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7

蔻蔻妖妖柒
首页 > 学术期刊 > 诗经婚俗礼仪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指尖的淚

已采纳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传播和流传过程中曾经是作为“礼乐”之乐,“赋诗”之诗,《五经》之一,并且《诗经》的主要部分为周人的歌唱,其结集与周代礼乐文化及其影响密切相关。 《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定为“五经”之一后正式称“诗经”。《诗经》大多始于西周初年,终于春秋中叶,因此《诗经》的存在本身就与周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密切相关,而《诗经》的艺术形态和思想内容与周文化更有密切的关联,深受周代文化的影响。 《诗经》婚恋诗的创作地域广阔,存在不同地域婚制、婚俗差异。如《周南》、《召南》是因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分郏(今河南郏县)而治划分的两个地区的诗歌,其创作直接受到周朝礼乐文化的影响,故其婚恋诗与周礼之婚礼的关系相对紧密。《诗经》婚恋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婚恋生活,按照诗中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平民婚恋诗和贵族婚恋诗。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称为“国风”,亦称“邦风”,以《风》中《汉广》为例,就是一首平民婚恋诗,反应了当时人们的婚嫁礼仪即过程,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当时周代正处在文化上升阶段,西汉时研究诗经的三家认为,江汉之间的广大地域被周文王文明化,那里的女性有贞守之德,于是诗人便作此诗,以乔木、神女、江汉为比,赞美那里的美丽女子。《汉广》的诗境被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受当时周文化的影响,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表达主人公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而除了《汉广》还有以平民婚恋诗反映平民的婚姻形态也很复杂,有些诗反映出平民还没有受到更多礼法的约束,还保留古老的遗风,青年男女还有自由择偶的自由。如《诗经》中的《静女》这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婚恋诗,也受当时周文化影响,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择偶对象选择的自由。 但是当时周代的统治影响,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男子具有婚姻的主动权,随时可以休弃妻子。薄情丈夫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无辜妻子却要遭到非议猜疑。以《诗经》中的《氓》为例,即反应了当时周代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制度。 除了平民婚恋诗还有贵族婚恋诗以《诗经》中《鹊巢》为例,这是一首描写婚礼的诗,并且从诗中描写的车辆之盛可知是贵族的婚礼现场,深受周代礼乐文化的影响,反应了当时贵族婚恋诗注重礼节。 《诗经》中的婚恋诗与周代的婚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受当时周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反应的婚俗仪式过程,亦反应当时周代的现状,对我们如今研究《诗经》的文化背景也有重要的意义。 以个人论述《诗经》与周文化的关联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传播和流传过程中曾经是作为“礼乐”之乐,“赋诗”之诗,《五经》之一,并且《诗经》的主要部分为周人的歌唱,其结集与周代礼乐文化及其影响密切相关。 《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定为“五经”之一后正式称“诗经” 《诗经》大多始于西周初年,终于春秋中叶,因此《诗经》的存在本身就与周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密切相关,而《诗经》的艺术形态和思想内容与周文化 更有密切的关联,深受周代文化的影响。 《诗经》婚恋诗的创作地域广阔,存在不同地域婚制、婚俗差异。如《周南》、《召南》是因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分郏(今河南郏县)而治划分的两个地区的诗歌,其创作直接受到周朝礼乐文化的影响,故其婚恋诗与周礼之婚礼的关系相对紧密。《诗经》婚恋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婚恋生活,按照诗中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平民婚恋诗和贵族婚恋诗。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称为“国风”,亦称“邦风”,以《风》中《汉广》为例,就是一首平民婚恋诗,反应了当时人们的婚嫁礼仪即过程,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当时周代正处在文化上升阶段,西汉时研究诗经的三家认为,江汉之间的广大地域被周文王文明化,那里的女性有贞守之德,于是诗人便作此诗,以乔木、神女、江汉为比,赞美那里的美丽女子。《汉广》的诗境被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受当时周文化的影响,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表达主人公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而除了《汉广》还有以平民婚恋诗反映平民的婚姻形态也很复杂,有些诗反映出平民还没有受到更多礼法的约束,还保留古老的遗风,青年男女还有自由择偶的自由。如《诗经》中的《静女》这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婚恋诗,也受当时周文化影响,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择偶对象选择的自由。 但是当时周代的统治影响,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男子具有婚姻的主动权,随时可以休弃妻子。薄情丈夫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无辜妻子却要遭到非议猜疑。以《诗经》中的《氓》为例,即反应了当时周代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制度。 除了平民婚恋诗还有贵族婚恋诗以《诗经》中《鹊巢》为例,这是一首描写婚礼的诗,并且从诗中描写的车辆之盛可知是贵族的婚礼现场,深受周代礼乐文化的影响,反应了当时贵族婚恋诗注重礼节。 《诗经》中的婚恋诗与周代的婚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受当时周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反应的婚俗仪式过程,亦反应当时周代的现状,对我们如今研究《诗经》的文化背景也有重要的意义。

