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4

多肉小西瓜
首页 > 学术期刊 > 人格两极化的心理现象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清水绫子

已采纳

1、立足校本实际,开发乡土教材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就农村学生来说迫切需要一套适合他们贴近他们生活的教材,而不是“一刀切”。农村也学城市化的教材,不仅苦了学生,也累了教师。农村学校应当有农村的特色,只有适合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材,才是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的,这样,学生学到的英语便能在本地方创造的“虚拟环境”中运用,而改变自己“屠龙之技”的感觉,增加学习兴趣,防止厌学。2、创造英语学习、运用的环境 学校在各班应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办黑板报,创设英语天地,英语角,开展英语演讲,成立英语广播小组,阅读竞赛活动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3、加大教学投入 政府、社会应提高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关注,加大校园的基础化建设,加强师资培训,筹建语音室、微机室,开通校园网络,以增进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融入“e”时代,自己确实是“地球村”的一员,而增强其学习兴趣,以此来弥补教材的不足。4、增加班级数目 学校班额过大也是一个问题,就我校来说每班至少56人至70多人不等,大班额上课使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促进每位学生发展,也为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224 评论

坚持到底2011

作业也这样写啊 也累的啊。

349 评论

irisorlove

应对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及对策:(一)、硬件方面1、立足校本实际,开发乡土教材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就农村学生来说迫切需要一套适合他们贴近他们生活的教材,而不是“一刀切”。农村也学城市化的教材,不仅苦了学生,也累了教师。农村学校应当有农村的特色,只有适合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材,才是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的,这样,学生学到的英语便能在本地方创造的“虚拟环境”中运用,而改变自己“屠龙之技”的感觉,增加学习兴趣,防止厌学。2、创造英语学习、运用的环境 学校在各班应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办黑板报,创设英语天地,英语角,开展英语演讲,成立英语广播小组,阅读竞赛活动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3、加大教学投入 政府、社会应提高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关注,加大校园的基础化建设,加强师资培训,筹建语音室、微机室,开通校园网络,以增进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融入“e”时代,自己确实是“地球村”的一员,而增强其学习兴趣,以此来弥补教材的不足。4、增加班级数目 学校班额过大也是一个问题,就我校来说每班至少56人至70多人不等,大班额上课使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促进每位学生发展,也为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二)、教师方面1、加强理论学习,掌握课改的实质和精髓,真正做到以新理念指导教学工作。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及培训,不断武装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地研究教法,学生的学法,脱出“教师死教书”的藩蓠,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另一段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改要求,适应学生发展。才能胜任本职工作,真正作到因“材”施教。就一堂课来说,应注视“开头”“劲头”“重头”“结尾”四个环节,“开头”应系住学生的心,让所有学生都精力集中起来,使人人都有所收获。“劲头”应激发,以简明的指令,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及其他体态语言,迭宕起伏的教学节奏或简笔画、实物、游戏、幽默、笑话等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人人动口动脑,人人跃跃欲试,全方位调动其积极性,“重头”教师应多下功夫,深入了解学生及学情,将学生科学分组、分层、搭配,让其都有机会,谈评说议,演玩唱,指导其课堂上“荣辱与共”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比学赶帮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所有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结尾”应结课好,要尽量做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3、学法的指导上教师应:⑴、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学会整理知识并对其加以分类,分散到集中整理。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细致地观察,勤于背诵,记忆,勇于纠错,经常使用字辞典。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等的习惯。⑶学会如何听课,集中注意力,大胆开口,积极思维,手、眼、耳、脑、口、舌等器官多管齐下,进行学习并且极参与课堂活动,⑷、指导其掌握科学记忆法,如周期循环记忆、比较记忆、联想记忆、图表记忆、形象记忆、构词记忆、结合上下文记忆等方法,⑸、指导复习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其做到课前对新学内容先回忆,记忆,复习,然后再认真独立完成,对作业中的错误分门别类地归纳,让其自行纠正,无法理解的在教师指导下改正,⑹、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当堂巩固复习,课后复习,单元复习,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总之教师应对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三)、学生方面:1、明确学习目的,激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动力之源,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应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确学习目的,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好英语的意义和作用。2、注意学法,想方设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思维,将新获得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如记忆词汇时可用“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读音规则,构词法等知识学记生单词,使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学习的过程也由“苦”变为“乐”。从而使英语学习处于一种良性循环发展状态,以利于今后的学习。3、纠正不良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制定一些学习常规,如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课后认真作业,复习,总结等,按常规学习,努力消除懒惰心理,这样就会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使其乐在其中甚至乐此不疲。4、树立学习信心,不断感受成功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在学习上学生应不断回顾自己成功的经历,克服自卑、自弃心理,消除心理上的障碍,“抬起头来走路”始终感到“我不错”,“我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经常进行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良好的心态去学习,才能不致使自己向学困生方面分化。5、融洽师生关系要克服自卑羞怯心理,“亲其师”让老师了解你认识你,了解你的“喜”“怒”“哀”“乐”,了解你的心理动态,了解你的需求。这样多和自己的教师沟通,有助于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也有利于身体心智能力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积极争取主动地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在学习上也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始终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从这方面来说,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6、尊重热爱学生,创设氛围 尊重热爱学生是消除学生情绪障碍的先决条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每个人都有热爱他人并愿意接受别人喜爱的倾向。如果每一个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对他个性的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向上的情绪,容易使他们产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动机,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充满自信。研究证明,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基本相当的前提下,学生总是喜欢“亲切、充满师爱”的老师上课。