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2

suibianlaidian
首页 > 学术期刊 > 以刘邦为素材的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yanhui123

已采纳

我眼中的项羽项羽是秦末起义军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是最杰出的一位将领,在灭秦之后,他与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最终兵败垓下而乌江自刎,也正是这武将疑问,成就了这位千古不朽的悲剧英雄的形象。对于项羽,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较为精辟的有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还有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也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可见,项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须多方面对他研究。项羽年幼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而要学“万人敌”的兵法。项羽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远大,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有幸见之,说出一句让人奇之的话,“彼可取而代也”。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作为军事家,他是很勇敢,很能打仗的。而当时,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家的,除韩信之外非项羽莫属。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转战疆场,所向披靡,力量不断壮大,大了不少硬仗。巨鹿之战时,他作出了其他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出的英明决策:破釜沉舟,他自断后路,以振士气,终获大胜。与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胜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后,恢复割地分封制度,违反了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处死秦降王子婴,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因而失去人心。灭秦后。有人劝说项羽定都关中,而项羽却执意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何人知之?”说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便不由得说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后又因分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项羽政治上的幼稚更表现在用人上,刘邦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出身不同却能尽其所能,而项羽却连一个反增也不得用,与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按王立群教授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他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于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

124 评论

苹果香蕉最爱

刘邦本身具有成就帝王的特质,我们可以成为他的帝王术:第一,知人善任,广揽人才。刘邦在成为帝王之后,就自己讲过:论智谋,我不及张良;论打战,我不及韩信;论后勤,我不及萧何,但最后我却得了天下。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人。刘邦深知单枪匹马是搞不出什么大花样的,而且自己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唯一的策略就是人才要为己所用。所以,他大肆地延揽人才,很多原来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的人才,如陈平、韩信等,都投奔到他的麾下,这些人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刘邦不仅延揽人才,也相信人才,与他们以重用,韩信一来就委以大将军,执掌兵权。更会留住人才,感动他们心甘情愿为他卖命,蒯通曾经想策反韩信,韩信不肯,说了这么一句话: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可见,刘邦对人才是很有一套策略的。第二,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刘邦不是一个很计谋的人,主见性不是很强的,所以遇到问题都会询问手下以求解决之道,也总能够采纳听取的。最著名的就是收韩信的故事,韩信被气走之后,萧何月下追韩信,追来之后啊,要刘邦封韩信。刘邦就决定封韩信为将军,本来可以说是不错了,但萧何说不行,他说韩信这个人,要任就委以大任,封他做大将军,后来刘邦就听进去了,并赴诸实施。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以,刘邦称帝前后是经常听取张良、陈平、萧何等人的意见的,而且是善于采纳的。我们认为,项羽失天下,刘邦得天下,在这一点上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第三,不吝封赏,目光长远。这一点与项羽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项羽手下打来的城池,差点搭上了性命,最后落入的尽是项羽同姓妻舅之人手中,自己却没得到多少,这样搞法,将士如何心甘情愿地再为他卖命呢,这可是说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做法,是一种妇人之见。而刘邦却不同,他善于封赏,有一种“与天下共其利”的思想,只算计自己的利益只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做法,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做大事,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算计的是天下之利。所以蒋经国曾经就有一句名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81 评论

国美京华城

我心中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如果他是英雄,为什么他要自刎乌江?如果他是懦夫,为什么他能够推翻秦王朝?茫茫苍穹,大浪滔天,他独自仰头自叹,记忆在更迭,心痛在缠绵,可是,天意难违。他的离开,他的逝去,有人伤心,有人开怀。然而,我想,他是一颗善良的星,闪烁光芒,然后安然坠落。他是英雄,却优柔寡断,没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他头脑简单,行事冲动,没有细致周密的思维,盲目得像个孩子,一意孤行没有深谋远虑的策略。他喜欢称王,封自己为霸王。别人说他凶狠残暴,为什么他对樊哙如此善待?被人说他目的不纯,他却在临死前说道:“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无论是怎样的人,都会为自己着想;无论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刘邦还是统一了天下。他,是可怜的。留在身边的人,有的对他指手画脚,有的背叛了他,他却还是依赖、信任他们。在我看来,完全可以用单纯这个词给他。所以,作为一个英雄,怎么可以有如此多的缺点呢?他,不是英雄。如果他是一个懦夫,为何在推翻暴秦的战争中,他英勇作战,毫不畏惧,最终实现了他灭秦的目标。如果他是个懦夫,为何最终选择自刎却不是乞求偷生。“士可杀,不可辱。”他惋惜自己的一切,却还是在最后的关头果敢地决定,并没有什么犹豫。他是孤单的,但是懦夫怎么会孤单呢?他喜欢舞剑,那是一种寄托,空虚世界里的一个舞者,在战场上迸发出自己的欲望,然后竭尽全力地夺取天下。可是,他最终失败了,什么都没有了,孤孤单单地来,孤孤单单地离开,那可怕的命运狠狠地鞭笞着他,他只能顾影自怜,饱经沧桑后是绝望,是尽头。所以,一个懦夫怎么可能有如此多的历史呢?尽管他在恨与惜的交织中离去,但,他,绝不是懦夫。

292 评论

相关问答

  • 以和为贵议论文素材

    二分回复了荒古荒古光复合肥打电话了还有经济环境覅

    大桥鸭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以定风波为素材的议论文

    改写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黄某某007luff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以刘邦为素材的议论文

    我眼中的项羽项羽是秦末起义军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是最杰出的一位将领,在灭秦之后,他与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最终兵败垓下而乌江自刎,也正是这武将疑问,成就了

    suibianlaidia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议论文以和为贵素材

    谈“和” 许胡蝶高二(7) 生活中,人是形形色色,自然是千姿百态,社会是色彩纷呈。太多太多的不同,然而,不同的最高

    暴脾气媛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以退为进的议论文素材

    鲍叔牙,他深谙花总有谢进,与其占有一隅不如让与待放的蓓蕾的道理,他荐管仲,而退二线助管仲,最后获得了齐国的称霸.他为进而退.为进而退者,无论为己或为人,都是明智

    张先生89954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