264 评论

地火燎原

1. 内婚制"内婚制",就是群婚中的血缘婚,是同一血缘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诗经》所处时代正是我国从氏族社会走向阶层社会一个过渡性时期,血缘的内婚制已基本上瓦解,而比较落后的蛮夷之国如楚、齐等国的贵族,仍然保存着这一风俗。诗经中的《南山》就是内婚制这种特殊婚姻制度的反映,从诗中能够读出齐襄公与其同父异母妹妹文姜之间的恋情。齐国统治者将手工业作为立国之本,所以一边鼓励发展农业,另一边组织妇女从事织作。妇女们在经济上取得了独立,就有不出嫁的习俗和自由,但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象,,包括自己的兄弟在内。齐国当时的一种婚俗是长女不嫁,因为这些长女能够自力更生,但根本原因是当时贵族间流行"内婚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2. 媵婚制"媵婚"是西周时出现的一种陪嫁制婚姻形态,指新娘出嫁时,必须以这位新娘的妹妹或侄女、侄子陪嫁。其陪嫁人员也有明确的次序,新娘有妹妹者,必须以新娘的妹妹陪嫁,新娘没有妹妹者,则必须以新娘的侄女陪嫁,妹妹、侄女均没有者,则以新娘的侄子陪嫁。天子娶妻,必须有三个诸侯国均送女陪嫁天子之妻,而且每个诸侯国必须要有三个女子陪嫁,加上天子之妻所在国的陪嫁女子,就有十二个女子陪嫁。这种媵婚制度显然违反了一夫一妻制度,但在西周、春秋时期却也已经制度化。探究其原因,首先,这种"媵婚"制是原始的群婚制和西周以来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宗法制度下结合的产物。同时,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男子在社会中的作用增大,地位提高,对女子就有了诸多限制,要求自己的妻子绝对忠于自己。但丈夫掌管家庭的财产大权后,却可以拥有多名配偶,逐渐形成一夫多妻制度,春秋时期的"媵婚"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其次是宗法制度的影响。西周以来,血缘宗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财产的继承权在自己的血缘内顺利代代相传。媵婚制在客观上可以保证嫡长子继承制这种血缘传承制度的顺利实施。媵婚制这种婚姻形态在《诗经》中也有反映。如《韩奕》这首诗就描写了韩侯娶妻时,陪嫁的女子多得像彩云一样,紧紧跟随他的后面,也表明了诸侯地位显赫。《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3. 收继制"收继制"也叫"烝报收继制"。因实行收继制时要祭祀祖先,以希望在心灵上得到安慰,故此称。"烝婚"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娶庶母;"报婚"是指兄长或者叔叔死后,弟弟娶寡嫂,侄子娶婶母。也就是说寡居的妇女可以由原丈夫的亲属收娶为妻子。诗经中《墙有茨》云:"墙有茨,不可埽也。"收继制是在当时社会被人们所公认的一种家庭制度,是符合周代当时道德的婚姻形式。首先,这是家族或国家立宗种与繁殖人口的需要。在宗法礼制社会里,男女婚姻宗旨就是传宗接代,维持本宗族人口的繁衍,后继有人。另外,这是外交、政治联盟的需要。春秋时期,称雄争霸,此起彼伏,为巩固本国的地位,国与国之间往往以婚姻为手段,建立联盟以提高增强国家地位。《诗经》体现的古代婚姻爱情观念一、"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观念《诗经》中谈到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诗篇很多。首先是与男女相遇、约会有关的诗。如《郑风·野有蔓草》篇中讲一对男女在野外因邂逅而产生了恋情。其次是表达自由与相思。《鄘风·柏舟》记载了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呼喊。《诗经》中的第一篇《雎鸠》描写某一男子对一女子的相思之情。恋爱是自由的,如果一方不中意对方,也可以拒绝,如《诗经·召南》中的《行露》篇就描写了一位女子拒婚时的情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观念《诗经》时代是礼乐时代,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婚礼则是礼制中十分重要的。所以男女婚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男女到了合适的婚嫁年龄,要由媒人介绍。《诗经》中不同诗歌都表达了对媒人的重视。如《卫风·氓》篇中就有因为没有良媒,所以不能成婚的情况:"匪我愆期,子无良媒"。除了媒人之外,父母的态度也是婚姻是否能成的关键。《齐风·南山》篇中讲娶妻时应当么办,"必告父母。"《郑风•将仲子》也有类似描写,这首诗细腻的表达了姑娘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向爱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诗经》中存在的婚姻爱情观念,反映了婚姻和恋爱自由,男女间可以不受干扰的恋爱,但不得不说同时也存在着婚姻由父母长辈做主的现实。两种观念看上去矛盾,但实际上共存。这种矛盾,也反映出西周至春秋时社会发展的复杂。周王朝实行教化,所以婚姻由长辈做主这种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但民间有原始社会的遗风和人类追求自由的本能,就使自由婚姻的情况出现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三、"门当户对"观念"门当户对"就是指男子和女子出身要一致,出身良贱不同的男女不得为婚。《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君子"并非泛指一般男子,而是指贵族男青年;"淑女"也不是泛指一般女子,而是指贵族女青年。"君子"求"淑女",意在门当户对。《卫风•硕人》先从庄姜的身世写起,体现她的身份与卫侯相配。四、"嫁娶及时"观念古人对于婚期、婚时、婚龄都是颇为讲究的。《卫风•氓》中"秋以为期"就是说女子与氓约定以秋天为婚期。《邶风•匏有苦叶》的"士如归妻,迨冰未泮"也说明婚嫁是在秋冬时节。秋冬是收获之后较为空闲的日子,并且此时人们经济上相对宽裕,因此选择在秋冬时节举行婚礼是合乎情理的。在周代,男子的适婚年龄在二十到三十之间,而女子的适婚年龄在十五到二十之间。实际上,当时人们普遍实行早婚,因为早婚才可早育以繁衍后代增添劳动力。因此当男女到了适婚年龄,父母亲友就要开始为其婚事做准备,而未婚男女也会抓紧时机寻找意中人。《诗经》中《召南•摽有梅》篇便是最好的证明,诗篇写待嫁女子见梅子成熟落地,感叹青春去不复返,希望有男子能勇敢地向自己求婚。

