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2

夹心大便
首页 > 学术期刊 > 湿法冶金杂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艾迪奥特曼

已采纳

陈家镛的科研及学术活动早在大学毕业后即开始。 1943年代~1947年代,他在中央大学化学系任助教时,条件极其艰苦,在高济宇教授指导下,在重庆合成了杀虫剂DDT。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导师H.F.约翰斯顿(Johnstone)特意邀请他主持“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在近1年半的研究中,证明了前人关于有一个最难过滤的气溶胶粒子大小的看法,阐明了该粒子的大小并非是一个常数,而是与操作参数有关,同时对前人的过滤理论以及过滤层压降等进行了改进及发展。其部分结果在1955年出版的美国《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上发表,引起各方面重视,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广泛引用。直至今日,该文仍被视为气溶胶领域早期(1955年前)科研工作的权威性总结。1954年代,陈家镛接受美国杜邦公司聘请,任薄膜部约克斯(Yorkes)研究所的研究工程师,并参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连续聚合过程的研究。在该项研究中,他引入了当时刚刚兴起的化学反应工程学的一些概念,对聚合反应速度的控制因素提出了新的看法,用以解释各种情况下不同的聚合结果,并预言聚合速度仍可大大加快。他所提出的实验设计,后经另一位同事予以证实,改变了当时对强化该过程的许多不同看法及方法,受到十分重视。同时他还研究发展了新型的聚合反应器,并进行了中试规模的扩大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陈家镛把该所的研究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从事云南东川难选氧化铜矿的湿法冶金研究,云南墨江氧化镍矿及进口的高砷钴矿的湿法冶金研究,开发出了一批技术上先进的湿法冶金新工艺及新流程,同时也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成立湿法冶金研究室,陈家镛出任室主任。一般金属冶炼采用火法,即用高温将金属从原矿中分离出来。湿法冶金是利用某种溶剂,借助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水解及络合等反应,将原矿(原料)中的金属提取和分离出来。湿法冶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许多化学工程师进入该领域解决铀的湿法冶金。陈家镛领导的这个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以化学工程学观点从事冶金研究的实验室,在矿石加压浸取、加压氢还原,自水溶液中制取金属粉末等方面,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为以后冶金新过程开发、新型材料研制、多相反应器研究以及加温加压温法冶金反应动力学等的研究,奠定了部分基础。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陈家镛倡导将化学反应工程学与湿法冶金结合起来,开展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及非均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延续至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论文,而且为后来该所开展生物化学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期间,针对中国甘肃金川镍、钴、铜共生矿中有色金属难于分离的特点,在他的领导下,在湿法冶金研究室开展了分离科学和分离工程的研究,并先后成立了萃取化学组及萃取工程组。以后,鉴于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某些矿点有难于分离的钒、铬共生的特点,他和同事发现用胺类萃取剂能进行十分有效的分离,并取得了突破,从而推动了一系列经常伴生的金属如钒和铬,钨和钼,铜和铼等之间的分离,砷、磷、硅与钨、钼的分离,以及用混合萃取剂从硫酸溶液中分离铁等有效分离的新工艺。同时对胺类萃取剂溶剂化萃取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在《中国科学》及《湿法冶金》等杂志上,他们发表了多篇论文,阐述了前人尚未发现的胺类萃取剂的有关重要性质。这项研究的部分内容已申请专利。有关胺类与中性萃取剂协同萃取的工作,由于其独创的见解而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陈家镛的领导下,目前分离科学的研究正在向抗生素等生化产品的新萃取体系方面发展,并已取得了新进展。在分离工程方面,如转盘式萃取塔、振动筛板塔等的应用及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化工冶金研究所的方向变化不定。在这种情况下,陈家镛仍继续坚持原来的研究方向,积极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了加压下用氢气自含镍、钴水溶液中析出金属粉末,并使之紧密而均匀地沉积于预先加入的核心材料上,制成复合涂层粉末的研究获得成功,满足了国防工业的需要。他研制出一大批适应不同需要的复合粉末材料,如镍包铝粉、钴包碳化钨粉、镍包石墨粉及铝包空心玻璃球等。这些材料通过热喷涂等手段,可用做飞机发动机上的耐磨、自结合及封严等方面的涂层,从而降低了飞机油耗,提高了发动机寿命及推力等。有关项目已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1981年重大成果一等奖。对上述复合涂层粉末,陈家镛长期坚持组织力量进行小批量生产,供应航空工业等方面的需要,为发展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1970年代初,鉴于火法炼铅劳动条件恶劣,根据当时国际上的发展趋势,陈家镛在国内倡导开展湿法炼铅的研究工作。经所内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开发出了硫化铅湿法碳酸化转化制取金属铅的新工艺,用于从废蓄电池回收铅。该项成果已取得专利,并已在几个中小企业投产。目前该项技术已被用于含硫化铅的金矿冶炼工艺中,正在为铅的回收及增产黄金、白银作出贡献。 在环境治理方面,针对航空航天部170厂高合金电解泥污染环境问题,陈家镛应用湿法冶金方法进行金属回收,效果良好,减轻了环境污染,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年代以来,已步入花甲之年的陈家镛在参加学术活动方面更加活跃。他先后接待了欧洲一些国家和美、日、澳的许多著名学者,组织了多次学术讲座,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了所内的学术气氛。同时他先后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前苏联、比利时等国参加学术会议,进行讲学或学术访问。1983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湿法冶金会议上,他应邀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的湿法冶金》的报告。1988年他主持召开了“北京国际湿法冶金会议”,取得成功。由于他在该学科领域内有显著的学术成就,因而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144 评论

