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2

清晨依恋静雪
首页 > 学术期刊 > 浅谈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掬黛小公主

已采纳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篇一 《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希望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属于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近年来高校扩招速度加快,大学生的人数成倍增加,他们所面临的社会有希望也有压力,有机遇也有挑战,对未来的生活既有很多选择又有更多迷茫,因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焦虑、抑郁、早恋、自卑、自杀等现象在很多学校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表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为17.34%,高于男生的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占17.56%;从这些数字和事实中不难发现,对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激烈竞争中的大学生而言, 很多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背负着就业、生存等社会问题,促使大多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当压力增大并由此加重其心理负担时,一些悲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鉴于此,作为家庭和学校,应当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在生活和教学中实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三、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认为以下途径与方法可有效的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四)面向全体同学全方位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积极投入体育锻炼,逐步扭转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五)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 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让教师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体育锻炼对于人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作为改善心理健康的一种途径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体育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从事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进而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 [2] 姒刚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 ,(3) :58 -62。 [3]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 , (4) :42 - 4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184 评论

Herculeses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学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的教学与训练,不仅能锻炼出健康的身体,更能解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是人体健康的三大要索之一。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和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同步。由此可见,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积极的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素质是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在加强对学生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学生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很容易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学生运动的动作过程中很容易看出其存在的心理缺陷,比如,在篮球比赛过程中,有的同学想传球又想投篮,结果延误时机,导致传球不到位或投篮不进,这说明该名同学心理紧张。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能发现学生的某此心理障碍和缺陷,从此种意义上来说,学校体育教育成了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检测表。 二、体育锻炼能使紧张的情绪和抑郁的心情得以宣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人类需要一定的宣泄求得心理健康平衡,这宣泄的最佳方式就是体育运动。现在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压力范围亦越来越广,不仅承担着自己学业的压力和就业的社会压力,还承担着父母望子成才的家庭压力和人际交往的情感压力。众多压力使学生的心灵空间变得狭小和闭塞,极易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犯罪。而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宣泄性和冒险性,使它成为宣泄情感、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之一。体育运动能有效地改善情绪,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有效地宣泄坏心情,尤其是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使激烈的情绪状态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研究表明,有氧运动练习对有抑郁和焦虑的个体有积极的影响。 三、体育竞赛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质 学校通过体育竞赛这一特殊的活动形式,在裁判公平、公正的执法下,以身体的运动能力和技能优劣进行挑战,超越自我。在不同的项目比赛中,心理素质的要求程度不同,比如乒乓球,要求心理沉着稳定。心理素质差,易导致心理紧张,从而导致肌肉僵硬,这必然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而田径项目中的长跑项目则更要求运动员的耐力和毅力。体育是一种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体验每次成功的喜悦,同时在挫折与失败中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饶的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另外,体育竞赛是在严格的纪律与规则下进行的,包含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既合作与竞争,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适应”和“发展”是人类的两大任务。某一特定适应水平随着个性生理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当原有的适应平衡被打破时就需要有高一级心理机能和个性品质才能适应。而高一级的适应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具有群体性和公开性,体育教学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且主要是在户外,在体育群体活动中,有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群体多向性。在群体运动中乐意与同学、老师交往的同学一般具有广泛的人际关系,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群体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在老师的引导教育下,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将这种认识升华到一种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做准备。 五、体育教学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意志力的提高 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从小受优越条件的影响,缺少艰苦环境的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了怕苦怕累、意志力薄弱的脆弱品质。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意志力方面有着得人独厚的条件。体育活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既要经受风吹日晒,又要承受皮肉之苦和失败的打击,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更能有效地磨练他们的意志。 六、不同运动项目对不同心理缺陷所起的调适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培养健康的体魄,更能培养健全的心理。作为调适心理缺陷的手段,体育教学应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对不同的心理疾病采取不同的体育项目治疗,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参与者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起到显著的效果。经常参加缓慢持久的项目,如太极拳、瑜咖、慢跑、射击等,能帮助遇事急 躁 、感情冲动的人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经常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能帮助遇事紧张、发挥失常的人调节心态,沉着、冷静地应付各种临场突变,“久经沙场”后,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如果经常参加挑战性的项目,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击剑等,能有效地消除优柔寡断、忧郁不决的性格。 总之,学生健康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不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建议高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检测和评量。 参考文献: [1]王俊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4,21(4). [2]周长江.中专体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4). [3]王玲红.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9,(3).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111 评论

