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4

大萌的饰界
首页 > 学术期刊 > 弘扬绍兴精神为主题的小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zhohohzh

已采纳

绍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东巡到苗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将苗山更名为会稽山。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在此建立都城,卧薪尝胆,复国兴邦。秦行郡县,始置山阴县。南朝陈时,析为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直至清末。其中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取“绍祚中兴”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并于次年改元为绍兴元年,绍兴由此得名。民国建元,撤府建县,合二为一,统名绍兴。198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体制,市、县并设,同驻越城。2001年绍兴县遂新建县城,迁址柯桥。1982年,国务院公布绍兴市(县级,即绍兴县)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1978年以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绍兴少数民族居民也有较大增加。 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稍后印度佛教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189),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学家慧皎、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大师吉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法师澄观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最著名;名刹中,最有影响的有三论宗祖庭会稽嘉祥寺、曹洞宗中兴道场云门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县大佛寺、诸暨五洩禅寺,郡城大善寺、开元寺、龙华寺、戒珠寺等。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唐代,越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宗教输入中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法籍神甫谢培德等人,先后来绍传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绍兴城乡,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发展教徒,并广建教堂。至民国8年(1919),绍兴地区有基督教堂(所)124处、教徒295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缮,一些著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基督教、天主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宗教信徒5万余名,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基督教徒4.43万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约1.25万名;全市有各教各级爱国组织18个,各教活动场所218处。教徒在各个领域劳动、生活和参加宗教活动,爱国爱教,心情舒畅。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家投入的绍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分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沉原因,我们认为绍兴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地域文化包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文化。绍兴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几千年前,南有山洪之患,北有潮汐之害,人们为了生存,进行了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治水斗争。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他忧国忧民,以治水为己任,十三个春秋,披星戴月,“三过家门而不入”。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领导绍兴人民开始围堤修筑鉴湖,鉴湖水利工程成为我国江南一带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东晋南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西兴运河,既有利于灌溉,又有利于物资的集散。唐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建海塘,长百余里;后又有汤绍恩主持兴建三江闸,抵御海潮,扩大耕地。至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围垦、90年代兴建标准海塘和本世纪初的围涂造田,更是谱写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新篇章。绍兴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河流、抗海潮、战山洪、改沼泽,围滩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使远古时代的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了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毛泽东诗句中的“鉴湖越台名士乡”点出了绍兴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名士文化。大禹、勾践、范蠡、马臻、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文长、蔡元培、鲁迅、秋瑾等,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历代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数不胜数,此文化之精粹,即历代名人名士为民族之复兴,为国家之强盛,敢于上下求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先驱。他们一生追求的是真理和光明,追求的是民族、社会的文明进步,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引导和激励后人去实现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也包括了“师爷文化”,“绍兴师爷”作为地域性很强的历史群体,其主持正义的精神,以及善用法典的智谋,同样闪耀着名士文化的思想光芒。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重要的精神动力,也成为绍兴县地域形象的重要标志。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纺织文化。据有关专家研究认定,绍兴的纺织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代。至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将丝绸用于贡品已很普遍;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践时代,蚕织业已举国为事,首度昌盛;隋朝时珍品脱颖,名重朝野;唐宋时,品量俱旺,产品以越罗总其名而风靡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恢复期、发展期、徘徊期。改革开放后,绍兴的纺织业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机杼之声遍及城乡,轻纺市场雄居亚洲,五洲商贾汇集越地,交易信息辐射全球。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在绍兴县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设计、生产、染整、营销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纺织业都实行了新的跨越,成为推动绍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更成为跨越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从纺织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绍兴县人民咬定目标不放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个性和精神。 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酿酒文化。绍兴是中国黄酒的故乡,酿酒历史悠久,传说大禹时古越就有米酒,到春秋末期饮用米酒已很普及。到唐代,绍兴有“醉乡”之称;宋代绍兴已被形容为“城中酒垆千百所”之地;到清代已是“越酒行天下”了。在绍兴,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由此引发出的绍兴特有的酒联、酒谜、酒舞、酒歌和酒乐,以及无数酒的传说、酒的诗文,形成了丰富浓厚的酒文化。绍兴黄酒最大的特点是越陈的酒越香,入口柔和温润,但其性又芳香醇烈,后劲十足,与绍兴人外柔内刚的个性十分相似。在黄酒文化的熏陶下,绍兴人形成了做事务实不事张扬的个性,体现出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精神。 除此之外,绍兴素以“文化之邦”著称于世,拥有越剧、绍剧、调腔、莲花落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中越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建有绍兴大剧院、绍剧艺术中心等一批高档次文化设施,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353 评论

