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0

linkaixinlang
首页 > 学术期刊 > 红楼梦刘姥姥论文开题报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燃情咖啡

已采纳

论刘姥姥形象丰富性与多面性的塑造 刘姥姥在一般人印象中,是个粗鄙浅陋的乡村老大婆。改编的电视剧由于和原著尚有距离。更使一些未读过《红楼梦》原著的人认为刘姥姥就是这一个扁平人物。这是一种偏见。本文拟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对刘姥姥形象的丰富性与多面性作一分析探讨。 一、自卑与良尊 刘姥姥是自卑的。家境的贫寒、经济地位的低下决定了她自卑脚心态。这从她在贾府中的言谈举止可以充分表现出来。 然而,却不尽如此。 临去贾府以前,以姑爷面前,刘姥姥是极有“见识”的:责备姑爷“不象个男子汉大丈夫”,替姑爷出主意,让他到金陵贾家去“走动走动”;那教训姑爷的一番话也极有气派:“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子。这‘长安’城中,遍地皆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及至进了城,走到荣府大门前下石狮子旁年,见到的采只不过是贾家的一干赶车抬轿的人,刘姥姥的气儿却先软了,她陪着笑:“烦请哪位大爷”帮她把周瑞家的找来,原先的气派早已无影无踪。 见到周瑞家的以后,刘姥姥的心态又有了变化。这从她同周瑞家的几句简短的对话中就可以品味出来。 一见面,刘姥姥便“迎上来笑问道‘好啊?周嫂子。’”。这声问候,含义非常丰富。一方面,刘姥姥是来求人的,因此要热情主动地问好;另一方面,由于周瑞 “昔年争买田地一事”得过“狗儿他爹之力”,多少欠着刘姥姥些人情,所以刘姥姥的问候中又多少带点自得与自负。这和第二十四回贾芸为谋差事来找凤姐那种“恭恭敬敬抢上来请安”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接下来,听到周瑞家的说“几年不见,我就忘了” ,刘姥姥便软里带硬地回了一句“ 你老是‘贵人多忘事’了,哪里还记得我们?”表面上是奉承,实行上在心里把自己与对方摆平的,只不过毕竟是有求于人,所以在“贵人多忘事”.后边还带了一个“了”字,以使语气不至太唐突罢了。 见到凤姐,刘姥姥的自卑、惶恐掩也掩不住,不由得都跑出来了。当周瑞家的把她带进凤姐房间,凤姐先装没看见,继而未“忙欲起身,扰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时,刘姥姥一失见到周瑞家时那种活泛与健谈,话都说不出来了,只是早“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此时的刘姥姥话虽不多(除了问安以外几乎没说话),但内心的拘谨,紧张却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下面刘姥姥和凤姐对话的几段时写得非常精彩。、刘姥姥从开口和凤姐说话,到最后表明来意,绕了很大的圈子。刘姥姥先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到这里,没得给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瞧着也不象。”一番表白,力图说明自己原本是不想来打扰的。待周瑞家的讲道“有什么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时,刘姥姥仍是说“也没甚的说,不过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仍未进入正题。等到周瑞家的给她递眼色,她才觉得非说不可了,但仍是“未语先红了脸”, “勉强说道:‘论今日初次见,原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又绕了一下,还是没有说出。直到第四次重又提起话题,才一咬牙硬着头皮把头说的一口气全倒了出来;“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不为别的,因他爹娘连吃的没有,天气又冷,只得带宁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完心中扰不能静(读到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刘姥姥心里扑通扑通的跳声)。为了掩饰,“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做煞事的?只顾吃果子!” 无疑,刘姥姥这几段话够自卑的,这从凤姐的表债、反应也看得出来。但是,这些看似自卑的语言却包含了大于字面的内容。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自卑下面所掩盖的自尊。刘姥姥一次又一次的开不了口,一绕再绕,及至话说出后又佯装训斥孙子,都表明她这样低三下四的求人是不得已的,需要怎样的勇气。七十五岁的人了,为了女儿一家大小的温饱,抹下老脸去求一个年仅十八九岁的琏二奶奶,还不得不一口一个“你老”,这口,难道是容易开的么?显然,如果没有自尊心,她是不会这么绕的。这一点越到后边便越看得明白。 在第一百十三回里,凤姐生命垂危,要刘姥姥替她 祷 告,并“在手腕上退下一只金镯子交给她。”且看刘姥姥是怎么说的:“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就是我替姑奶奶求去,也是许愿,等姑奶奶好了,要花什么,自己去花罢。”这时的刘姥姥,经济上已缓了过来;只要日子过得去,她并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更不会乘人之危。这同贪财害人的马道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品格。 而且,刘姥姥也很有眼色。看到凤姐病危,且家道败落,不便叨扰,该说的说完之后,便告辞了。这时的刘姥姥,已几乎完全恢复了做人的尊产。 二、无知与聪明 刘姥姥庄户人家,进了荣府,很多东西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难免在很多地方显出无知来。听见钟“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心里便想道:“这是什么东西?有然用处呢?”见了八哥,便认为是“长出凤头儿来”的“黑老鸹子”。来到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便叫道:“哎呀!这里还有大庙呢!”并自作聪明地指那字道:“这不是‘玉皇宝殿!' ”然而,这只是一面。另一面,刘姥姥又是很聪明、很有见识的。 大姐儿病了,凤姐问她是什么原故,刘姥姥并不是一味的巴结、奉气承,而是直言道:“富贵人家养的孩子都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层。再她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倒少疼她些就好了。”可谓一语中的,连凤姐听了也不得不点头。 