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s的吃喝玩乐
共三种方法:平均年限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法。 区别如下: 1、平均年限折旧法一 月折旧率=(1-残值率)÷预计使用月份 月折旧额=月折旧率×原值=(原值-残值)÷预计使用月份 残值=原值×残值率 可以看出,平均年限折旧法一只与三个参数相关:原值、残值(或残值率)、预计使用月份。折旧的多少与“累计折旧”、“已计提月份(已计提月份小于预计月份时)”无关。 平均年限折旧法二 月折旧额=(原值-残值-累计折旧)÷(预计使用月份-已提月份) 月折旧率=月折旧额÷(原值-残值) =[1―累计折旧÷(原值-残值)]÷(预计使用月份-已提月份) 在平均年限折旧法中,折旧金额与 原值、累计折旧、残值、预计使用月份、已提月份共五个参数相关。 如果累计折旧与已计提月份均为0,则两种折旧方法中的月折旧额是一样的,但是月折旧率不同。 2、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 ÷ [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按双倍直线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净值来计算折旧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采用此法,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 4、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每一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殖) ÷ 规定的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每一工作量折旧额
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的方法有直线法,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一般最常用的是直线法!
年限平均法(税法上叫直线法)、工作量法(一般车辆或者设备会用) 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这两种属于加速折旧法)
固定资产四种计提折旧的方法都可以用,但是在我国一般使用年限平均法,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以及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采用缩短折旧年限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1、年限平均法 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是最简单并且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是以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求得每年的折旧费用。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又称变动费用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在于资产价值的降低是资产使用状况的函数。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或设备的使用状况来计提折旧。假定固定资产成本代表了购买一定数量的服务单位(可以是行驶里程数,工作小时数或产量数),然后按服务单位分配成本。这种方法弥补了平均年限法只重使用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的特点。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即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乘以一个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供应商成本分解中,机器折旧是一个大项目,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形成不同的成本金额。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主要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由于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原理比较简单,我们这里只说明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两种方法。 1.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直线法折旧率(不考虑净残值)的2倍乘以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来计算各年折旧额的一种加速折旧方法。为了保证固定资产在规定折旧年限既不多提折旧也不少提折旧,正好使得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等于固定资产的累计已计提折旧额,并且不违背加速折旧下各年折旧额逐年递减(至少后面年份的折旧额不大于前面年份的折旧额)这一要求,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期满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净值扣除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2.年数总和法是以某年年初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除以使用年限的逐年数字总和作为本年的折旧率,去乘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计算本年折旧额的一种加速折旧方法。 3.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两种方法不同之处 (1)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在折旧年限内需要进行方法的转换,即从倒数第二年起改用直线法;而采用年数总和法则不需要进行方法的转换。 (2)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在不需要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各年,其折旧基数是固定资产净值,即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已计提折旧额,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而采用年数总和法时,其折旧基数是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即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已经扣除预计净残值。 (3)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在不需要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各年,其折旧率是固定不变的,而与折旧率相乘的折旧基数是逐年递减的。而采用年数总和法时,其折旧率是逐年递减的,而与折旧率相乘的折旧基数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企业购入设备一台,价款38000元,增值税6460元,包装费375元,立即投入安装。安装中领用工程物资2240元;领用生产用料实际成本500元,原进项税额85元;领用应税消费品为自产库存商品实际成本1800元,市场售价2000元(不含税),消费税税率10%。企业适用增值税率为17%。 要求:(1)计算安装完毕投入使用固定资产成本(不考虑所得税费用) (2)假设该设备预计使用四年,预计净残值为2000元,分别采用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计算年折旧额。 (1)固定资产安装完毕入账价值 =38000+6460+375+2240+500+85+1800+2000×17%+2000×10%=50000(元) (2)1平均年限法: 各年年折旧额=(50000-2000)÷4=12000(元) 2双倍余额递减法: 第一年年折旧额=50000×2/4=25000(元) 第二年年折旧额=(50000-25000)×2/4=12500(元) 第三年年折旧额=[(50000-25000 - 12500)-2000]÷2=5250(元) 第四年年折旧额=[(50000-25000 - 12500)-2000]÷2=5250(元) 应计提折旧总额=累计已计提折旧额 50000-2000=48000;25000+12500+5250+5250=48000 如果上述固定资产为 2001年4月10日投入使用,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计算2001、2002年折旧额: 2001年年折旧额=50000×2/4×8/12=16666.67 2002年年折旧额=50000×2/4×4/12+(50000-25000)×2/4×8/12=8333.33+8333.33=6666.66 2003年年折旧额=(50000-25000)×2/4×4/12+[(50000-25000 -12500)-2000]÷2×8/12=4166.67+3500=7666.67 2004年年折旧额= [(50000-25000 -12500)-2000]÷2×4/12+[(50000-25000 -12500)-2000]÷2×8/12=1750+3500=5250 2005年年折旧额= [(50000-25000 -12500)-2000]÷2×4/12=1750 应计提折旧总额=累计已计提折旧=16666.67+16666.66+7666.67+5250+1750=48000 3年数总和法 第二年年折旧额=(50000-2000)×3/10=14400(元) 第四年年折旧额=(50000-2000)×1/10=4800(元)
新购置的和旧的一样算呀 只不过因为入账时间不一样 新旧分开计提 然后相加就是当月的累计折旧 此月开始计提啊
会计上规定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照提折旧。所以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值为1000000元
到达预定可使用状态有三个条件: 1.实体建造或安装已经全部完工 2.后续支出很少 3.基本达到合同设计要求。 达到这三个条件,不论你是否竣工结算,都应转固并计提折旧, 通常竣工结算要滞后于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竣工结算后,重新计算每月折旧,但不对以前提过的折旧进行调整。
(1)平均年限法。 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各期的一种方式,各期计提的折旧额是相同的。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预计净残值)/折旧年限(也可是月数)。 例:甲企业有一厂房,原值为300000元,预计可使用10年,预计报废时的净残值为5000元,厂房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要求计算该厂房的年折旧额。 年折旧额:(300000-5000)/10=29500元。 (2)工作量法。 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时先计算出每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再根据每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计算出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例:乙企业有一辆专门用于运货的卡车,原值为30000元,预计总行驶里程为300000公里,(假设报废时无净残值),本月行驶3000公里,要求计算该卡车的月折旧额。 解: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30000/300000=0.1(元/公里) 本月折旧额=3000×0.1=300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在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要注意在最后两年计提折旧时,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 例:丙企业新购入一台原值为60000元的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4年,净残值为2000元。按双倍余额抵减法计算折旧,要求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额。 第一年折旧额:60000×2/4=30000(元) 第二年折旧额:(60000-30000)×2/4=15000(元) 第三年、第四年折旧额:(60000-30000-15000-2000)/2=6500(元) (4)年数总和法。 又称年限合计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限的逐年数字总和。 例:丁企业在2002年3月购入一项固定资产,该资产原值为300万元,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5%,要求计算出2002年和2003年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 解题思路: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需要考虑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同时要注意折旧的年限一年与会计期间一年并不相同。 该固定资产在2002年3月购入,固定资产增加的当月不计提折旧,从第二个月开始计提折旧,因此2002年计提折旧的期间是4月到12月,共9个月。 2002年计提的折旧额为:300×(1-5%)×5/15×9/12=71.25(万元) 2003年计提的折旧额中(1-3月份)属于是折旧年限第一年的,(9-12月份)属于是折旧年限第二年的,因此对于2003年的折旧额计算应当分段计算: 1-3月份计提折旧额:300×(1-5%)×5/15×3/12=23.75万元。 4-12月份计提折旧额:300×(1-5%)×4/15×9/12=57万元。 2003年计提折旧额为:23.75+57=80.75万元。 从以上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四种方法中可以看出,只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在计算折旧额时不考虑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在最后两年计算折旧额时才考虑需要扣除的净残值,其余的三种方法在计算时都需要考虑净残值;同时在计算时也需要注意题目是如何提问的,在会计处理中的“一年”计提的折旧是否等同于折旧期限中的“一年”。
你说的计提折旧的方法应该是年数综合法吧。 1、计提折旧开始月份:2010年10月。因此第一年计提的折旧为(5550-50)*10/55。第一年应该从2010年10月开始,至2011年9月结束。所以2011年前9个月的折旧=(5550-50)*10/55*9/12。 2、第二年计提的折旧为(5550-50)*9/55,第二年从2011年10月开始,至2012年9月结束。所以2011年后3个月的折旧=(5550-50)*9/55*3/12。
[3] 周立.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的确定及其账务处理[J].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5,(09)[4] 郭继宏. 也谈“最佳折旧方法的选择”[J].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必要性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司必须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使固定资产更新加快,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司仍用直线法
浅析固定资产折旧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了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第一部分,简述《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有关规定;第二部分,对现行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用原始
[2] 吴风奇 , 周铁光. 对“转回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思考[J]. 会计之友(B版), 2005,(07) [3] 周立.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的确定及
1、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