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2

框框拆拆远行车
首页 > 学术期刊 > 词类活用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考小拉考小花

已采纳

浅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普遍性[内容提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古经典名著中广泛撷取论据,从名词活用的普遍性、动词活用的普遍性、形容词活用的普遍性等方面充分地证明了它使用的普遍性。[关键词] 名词活用 动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 普遍性所谓词的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性质和语法功能的灵活用法,离开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这种性质和功能。例如名词、形容词和数词用如动词,某些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动用法、形容词等用如名词等等。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现就结合具体例名句,对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名词活用的普遍性1.名词用作一般的动词。名词本来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不再限于它单纯地表示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它表示相关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等,使它具有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象动词那样使用。①庄公升坛,曹子手操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②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史记·商属列传》)③小信未孚,神易福也。(《左传·庄公十年》)④踵门而告之公(《孟子·许行》)⑤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后汉书·班超传》)⑥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左传·公孙无知之乱》)例①“手”可译释为动词“操”或“持”;例②“法”是“依法惩处”的意思;例③“福”是“赐福”的意思;例④“踵”原意是“后跟”,这里是“踵至(亲身来到)”的意思;例⑤“首”是“头朝着“的意思;例⑥“瓜”都是食瓜的意思。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①桓公解管仲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②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史记·平原君列传》)③先生之恩生礼而肉骨也。。(《中山狼传》)④(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例①名词“相”是使动用法的,在此表示使…为相,“之”是宾语,“相之”即使之为相。例②名词“臣”与例①“相”相同,即使诸候为相。例③名词“肉”和例④名词“汗”虽然也都是使动用法,但“肉”在此不是表示使…为肉,而是使…生肉,“肉骨”就是使肉生骨;“汗”在此也不是表示使……为汗,而是表示使……出汗。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名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在主观意念上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认为或看做这个用如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①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②天下乖戾,而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③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客孟尝君》)例①的“友风”是“把风当作朋友”,“子雨”是“把雨当作儿子”;例②“君”在此表示认…为君,后一个“君”是宾语,“君君”即“认君为君”,也就是“把国君看作国君”;例③的“客我”是把“我当作客人”。4.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经常充当状语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工具、处所或方式等。例如:①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②其后,秦稍蚕食储候。(《史记·项羽本纪》)③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史书·项羽本纪》)④楚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史记·游侠列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⑥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例①的“人”例②的“蚕”是“像人一样”“像蚕一样”表示比喻,例③的“兄”例④的“父”是“像对待兄长,父亲那样”,表示对人的态度,例⑤的“箕”是“用箕”,表示工具,例⑥的“法”是“按照法令”,表示依据。以上的例子从名词的活用方面证明词类活用的普遍性。(二)动词活用的普遍性1.动词用如名词。动词本来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的,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不再用它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而是用它表示与其相关的人或事物,使它具有名词的性质(或特点)和语法职能,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就是动词用如名词。如:①赵王之子孙候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②今邯郸且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列传》)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例①动词“继”,在此表示相关的人,即继承者;例②动词“救”,在此也表示相关的人,即救兵。这两例用如名词的动词都是作主语的。例③动词“伏”,在表示相关的人,即“伏兵”是做宾语的。2.动词做状语动词多做谓语,但往往也可以做状语,对其他动词起修饰作用。动词做状语多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或状态。如: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②操军吏皆出迎立观,指言盖降。(司马光《赤壁之战》)③翌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口可成。(蒲松龄《促织》)以上用“·”标出的动词都是做状语修饰它后面的动词。如例①动词“跳”做“往助”的状语,就表示“往助”时的状语,即“跳跃着前去”。3.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活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具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发展变化。(1)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如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认来之。(《论语·季氏》)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③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褚少孙《西门豹治邺》)例①不及物动词“来”是使动用法,在此表示“使…来”,“之”是宾语。例②的“活”和例③的“浮”与例①“来”译释相同。(2)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如①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汉书·苏武传》)例①的“食之”不可能是“食子路”,而只能是“使子路食”,“见其二子”则是“使其二子拜见(子路)”;例②的“从”也不可能是“沛公跟从百余骑”,而只能是“使百余骑跟从”;例③的“降武”不是“归降苏武”,而是“使苏武归降”。动词活用的例子在古代汉语中不胜枚举,是一种普遍性的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不仅名词、动词活用十分普遍,而且形容词活用也几乎无处不在。下面谈谈形容词活用的普遍性。(三)形容词的活用的普遍性1.形容词用如动词形容词本来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的,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不限于单纯地用它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而是用它表示与其相关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等,使它具有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象动词那样来使用,这就是形容词用如动词。如: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页生列传》)②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③益烈山泽而焚之。(《孟子·许行》例①“短屈原”是动宾短语而不是偏正短语,“短”在此表示“说……不好”,用如动词,“短屈原”即说屈原不好。例②“美我”,“美”用如动词,即说我美。例③的“烈”原是形容词火大,这是是“放大火烧”的意思。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①宣子说,轻币。(《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②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③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子》)例①的“轻”原是形容词,“轻币”是“使币轻”,指“减轻币帛的进献”。“减轻”也是一种动作补结构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也用使动词用法来表示。例②的“富”、“贵”都是使动用法。例③的“强”、“贫”也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在主观意含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出现的年代也很早。如: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下》)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汉书·张衡传》)例①两个形容词“小”,例②的形容词“奇”都是意动用法。例①的“小”在此表示“认……为小”,“鲁”和“天下”分别为其宾语,“小鲁”即“认鲁为小”也就是认为鲁国小了,“小天下”即“认天下为小”,也就是认为天下小了。例②“奇”,其译释法我例①相同。由上述可见,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语法现象。[参考文献]:1、《古代汉语》上(全国教育学院古代汉语教学研 究会编,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太原)2、《古代汉语》下,主编郭赐良、李玲亚、语文出 版社、1998年3月第11次出版。3、《古今语法异同》(福师大中文系徐启庭)