wuyan841106

1、cta materialia 材料学报 751C0006 英国 2 、Synthetic metals 合成金属 751LD053 瑞士 3、 Scripta materialia 材料学刊 751C0009 英国 4、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应用表面科学 539LB051 荷兰 5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A,Physic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冶金学与材料汇刊.A辑,物理冶金学与材料科学 751B0002-1 美国 6、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764LD001 瑞士 7、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 国际材料评论 751C0011 英国 8、 Intermetallics 金属间化合物 751C0069 英国 9、 Materials transactions 日本金属学会材料汇刊 751D0055 日本 10、 JOM 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会刊 764B0001 美国 11、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B,Proces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processing science 冶金学与材料汇刊.B辑,生产冶金学与材料处理科学 751B0002-2 美国 12、 Zeitschrift fÜr Metallkunde 金属学杂志 751E0003 德国 13、 ISIJ international 日本钢铁学会杂志国际版 752D0054 日本 14、 日本金属学会志日本金属学会志 751D0053 日本 1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 国际高熔点金属与硬质材料杂志 751C0019 英国 16、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材料特性 751B0010 美国 17、 Hydrometallurgy 湿法冶金学 75lLB001 荷兰 18 、铁と钢 铁和钢 752D0001 日本 19、 Journal of phase equilibria and diffusion 相平衡与扩散杂志 751B0012 美国 2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wder metallurgy 国际粉末冶金杂志 751B0007 美国 21、 Ironmaking &steelmaking 钢铁冶炼 752C0003 英国 22、 Powder metallurgy 粉末冶金学

