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4

雨虹阳光
首页 > 学术期刊 > 某个作家的研究小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ndy那抹阳光

已采纳

鲁迅在小说、散文、杂文、散文诗、古体诗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除古体诗外,都成了现代文学的典范。而《野草》是这些文学样式中至今未有能与之比肩者的。鲁迅在1934年致萧军的信中说道:“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是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1)他有时更低调些,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2)但是从1932年出版的《鲁迅自选集》所选作品来看,他是很在乎,很喜欢《野草》的。在诸多评论家看来,《野草》甚至是鲁迅最好的作品。连一直完全诋毁鲁迅的苏雪林都不得不称赞《野草》是“不但为旧文学所无,也为新文学所罕有。”《野草》这部集子成功运用了象征、隐喻、寓言等手法,将鲁迅的内心世界的无词言语以诗的语言,营造在一个幽冷、切峻、遒炼而又瑰丽的艺术世界里。因为是表达内心,《野草》有很强的内倾性和自省特征,是一种自我观照和解剖的文本。他的虚无思想、反抗绝望等生命哲学一一流露出来。而《过客》一向被研究者引为“反抗绝望”的经典文本,更被钱理群称为是鲁迅生命哲学的归结。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鲁迅在1931年写的《〈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解释部分篇章写作缘起和写作评价,并没有说到进了《鲁迅自选集》的《过客》。可见,《过客》仍然是“难于直说”的。那么,我从文本互证的角度出发,就我视野和思力所及,还原“过客”的一生,延伸“过客”这一人生和生命的寓言,探求反抗绝望之外的过客的生命状态和意象的意绪内蕴。一、思想在实践中冯友兰写现代哲学史,没有列入鲁迅,把鲁迅排除在思想家之外。李长之在《鲁迅批判》里也说鲁迅除了必须活下去,就没有思想了。他们认为鲁迅一直批判、否定别人,而自己并未建立起思想体系,故不能在思想家之列。“鲁迅在思想上,不够一个思想家,他在思想上,只是个战士,对旧制度旧文明施以猛烈的攻击的战士。”(3)鲁迅本人也说:“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4)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是受朋友邀请走出“铁屋子”进而打破“铁屋子”的。 很多稿子,都是在陈独秀等人的有力催促下完成。可以说他在启蒙队伍里有些特别。陈独秀、胡适是振臂高呼,集合队伍,吹号角的,而鲁迅是跟他们并肩作战,做出文学上的实绩者,也是新文化运动最得力的实践者。不过,在多说人看来,鲁迅仍是现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虽然我们强调鲁迅的“立人”思想、“拿来主义”等,鲁迅本人却一直警惕各种帽子,只愿做个有实绩,踏实的文学家。这并不矛盾的。他的思想来源多元,自己并未做思想的奴隶,综合而为己用,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保持自己的特质。不张旗帜,不占山头,没有宣告自己什么什么思想。他所做的是“走”。走是一种艰难、执著的生命状态。鲁迅一生都在践行,经历着最执著最痛苦的生命。“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5)他的思想化解在文学里。李长之在评论《淡淡的血痕中》是也不得不说:“这篇文字之有一种特殊意义者就在他多少有一点哲学的思索的端绪故。事实上,这篇东西也确乎因此看着深厚得多了。”这其实可以看作作品与思想结合的缩影。他从来都是关注现实。他了解各种思想,却不曾像别人提“国粹”了,“西化”了,“折衷调和”了之类的远离当时的空谈和论道。他始终着眼于中国的实际,最能看清中国的状况。他把里面的疽痈和病灶一一指出,并解剖。用文字践行。中国向来缺乏“做”的人,鲁迅一生作为一个异数,执着于痛,孤独地行走。在痛与孤独的交融中,探索道路,思索古往今来。孤独的走,探索,过客是个缩影。一直以来,研究者都以《过客》做为“反抗绝望”的典型文本分析。本文是“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6)的具体化表达。我以过客为标本,还原过客,认为过客不仅仅是反抗绝望,还是多种意绪的复杂合成体。有被别人和社会放逐的刺怨和苦寂,有自我放逐的坚韧和无悔探索,有心灰意冷的沉默和无聊,也有空虚的寒冷,有绝望,也有对生命的热心体悟。最重要的是一种追寻。在自觉而又不自觉种,叩问生命的意义。二、“我”是谁?老翁问:“ 你是怎么称呼?”答:“称呼?——我不知道。”“我是谁”是一个哲理之问,直指人的本源。但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人,如何认识自我?能否认识自我?是否认识了自我?这是指向本心的,也是自我心灵的追问。容易的字面,艰难的心理剖析。而过客答“我不知道”更是朴实简单之中玄之又玄。但是我们又可从中嗅到鲁迅的矛盾和自我寻找,定位。过客是个“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着破碎“黑色短衣裤”,“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的人。这使人想起《铸剑》中的黑衣人:两点磷火一般的眼光,沉毅,果敢。过客是个行走者,探索者,而黑衣人是战士(正如李长之说鲁迅是战士那样的。鲁迅也喜黑色,黑夜。)他们都无名,有着坚毅的精神。黑衣人不愿意担义士之名,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过客应该也是看透了,是个超越名利的卓绝者。无我的状态,有我的素心和意志。“一个人的环境限制一个人的事业,一个人的性格却选择一个人的环境。”(7)也许过客选择了放逐自我。鲁迅不以“领袖”和“导师”自居,但是也不做“喽罗”和“戏子”,在一生中始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8) 或许过客是个彷徨于无地者。“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现在则是正在从无地中走出,走到自我的土地。他并非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生命,而是在追求自我,反观自我,寻找自我的本质存在和生命意义。是谁,对于过客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走,不停留。三、从哪里来?老翁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客略略迟疑,答:“我不知道。”过客真不知道吗?老翁说过客的来路也许倒是于过客最好的地方。过客答:“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他是知道自己来自何方的:那是示众的刑场,是容不得好地狱的地狱。有着对孔乙己的笑,有着对魏连殳的哭。不管是笑是哭,生命都在其中殒灭。那里怎么能待呢?这是个绝望的世界,对绝望都绝望了,该怎么办?走!也许他不愿意回忆了。“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9)其实看鲁迅的文章,他的记忆力很好,“鲁迅常说忘却……可是其实鲁迅是不大会忘却的,他的记忆,反而是太多了,而且极清楚。”(10)只是所谓救救孩子,激昂之后,布满了空虚和无聊。此时反观,有了冷静的沉思。沉思之后呢,走!“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249 评论