勿忘归途

上虞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浙江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以历史悠久、文化兴盛、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而独树一帜。客观地审视上虞的自然风貌、物质资源和2000多年历史进程积淀的文化成果、人文景观,我们不难发现,丰厚又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无疑是上虞最具价值和开发前景的元素。 一、 上虞的文化地理及人文 上虞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区域,也是越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境内有属于河姆渡文化第一层的五星村遗址和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的第三至第二层牛头山遗址。越文化源自河姆渡文化,经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而趋于繁荣。越文化不仅对长江以南地区、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有重大影响,使长江下游东南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摇篮,而且也是惟一跨海北上进入朝鲜、日本,南下经台湾至东南亚、大洋洲走向海洋的文化。古老的文脉,面临海洋(杭州湾)的地理区位,使得作为越文化核心区域的上虞,在文化地理上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地位。 1、上虞是古代部落文化的重要衍生地。“舜避丹朱于百官”、“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通虞)乐,故日上虞”、“大禹治水驻夏盖山”等等,都证明上虞不仅是古代舜、禹部落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以舜、禹、古越等为代表的部落文化的重要衍生地。 2、上虞是春秋制造文化的中心之一。春秋以来,上虞一带的酿酒、烧瓷、制茶、冶炼等著称全国,牛山为当时越国的冶炼铸造地,金银山出土的刀、锄、镰等铁制工具,其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商代中期,章镇等地就用叠压“龙窑”烧制印纹硬陶和外敷青釉的瓷器,直接造就了汉代小仙坛一带越窑青瓷的滥觞,使其成为中国青瓷的发源地。 3、上虞是中国隐逸文化的重要平台。东晋时以谢安为代表的东晋群贤雅聚东山,和稍前的竹林七贤嵇康隐居广陵等,有力地推动和助长了中国隐逸文化的兴盛。 4、上虞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一大苗圃。王充写《论衡》、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谢灵运开创山水诗、章学诚奠基近代方志学、杜亚泉创办《亚泉杂志》、罗振玉立说甲骨文、马一浮树帜国学等等,使上虞成为中国学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大苗圃。 作为越文化的核心区域,上虞的民俗基本趋同于长江以南吴越文化区的民俗,但就区域特色而言,又有其个性色彩。上虞民性素称敦厚,“习勤俭,重耕织;勤诵读,尊师友;廉耻为尚,气节相高”为其最主要的民俗特色 上虞虽为河姆渡文化和古越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极大多数居民一样,其真正意义上的“土著”少而又少,大多数为外来移民的后裔。自秦至南宋,上虞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外来移民迁入。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将一批中原移民迁至杭州湾南岸绍兴、上虞一带;二是东晋和南朝期间,随晋室南渡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大家族从建康南迁江南,绍兴和上虞一带成为王、谢两氏的聚居地;三是南宋建都临安(杭州),绍兴成为陪都,南宋皇室在绍兴居住达一年零八个月,南宋政权统治者、文武官员、军队、随从等大量从北方迁入。此外宋将焦光瓒本率部降金,宋室贬其部率为“堕民”,迁入浙江境内的“堕民”大都集中在绍兴、上虞、嵊州一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虞的人文和文化除了以越文化为底蕴外,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外来的北方文化、中原文化南北融合、互相掺入的产物。事实上这恰恰也是上虞人文和文化的活力所在。

294 评论

xianla198501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读《绍兴名人故事》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手中拿着这本充满着书香味的《绍兴名人故事》,翻开它,就像走进了先贤们的心灵世界,阅读它,就像与先贤对话,它能使我洞察人生,丰富阅历,磨练心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八十三位名人的八十八个故事,品读这些故事,如同品尝着醇香的绍兴老酒,让人备感惬意。我不仅被故事中的生动而又动人的情节所吸引了,也深深地为故事中透出来的名人的非凡精神和人格所折服,所激奋。