273 评论

吃土少年Hollar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可以分为祖先颂歌、农事诗、燕飨诗、政治抒情诗、战争诗、婚恋诗等。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画片。这里,着力于谈谈《诗经》中的婚恋诗,尝试从这些诗歌中探讨当时的婚姻形式跟礼俗。一、周代的婚姻形态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婚恋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这些诗在《大雅》和《颂》里一 首也没有,《小雅》里也很少,几乎全在《国风》里,是《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这些反映婚姻恋爱的诗篇数量多,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既有反映男女执著的相亲相爱、爱慕相思的,如《秦风。蒹葭》;也有反映女子出嫁,男子迎亲的热闹场面,如《召南。雀巢》;也有表现夫妻温情缱绻的幸福婚姻的,如《郑风。女曰鸡鸣》;也有表现婚姻不幸、妇女被弃的弃妇诗,如《卫风。氓》。二、一夫一妻制和媵妾制相伴据考证,现代实行的一夫一妻制由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实行,女子离开自己氏族嫁到男方,从夫居住,所生子女由父系计算世系。《周官》记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种活动很可能是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过渡形态遗留。至今苗族仍有“游方”等类似社交活动。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制已确立下来。《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唱道:“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名男子在东门外如云的游女中,只爱那位白衣青巾的女子。《邶风•击鼓》中的那位戍边思家的士兵低吟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心中牵念不忘,发誓白头偕老、生死与共的人是他唯一的妻。《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明显是女子出嫁到男家。《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从中可看出对爱情的专一已是一种通行的道德观念,并有信誓来坚定专一的爱情。这种观念只有在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确立时才可能产生。这些诗歌从正面表现了普通百姓专一执着的爱情观。

