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小绿植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国过去和现在对外贸易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然后描述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息息相关,并且用数据说明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议。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建议一、我国对外贸易的概述与发展历程1.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与现代的对外贸易我国对外贸易在古代主要是“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显示自己贤明德威而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这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对外交往关系。现代的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国与国、国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对外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往关系。她与古代的对外贸易不同,不仅范围扩大了,而且目的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1)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始于秦朝而兴于汉代繁荣于唐朝发展于明朝暗淡于清朝。汉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丝绸之路”形成了,其对外贸易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繁荣景象,访问、观光、经商的人从世界各国纷纷来华,不但陆上贸易有所发展,而且海上贸易尤其兴旺。宋朝时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以鼓励海外贸易,那时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十分繁荣。明朝时,因郑和下西洋而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贸易,他们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但是盛极必衰在清朝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我国近代的对外贸易1840年鸦片战争强迫打开我国国门,清政府与侵略国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求和条约,中国从此沦陷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进入了最黑暗、最耻辱的时期。中国经济被西方列强通过对外贸易的方式进行经济侵略。(3)我国当代的对外贸易当代我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主要受苏联的经济体制的影响,有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被作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转变并积极与国际经济贸易交往通行规则接轨的基本路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是一直保持着持续而高速的增长,从1978到2004年,我对外贸易额全球排名有着质的飞越从第32位上升到全球第三,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1%增加到2007年的7%左右;经济发展取得的进步十分明显,GDP从1978年的千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十万亿元,在全球排行的位次被不断提升。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总额从百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百分之十几。我国的外贸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利用外资不论是量还是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我国不仅单边贸易在增加,双边贸易更是迅速发展突波千亿美元大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往来有所下降甚至低迷,但结合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还是在不断的增长,经济增长带来对外贸易的增长而对外贸易又反作用于经济增长,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二、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确立了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为她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1978年~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年平均增长16.8%,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年平均增长17.2%,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9.2个百分点:进口年平均增长16.4%,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7.3%高出9.1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货物贸易更是高位大幅增长,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1%,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9.3%高出10.8个百分点。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期间取得,这既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证实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进口,对支撑受危机冲击国家和地区出口、降低国内需求萎缩压力,以及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2.对外贸易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时间处于经济短缺状态,为了“互通有无、调节余缺”才会有对外贸易,而且规模很小,又以进口为主,因此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也无法显现。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不论从国民的意识还是行动它都被列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交往形式,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投资、消费和出口)之一,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迅速扩张的出口贸易规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贡献度不断提高。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1979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年增长率为9.9%,货物出口额平均年增长率达17.2%,高出GDP7.3个百分点。自世贸组织以来,二者发展速度进一步扩大。2001年~20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提高到10.5%,出口增速相当GDP两倍,高达20.3%。3.对外贸易为国家增加了税收和外汇储备据统计,1991年~2010年,20年间我国征收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为72186.5亿元,出口退税额为47017.5亿元。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减去出口退税后,国家财政从进出口环节中直接获得的税达到12518.4亿元。改革开放前我国外汇储备极度短缺,1978年仅有1.7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特别是以出口创汇为中心的政策措施的实施,90年后我国对外贸易开始了顺差时代。1990年~2010年,除个别年份贸易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其中2008年高达近3000亿元。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2010年,2.8万亿美元相当于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关口的1990年的256倍,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金融危机有着重要作用。 4.对外贸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外贸易不仅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就业机会被创造而提供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经济学理论认为,扩大出口会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扩大进口则有助于为外国提供就业机会。多年来,我国进口贸易快速发展,顺差不断扩大,既为我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就业途径,也部分抵消了进口所带来的就业机会转移。5.对外贸易使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加深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尤其是我国成为世界首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的进口国和经济体后,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1.8%提高到2001年的4.2%,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9.3%。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1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3.6%,远高于美国的6.7%。如果没有我国的贡献,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5%降至1.8%。从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数据我们可知,2000年~2009年,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发展速度。特别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了12.8%,而中国的进口量增长2.9%,对缓解市场需求萎缩压力、带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十分明显。贸易壁垒是指来自国外的商品和劳务被本本国为保护本国经济而设置的人为限制。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而来的是,我国的贸易壁垒事件发生频率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都被全球化的到来大大减少,贸易各国纷纷使用新式手段来保护本国经济,例如,反倾销、技术壁垒等。由于出口快速增长,中国首当其冲成为最大受害国,中国发生反倾销案子累计达800多起。同时我国的出口被美国用各种办法限制,不仅有一般的关税和配额,而且反倾销诉讼、技术与绿色壁垒、具有严格标准的动植物检疫等一些特别的措施被使用。其次,我国人口红利在慢慢消失,劳动力已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从2004年起,民工荒、招工难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出现了。几年过去了,招工难迅速在全国经济增长核心带扩散。