而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在学生身上会起到“皮格马利翁效应”,反过来也会激发教师教好英语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师生的情感交流畅通无阻。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师生彼此就能获得一种无形的情感动力。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教师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同时,教师还必须把权威建立在长期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近、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7、消除心理障碍,培养自信 首先,教师对学生要肯定他们的智力。人的智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智力超常(智商在130以上)和智力偏下(智商在70以下)的人极少,两个极端各仅约占的3%。智力水平不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要想学好英语,必须靠自身的努力程度。即使笨一点,但如果能充满信心,勤奋努力,照样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微妙的心理,协调师生情绪,把自己的积极情绪转化成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引起师生共鸣,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强大的情绪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勤学、乐学。 再次,教师要善于正确评价学生,捕捉学习英语的闪光点,多运用激励教育和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子说过,“自胜之谓强”。自信、自强是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善于正确评价学生,还要教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同样“有一得之长、一专之长”,树立“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逐步培养自信心。8、创造学习环境,激发兴趣 不可否认,缺乏语言学习环境也是学生产生情绪障碍因素之一,这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人为地改变,正如语言学家章兼中所说,要努力使“学生在愉快、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加速掌握语言交际能力,增强信心和上进心”。我们应该做到:①充分利用实物、挂图、投影、多媒体等组合教学,适当到语音室上课,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强烈的语言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准语言环境和真实英语语言环境中。②创设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包括搞好教室布置、开设英语角、定期出好板报和手抄报、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介绍补充读物等,提高听说能力,开阔视界,培养兴趣。③收集和展览英语图片、标记、广告和物品的说明书,说明英语和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强调英语的重要性。让他们感觉到学好英语不只是升学所需,更是自己成才所需、工作所需,同时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所需,使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④注重发展和训练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感情和感受当作评估自己的标准。当感觉自己是群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己有价值的感觉,反之,就会感到毫无价值。因此,采取合作学习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法对优生和差生都有帮助,因为它能消除焦虑,鼓励大胆冒险,增强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和自尊,促进交际。既能营造积极的课堂情感气氛,又能照顾到学习者本人。⑤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反之,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初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多数同学只知道英语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科目,开始时有新鲜感。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及难度的加深,学生对单词、语音及语法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除了宣传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霍林姆斯基认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英语教学中,要向45分钟要质量,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参与时间。如组织书写、朗读、阅读、口语和唱英文歌等比赛,使学生尽可能地多使用英语,让他们在应用中尝到乐趣,感到成功的喜悦。另外,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手段,给学生以感官形象,增加学生的兴趣。⑥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会萌发兴趣,增强自信心,激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求知效果。相反,焦虑、忧愁、挫折感、失败感等消极情感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而处于心理抑制状态,这样会导致其越学越差,以致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学生一般都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惩罚等违反心理规律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方法和手段。教学中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尤其对后进生不仅不能歧视,反而要加倍小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获得成功,以便鼓起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不能见错就纠,不能讽刺挖苦,采取急躁情绪,要尽量避免因纠错而产生的受挫、失败等消极情感。⑦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搞活课堂气氛,永远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初学英语的同学感到英语较新颖,课上发言的机会多,再加上一些对话的表演,吸引了许多同学。但随着难度的增加及对教师上课思路的了解与熟悉,学生没有了初学时的新鲜感,上课再不象以前那样专心投入了,渐渐地一些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就应该加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除了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之外,时不时地增加一些新颖的教学形式。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觉得是老一套,这样也有助于师生情感的培养。⑧洞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善于与学生交流。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热爱关心学生,也往往受到学生的热爱,学生由此爱屋及乌,喜欢其所教的这门功课。对于掉队的学生,要及时了解其困难,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于考试考得不好的学生,不要向全班宣读,当众批评。教师更应该多关心他们,及时找他们谈心,帮助其分析原因。对于差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从而也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应当承认,学生学习英语在智力上是有差异的,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模仿能力等方面,一个班级的学生出现上、中、下的差别是正常,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在学习方法方面指导、爱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下功夫,因为积极情感及消极情感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情绪的控制,激发其积极情感,抑制并消除其消极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的现象。综上所述,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当代教师的重要职责。学生是活的个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用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消除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绪障碍,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有望树立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学有进步、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体验成功,享受学习英语带来的乐趣。新课改过程中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逐渐加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成因加以研究分析,探讨得出一系列可行的方案,是最终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333 评论