357 评论

爱吃烤鸭的小猫

如果想知道有关钛和镍的东西,推荐2本杂志给你:《稀有金属快报》和《钛工业进展》。

224 评论

吃兔吃土

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55~1957年在乌克兰第城农学院学农,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精细化工学院稀有和分散元素工艺系。1963~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锂、铷、铯元素的提取研究,任专题组长。1973~1975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办公室从事钛民用和稀土、钼微肥的推广。1975~1977年任稀土研究室副主任。1978~1983年任院科办副主任,从1982年起兼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农用研究室主任。1984~1991年任中国有色总公司稀土农用技术开发中心主任。1991年调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稀有稀土局副局长。1993~1994年任中国稀土开发公司总经理,1995~1996年任该公司总工程师。自1989年至今受聘为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稀土专家组(后归国家计委领导)成员。近20年来主要致力于开拓稀土元素在我国农业中应用的新领域。1979年,在我国稀土农用研究基本上停止,推广工作处于低潮的时候,针对稀土农用研究的多学科和跨行业特点,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下,和宁加贲等提出并建立了全国稀土农用协作网。1981年,经过申报和论证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课题,任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了农业、卫生、土壤、植物生理、分析检测和冶金等学科的专家展开了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经过近60个科研单位4年的协同努力,于1986年稀土农用课题通过了国家验收,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证明了稀土农用技术可使农作物增产、改善品质、提高抗病害性能和对环境无害。十几年来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稀土农用技术已经在十几种农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年增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获奖情况:1986年被授予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中国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著作:1988年出版专著《农业中的稀土》(第一作者),1993年在日本发行了日文版。在国内外刊物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1920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1951~1953年和1956~1958年,两次在苏联进修有色金属选矿及稀有金属冶金。1983~1985年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科技部主任。从事工作50年来,主要做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1949年研究解决了生产固体黄药(选矿捕收剂)的工艺和设备,至今仍在沿用。五、六十年代组织并参与利用我国资源提取各种稀有金属和制备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工艺,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尖端的需求。自60年代至今,长期从事稀土和钛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特别是于1972年首先倡议并组织实施将稀土用于农业增产,获得成功。20多年来经全国各方的努力试验和推广,已在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林业、牧草以及养殖业得到广泛的应用,获得巨大的效益,属世界首创,现居领先地位。七、八十年代从事我国重大资源(攀枝花、包头白云鄂博、金川)综合利用和重要有色金属(钨、锡、铝)行业的开发方针政策的研究。80年代初受国家科委之命,领导制订了我国的“材料技术政策”,主持编写了《有色金属进展》大型产业丛书。获奖情况: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39年7月生于武汉,教授级高工,196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同年分配到原石油部(现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从事炼油催化剂研发工作,1984年任催化裂化催化剂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至今。1962年至1966年参加了我国催化裂化催化剂工业的初创工作,为我国第一个微球型硅酸铝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成功开发,填补我国炼油催化剂一项空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获国家科委奖励;参加了我国稀土Y型(REY)分子筛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1974年首次开发成功我国稀土Y型稀土(REY)高活性裂化催化剂,配合了我国炼油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的开发,从而在完全依靠国内技术的情况下,催化裂化完成了一次飞跃,获国家科学二等奖。其间与兰州炼油化工厂合作攻关项目“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科技进步”攻关项目,1998年获得原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含磷的稀土氢Y型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及生产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不仅首创了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一种理想的生产工艺,而且发现了催化裂化一种性能独到的高温固体酸性催化材料,1997年获原石化总公司发明专利金奖,中国国家专利优秀奖和第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99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 1937年10月生于湖北天门,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62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固体发光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1999年7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整合后,现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兼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理事,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1983~1985年在美国进修稀土复合氟化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和无辐射能量传递。在进修期间曾任纽约市中国访问学者及留学人员负责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固体发光材料及其光学光谱性质和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研究。较早地提出光子转移,即光子剪裁的原理,丰富和发展光子剪裁内容。他依据交叉驰豫原理,使不需要的Tb3+的5D3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剪裁,转移到所需要的5D4能级上,从而使5D4→7FJ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数增值,发射强度大大增强。他所研制的“高亮度稀土磷光体-HG3”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一名);鉴于对固体中某些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的研究成果,1995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名)等奖项。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190余篇论文。