为商人们不论大小事都要占卜,所以才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甲骨卜辞。
殷墟从发现到后来的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带有文字的甲骨十几万片。上面的文字是我国知道的,目前最早的形成了系统的文字形象。其上书写的内容基本上是关于殷商占卜和祭祀的记录。
那个时候,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对自然的了解也并不多。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去对抗自然灾害,也不能解释很多的自然状态。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敬畏之心,人们相信这个世间有一个至高的存在,在影响甚至掌控着人世间的事情。鬼神之说盛行,占卜之术也就有了其存在的必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人祭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朝
参编:《信息经济学前沿与进展》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3月《中国小城镇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合法节税实务指南》,中国物价出版社
研究生学位论文审阅时的评价指标如下: 1.论文难度; 2.论文工作量; 3.研究方案可行性; 4.硕士生对文献资料和课题的了解程度; 5.硕士生在论文选题报告中
中国古代文献的代表作是周易,周易据说是周文王写的,历史悠久,里面很多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远的影响。
这是土家族的风俗文化,对他们来说死者生前在受到各种各样的苦痛折磨,于是乎便会在人死掉的这一天给他跳一支舞,让死者忘却世间的烦恼,安然离去。
古代的实物货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