199 评论

梅干菜2012

一、词类方面的差异1.词的活用现象不同。古今汉语中的词根据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古今实词都有活用的现象,但存在差异。现代汉语中一个词被临时借用为其他词,是少数现象。如,“大家都说你很牛气,你就真牛了。”句中“牛”是名词,临时被借用为形容词、动词。而古汉语中词的活用范围比较宽泛,包括:(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动词、意动动词,如:“左并辔,右援桴而鼓”中“鼓”是名词用作动词。“孟尝君客我。”中“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甘”“美”“安”“乐”等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动词有使动、为动用法,如:“壮公寤生,惊姜式,故名寤生,遂恶之。”中“惊”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惊恐。”“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中“御”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御齐侯”就是“给齐侯架车”。(3)形容词可活用为名词,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中“肥甘”“轻暖”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肥美香甜的食物”和“轻柔暖和的衣服”。(4)数词可活用为动词,如:“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中“一”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百”“千”活用为动词,就是“一百遍地去做它”、“一千遍地去做它”。2.一些双音节语言单位的构成不同。有些语言单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词与词构成的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却是语素与语素构成的词语。例如,“可以”在现代汉语里是表示可能的动词,如“我可以出去了吗?”;在古代汉语里常常是由“可”和“以”两个词语构成的一个短语,“可”表示“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有“凭借”“用”等意义。如,“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虽然”,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是用来连接句子的连词。如“老哥哥虽然不在人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心中。”在古代汉语里是由“虽”和“然”两个词语构成的短语,表示“虽然这样”或“即使如此”等意义。如,“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二、句式方面的差异1.判断句式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要使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肯定。如“他是老实人。”而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是”;“是”在古汉语中常常是“这”的意思,不是判断词;“是”在古汉语中还构成“惟……是……”的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如“惟妇言是用”。所以,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或用“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粟者,民之所种”“陈胜者,阳城人也”;或用副词帮助判断,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或用“为”字式,如“尔为尔,我为我”。2.省略句式不同古今汉语语法中都存在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都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不同的是:(1)古代汉语中的主语省略以第三人称的省略为多。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如果在现代汉语里,这两句中的第二个主语就要用第三人称代词替代,而由于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这里若名词复说,文章会显得罗嗦,所以干脆省去不提。(2)谓语蒙后省在古代汉语中常见,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少见。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3)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如,“毋从[]俱死也。”中“从”的后面承前省略了宾语“沛公”。“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中“将以”的后面承前省略了宾语“云梯之械”。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除“被”可省略宾语之外,其他介词的后面都必须带上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或补充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补语。(4)古代汉语有省略介词“于”“以”的现象。例如,“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中动词“逼”与行为的发出者“兵势”之间省略了介词“于”。3.被动句式的构成不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由介词“被“构成,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除由介词”被“构成外,常常由“于”“见”“为”“见……于”“受……于”等构成。如,“郗克伤于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三、语序方面的差异古今汉语的语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而且都存在主谓倒装,状语前置、后置等语序的变化。但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序,是现代汉语中很少见的。这样的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1.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把宾语移在了动词或介词的前头,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如:“吾谁欺?欺天乎?”中动词“欺”的宾语“谁”前置。“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中动词“过”的宾语“尔”前置。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移到中心语的后面。如:“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中定语“陆离”“崔嵬”后置。3.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就是把修饰动词、形容词的介词结构移到了动词、形容词的后面。如:“招以东居故地”中介词短语“以东居故地”后置。4.物量后置。把表示物量的数词或数量词放在名词之后。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中物量词“一双”后置。总之,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只有掌握各自的规律,善于通过比较,明确它们的不同,才能很好地理解古文,准确地翻译古文。参考文献:[1]易国杰,姜宝琦.古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赵和兴.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08 评论