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22年2月17日生于中国四川省金堂县。1939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化学系担任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助教。1947年秋赴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厄巴纳-香宾(Urbana- Champaign)校园化工系研究生院攻读学位,于1949年春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即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论文导师H.F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邀他回伊利诺大学化工系开展“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1954年初接受美国杜邦(DuPont)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Yerkes)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以使该产品能顺利投入生产。1956年回国参加建设,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任研究员,1958年该所正式成立后担任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1958年至1984年担任该所副所长。现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还担任国际性杂志《湿法冶金》(Hydrometallurgy)的编委,英文《中国化学工程学报》的主编,中国稀土学会《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编委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副主编等职。他还是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曾发表科学论文16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1项,培养博士28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发明三等奖各一项。曾获199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生于1940年1月29日,北京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曾任兵器工业52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顾问。主持薄装甲和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的研究工作,发明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为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持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参加了自紧身管疲劳寿命的研究,先后创立了火炮身管液压自紧技术和高效液压自紧技术,使炮管强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劳寿命。首次应用这项技术的“XXX火炮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述成就已载入《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其科研成果已用于十多种兵器装备,现仍在用于有关重点武器装备的研制。为表彰才鸿年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的贡献,1984年授予国家级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和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一部,撰写研究报告30余篇。 1935年10月31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乌拉尔工学院冶金系,同年回国后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1961~1964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研究室从事稀土金属制备研究,曾任金属组组长、专题组组长。近几年主要从事稀土和稀有金属的软科学研究和项目的评估工作,先后 撰写了“‘八五’期间稀土科学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我国稀土科技现状及其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我国稀土科学基础研究进展与'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八五’稀土科技进展及‘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及“90年代我国稀土科技新进展”等文章,收入国家计委稀土专题软科学基金和计委稀土专家组调研报告。另外还撰写了“面向21世纪稀有金属”、“我国稀有金属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参与编写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国有色金属发展50年”等。获奖情况:曾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和国家科学大会奖以及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等。 1940年2月16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至今。1962~1972年从事稀土元素分离提取、稀土络合物的研究。参加包头矿的“451”会战和江西稀土矿中分离提取稀土的工艺实验。1971年首次用溶剂萃取法分离出99.9999%的高纯Y2O3。1972~1977年从事无机液体激光器的研究,首次研制出用稀土液体激光器作为光源的YJG1型激光微区光谱仪,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8年11月~1989年2月,在日本大阪大学和京都大学从事稀土发光和溶胶-凝胶制备技术方面的研究。1989年1月和1991年7月两次访问原苏联;1991年11月~1992年4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固体化学实验室从事发光材料的研究;1994年1月随同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台湾,参加两岸材料产业暨稀土材料发展研讨会;1997年12月~1998年6月应邀到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事PDP荧光粉的研究。1986~1990年任中科院“七五”重大项目“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地质化学分离分析和综合利用”的专家组成员兼秘书;1991~1995年任中科院八五重大项目“稀土新材料的研究及其开发应用”的负责人之一。1990年晋升为研究员,1992年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稀土学会固体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起为研究生讲授《固体化学》,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与倪嘉缵院士共同主编《稀土新材料及新流程进展》一书,成果10余项,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20余名。 1934年8月22日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学院(现为国立乌拉尔工业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教授级高工。历任课题组组长、室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先后在稀土冶炼、稀土金属、稀土永磁、磁疗、贮氢材料、镍氢电池等6大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现担任国家“863”九五重中之重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兼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全国稀土永磁协作网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成员、稀土协会理事、南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曾与应启明同志共同负责“钙热还原制备钐钴永磁粉末工艺”获得了部级二等成果、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稀土推广应用重大成果奖,并在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产业化。