贾芸、贾环、王仁三个趁贾琏不在,要把巧姐儿卖给外藩,平儿、王夫人急得没有办法,“只有大家抱头大哭”,正在这时候、刘姥姥来了。她听说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后,忽然笑了:“这有什么难的呢:一个人也不叫他们知道,扔崩一走就完了事了。”她让巧姐儿藏到她屯里去,同时叫女婿弄人把巧姐儿的.亲笔信迅速送到贾琏那里。一件天大的难事就这样解决了. 由此可见刘姥姥智慧之一斑。 三、愚蠢与狡猾 刘姥姥给的人第一印象是愚蠢。连脂砚斋在评.点中也称她为“愚妇护。其次,在她“愚蠢”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她的“狡猾”(一种农民式的狡猾)。 首先,她到贾府中去“打抽丰”并不是盲目的,而葺“知己知彼”,揣摩透了大户人家的心理。事实证明,刘姥姥的判断没有错。王夫人、凤姐对刘姥姥虽然从心眼里看不起,但也不愿意别人把他们看成“眼里没有人似的”。其间,刘姥姥说的一些话听起来的确很去,如“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 “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表面上看起来实在是贬低自己,但刘姥姥深知,只有这样的梦才能打动凤姐,达到自己的目的。站在刘姥姥的角度看,此可谓“吃小亏占大便宜”吧!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更是曲意逢迎。她任由凤姐几个摆布,充当笑料儿。凤姐“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作她插了一头”,她不仅不生气,还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进而还解释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引得贾母和众人大笑。刘姥姥任别人往她头上插花是愚蠢的,其自嘲却是聪明的。如果任由别人插花而不吭气,或者扭扭捏担,则更愚蠢。人生艰难,有时不得不利用一下自嘲。 贾母和众人谈到一种叫“软烟罗”的纱,叫凤姐找出几匹来糊窗户,刘姥姥便“也觑着眼睛,口里不住的念佛,说道:‘我们想做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 ”于是很快得到了贾母的许诺:“送这刘亲家两匹。” 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一路看便一路赞,:赞了贾母正房的“威武”,又赞黛玉小屋的“齐整”,话虽说得有些傻气,却满足了凤姐的虚荣心。凤姐道:“还有好的呢,我都带你去瞧瞧。”于是,刘姥姥便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凤姐和鸳鸯要在酒桌上捉弄刘姥姥,事先“悄悄的嘱付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奇怪的是刘姥姥这样一个“久经世代”的人,居然相信了她们的话。一开席“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一段始看有点假—— 说刘姥姥蠢,也蠢得未免太过了。比及看到后头,吃毕饭后鸳鸯向刘姥姥赔不是,刘姥姥说:“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是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才明白刘姥姥心里原是“明白”的。她明白贾母在荣府中的地位,也明白自己到荣府是干什么来的,从她的立场上来讲,她做得没有错,她完全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的。 四、口拙与巧舌 刘姥姥的嘴笨与不笨也是相对的:对贾家的人不摸底时,心里紧张,嘴便显得很笨,熟悉了,便显得不笨了。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说话,有时嘴就笨,和地位平等(或低于自己)的人说话,嘴便不笨了。求人时,自尊心不肯放过自己,嘴便显得笨,送自产的瓜儿未儿时,腰杆挺直了些,嘴便不笨了。遇到不认识的事物,又竭力为讨好而去评头品足,嘴便显得笨;碰到自己熟悉的话题,嘴不仅不笨,还显示出能说会道来。 初见凤姐时,刘姥姥显得嘴很笨。她笨得难以开口,话也说不出来;等到开了口,却又一次次的上不了正题;等到上了正题,话又说得不漂亮。不仅凤姐觉得“她不会说话”,连周瑞家的走到外边也责备她,不该把板儿说成“你侄儿”。但是到后来,刘姥姥的话便说得流畅、漂亮多了。当贾母问她“这园子好不好”时,刘姥姥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闲了时候儿,大家都说:‘怎么得到画儿上逛逛!’想着画儿也不过是假的,哪里有这个真地方儿?谁知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虽是奉承,却恰到好处,不使人反感。 凤姐请刘姥姥给大姐儿起名时,刘姥姥也很会说话。她先问了大姐儿的生日,听说是七月初七,便说道:“这个正好,就叫做巧姐儿好。这个叫‘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依我这名字,必然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既表现了脑子来得快,会说话儿,又表达了善良的愿望,自然能够获得凤姐的好感了。 众人吃酒,鸳鸯行令,本欲看刘姥姥的笑话,刘姥姥却答得好极了。且看刘姥姥是如何对答的: 鸳鸯:“左边‘大四’是个人。” 刘姥姥:“是个庄稼人罢!” 鸳鸯:“中间‘三四’绿配红。” 刘姥姥:“大火烧了毛毛虫。” 鸳鸯、“右边‘幺四’真好看。” 刘姥姥:“一个萝卜一头蒜。” 鸳鸯:“凑成便是‘一枝花’。” 刘姥姥:“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既本色,又皆趣、也没有违反规定。本来,喝酒行令是为了开心,刘姥姥虽然说是不如小姐们的雅,却比她们的更好地达到了这个效果。 第三十九回“村姥姥信口开河”一段,也显示了刘姥姥的口才。她把“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叙迷得有滋有味,以至连贾母这样饱经世故的老者也听得极有兴致。即使没有的事、刘姥姥也编得象真的一样石比如;“若玉小姐雪下抽柴”,哄得宝玉寻根究底,要募钱修庙,还命小厮赔茗“按刘姥姥说的方向地名”去找了一趟庙址。 本文从刘姥姥语言的角度,对刘姥姥形象的多面性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推而广之,《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 尤其是主要人物― 的性格的多面性也可以从该人物的语言中充分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曹雪芹驾驭物语言的不凡功力。 【原载】 《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1期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130 评论