清水颐园

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同样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同样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本文通过阐述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适合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旨在引导老年人更加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体育锻炼;老年人;心理健康;运动处方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重要性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人口老龄化规模巨大,人口老龄化发展日益恶化,并逐渐呈现高龄化,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生理功能日益衰老、退化,躯体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之一。

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研究发现,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价值感:不能适应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状态,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2)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很容易因为感到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3)黄昏心理。由于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催患疾病,从而丧失生活兴趣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失望;对任何人和事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因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少与人交往,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老年人晚年是否健康幸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已广为接受。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改善,卫生保健的发展,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体育锻炼的健心作用表现在长期心理效益与短期心理效益两个方面[1]:长期心理效益是指长期系统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的一些稳定心理特质的影响,即对减少抑郁,提高认知功能,建立心理自我观念的作用; 短期心理效益是指单次体育活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的影响,即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水平、减少应激和紧张等作用。

有研究表明[2],老年人中参加体育锻炼的随锻炼年限的增长,能有效地缓解心里情绪;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焦虑和抑郁较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严重。还有研究显示[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不会因为离退休而变得孤独和忧虑,同时增强了自信心而且价值观念更新快。

老年人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训练年限越长,越能有效地保持身体能力和心理健康,越能有效地延缓人体机能衰退过程。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几点:

1.体育锻炼能调节老年人心态,稳定情绪。体育锻炼可以补偿情绪上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以提高人的生活乐趣,可以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张、焦躁不安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而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老年人的心理情绪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缓慢、舒展的体育锻炼更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的心里焦虑和抑郁。

2.体育锻炼可增进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增加交流。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害怕生活单调和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且老年人在一起可以谈论许多有关老年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起到了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老年人在这种群体的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

3.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4],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人能预防心理疾病,对于患轻度与中度情绪心理疾病的患者,运动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体育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在运动中寻求最佳的心境,在各项运动中感受到快慰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三、适合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不仅有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果,而且能避免运动中发生意外。

l、老年人运动处方运动类型可以选择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项目;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秧歌、保健操、交际舞、上下楼梯、钓鱼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负荷低、获得的满意度高,能更好地整合老年人的意识和注意力,改善老年人的心境。2、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与运动安全有直接的影响,而心率是制定运动处方强度的可靠标准。老年人由于体质弱,在体力和精力方面都比中青年差,所以在运动中应严格控制运动强度尤为重要。老年人运动强度以选择本人最大心率的60%-90%为宜的体育运动,因为这个运动强度能够使其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3、运动时间一般视强度大小而定,大于5分钟的运动都属于有效的锻炼范围。每次运动时间至少20-30分钟的运动,60-90分钟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持续时间过长并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老年人只有养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获得所期望的心理效应。4、运动频率即是每日或每周运动的次数,一般每日或隔日运动一次,视运动量的大小和主体感觉而定,老年人健心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采用重复的方式,每周3―5次,最好每天一次[5]。

四、结论与建议

对老年人的关爱,一方面需要培养老年人广泛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克服孤独寂寞心态;另一方面给予老年人情感支持、精神抚慰,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因地制宜,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义务健康讲座,印制健康手册等,使老年人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

(2)政府应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意识,关注并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在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中增加满足老年群体体育锻炼需求的内容。应大力支持老年体育团体举办各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3)全社会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尊老、爱老意识,普及有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知识。老年体育活动管理组织者应多组织集体的体育活动,在老年人自由组合的基础上组织老年体育活动,及时解决人际纠纷、创造人际氛围良好的宽松环境。

【参考文献】

[1]高亮,薛欣.老年人参与健身气功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4):466-471.

[2]宋相川,周亚飞.浅谈体育锻炼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J].贵州体育科技,2005(1):53-5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论文

298 评论

相关问答

  • 浅谈烹饪营养与健康论文

    无尽的资源,不用客气:)

    Bohollsland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你精心

    寻找梦想之旅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浅谈营养与健康论文2000字

    关于营养与健康的论文: 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

    斗真山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论文

    当今社会, 体育运动 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无论走在哪里,无论男女老少总有运动的人我们的视野里。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论文

    1982吃货一枚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

    时光穿梭地鱼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