最让我感动的是智永和尚的故事。智永很小的时候就做了和尚,学写书法,他闭门苦练坚持了几十年,光是写坏的毛笔整整装了五大箩筐。冬天,智永早早地起床练字,一双手冻得又红又肿。炎热的夏天,他又在阁楼上大汗淋漓地苦练书法。由于智永的认真刻苦,他的字越来越有长进,许多人都来拜访他,人永欣寺的门槛都被踏坏了。读到这里,我内心觉得很羞愧,是啊,我也在学书法,可有时常常要找理由偷懒,有时写字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总是草草了事。我们现在的条件比起那时来好多了。可是,我总不能像他那样勤学苦练,想到这儿,我不禁满脸羞涩,暗下决心也要像智永和尚那样勤练书法,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用心去领悟每一件事的内涵。

有“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称的蔡元培,虽然家里贫穷,但这不能改变小元培好学的志向。他经常去亲戚家的私塾馆中拼读,他从小尊师勤学,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时十分专心。一次楼下失火了,而正在楼上读书的他却一点也没有发觉,直到家里人把他拉下楼去。还有一次,蔡元培夜里读书,蚊子特别多,他边打边赶,影响读书的效果,无奈之下,他找来一只坛子,把自己的两条腿伸进去,坛口再捂上报纸,这样蚊子就不会再来打扰他了,这事成了邻里间流传的勤学佳话。蔡元培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有所成就,我就更应该发奋学习,博览群书,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立言立德,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八十三位名人,擎起了绍兴历史和文化的丰碑,八十八个故事,彰显着先贤的精神风范。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境界。小故事,大道理,如同一抹云彩,恰似生活与人生的美好;如同一缕阳光,释放着生命与智慧的光芒。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名人精神,弘扬名人精神,让名人精神鼓励我们健康地快乐地成长,让名人成为我们奋力前行的精神动能。

我,一只书蠹,徜徉在《绍兴名人故事》里两个月,体验名人的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谛,心底海涛澎湃,找到了生活学习的密码。

在这万分精彩的两个月里,我住在被 保卫的“大善寺”里,《卖筛求读》、《万里寻宝》,食用着朱自清的 “精神食粮”,在情感上发生了“核裂变”,勇敢地《拿起鞭炮吓洋人》。

我被勾践的《卧薪尝胆》感动了,也从王充的《看白书》中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还了解了鉴湖马臻的英雄事迹,非常欣赏经享颐《忠良不嫌多》的心态,敬佩王羲之的字练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

《不读书,宁愿死》的马寅初,《铁窗修学》中的张秋人,《学到终身》的竺可桢,《卖衣解难》的郑弘,乘上《特别列车》的王一飞,《值得黄包车拉我》的夏沔尊,都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情感犹如凤凰涅槃,《死而复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读《绍兴名人故事》更是如此。纵览全书,心里烙下最深地是一个“苦”字。可是哪一个名人怕吃苦?而我们都是一群“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在一个蜜罐里,从没吃过苦,从没有经历风雨锤炼。我觉得我们得好好练好自己的生存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不然如何面对今后生活中的挫折呢?

这时,心底的一颗星升起,紧接着又来好多颗,每一颗,都代表着一个名人。星星落在了地上,变成了导航灯,引导着我成长的道路。他们又如一颗颗铺石路,铺成了一条平坦的星光大道!

绍兴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的故乡,鲁迅的前期生活与绍兴的关系最为密切。他著作中许多典型人物,如阿q、孔乙已等都是从故乡的真实人物中塑造出来的。绍兴也是周恩来的故居所在。在绍兴史上出过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等,他们为中国历史进步,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说起鲁迅,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翘起大拇指,因为他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最近我读了《绍兴名人故事》这本书中“刻‘早’”的故事,令我深深感动。

鲁迅小时候家事败落,父亲生病。所以鲁迅先生一面读书一面做家务,天天奔波在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次,鲁迅先生上课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声:“以后要早到!”鲁迅先生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他为自已的迟到后悔和难过,就用小刀在桌子右下边刻了这个“早”字来提醒自已。从些以后,他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我认为鲁迅先生做的和寿镜吾老先生说的都很对,干什么事都应该早。