beckywei12266

关于人格的心理学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人格的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已经在生物学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也推动了对物种起源的研究。但是这些变革重点在于对生理机制的探讨,却未能重视对个体心理的研究。进化心理学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口,诞生至今已经为很多心理学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它综合已有的进化生物学理论,拓宽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思路。本文将结合已有研究,对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观做一个简单介绍。

关键词: 进化心理学;人格;形成;影响因素

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进化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内一个新兴的研究范式。它综合进化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学的研究法则,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人个心理学的主要探究对象――个性和个体差异,金华心理学家都已经开展了运用进化论对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探讨。他们将心理机制与应对策略作为人格的研究重心,认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是选择与适应促使了人格的形成。

一、人格的产生

每个流派关于人格理论的构建,都离不开对于人性的探讨,因为这是人格理论的核心所在。例如,Freud强调人的性本能,Maslow强调人的自我实现,Adler强调追求优越,Hogan、McAdams、McClelland、Wiggins等人认为人们重在追求地位、权力、声望和亲密感等等。但是,上述种种观点都只阐述了人性是什么,却忽视了其产生的开端与过程[1]。进化心理学家则往前有了一个飞跃式的进步,他们不但阐明了对于人性起源的观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在他们看来,人性是所有个体共有的属性,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其组成成份是多样的心理机制。

(一)人格的产生是适应与进化的结果

人类进化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两类挑战:生存以及繁殖。它们在进化历程中会怎样影响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人格的形成?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这其中扮演着最重要角色的是选择,选择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性选择和同类选择。物种在寻觅配偶以及抚养后代的过程中会产生竞争,这就是性选择,目的在于获得优势资源使得基因更好地传递下去;而同类选择更类似于利他行为,不过行为的对象限定于自己的亲属,因为亲属相较于其他人其基因相似度更高,所以通过互惠行为为亲属创造和共享资源也是一种适应,其目的仍是确保自己的基因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在我们的进化历程中,我们一代代通过遗传得以保留的多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繁衍的特质,这也就达到了适应的效果。也就是说,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在一般环境下均能够发展出即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适应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三种产物:适应及其副产品以及噪声。人性便是由这三者构成。

(二)基本需要产生基本人格的基本系统

进化心理学家在进行功能分析后,将人类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划分,指出个体心理机制的形成绝非偶然。提出人格这一系统形成过程中最为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个体的适应性。MacDonald认为,从哺乳动物到灵长类再到人类这其中是有连续性的,为满足人类的从低到高物种需要,相应地产生了五个系统:行为的趋近系统、抚育――爱的系统、行为抑制和责任系统、经验开放系统,每个系统会都会产生不同行为策略[2]。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在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中,人格和个体差异一直两大关注焦点,尽也许不同时代的人格心理学家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其中对人格的关注已取得许多共识,但在个体差异上还有很多相左的观点。

(一)遗传

有研究者认为,在进化过程中会带来三种产物:适应、噪音、适应的副产品,这三者之中,我们所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机制就是适应的最终结果,而噪音和副产品带来的则是个体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并非自然选择的产物。