Cciiiiiiiiiiiiiiiiii

这个难度挺大的,你想花30个金币就给搞定,真是太天真了哈

328 评论

虎虎生威2015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 中西小说的结构艺术之比较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上的三点区别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唐传奇《李娃传》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开头:“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结尾:“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娃封汪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门,内外隆胜,莫之与京。”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三国演义》之“白发鱼樵”,《水浒传》之“书林隐处”,《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在另一线索开始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此事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它往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短篇小说如蒲松龄《促织》是如此。长篇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也是如此。通过统计,曹雪芹共写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时间;《西游记》写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时间线索,相当清楚。《三国演义》,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虽然十分广阔,历史画面也十分宏大,其艺术结构却并不复杂;几个主要人物的几个故事。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茅盾说他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长篇作品,说那种多重复式的结构、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形象引人关注,这两位作家的许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种多重式的结构线索。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按“武十回”、“宋十回”的框架,并且这两个十回是可以另取一个书名,独立成书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也有许多章节如“红楼二尤”、“小红赠帕”之类可以单独成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往往被独立地选入语文教材。有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斋志异》等,则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西方小说往往在时序上有倒叙、插叙和交叉叙述,有的小说在时间上的先后不是很明显。没有明显的过渡,因此许多时候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谁在先谁在后不明白。莫泊桑短篇《项链》,特别是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等所谓现代主义小说或新小说,往往更是如此。2、原因分析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教义往往将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地往往就是一个车轮式的运转。因此,中国小说往往既重开端也重结尾,将前世、今生和来世都交待清楚,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结构,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基督教教义往往认为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由受难与复活再到最后的审判,说明了世界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所以西方小说结构更加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发展。西方小说也与西方人类精神历史的过去(原罪)、现在(忏悔)和未来(复活)的直线时间观念有关。所以在结构上,心理时间往往代替自然时间,往往以人物的意识之流动为主线进行故事的讲述。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中国历代的绘画艺术往往是以山水长卷为主,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往往也是园林式的结构。如张大千先生的山水长卷;苏州的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宫等。它们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西方小说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审美特点有关。像唐宁街、罗浮宫、罗马教堂等,往往简洁、突起,虽也有对称之美,却富于变化。西方的艺术往往有一种特别的韵致,让人感到西方人的机智过人与超人想象。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所谓“史”即《史记》,所谓“传”即《左传》。《史记》往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对事件发展线索的勾勒;《左传》则往往注重对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描述,同时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评点人物。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起源是东汉末年开始的对于佛经故事的讲唱,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说话艺术,后来发展为宋元话本小说。这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当然讲究情节发展的清晰,讲究大故事中再讲小故事。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解”就由此而来。希腊神话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并且人神共体,既有人的情欲也有神的形体,与中国的神话不是一样的。中国神话是不发达的,不仅数量少,有的人认为中国神话处于一种相当低级的阶段,没有什么体系。其实正如孔子所说的,中国人“不语怪力乱神”,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因此,这种不同的神话传统也直接影响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国简略,西方复杂。当然所谓小说的艺术结构,也应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比如有“情节结构”、“性格结构”、“心理结构”、“交叉结构”。要特别注意一点: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后的小说往往淡化三种要素;中国在四十年代以后在小说创作中也有所不同,中西小说艺术也就产生了一种趋同的倾向。中西小说艺术结构对照研究,不能绝对化,要考虑到中西小说各自的情况的复杂性。(二) 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之比较1、 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面临一只老虎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恐惧,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来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与关羽的行动描写,真有一点动画片的意味。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中,大军在后面追赶花木兰,大雪崩溃,人物的行动胜过了人物的语言。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多写人物怎么样,少写人物为什么。话本小说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来简单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绵长的情思。中国古典小说往往以此来表达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说往往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并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西方小说则比较重视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像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动人的心理倾诉。