我也曾到过“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用过的桌子、椅子,见到过鲁迅先生少年时刻下的“早”字。我想,下个决心,刻个“早”也不难,但要天天做到,每天坚持,这要多大的恒心啊!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没有鲁迅先生那“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和自觉性。别的同学都早早地在星期六做完了作业,而我呢,要到星期天下午才磨磨蹭蹭地做,有时连星期天晚上也要加进去,那时才开始后悔,为什么不早点做完,发誓下个星期一定早点完成。到了下周,老毛病还是改不了,然后又开始后悔……

长辈们常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但早和光、晚和慌是很有联系的。如果起床晚了,急急忙忙地去上学,既吃不好早饭,还会忘东忘西的。若早上起得早点既能吃好饭,又能趁早晨这大好时光温习功课呢!俗话说的好:“勤能补拙,勤能生拙。”可能有些人的文化程度及能力不如他人,但如果他们比别人先行一步,早些下手,那么就会缩小和别人的差距,甚至超越他人。

“一年四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没错,做事快,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肯做。我想,我也应该学学鲁迅先生那“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了。凡事都要牢记一个“早”字,努力做到一个“早”字,把“早”深深地刻在心里。真正做到从“早”字做起,让“早”精神永记心中。

题记 :古城绍兴,绮丽水乡,风情万种。坐在乌篷船中,穿行于水乡河道之间,忽然想起了老师说过的一位绍兴名人:当年周作人返乡,乘坐乌篷船穿城出乡,在船行之中顿生感悟,于是留下了那脍炙人口的《乌篷船》。绍兴——就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历史博物馆。而《绍兴名人故事》就是穿行于水乡河道之间的一艘轻舟,绍兴的文化就这样被水贯穿,就像一本用水写成的书,相映成景。

“八十三位名人,擎起了绍兴历史文化的丰碑,八十八个故事,彰显着先贤的 精神风范。”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境地。”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作者以现实的视角、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绍兴这个“名士之乡”中众多名士的风采。

绍兴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几千年里,这里人才辈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者,代不乏人。或为一代宗师,或为群伦表率,王充著《论衡》,反对谶纬迷信,批判唯心哲学,成为不朽之作。王羲之挥毫作《兰亭集序》,赢得“书圣”的至上荣誉。陆游咏诗万首,结集《剑南诗稿》而流芳百世。徐渭大笔放纵,水墨淋漓,是我国青藤画派创始人。蔡元培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鲁迅用杂文作武器,奋斗终身,以“伟大的革命家、 思想家和文学家”入载史册。周恩来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们如同熠熠星辰,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怪不得,毛主席赞誉绍兴是“名士乡”。

当我一页一页翻下去时,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感,这里记载着太多感人、催人奋进的历史故事。先贤们的事迹让人记忆深刻,那津津乐道的情节,那所受的启发,是我们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从鲁迅爷爷的刻“早”中,我懂得了刻苦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中,我可以学习先贤面对逆境永不言退的意志。而鲁迅爷爷的“弃医从文”,则使我明白了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这些历史画卷历历在目,这些人物形象让人记忆犹新。

时光飞逝,岁月蹉跎。这些遗存被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们这种 精神却同日月永存,我要学习王冕这种勤奋、刻苦的学习 精神,它能使我更上一层楼,正如一位先哲说过的`,天才是1%的聪慧加99%的汗水。我还要学习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愿,为自己定一个学习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我更要学习孝女曹娥,她让我懂得爱字的含义……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学习名人的 精神,宏扬他们的 精神,让每个人懂得去珍惜,去回报,去奉献。作为青年一代,更要时刻准备着,为绍兴的明天添砖加瓦。

翻开《绍兴名人故事》之序页,一段优美的文字进入了我的视线绍兴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巍巍稽山,泱泱鉴水,注定了这是一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好地方。几千年来,在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有饱受磨难的圣人虞舜,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这些故事有些是我以前知道的,但更多的是我第一次读到的。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我们绍兴曾出现过那么多的名人,而从他们的故事中也让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读书,宁愿死》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马寅初为读书而抗争的故事。马寅初的父亲是位酒坊老板,他看到儿子天资聪颖,就希望他早日继承家业,多读书反而无用。但马寅初却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愿只做一只井底蛙。每次父子俩谈论这件事意见不合后,脾气暴烈的父亲总会鞭打马寅初。而马寅初终因受不了不能读书的事实而跳河自杀,幸得父亲好友相救又支付他的所有读书费用,他才如愿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之后,去美国留学,最终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读完了这则故事,半晌,我都无法言语。马寅初读书意愿之强烈深深地震憾了我,也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让我对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有了新的理解,也引发我重新去审视自己的学习观。马寅初不能读书宁可去死。而我呢?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工作来的钱全用在了我身上,兴趣班、零食、玩具、名牌衣服可我还不领情,觉得这是我应该得到和享受的。就像对于读兴趣班,我认为父母是在扼杀我的精力和童年,却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习上也是三心二意,对于老师和父母反复指出的缺点不抓紧时间、动作慢,也是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或者听的时候觉得惭愧,有道理,却从未真正想过如何从根本上改正这个缺点,让自己更进一步!

