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饭无范儿
给你两篇文章参考一下1、《我们仨》读后感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候,手里捧着《我们仨》,它似一股暖流,带来别致的温暖,让我感受到“我们仨”的真挚感情。《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回忆与钱钟书,钱瑗的生活。杨绛先生以92岁的高龄用心记叙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写的是钱钟书父女俩先后辞世的那几年,虽然父女俩分隔两地,但八十多岁的杨绛女士依然奉献自己余热,维持一个家庭的温暖。但毕竟钱瑗的疾病以及钱钟书先生受到各种打压,家变成了客栈,温馨不再,让读者感同身受;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笔触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朴实的文笔,真挚流露。“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我们仨”——是天下家庭中最常见的人物组合,也是天下最平淡无奇的组合,但钱钟书先生的家,却如杨绛先生说“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的生和死、喜与悲、离与都充满了寻常人家所不易见到至真至纯和温馨。杨绛先生平静地叙述他们在牛津、巴黎、上海、北京的日子,写钱瑷的儿时趣事和成年后的经历,写历次运动给他们家庭带来的冲击,写他们仨的聚散无常,生离死别,让我仿佛能亲身体验到他们三人的天伦之乐和未泯童心。虽然历经沧桑,但他们始终相濡以沫,尽管我们仨最终分开了,却难以割断挚情真爱,家的意义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最尽情的阐释。书中最后又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在路上,我们不会再迷茫。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2、《我们仨》读后感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loversea2005
平凡日子的背后——《我们仨》读后感 7月15日,学校新一报名招生。临下班时赶到图书馆借书,那里正要关门,匆匆地抽了一本书,一看来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曾在报上看过部分节选,心中曾有一丝莫名的情愫在流动。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2.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睡神熊猫
第一部 写作缘起 (一) 2017年7月底,已经进入暑假二十天,按照惯例,假期我们行政教师都是要安排值班的,那几天,天气酷热难耐,我也就没回河南老家。恰逢办公室小许值班,而那几天小许不满一岁的儿子又无人帮忙照看,便由她自己值班时亲自带到办公室,边值班边带儿子,值班期间领导偶尔也会有些事情需要帮忙处理,她带着儿子显然无法分身,我那几日也刚好闲来无事,便到陪她一起值班,以便有什么事情好帮她分担。 那段时间,学院正在办理硕士点的申报工作,领导每天也都在办公室加班,前面我值班的那几天,也多次被叫去帮忙。某日上午,小许我们两个正在办公室值班,院长说要去帮忙,小许带着孩子不方便,于是由我代劳,陪同院长一同前往吴兴区科创园,回到办公室后,已经十一点半,到了值班结束吃午饭的时间了。 小许说,她中午要去老公单位吃饭,也就是湖州市政府那边,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内心有点犹豫,想去吃,又有点不好意思;不去吃吧,天气如此热,也找不到什么吃饭的好去处。小许一再夸赞那边的饭食如何的比师院的好,我一次都没去过那边,也想借此机会体验一下政府那边的工作生活环境,于是便决定一起去吃了。 和小许的老公也是很熟悉的了,一起吃饭的还有她老公单位的同事领导,合计五个大人一个小孩。政府的伙食的确不错,我吃的津津有味。平日在学校,我只吃二两米饭而已,那天中午,我吃的足足有六两。 (二) 午饭后,小许老公的三位领导同事各自都回办公室了,我和小许夫妇一起在市政府办公楼随意散散步。去餐厅吃饭之前,路过市政府的一家书店,上挂有“安定书院”几个字样。对于一个热爱读书、对书籍有着极大兴趣爱好之人,每次经过有书籍出售的地方,比如书店,或者书摊,我总要驻足停下来,翻看一翻看,看看有没有中意的书目,这次也不例外。小许夫妇去了书店隔壁的水果店,我一个人在书店翻起了书籍。 书店不大,书籍估计也就千本左右而已,且书店与咖啡店连为一体,里面游客也多是来喝咖啡饮料的,环境倒挺好的。 我漫无目的地翻看着架上的书籍,有政治类的,有经济类的,有法律类的,有哲学类的,当然,也有我希望看到的文学类书籍。对于一个喜欢古典文学的人而言,内心不由自主地对现当代文学有几分排斥之情、因此,我买的书籍中,十有八九都是关于古典文学方面的,而很少买现当代文学方面的作品。 由于书店不是专业卖书的,书目摆的有些凌乱,我只是零星地看到了几本关于古典文学方面的书籍,拿到手中稍微过目了一下,感觉不是想要的,于是又放回原处。目光继续在书架上游离,突然,看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作为一名读书人,不单单是对书籍感兴趣,对那些真正的学者、大师,更是充满了满腔的尊敬仰慕之情。钱钟书夫妇就是我最为尊敬仰慕的学者之二。 我曾经从图书馆借阅过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也买过《围城》,但遗憾的是,这三本都只是翻阅了少数篇章而已,没有一本彻头彻尾地读完的。