虽然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出口制造业,短期内使大批农民工被迫离岗返乡,但是随着经济持续走稳,企业却再次面临更严重的招工难。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大幅度提高工资抢人,而有些企业则因为雇佣不到足够的工人不敢接订单,形成产能闲置。对此,我国的劳动专家指出,招工难于我国人口红利趋于结束有直接关系。最后,在中国制造下的贸易顺差已不能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从1994年我国开始进入贸易顺差时期,迄今一直享有贸易顺差。但是过度的贸易顺差对内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净损失,资源的过度输出和消耗,对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成为贸易摩擦的根源。而且中国制造不利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创造的产品附加值低是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总之,面对这么多的机遇,我国应该做好全面的促进工作:(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低碳、绿色贸易之路。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的能力,降低高污染产品的出口,走可持续出口贸易之路。(2)以创新为动力,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创新是竞争能力的核心,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活的源泉,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3)扩大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做大做强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经济价值是十分庞大的,我国现在是处于各国贸易链的最低环节,不仅获利少而且对环境伤害十分严重,不利于我国环境保护。(4)协议与自主开放并举,开放方式多样。开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历史告诉我们开放不能局限于某个领域或某个地区,否则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优化发展空间布局,确保稳定持续发展。发展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确保质量以便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6)优化结构,提升贸易产品知识含量。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出口的商品要有知识含量。(7)加强国际竞争与和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平与发展是各国取得的共识,国际竞争是国家居安思危的有力佐证。面对这么多的挑战,我国更应该积极面对取长补短,努力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采取应对措施:(1)加强区区域一体化建设,贸易壁垒会区域贸易自由性的特征下减少,有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动。(2)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利益博弈加剧的规律性表现,也是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性原则和维护买一权利的表现。(3)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化,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着力发展行业职业培训,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适用的人才;进一步开放教育领域,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加强对各类人才的资格认证。(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营销能力。(5)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绿色同行证,抢占低碳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国际贸易新市场。(6)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建立健全全开放型经济运行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xiaoqiao945
是南宋还是北宋啊,个人觉得第一个好写,因为宋代商品贸易十分发达,宋代做为一个并不太强的朝代为了巩固统治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持一种支持的态度。可不可以从这条路子写:1 宋代发展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必要性,从此引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2 举几个例子写宋代海外贸易的具体内容和带来的巨大收益,比如高宗年间那个人(叫啥我忘了)他借高宗一船的货物然后下海,回来带回来十船。3 再写写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对宋代经济的巨大影响,现在很多人不多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诞生在南宋年间吗我想这就够了。我很喜欢历史,而且我还生活在宋都(也就是开封啦)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回答,希望采纳
大家族djz
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陆两路向外传播.中外学者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还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丝绸由海路外传,比陆路持续的时间更长,到达的地区更广,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更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我在就个人的初步研究,谈些以下不成熟的看法.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 从东海(今黄海)起航的船只主要航行朝鲜和日本.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时,就“教其民田蚕织作”.公元199年中国蚕种东传到日本.公元238年倭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中国赠送礼品,魏明帝回赠精美丝织品.这是中国丝绸作为皇帝的礼品而传入日本的最早文献.南朝时,中国派四名丝织和裁缝女工到日本传授技艺.他们对日本丝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海船从南海航路起航,于公元前140-87年,带了大批黄金和丝织品,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上述国家的特产,然后从斯里兰卡返航.这样,早在公元前,中国丝绸就传入上述各国.随着中国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和由于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的极大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便如,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31年,今爪哇(当时的叶调国)、公元159和161年今印度(当时的天竺)和公元97、120和131年今缅甸(当时的掸国)都遣使业中国进献方物,换得丝绸.这是中国丝绸传入今日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到欧洲大秦(罗马)的另一条途径.这个时候的特点如下: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开始很早,但作为商品交换,只限于统治阶级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贡贸易”为主,其数量、次数和规模都不大.其目的只是想在外交上达到“敦睦邦交”和扩大对外政治影响;还未注意到通过海外贸易,在经济上能增加国库的收入.民间的海外丝绸贸易,从外国文献来看似早开始.而在我国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可见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还不普及和发达.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唐、宋时代(960-1279)中国丝绸的外传 唐朝和日本、朝鲜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如802年,日本遣使270人到中国,每人赐绢五匹,共计1,350匹.从宋朝开始,出现了民间贸易.据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报告“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见当时民间丝绸贸易已很发达.在频繁的民间丝绸贸易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在仿制“唐绫”(中国丝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的纺织法.朝鲜和中国的贸易也很发达,许多来自新罗的朝鲜的人在中国楚州(今准安)侨居.当时楚州是通往朝鲜、日本的重要海港,这些新罗人经营海上运输,为中日和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布丝绸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和需时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以室利佛逝(今印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这条传布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布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特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布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两书著者是宁代人,也有与上述相同的记载.综上所述,这个时期的特点表现在:中国丝绸作为商品外传已由陆路转向海路.唐朝开始设市舶司到宋朝又有发展,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除原有的“朝贡贸易”外,则以市舶贸易为主;开始从过去只注意政治上扩大对外影响,以达“敦睦邦交”,而发展到把它作为财政经济上的一项重要收入.市舶贸易对宋政权的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为例,它占国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海商住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已经很发达.
我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铜的价格还会出现比较高的价格的,但是高价格肯定是不会持续的,只不过会维持一段时间而已,当这一段时间过去之后,铜的价格肯定会出现下跌的趋势
我也要写这个。我觉得,文化交流之路比较好写。但是我也写不来,无从下手。
随着我国完成入世谈判,加入WTO日期越来越近。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表示,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看弊大于利,长期看利大于弊,既带来发
宏观经济关于总量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有总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总供给的概念。总供给我这里写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实际总供给,一个是潜在总供给,实际总供给就是我们最后见到的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