托比和科斯米兹用反应性遗传这一概念来阐述心理机制是如何进化的。他们认为,遗传是一种将输入个体信息进行传输的最重要机制,个体最后还会选择性地给出应对方案。也就是说,进化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环境中的问题进行适应,并且需要将其与自身已有资源进行协调。后续研究表明适应过程也操纵有关个性激活与形成的机制,并且影响遗传,引起个体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差异[1]。例如,所有个体生而具有侵犯性的倾向,其是否激活会与环境保持同步。侵犯性是人格特质中普遍存在的,其可遗传性为零。但是侵犯性的激活则会收到个体人格的作用,可遗传性较高。由此看来,通过遗传获得更健壮体格的人的侵犯机制更可能会激活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的自我评估机制能评估可遗传性,且能影响侵犯的心理机制的激活。

(二)环境

在人格影响因素这一点上,许多进化心理学家对遗传说持以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个体间差异并非噪音或垃圾,相反,这些差异对于个体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们所共有的心理机制与环境相互影响下,人格开始出现个体差异,这一过程对于个体来说也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早期经验的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就印证了这一点。

有研究表明,早期经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个体由于经历的早期环境事件不同,会采取不同的心理策略。每个个体生而具有多种可选择的心理策略。其中,早期经历会影响策略的选择进而决定哪些会得以保留。研究表明,女孩在其最初的7年之内,作为重要他人的父亲是否出现在关键事件中将会使其在今后的人生中的性选择策略出现巨大差异。如果生来或过早缺失父爱,这些女孩在进入青春期后会倾向于认为亲本资源是不稳定的,多疑配偶关系是难以维系的,异性难以相信,她们会在短期的性关系中获取最多的利己资源。而她们那些充分感受父爱的同伴,长期性的性策略会得到激活,她们会主动投入到寻求安全且持久的成人依恋关系之中,并且进一步将其感受到的爱投入到下一代身上。事实上,每个女孩一开始都具有这两种应对机制,只是早期经历的差异导致她们激活机制的差异最终变为个体差异[3]。环境重要性的体现,表明了一定程度上人格的可塑造性。

三、评价

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观拓展了人格研究的视野。自人格心理学研究以来,对人性的探讨多触及人性的本质,而忽视了人性的产生。进化心理学的人格观这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新的尝试,试图对进化论与人格心理学进行整合,将繁殖与适应作为个体差异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进而能解决一些其他观点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利与我们对人格进行更深的思考。特别是在异性吸引、竞争、婚姻关系的确立与终止,进化心理学展现的观点对心理学其他学科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然,进化心理学对于人格的体系构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进化观的人格心理学,关注的只是对人格的起源多停留在解释阶段。其次,该学派构所构建的人格观多是推论性的,我们无法通过时间倒流发生去解释,因为缺少详实的资料,很可能会导致推论中间出现谬误。最后,进化心理学过于强调选择适应等自然条件的作用,缺少对复杂的人类社会中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的分析。

人本身就是如此复杂,人格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种理论都只能很好地解释人格的某个侧面而非全部,进化心理学视角亦是如此。但是,站在进化心理学这个视角的人格观,无疑已经开阔了我们的视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格体系。

参考文献:

[1]Wolf,M.& Weissing,F.J.(2012).Animal personalities:consequences for ecology and evolution.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7(8),452—461.

[2]刘征,&赵青.(2010).进化心理学在人格领域的运用概论.南昌教育学院学报(5),120—121.

[3]王申连,&郭本禹.(2011).当代人格研究的新取向:进化心理学.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75—78.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产生于美国心理学界,创始者为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Seligman在研究人类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过程中,注意到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该对人的优秀品质进行研究。1997年Seligmen就任APA主席,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名词,2002年Snyder和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此后,很多的心理学家逐步涉及到积极心理学领域,并逐渐形成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其实,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对现代心理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以及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具体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流,也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这些研究中有许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关于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征(positivepersonality)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改善心理学的应用,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又积极的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的情绪体验研究的较多,对于改善人的精神状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所以,积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Sheldon等人2001年把“因果关系感觉轨迹”应用到自生个人目标的研究中,通过测定“因果关系感觉轨迹”提供一条量化的途径去揭示积极动机和一些较难理解的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关注未来、自决等,这些特质许多早期都被研究过,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积极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就形成了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自决)和乐观。Ryand和Deci对自决这一特质进行了研究,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决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他们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以个体的内在动机为出发点,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胜任(competence)的需要、归属(related2ness)的需要和自主(auto2no2my)的需要。他们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在此条件下的个体受内在激励,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能够积极地寻求更大地挑战。Ryan和Deci认为阻碍需要的满足,会引起消极的心理结果。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要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如何在现实与乐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Schneider(2001)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此原则上不会产生不现实的对于环境或事件的评价,能够作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对成熟的.防御机制的研究方面,心理学家Vailliant提出要描述积极的心理过程必须在生命全程中研究。因为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心理适应机制应在一生中得以展开。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对三个大的成人样本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在所得结果的基础上,Vailliant总结了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成熟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快乐的生活的作用。

