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4

xiaomao7taotao
首页 > 学术期刊 > 地球环境的形成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雨落荷塘

已采纳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0.6摄氏度)。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0.2-0.3摄氏度)。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317 评论

老猫啊老猫

百度百科上有

90 评论

可爱小伶伶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

234 评论

may123456789

地球形成约有46亿年。在地球的内部能量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游离氧的出现,使地球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促进了生命的进化。随着大气中氧浓度的增加,大气层中逐渐出现了臭氧层,它吸收了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使生物由水下(5 m以下)开始发展到水体表面,再由水体表面发展到陆地,使生物开始直接参与地质大循环。生物(主要是植物)与岩石作用产生了土壤,从而保证了生物圈的发展与繁荣。造山运动和大陆漂移,使地球环境又一次发生了重大改变。在中生代晚期,全球气候大都类似于现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季节性不明显。现在全球环境结构的形成大约是新生代开始的,随着现代山系的形成,产生了全球气候的分带特征,季节性、气候分带性明显,逐渐产生现代的全球生态分布系统。各种草、木本植物,哺乳类、鸟类以及多种昆虫在第三纪形成,经过第四纪的演化发展形成了现代的生态繁荣景象。

从地球环境系统的演化史,可以看出生命的发展对地球环境的进化有着重大作用,生命与环境共同发展和进化,互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地球环境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智能圈或技术圈。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环境,既不是单纯自然因素构成的,也不是单纯由社会因素构成的。现今的环境是在自然背景的基础上,经过人工改造加工形成的,体现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性质和水平,它正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人类主要是利用环境,很少改造环境。水灾、旱灾、地震、火山等等,时刻威胁人类生存。随着火的利用,工具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开始。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随着人类开始改造自然而开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知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210 评论