对比马寅初,我羞愧难当,恨不得有道地缝能让自己钻进去,对自己的一些情绪与做法产生了深深自责。有许多次,兴趣班我都不想上,特别是冬天,觉得起床既冷又麻烦,还不如躲在被窝里既暖和又舒服。究其原因,是我根本没有一颗渴望获得知识的心。富足的生活让我安逸,更让我懈怠。我吃穿不愁,更得垄望蜀,追求名牌,一切都因虚荣心在作怪!同时,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也让我产生一种为老师学为父母学的心态,而不是自觉主动地投入,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与动力!

读了这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不光给了我学习的动力,更催我奋进, 给我激励。也让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福,能出生在这个尊重知识的年代,一切以知识为上,以知识为重。我更庆幸能出生在绍兴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身边曾出现过如此多的名人贤达,他们的行动感染着我,他们的精神滋养着我。我能感觉到他们期待的目光正热切地注视着这块土地,注视着他们的子子孙孙,怎样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请相信我们,绍兴这个古老的城市在我们的手中,必将焕发出更强烈更迷人的光彩。而我们这一代,会在绍兴名人精神的激励下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绍兴名人故事》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关于绍兴名人的故事,八十三位名人,擎起了绍兴历史和文化的丰碑,故事里有学问,故事里有智慧,故事里有力量。

这本书中讲了大禹治水,苟践卧薪尝胆,曹娥沉瓜寻父,鲁迅刻“早”,王献之十八缸的故事……其中鲁迅刻“早”这个故事和王献之十八缸的故事令我百读不厌,鲁迅刻“早”这个故事讲了鲁迅因帮家里做家务,而上学迟到,受到了寿老先生严厉的批评,于是他在书桌的右角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

想想我自已,平时早上闹钟响了已经很长时间了,还赖在床上不肯起床。但自从我看了鲁迅刻“早”这个故事后,每天闹钟一响,我就一咕噜爬起来,迅速穿好衣服,洗脸刷牙,早早到校,认真读书。王献之十八缸的故事更是让我受益非浅,王献之在父亲的教育下,苦练毛笔字,把十八缸水都练完了,终于成了有名的书法家,和他父亲一起被称为“二王”。我现在正在学毛笔字,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不耐烦了,老师规定每星期练3张毛笔字,可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偷懒,所以毛笔字也没什么长进,看了十八缸的故事,我觉得王献之之所以能成为大书法家,这与他的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正如他爸爸王羲之所说的:“写好字的秘诀就在这些缸里,把这十八缸水写完了,也就知道秘诀了。”看完这个故事,我也知道了写好毛笔字的秘诀了——勤学苦练。

俗话说的好:“天才出自勤奋。”鲁迅、王献之和一些名人之所以能出名,都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刻苦学习,勤学苦练。我也要向这些名人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勤奋,学习他们的孝心,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无私的奉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地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滋润。是这些名人教育了我,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

绍兴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巍巍稽山,泱泱鉴水,注定这是一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好地方。几千年来,在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从虞舜夏禹,越国君臣到近代辛亥群雄,现代文学精英,当代开国总理。他们的出现,如同煜煜星辰,辉耀了中国历史的长空,他们不仅是绍兴的光荣和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八十三位名人,擎起了绍兴历史和文化的丰碑。

八十八个故事,彰现着先贤的精神风范。

我们从幼儿园起,老师就给我们讲绍兴名人的故事,大了也经常看《绍兴名人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每看一遍就会有新的启迪。这些故事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献之的《十八缸》。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7个儿子,他与父亲并称“二王”。王献之想与父亲学书法,问父亲有什么秘诀,而父亲却说:“只要把十八缸水练完了,就知道秘诀了。”王献之就决定模仿父亲的字,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没学像父亲的字。但王献之不灰心,认真地学,他的腕力有劲,终于也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书法家。