漂飘linn

摘要: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通的,但又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双音节语言单位的构成,判断句式、省略句式以及语序等多个方面。我们只有善于比较,掌握规律,明确不同,才能很好地理解古文。关键词: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差异 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律和规则,汉语语法是汉民族语言组合的规律和规则。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通的。但由于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语言,因此,又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类方面的差异1.词的活用现象不同。古今汉语中的词根据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古今实词都有活用的现象,但存在差异。现代汉语中一个词被临时借用为其他词,是少数现象。如,“大家都说你很牛气,你就真牛了。”句中“牛”是名词,临时被借用为形容词、动词。而古汉语中词的活用范围比较宽泛,包括:(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动词、意动动词,如:“左并辔,右援桴而鼓”中“鼓”是名词用作动词。“孟尝君客我。”中“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甘”“美”“安”“乐”等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动词有使动、为动用法,如:“壮公寤生,惊姜式,故名寤生,遂恶之。”中“惊”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惊恐。”“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中“御”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御齐侯”就是“给齐侯架车”。(3)形容词可活用为名词,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中“肥甘”“轻暖”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肥美香甜的食物”和“轻柔暖和的衣服”。(4)数词可活用为动词,如:“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中“一”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百”“千”活用为动词,就是“一百遍地去做它”、“一千遍地去做它”。2.一些双音节语言单位的构成不同。有些语言单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词与词构成的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却是语素与语素构成的词语。例如,“可以”在现代汉语里是表示可能的动词,如“我可以出去了吗?”;在古代汉语里常常是由“可”和“以”两个词语构成的一个短语,“可”表示“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有“凭借”“用”等意义。如,“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虽然”,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是用来连接句子的连词。如“老哥哥虽然不在人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心中。”在古代汉语里是由“虽”和“然”两个词语构成的短语,表示“虽然这样”或“即使如此”等意义。如,“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二、句式方面的差异1.判断句式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要使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肯定。如“他是老实人。”而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是”;“是”在古汉语中常常是“这”的意思,不是判断词;“是”在古汉语中还构成“惟……是……”的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如“惟妇言是用”。所以,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或用“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粟者,民之所种”“陈胜者,阳城人也”;或用副词帮助判断,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或用“为”字式,如“尔为尔,我为我”。2.省略句式不同古今汉语语法中都存在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都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不同的是:(1)古代汉语中的主语省略以第三人称的省略为多。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如果在现代汉语里,这两句中的第二个主语就要用第三人称代词替代,而由于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这里若名词复说,文章会显得罗嗦,所以干脆省去不提。(2)谓语蒙后省在古代汉语中常见,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少见。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3)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如,“毋从[]俱死也。”中“从”的后面承前省略了宾语“沛公”。“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中“将以”的后面承前省略了宾语“云梯之械”。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除“被”可省略宾语之外,其他介词的后面都必须带上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或补充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补语。(4)古代汉语有省略介词“于”“以”的现象。例如,“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中动词“逼”与行为的发出者“兵势”之间省略了介词“于”。3.被动句式的构成不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由介词“被“构成,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除由介词”被“构成外,常常由“于”“见”“为”“见……于”“受……于”等构成。如,“郗克伤于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三、语序方面的差异古今汉语的语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而且都存在主谓倒装,状语前置、后置等语序的变化。但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序,是现代汉语中很少见的。这样的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1.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把宾语移在了动词或介词的前头,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如:“吾谁欺?欺天乎?”中动词“欺”的宾语“谁”前置。“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中动词“过”的宾语“尔”前置。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移到中心语的后面。如:“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中定语“陆离”“崔嵬”后置。3.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就是把修饰动词、形容词的介词结构移到了动词、形容词的后面。如:“招以东居故地”中介词短语“以东居故地”后置。4.物量后置。把表示物量的数词或数量词放在名词之后。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中物量词“一双”后置。总之,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只有掌握各自的规律,善于通过比较,明确它们的不同,才能很好地理解古文,准确地翻译古文。参考文献:[1]易国杰,姜宝琦.古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赵和兴.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106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引用古诗词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标注的正确格式如下:1、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著作作者+篇名或书名等+参考文献的类型+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

    BOBO薄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浅谈生活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

    上海大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广告用词论文参考文献

    广告设计类论文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1]朱海松.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l] 广东经济出版社: XX(4)

    maggielj52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一改以往教科书晦涩难懂的写作方式,用更人性化的思维语言及直观详尽的图画,深入浅出且详实、严谨的剖析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

    大睿201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宋词的山水词论文参考文献

    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晚云如髻,湖上山横翠。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天如水。画阁十二,少个人同倚。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

    再遇见6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