关于智慧的研究,美国心理学会的第一任主席Hall曾努力试图研究出一个智慧随年龄变化的模型,但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近年来,对智慧的研究又有所回升。Baltes和Stawdinger报告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已经建立一个复杂的模型,将智慧视为在追求个体和集体的优秀过程中用来组织知识的一种认知和动机的启发性运用。他们对智慧的定义为一种有关生存的基础实用的精妙的知识系统。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对压力的应对策略可简单划分为趋近策略(例如解决问题或者寻求社会支持)和回避策略(例如逃避或者否认)两类,趋近策略比回避策略在应对压力中更为有效。有研究者利用“大五”人格来研究人格因素与应对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维度与趋近应对策略之间有显著的关系,而神经质的维度与回避策略相联系,而神经质的反面,情绪的稳定性,则与趋近的应对策略有关。

三、关于研究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KennonM.Sheldon和LauraKing在《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中指出:“非常遗憾,心理学家对如何促进人类的繁荣与发展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对此关注不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妨碍了对这个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实际上,关注人性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许多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如临床心理、咨询心理、社会心理、人格心理和健康心理学等等,都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的范式中将注意力转向对于人性积极面的研究,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都更加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治疗、咨询、培训、教育、人际交往更为有效和顺畅。当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不成熟,缺少完整的理论框架,不成体系。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大量的实践研究。尽管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至今仍存在缺陷,但并不阻碍“积极”这个理念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Seligman和Csik2szentmihalyi在“答对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评论”中坦承积极心理学命题存在不足,但他们以更乐观的态度预言了积极心理学的光明前景。西方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提出了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有待于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工作者继续探索。

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的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种这些积极的情感和积极因素,然而中国古人曾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而一些常识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的人在其成功的过程中经常要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很烦琐、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很痛苦,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成功者?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是否可以转换?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等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解决,必将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89 评论

十二季财富

应对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及对策:(一)、硬件方面1、立足校本实际,开发乡土教材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就农村学生来说迫切需要一套适合他们贴近他们生活的教材,而不是“一刀切”。农村也学城市化的教材,不仅苦了学生,也累了教师。农村学校应当有农村的特色,只有适合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材,才是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的,这样,学生学到的英语便能在本地方创造的“虚拟环境”中运用,而改变自己“屠龙之技”的感觉,增加学习兴趣,防止厌学。2、创造英语学习、运用的环境 学校在各班应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办黑板报,创设英语天地,英语角,开展英语演讲,成立英语广播小组,阅读竞赛活动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3、加大教学投入 政府、社会应提高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关注,加大校园的基础化建设,加强师资培训,筹建语音室、微机室,开通校园网络,以增进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融入“e”时代,自己确实是“地球村”的一员,而增强其学习兴趣,以此来弥补教材的不足。4、增加班级数目 学校班额过大也是一个问题,就我校来说每班至少56人至70多人不等,大班额上课使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促进每位学生发展,也为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278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现状论文

    题目为《企业管理人员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该沦为主要采用SCL—90量表和梁宝勇编制的《应付方式评定量表》为测量工具,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之

    kevin咖啡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幼儿心理现象研究设计论文怎么写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

    我是豆豆豆逗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积极的心态可以被建立在基础上,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导向、自我管理和具有适应性为前提假设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积

    summer阿超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大众文化现象研究论文

    大众文化在全球性的文化进程中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美国好莱坞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而且它还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这启示我们,一个国家文化的

    微笑面对一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幼儿心理现象研究设计论文题目

    习得母语的敏捷性可以转移到习得第二语言中来,变成儿童的“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因此,我们这里不再讨论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习得问题。 ;;;;我

    珍妮爱美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