金属氢化物-镍电池获部二等成果,与赖为华、颜广灵同志共同负责的“镍氢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及“闭口化成工艺”使我国AA型镍氢电池容量达到1525mAh,达到了国际水平,促进了我国镍氢电池产业化,获科委“九五”重中之重项目中作出重大贡献奖。先后获各种成果奖励17次,荣誉奖6次。 1936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翌年改为冶金部包头冶金研究所,历任技术员、课题组长、湿法冶金研究室负责人。1971年研究了萃取计算理论应用于单一稀土的萃取分离工艺,实现了萃取过程中单一稀土元素的高纯度和高收率的统一,发表了“萃取计算及其应用”一文。1975~1993年先后担任冶金部包头稀土研究院(原包头冶金研究所)副院长和院长。任职期间,主持过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1993~1997年担任包头钢铁公司总工程师。1997年底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了科工贸一体化的大漠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稀土科研和稀土开发应用工作,发表过的论文和报告近30篇,如“萃取计算及其应用”、“包头资源综合利用”、“国内稀土应用的最新发展”、“中国稀土1989~1993”等。1980~1998年曾任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包头稀土学会理事长等职。1988年受聘为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后改为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第一、二、三届成员至今。1997年受聘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99年受聘内蒙古稀土集团公司专家顾问。 1935年10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2月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和黄金学院稀有金属冶金专业,回国后先后担任核工业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生产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宝原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总工程师兼中国核工业稀土公司总经理及中国核工业黄金开发办公室主任和中国核工业稀土应用开发办公室主任等职,历年兼任中国黄金学会首届理事、中国铀矿冶学会副秘书长,第二、第三届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稀土专家组(后为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80年代后期,他负责核工业的黄金开发和稀土开发工作,组织核工业系统的地质矿冶单位,先后为国家提交120吨的地质储量和7万两黄金产品;组织领导了中国核工业开发稀土的方向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以充分发挥核工业整体优势为指导思想的《“八五”期间中国核工业稀土发展规划》,在这一规划指导下,核工业稀土发展迅速,1990年被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确认为中国稀土行业的三大骨干部门之一,建成的两个稀土厂已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均被列入我国重点稀土企业行业中,建成的核工业稀土分析检测中心是当时国内第一个专业稀土质检中心,投入开发的稀土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比例达73%。张镛的科研成果中有三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获国防科委“重大技术改进”奖,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奖励其工作成绩的荣誉证书。 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工作至今,先后任该院稀冶室专业组长、副主任、主任、所长。1962~1975年参加稀土萃取分离、稀土变价元素分离等试验研究;1975~1977年作为“技术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和参加“伯胺萃取法从包头矿中分离钍和混合稀土”试验,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7~1980年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主持和参加的“伯胺萃钍和硝酸钍制备”工业试验中,首次从包头稀土矿中分离出近百公斤放射性钍产品,并亲手操作钍产品的浓缩,该项目与同期合作组织参加的“伯胺萃取氯化稀土”工业试验,同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四等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被应用于独居石处理中钍的分离与提纯工业生产。近20年先后多次参与全国稀土发展规划制订工作,参加或主持过数十项稀土重大工程项目和科技成果的评估论证。 独撰论文包括:1980年在全国铀矿冶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的“伯胺萃钍和硝酸钍制备”,1988年在日本东京的第一次中日稀土交流会上宣读的“中国稀土产业及发展”,冶金百科全书中“稀土冶金”条题和稀土提取分离条目,“中国稀冶三十年”,“我国稀土提取分离的进展、存在问题和改进途径初探”等;合著论文有:“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和对如何发展的建议”等3篇。被选聘为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计划委员会稀土专家组成员。 生于1931年7月15日,广东广州人。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48~1950年,中山大学化工系;1950~1952年,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院系调整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工作至今已40余年。历任稀土研究室课题组组长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发光学会副理事长,《稀土》、《化学学报》、《中国化学》、《无机化学报》、《应用化学》副主编和1989年第二届国际稀土光谱讨论会主席,1997年第三届国际F元素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会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共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16名。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稀土光谱)的英文论文集一本,1993年由河南科学出版社《稀土化学》专著一本,1994年主编《变价稀土元素化学与物理》会议论文集一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获钇—钡—铜—银—氧高温超导体的发明专利一项。曾应邀赴法国进行合作研究和赴德国作访问学者,赴韩国讲学,赴泰国、韩国、巴西、俄罗斯邀请报告,赴美、法、日、澳、波、芬参加国际会议并顺访荷兰与瑞典。曾与香港城市理工大学生物和化学系及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物理系进行合作。现正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中的“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资助的稀土基础研究项目。 有机化学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急需。70年代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与研究生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很好的成果。 矿物加工及冶金专家。辽宁省锦县人。1934年3月23日出生。1961年中南工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发展了浮选理论,在矿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统分析浮选剂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用一系列定量判据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分子结构的“组装模型”对各基团预测计算组装设计特定用途的药剂;从理论上统一解释了硫化矿浮选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在实践上发展了电化学控制及无捕收剂浮选;提出盐类矿物浮选的4条规则,推进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提出“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 化学家。