180 评论

yiranrenxiaoyao

诗经》是我国的一部古老的诗集,共收诗305篇。这些作品,最早的创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创作于东周的春秋中叶,全部作品产生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的500多年中。305篇诗,分《风》、《雅》、《颂》三类。其中,《国风》160篇,是15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诸侯朝会所用的乐歌以及贵族社会各种典礼和宴会上的乐歌;《颂》4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歌。本文所探讨的爱情婚恋诗篇集中地收集在《国风》中,少数见于《小雅》中。这些诗篇为我们提供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一时期人们的婚爱观念和风俗习惯。通过这些诗篇,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一时期青年男女们淳朴热烈、率真健康的情爱世界。甜蜜的爱情是我们每个人都热切向往和追求的,这一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改变。因此,可以说《诗经》中的爱情婚恋诗真正触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写出了那可贵的人性之美,让我们为之倾倒。同时,诗中的人和事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许多启发,让三千年后的我们又为之猛醒。2. 一派天真烂漫的爱恋诗篇2.1 爱恋诗的社会意义《诗经》中的爱恋诗的产生,一定有它自己特别的社会意义在。问题在于,这个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两点不容忽视:一、爱恋诗的产生,使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得以书面化《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那么,在追寻《诗经》中的爱恋诗的社会意义时,能否这样说呢?《诗经》中的爱恋诗的产生是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的首次书面化呈现。我以为,这是古老的《诗经》为中国文学作出的一大贡献,也是爱恋诗产生的重要的社会意义所在。文学作品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女神,反映社会生活,彰显人类性情,当然是义不容辞的。尽管在手法上,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别。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诗经》时代的社会面貌。作为中国诗歌的鼻祖,《诗经》细腻地深入地描写了《诗经》时代先民的情感世界。就其一部分比如爱恋诗来看,人类在情爱活动中的种种幽微难言的情愫,在《诗经》中均有表现。那么,把一种内在的情感外化为歌,外化为诗,外化为书面记录,这是不是《诗经》的一个社会意义呢?这是不是《诗经》爱恋诗的一个社会意义呢?二、爱恋诗的产生,使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得以理想化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更进一步,文学作品也影响社会生活。当一个作家以一部文学作品来反映他生活的时代的面貌时,许多很主观的因素会使他的作品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很积极的。让生活中好的东西更好一些,让生活中坏的东西更坏一些,这是文学表现的惯用手法。从这一角度来看,《诗经》的爱恋诗,使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得以理想化,也正是此类诗歌的一个积极的社会意义所在。举《秦风·蒹葭》为例,略作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首情诗,写了一位年青人对意中人的追寻。若从情爱实质来看,仅此而已。但一经诗人润色,文本表现便大不相同:凄迷的秋晨,皎洁的霜华,摇曳水畔的苍苍满目的蒹葭,以及迷离在抒情主人公眉间心上的那位“伊人”,整个构成一幅霜晨幽思图(当然,这样的解说是很煞风景的)。读罢掩卷,良久良久,犹能感到那魅人的力量。古人形容音乐之美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叹,读这首诗,不也正有这种感觉在心间吗?这就是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化(诗化)。现实生活中未必然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必然。亦即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我以为,《诗经》中的爱恋诗使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得以理想化是此类诗歌的又一社会意义所在。

104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婚俗研究的论文

    1、论我国夫妻财产制的新变化2、论离婚诉讼中婚前按揭房产的归属与分割3、论个人婚前按揭房屋在离婚纠纷中的处理4、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5、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8、论

    杨大公主H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广西少数民族婚俗研究论文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 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双鱼030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韩婚俗研究论文

    从婚礼的细节

    樽品爱榴莲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婚礼民俗学研究的论文该怎么写

    韩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韩国的美术主要包括绘画、书法、版画、工艺、装饰等,既继承了民族传统,又吸收了外国美术的特长

    可不娇气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英国婚俗研究论文

    这篇论文说的中国和西方,尤其是英格兰结婚习俗的区别,你可以参考一下Wedding culture in two countriesThe wedding cer

    越狱找食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