jessicabeck

今天,科学家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太阳系诞生最初几千万年时地球的情景:地球表面布满岩浆,地球时时遭到陨星的轰炸,地球浓密的大气层没有一丝氧气,地球大约此后数次陷于这种地狱般的状况。然而,地球随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地球青年期的情况至今仍然是个谜:地球最初如何形成?地球后来怎么变成能接待牛羊和雏菊的星球?滋养动物和花朵的水分又从何而来?这些正是科学实验室沸腾的课题。由于技术越来越精确,科学家已尽可能地让火山、格陵兰岛甚至从彗星尾巴采集来的样品说话。但是,尽管发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无法解答。 地球成因不明 科学家全力攻克的第一个谜题:45亿年前地球诞生的情景。 目前的论点是:太阳最初诞生的年代,漂浮在气团中的宇宙尘埃组合成了陨星或者球粒陨石,然后这些球粒陨石经过无数次相撞,最终聚集而成了地球。天文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吸积”。但上述论点并不能解释全部秘密。科学家对每年掉落在地球上的十几吨球粒陨石的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这些球粒陨石内部,有一些硅酸盐组成的球形物。这可能预示着在吸积进程中,陨石内部本身已包含着大约只有几公里的微型行星。因此,地球可能不仅仅是太阳周围的宇宙尘埃形成的。 吸积进程所需的时间 直到目前,科学家一般认为,吸积进程大约持续1亿年。法国岩相学与地球化学中心科学家肖西东却认为,也许应该只需要仅仅3000万年。 肖西东说,通过对火星以及系外行星的观察,我们现在知道一颗星球的形成比人们所认为的要快得多。不过,对这一假设目前还有很多争议。 地球早期的状况 假如地球的形成仍然有许多待解的问题,青年期地球的状况就更是一个谜。这一阶段指的是地球最初形成的6亿年期间。最大的阻碍是,在这一阶段快要结束时期,地球遭到了无数陨石的狂轰滥炸,在今天的月球上还能看到这种痕迹。这一被科学家形容为“迟到的袭击”,完全擦掉了地球最初形成的所有痕迹。 那么,此前地球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形成到遭遇轰炸,地球一直处于并合阶段。但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这一阶段,地球已经有了现在的形状,地核被地幔包围,其表面可能已存在一些大陆和海洋,生命可能已经出现。一直到发生“迟到的袭击”,地球的进化被毁灭,地球退步到并合阶段。一切都得重新开始。 地球的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遭遇无数小行星轰炸,有时甚至遭遇如同火星一样大的星球撞击后,总共有多少次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比尔克认为,地壳激变造成的后果使地球处于并合状态。地球完全被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厚达数百公里的岩浆覆盖,各种化学元素根据自己的属性游离,比如,铁这一沉重而又无法同硅酸盐兼容的金属就会流动到地球的心脏地区,组成地核。然后,当无数小行星结束轰炸,地表重新冷却后,绝大部分热能又转化到太空,地壳开始在地表变得坚固起来。从理论上讲,海洋和生命可在此时出现,一直到新一轮的狂轰滥炸使地球再度陷入并合状态。问题在于,每一次的轰炸和撞击都基本擦掉了上一次的痕迹。但比尔克表示,不能说所有的痕迹都被擦掉。他和他的科研小组通过对格陵兰岛一些岩石中发现的钕元素的分析,证明地球在最初形成后6亿年间已经形成了地幔。 地球大气层何时形成 有一点是肯定的,今天地球的大气层同最初的大气层完全不同。 科学家们认为当时地球的大气层类似于今天的金星,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氮、氢以及水蒸气和甲烷。当时的大气压强比现在高出20倍到480倍。这一方面同地幔释放出的大量气体有关,这一时期应在地球形成后1.5亿年左右;另一方面同当时每天袭击地球的天体释放自身的气体有关。但要描述地球大气层的历史并不容易,主要障碍在于,在地球形成之初,并无足够的温度和引力以抓住大气层中所有的气体成分,其中比较轻的逐渐地流失到太空中。 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莫雷拉说,正如大气层曾经被小行星轰炸、被太阳风扫荡过,许多东西都不复存在了。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因此着力研究一些诸如氙、氦、氩、氖这一类自地球诞生之初就存在的稀有气体的演化进程。莫雷拉说,氩非常重,很难流失到太空,因此45亿年来在地球大气层聚集了许多。研究清楚它的演化就能掌握地幔脱气的时间,就能更多地了解地球形成后前20亿年大气层的情形。而许多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都集中在这20亿年间。在这以后,相对而言清楚多了:地球形成后前23亿年氧气大规模出现,借助于最初的光合作用,这一现象促成生命异乎寻常地快速发展。被植物吸收同时被硅酸盐捕捉,大气层中起主导作用的二氧化碳很快从占大气层98%的比例减少到不足1%,大气层就有了我们今天的面目(今天我们的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只占0.03%)。 地球上的水来自何方 尽管这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科学家们正试图解开。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亚沃解释水大约有两个来源: 一方面,水从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然后在原始地幔脱气后释出。另一部分水则来源于宇宙,它们通过陨星,尤其是水含量丰富的彗星在地球形成初期以密集撞击地球的方式被“进口”到地球。 为了证实两种起源所占的份量,专家们试图追寻氘的踪迹,这种元素似乎在彗星中含量非常丰富,而在地幔中的含量则非常稀少。亚沃说,当然有关水起源的争论仍然没有定论,但资料显示,地球一半的水可能来源于彗星。 剩下的一个问题是,大洋又是如何形成和产生的呢?来自天上吗? 是的,来自天上。因为当地球处于并合状态,水以蒸汽形式躲藏在大气层里。当气温下降,水蒸气凝结,水变成液态,于是地球进入持续大洪水时期。专家们从格陵兰岛找到的沉积物确定这些大洋出现在距今39亿年的时侯,但可能还有更原始的大洋存在,它们可能在地球遭遇陨星轰炸后完全化为蒸汽进入大气层。于是一切又得重新开始。不过,最近在澳大利亚的新发现又引起混乱:这就是与硅酸盐属同一类型的锆石。它们生成的年代确定为距今43亿年至44亿年期间。问题在于,锆石的生成需要沉积物,也就是需要液态水,难道说在这么早的时期,也就是地球刚刚形成后不久就已经产生了大洋?这又是一个有关地球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报巴黎4月20日电) 背景资料: 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是 世界地球日。中国今年确定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当时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普遍支持。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 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各地举行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其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 世界地球日”。 举办“ 世界地球日”活动的宗旨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举办 世界地球日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今年的“低碳生活”主题旨在借助地球日活动平台,提高公众对国土资源国情的认识,普及有关科学技术知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节约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新华社记者顾德伟)

30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叶文虎.可持

    太阳西边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地理环境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安芷生等.1990.最近2万年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刘东生主编,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白润光.1986.泥炭形成水热系数指数,地理学报

    柠檬心的颜色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环境论文的参考文献

    英文环境污染论文参考文献有:1、中国环境保护网英文版的建设.安彤,20012001年全国环境信息与应用交流大会。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完善途径.

    中暑山庄产橘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河流与地理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在阐述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对应措施 ,河流 摘要 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 ,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

    热腾腾的鱼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环境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各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根据省教科所《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SilveryBullet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