广东电白人。195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 1965年该校技术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早年研究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把两项滴定法推广应用到生成复杂萃合物的情况。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阐明其成键特征、相对论效应的作用以及稳定性规律。提出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与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提出从光谱数据直接求振动力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学方法导出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对芬太尼类麻醉镇痛剂电子结构与药效找到较好的关联指数。发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论处理多重态结构的理论方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核材料专家。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196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2厂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材料科学家 1920年12月7日出生。材料科学家。湖南凤凰人。别名继美、志新。1943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翌年获密苏里矿冶学院冶金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密苏里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林登堡热处理公司、爱可产品公司及美国坩埚钢公司从事产品分析和科研工作。1957年回国,历任北京钢铁学院(后改名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学教授兼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脆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科学、氢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发现了“氢致滞后塑性”现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应力腐蚀断裂韧性新参量,对钛合金氢致开裂及水溶液中应力腐蚀断裂的动态程,提出了氢损伤机理。应用断裂力量,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许多重要断裂问题。著有《金属的韧性和韧化》、《应力下的金属腐蚀》等;撰有《材料的失效分析,性能预测和结构设计》、《高强度钢水介质应力腐蚀研究》等论文200多篇。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相热处理专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功能材料教研室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北科大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并任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与磁性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会委员等。1983年来先后完成省部级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十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三等奖各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5篇,被EI收录53篇。著书两本,即“稀土磁材料与应用”和“超强永磁体——稀土铁系永磁材料”,前书曾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两书均由韩国翻译出版,此外还有合编书两本。被冶金工业部授予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53 年 12 月生于江西省龙南县。 1977 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碳素专业,长期从事稀土工业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尤其在稀土矿山的开发与管理、稀土矿开采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发展稀土深加工应用以及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的创建和正常动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89 年在《稀土》刊物上发表名为“稀土工业的降温与加热”的论文; 1989 年 12 月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专业家组调研报告汇编》中发表名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现状与国家要采取的政策”的论文; 2003 年 12 月在《稀土信息》中发表论文“浅谈加强离子型稀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1985~2000 年主持龙南稀土工业的开发与管理,首先提出“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龙南稀土工业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新建龙南稀土冶炼厂、龙南稀土金属材料厂,初步形成龙南稀土工业“开采——冶炼——应用”的体系;与科研单位合作,在龙南首次试验和推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地浸矿工艺。并于 2004 年 8 月在赣南稀土矿 D 级储量可靠程度研究中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德国福特旺根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稀土农用网”创始人,中国农用稀土应用推广第二春发起人,“依农科技”创始人。依农科技企业法人。2004年参与国家科委“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稀土应用工程”重大项目,“稀土农用新材料、新技术在西部地区的应用与示范”攻关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如何利用稀土为农业增产、增收、提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百度百科“稀土人物”,“农用稀土”,“稀土农用”,“益植素”等词条创建人。主要著作:《稀土在农业中的科学应用技术》《如何培育和打造你的员工》。

9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有色冶金杂志

    《中国有色金属》杂志辟有“行业要闻、特别策划、焦点透视、专家视点、记者调查、封面报道、本刊特稿、行业论坛、科技前沿、市场观察、协会通讯”等栏目。该杂志内容丰富,

    爱做美梦的鱼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冶金期刊志主编

    1、cta materialia 材料学报 751C0006 英国 2 、Synthetic metals 合成金属 751LD053 瑞士 3、 Script

    不蓉错失92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冶金文章

    在早期的文明国度和地区中,中国使用铜、铁等金属的年代相对说来是较晚的。但是,由于中国在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使中国的冶金业很快就后来居上,跃升于世界的前列,

    小帅cgn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冶金管理期刊杂志怎么样

    你自己可以根据杂志的主办单位和刊号判断,有2个标准,一是看主办单位,如果是中国XX主办的就是国家级,二是看刊号,CN11开头的就是国家级,因为CN后面的两个数字

    小雨点Me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冶金管理杂志联系电话

    冶金管理是一个半月刊,现在知 网检索的只是上半月刊。比如一期,三期,五期这样的。剩下的二四六八十等…要看知 网整顿改革情况。

    买买买嗨嗨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