对于杨绛先生,我没有读过她的任何作品,但早在读高中时,就听到语文老师讲起,说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优雅有品味的女士。至于如何优雅如何有品味,我则不得而知。去年有段时间,微信朋友圈不断看到为105岁病危的杨绛先生祈福平安的转发信息,但最终还是未能如众人愿,杨绛先生最终还是离我们而去。不过,能活到105岁,的确是已经很长寿了。至少我感兴趣的那些学者文人,没一个能像杨绛先生如此高寿的。 对于《我们仨》这本书,其实之前我也是知道的。有一次,去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家玩,他们家就有一本《我们仨》,我只是随手翻看了一下,其中写的什么内容,都没来得及细看。细想一下,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我读过的文学作品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在外国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方面,读的更是少之又少。回忆一下,能记起的,也就《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长恨歌》、《许三观卖血记》等,以及部分鲁迅、莫言、史铁生、俞敏洪等人的作品,仅此而已。而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是放在了古典文学的学习上。 (三) 我把《我们仨》拿在手中,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书很薄,不足二百页,九万字,又是图文并茂,书中带有部分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照片、来往书信等,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我看了一下定价,23元,也不贵,就决定买了。 我拿到收银台,问收银的小伙,书是不是按照定价卖的?他告诉我,这里的书都和新华书店的书一样的,都是正版的,都是按照定价卖的。他还说,这本书是昨天刚到的,一共就进了两本。我的确在那边就看到了两本,付了钱,坐上小许的车,我回到了办公室。 一路上,我都在不断翻阅,更主要的翻看书中的老照片,想一睹大师当年的丰姿。如今,杨绛先生也已去世,《我们仨》成为绝响,终生无缘相见书中的三位主人公,只能通过文字,照片,以此来解尊敬仰慕之情。 (四) 7月30日,湖州刮起了台风,天气稍微转凉,我改签后的车票,也是乘坐30号晚上从长兴火车站回家的火车。下午三点,两位学生电动车送我到去长兴火车站的出租车停车处,车上已有乘客,我上车后,车就直接出发了。 作为一个读书人,出门在外,无论到哪里,第一件要提醒自己的事,便是要带上几本书籍。我不喜欢带行李箱,感觉太笨重,也太占地方,很是不方便,情愿多带几个背包。我一般都会带两个背包,一包装生活用品,一包装文具书籍。这次也不例外,带了几本古典文学的书籍,另外一本英语,一本《我们仨》。 车上连带司机共四人,另两名乘客都是女的。坐在副驾驶的那位,一直在抽烟;和我一同坐在后排的那位,一直都在玩手机。而我一路上则都在翻看《我们仨》,认认真真,津津有味,车行四十分钟左右到了长兴站,我下车后,在车站边上的小餐馆随意吃了口饭,吃完时间还早,就在候车室继续看了起来。车到点后,我上了车,找到自己的卧铺车厢。旁边是一位孕妇,对我讲自己定到的是上铺,因有孕在身,且带着孩子,上不去上铺,希望和我换中铺,并说要补给我差价。我欣然答应,并没有要他的差价。之后,我又开始了一个人在车上安安静静读《我们仨》,十点钟卧铺车厢熄灯,我也入眠。第二天早上六点车到站,我下火车转汽车,一个小时后顺利到家。汽车上,人声嘈杂,气味熏天,但我依然手不释卷,津津有味地读着手中的书。到家稍微休息后,又接着读,晚上休息前,彻头彻尾地读完了这本书,包括书中附录的照片和书信,总共用时十余个小时。 (五) 对于一个有工作的人来说,想要认认真真、安安静静读些书,只能如石缝间求生的小草一般,要忍受住一切的艰难困苦,抵挡住一切的诱惑安逸。我常常觉得,我的读书学习就如同石缝间的生命,如果不去争取,就此而萎谢。只有珍惜光阴,见缝插针地去挤时间,才能读得些许书籍。因此,我十分看重零碎时间的使用,零碎时间如果好好利用,同样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取得非凡的成就。 和杨绛先生的时代相比,我如今读书学习的时代环境已经是好多了。那个时候,兵荒马乱,国无宁日,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居无定所,而就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钱钟书夫妇依然取得了令后人高山仰止的成就。 对于钱钟书一家三口的一生,我之前只是在百度百科上略有了解而已,没有细细察看过他们的什么资料。这本《我们仨》,可以说是我了解钱钟书夫妇的一只眼,一扇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起伏不定,酸甜苦辣。钱钟书一家三口,同样逃逃不了命运的全套。书中虽有对苦难生活的描述与记载,但让人看到更多的,则是苦难背后的乐观与达放。那种宁静淡泊,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那种无论处于何种境况下都决不屈服而是奋发向上的斗志,那种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依然都彼此牵挂相互关怀的亲情。文字写的很是朴实真挚,却有一种清香扑鼻的味道,自然美,才是世间的至美。而《我们仨》,就给人一种自然美的醉人感觉。 (六) 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相对于外国文学和现当代文学而言,稍微多了一点点。对于古典文学的作品,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人物传记题材方面的作品。 从先秦时期的《左传》、《国语》、《战国策》,再到两汉魏晋时期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其中的一些人物传记,断断续续都读过一些。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柳宗元笔下的人物传记。我的第一篇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就是《柳宗元传记文学研究述评》。 柳宗元的传记文学很有特色,在继承先秦两汉传记文学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展。善于为小人物著书立传,发现小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以传明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兼具传奇文学的色彩,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逼真动人。我也很喜欢苏轼、归有光的传记文学,而论者认为,苏轼、归有光的传记文学都是受柳宗元传记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柳宗元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传记文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受柳宗元传记文学的影响,我也常常喜欢为我周围的人写立小传,传主大多是和我关系比较亲近的学生。 (七)作为一个读书人,除了喜欢在现实中读书、买书外,还喜欢在幻想中著书,希望有朝一日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书籍问世,并流传后世,也是为自己百年后“续命”的一种方式。 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其中的“立言”,就包括著书立说。能够著书立说,创作属于自己的书籍,也是我许久以来的热切愿望,并将成为我终生的奋斗目标。我曾写过不少的散碎诗文,合计不下数十万言,也曾希望整理为一本文集,刊印出来,但迟迟却未有付诸行动。 那种心情,和古人很是相像。多少文学家,当创作取得一定的成就、希望整理自己的文集时,翻看其年少或初创时期的作品,往往觉得都不满意,不但不编入文集,反而尽焚其稿。我如今的写作虽未取得一定的成就,不能与大家相比,但翻看以前的文字,也往往觉得写的并不称心,所以就一拖再拖,迟迟没开始去认真整理。 其实,这样是没必要的。 (八) 我喜欢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变为文字诉诸笔端,希望可以示于世人,但有时又惮于会受到世人的嘲笑,于是便私自保存而已。 刚开始学习古典文学时,读的较多的是古代文学史和作品选,而很少读古代文论方面的书籍。后来,文论方面的书籍读了一下后,我发现,一篇作品,或一部著作,很难得到同时代或后世世人的一致认可。由于立场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的不同,文学史上存在太多太多的“公案”而千百年争论不休,唐宋诗孰优孰劣就是一典型。以作家而论,伟大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黄庭坚之人,作品依然会受到非议。 于是,我便开始放松了心情写作,伟大的作家尚有败笔、让后人非议之处,何况我只是一微不足道的文学爱好者而已?纵写不出锦绣篇章,也全当是练笔而已。而且也只有勤于练笔,才有写出珠玉之词的希望,积累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历程。 于是,我又勇敢地拿起手中之笔,坚定地鼓起胸中之气,义无返顾、风雨兼程地行走在写作的大道上,让笔端的文字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没油什么大不了
平凡日子的背后——《我们仨》读后感 7月15日,学校新一报名招生。临下班时赶到图书馆借书,那里正要关门,匆匆地抽了一本书,一看来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曾在报上看过部分节选,心中曾有一丝莫名的情愫在流动。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2.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及范文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
两人都是有才华的人,能够一起携手,风风雨雨六十余载,无疑是让人羡慕和钦佩的。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
有关于爱的800字议论文精选5篇优秀范文 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懂得报答之理。生命中因为有了爱而变得不可思议。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于爱的800字议论文”,
之前有一批同学毕业旅行去了云南,并且回来后写了旅行流水账。我和室友们看了心痒难耐,终于在毕业论文答辩结束以后把去云南旅行提上了日程。 旅行时间: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