读了王献之这篇文章,我想到了爱迪生做灯泡,他试验了一次,两次,三次……通过自己的反复努力,试验了一千多次后,终于成功了,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想到了“水滴石穿”,水滴在一块石板上,滴啊滴,日积月累,终于将石板打出了一个个亮晶晶的小洞;想到了“铁棒磨成针”,铁棒是那么的粗,那么的大,可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却能磨成针。这些例子都在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凡事只要通过努力,有恒心,有毅力,还有什么事能难到我们呢?

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有些同学在做作业时,总把不会的题目放着一边随它去,总是想明天老师会讲的,先空着在说吧,没有认真地去钻研,和王献之比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哪!我们做什么事情就应该要有恒心,坚持去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多练,多问,多想,总会有所收获。

《绍兴名人故事》真使我受益非浅,一个个小故事里揭示的却是一个个令人深受教育的大道理。我决心向这些名人学习,将来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暑假里,我阅读一本书——《绍兴名人故事》,这里面的各个故事都精彩纷呈。故事里不仅有学问,有智慧,还有着许多力量!“翻开它,就走进了先贤们的心灵世界;阅读它,就与先贤们对话……”这句话真不假。的确,当我打开这本书阅读时,我看到了大禹因公忘私的精神;看到了文种的聪明才智;看到了王充的的谦虚好学;也看到了曹娥的孝顺之心……但最让我为之一震的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故事。

西施是诸暨浣纱村人,姓施、名夷光、亦称西子。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越败于吴后,越国将西施献给吴国。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个传奇故事:

自从越国特使带来了范蠡大夫的密信,说越国伐吴准备就绪,希望西施提供一张吴国山川地形图后,西施就利用吴王对她的百般宠爱,过了老奸巨滑的伍子胥,想到了一个十全十美的妙计。

有一天晚上,夫差回宫的时候,西施泪眼婆娑地对他说:“大王,这几天贱妾夜夜做梦,梦见去年亡故的老父亲喊冷,我做了几件冥衣,想托人带回,捎给我老父。”吴王一听,满口答应,还夸西施有孝心。

第二天,吴王在宫中接待特使。正当特使准备退下时,一身素服的西施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她将冥衣装进了一个白色纸盒里,交给了越国特使,经过伍子胥手下的检查,顺利通过了。交给越国特使后,西施又凄凉地喊了声:“老父自己保重啊!”说着从发髻上摘下一朵白花,放于盒上。特使接过,唯唯退下,一切自然得当,就连精明的伍子胥也没发觉。其实,那朵白花正是西施巧折而成的地图。

范蠡大夫很快就拿到了白花,他望着那份地图,不由感慨叹道:“一介女子,如此智勇,越国有望!”后来吴越交战,越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越国百姓没有忘记西施,后人颂扬她的故事也绵绵不绝。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分,我觉得西施真得很聪明很勇敢。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真是智勇双全啊!而且她能合理地利用美色去诱引吴王夫差,使吴王夫差被搞得鬼迷心窍,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也不管国家大事,最后使吴国走上了“灭亡之路”。

西施不仅是我国的四大美女之首,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女性,她为越国的生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也要学习她那种爱国精神,现在多加努力,刻苦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做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

170 评论

相关问答

  • 弘扬绍兴精神为主题的小论文

    绍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东巡到苗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将苗山更名

    大萌的饰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弘扬井冈山精神论文题目

    论井冈山精神摘要:先辈们用鲜血铸造的井冈山精神,是推动我们工作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既要肯定它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的作用,又要重视它在新时期的发展,更特别注重它

    0子爵绿子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弘扬工匠精神论文题目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工匠精神论文具体如下: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

    凉风正正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小论文历史以弘扬英雄精神为主题

    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英雄 事迹 更应被传颂,英雄精神更应被传承,我们应当缅怀英雄,致敬英雄。下面是我分享的致敬英雄主题征文,欢迎大家阅读。 致敬英雄主题征文

    嘻哈寶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如何弘扬四大精神主题论文

    写作思路: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心

    深夜黑暗厨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