泡芙小工坊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x0d\x0a\x0d\x0a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x0d\x0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x0d\x0a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x0d\x0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x0d\x0a《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

327 评论

皛白白皛

作者简介: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271 评论

韭菜1975

毕业论文任务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专业 课题组 学生姓名 孙梅 班级 中教 04 学号 00060229 课题名称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Ⅰ、题目的目的和要求: 三毛过世已经有十四年了,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对她的作品及自杀还存在很多争议。为了很好的解读这位作家,澄清文学史上的疑问,也使读者更深刻的认识三毛,有必要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做一番探究,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论文要从作家的性格特征、致命的心理缺陷与作品的内在联系的角度,阐述作品的特点以及作家自杀的必然性。 Ⅱ、论文主要内容: 三毛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本文从三毛的心理特征、作品内容分析、作品形式特点等几方面入手解读了作家。 Ⅲ、论文工作起始日期: 自二○○四 年 四 月 十八 日起,至二○○四 年 六 月 九 日止 Ⅳ、进度计划与应完成的工作: 1.第十周(4月18日—4月25日) 拟订论文大纲,撰写开题报告 2.第十一周、十二周(4月26日—5月9日)搜集、整理资料,组织初稿 3.第十三周(5月17日—5月23日)完成第一稿 4.第十五周(5月24日—5月30日)修改格式、校稿、定稿、打印 5.第十六周(5月31日—6月9日) 答辩 Ⅴ、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跳一只舞也是很好的.三毛散文名作欣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2][3][4][5][18] 台湾.三毛. 尘缘.哭泣的骆驼.序.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1. [6][8]台湾.三毛.相思农场.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1. [7][14]台湾.三毛.结婚记.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1. [9][15]台湾.三毛.白手成家. 撒哈拉的故事[M].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1. [10]台湾.三毛.收魂记.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1. [11][12][13][19][20] 热带的港夜--三毛对话录.昨日、今日、明日[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16]台湾. 三毛.这样的人生.稻草人手记[M].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1. [17]台湾. 三毛.一个陌生人的死.哭泣的骆驼[M].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1. [21]台湾.三毛.我的写作生活.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2]台湾.三毛.五月花.温柔的夜[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10. [23]台湾.三毛.明日又天涯.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24]台湾.三毛.云在青山月在天.梦里花落知多少[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25]美.马中欣.三毛真相.[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指导教师: 学科部主任 二○○ 四 年 六 月 九 日 冲不出的生命漩涡 ----论三毛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摘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叫三毛的人以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自己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留下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但是,作家精心创造的的理想自我最终抵不过她根深蒂固的心理缺陷,当她不能继续创造作品中的自我时,就在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中自缢身亡,让理想的三毛与现存的三毛同时破灭了。 关键词: 心理特征 理想自我 表现自我 现存自我 写作特点 自我的灭亡 提到三毛,不能不使人想到她的“撒哈拉系列故事”所诉说的一个奇女子的传奇故事以及其中透露的那个淡泊、健康、豁达、快乐的三毛;同时,提到三毛也不能不使人想到她在四十八岁的一天清晨自杀身亡,留给人们许多意外和遗憾。那个在文章中宣称“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真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1〕的三毛怎么会背叛自己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呢?通过分析三毛的作品并结合其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自杀的三毛和作品中的三毛(这个三毛也是读者心目中的三毛)并非是同一个三毛,一个是不为人知的真实的三毛,一个是三毛塑造的理想自我。后者是三毛为自己生在世上找到的合适的角色,是她出轨人格的归宿。

275 评论

相关问答

  • 巴金作品研究家的论文

    以巴金的《家》为例来看看现当代男性在塑造天使性女性时所暗含的男性中心意识。我们先看鸣凤跳湖自杀这件事。我们先想一想鸣凤可以不可以不死。鸣凤如果不死,那么只有两条

    好心坏丫头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知网怎么找某个作者的论文

    找到高级检索窗口,根据作者姓名检索。一般检索库都是这么检索的,汉斯出版社找论文也是这样的

    唐伯兔吃小白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作家作品研究的论文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

    O小魔女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家长工作研究的论文

    如何做好幼儿园家长工作(一)真诚沟通,平等交流,是做好家长工作的基础1.换位思考,坦诚交流,与家长建立朋友关系。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已然晕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学前教育研究某个方面的论文

    幼儿学前 教育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应当立足于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角度,与时俱进,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

    阿蒙宝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