西方小说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17世纪法国小说《克里芙王妃》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小说之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泰恩,则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作细致的描写。巴尔扎克竭力描写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始终注意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更涉及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的冲突。陀氏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并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杰出的。陀氏小说之所以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源自于此种特点。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内心 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的传统。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会风情的表达。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结尾词:“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的传统。像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的小说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说中少有对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直接呈现。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罗马时代的小说家阿普琉斯是“西方小说之父”,他的《金驴记》就是以故事为主的。14世纪薄加丘的《十日谈》,仍以故事情节的优长取胜。拉伯雷的《巨人传》,也以无奇不有的情节取胜,人们喜欢读,主要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中国早期的“志人”与“志怪”小说,一般分成两大类:以“记”为名的如王度的《古镜记》,重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奇诡与怪诞。而以“传”为名的,如沈既济的《任氏传》,在重故事情节叙述的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2、原因探析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中国自从上古时候开始,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当时有许多诸侯国,就从来没有过个人主义的传统,认为个人要服从于国家与民族,个人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都不能说“我”,只能说“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个个人至上的社会,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体的价值是得到尊重的。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几乎是相反的。这就直接影响到小说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表现。中国古典小说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说名著也是如此。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中国传统的小说白描手法,与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注重以人物的神态与行动表现性格有关。 西方的小说,有一个从“神话”到“史诗”再到“传奇”再到“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的小说家们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现实社会中的人物。西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人的赞美,就像莎士比亚借自己笔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说的:“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杰作”。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时即注重人,后来则以人为社会的中心,神终于让位于人。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中只有一个人,即“伊娥”。那么,小说中因此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的。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清末的梁启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的现代小说观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也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也刍于狂夫之议也。(上海古籍,1998,2)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的影响,因而往往以事件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超人”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的现代小说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往往反对超人的存在。自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前,中国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独立性,要求人们要服从于社会政治的正统与传统文化的文宗。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化的社会,讲究“仁义道德”、“克己复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讲“君子”和“小人”。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古典小说的主题。《三国演义》就是讲“仁”与“义”,《水浒传》就是讲“忠”与“奸”,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品质。而西方小说有“狂欢化”的传统,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传》和塞万提斯《堂诘诃德》所建立起来的。特点是:注重平等的对话与个人的独立意志,注重将庄严的事物世俗化。这对于小说人物也有直接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小说作品之中。中西小说比较题目太大,能够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也许是所有文体中最多的,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讲解,目的在于给出一种方式;平行的比较往往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一种小说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离开了其文化与审美环境是很难说明什么问题的,因此不能绝对化。

254 评论

相关问答

  • 红楼梦红学主题研究论文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

    妖娆17699153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刘姥姥论文范文资料

    刘姥姥在《红楼梦》情节推进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既然刘姥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刘姥姥人物形象。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首先先从刘姥姥的外观和衣着打扮

    钮咕噜嘟嘟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红楼梦研究性报告论文

    就给5分你就想要篇3000字的,还论文?想什么呢?

    百拜嘟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红楼梦论文的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

    小百合20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红楼梦论文开题报告优秀范文

    据说看红楼的人分为两派,只要问一个人是喜欢林妹妹还是宝姐姐就能看出来了,喜欢林妹妹类型的多半都是憧憬风流多情的,而喜欢宝姐姐的则多为喜欢温柔持重的,从这个角度上

    猫咪灰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