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不会再
先看一组图:
再说一个历史大事记:
1815年,印尼松巴哇岛上已沉睡了5000年的坦博拉火山突然爆发。
这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最可怕的一场火山爆发,威力等级达到了VEI7级,喷出的火山灰总体积多达150立方公里。一年后,火山灰随着气流笼罩了整个地球;天空暗无天日,气温暴跌,全人类进入“无夏之年”。美洲六月份出现大风雪,七八月份宾州河水结冰,欧洲广泛粮食短缺,约有20万人死于这次天气反常。在中国,云南全省出现严重饥荒,饿殍遍野,江西省本应该是盛夏的六月底,天降大雪!据江西彭泽县县志记载:“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见雪。”
文章开头的图不是某部电影里的特效场景,是今年,2022年1月15日,汤加附近发生的一次猛烈火山喷发。
卫星影像记录下的汤加火山爆发全过程:
巨大的蘑菇云毫无预兆地破海而出,海面大面积“炸开”,气流和海浪波纹向外迅速扩散。
汤加,全称汤加王国,是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172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岛屿国家。西距斐济650千米,西南距新西兰1770千米,面积约有748平方千米。
跟咱们国家是20年的邦交国,是互免签证的,当地有使馆。人口为10.3万人(2011),华人2000人左右(估算)。
汤加大教堂
支柱产业是观鲸潜水旅游业。
那这场火山爆发的威力有多大?
一位自称位于汤加的网友在断网前,记录了火山爆发时的景象:
气象大号 @中国气象爱好者 撰文写道:
这场火山喷发的强度很可能达到了VEI5级的上端,甚至有可能达到VEI6级。
(要知道,曾经导致整个庞贝古化为乌有的那场巨大火山爆发,也只不过VEI4或VEI5。)
更可怕的是,直径约5km、高20km的火山灰柱拔地而起,相当于三个“小男孩”原子弹同时爆炸。
“小男孩”原子弹爆炸资料图
火山灰主要会对航班产生巨大影响,地表火山喷发会导致大量火山灰进入空气当中。火山灰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飞机发动机相遇会导致其阻塞,熄火,从而造成事故。
这也意味着火山灰扩散范围均无法进行航空作业。
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直接瘫痪了大半个欧洲的航空业。
航空中断的情况下,国际援助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甚至只能以船只的方式前往。这会大大拖延救援和处置进度。
在火山爆发后,海啸也随之而来。
随后,汤加全国的网络、通讯和供电系统都已瘫痪,和外界的所有联系都无法接通。
整个太平洋沿岸的气候都将受到影响,短期内大量二氧化硫会导致变冷,长期二氧化碳会导致变暖。(长期直接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大量酸雨、酸雨释放出地下的二氧化碳、都是导致变暖的原因。)
所以,此次火山爆发,影响的不仅仅是汤加王国,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在未来逐步体现,究竟会影响到什么程度,只能看后续的情况了。
天空海阔999
冷空气轮番来袭,大江南北一起喊“冷”,我觉得这算是传说中最冷的东西了,因为气温下降的太快,而且冷风也很强进。2021年算是有史以来最冷的冬天了,有专家指出,这可能是近60年来最冷的寒冬,比2008年下大暴雪还要冷。元旦之后的那几天觉得还是很暖和的,而且屋里的暖气给的也很足,穿短裤半袖就可意。这几天突然发现屋里越来越冷了,虽然暖气还是很热,但要穿厚点的衣服才行,有时候在客厅坐着,也要披上一个毯子。外出买菜的时候感觉还能能把衣服打透,而且会浑身打冷战。我是北方人,所以这样的天气已经习以为常了,但今年不同,因为祖国的大江南北都说冷。所以在这么冷的天气外出购物或者是工作真的很不方便,如果有外出需要的话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最好是穿厚一点的衣服,厚一点的鞋,这样才不会被冻伤。如果有购物需要的话,也可以在网上购买,或者是在其它平台买菜,这样能直接送到家也会好一些。而且现在社区买菜还有团购,能省很多钱又比较方便。之前是北方人喊冷,现在是北方,南方一起喊冷,每次出外面都感觉透心凉。而且之前御寒的大衣已经不够用了,必须换成很厚的羽绒服才可以。这波冷空气可能还要持续半个月左右,所以再坚持坚持,立春之后就好了。目前为止最冷的地方要数新疆和西藏,其次就是黑龙江的漠河,吉林的长春和辽宁的沈阳。长江以南省市的温度也达到了历史新低,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被冻哭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为了美而露腿,被冻伤真的很难受,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安妮果果33
超极地冷空气来袭!22日起中东部地区将开启雨雪冰冻模式,东北温度达-35℃,最低气温0℃线继续南压至广西北部、广东北部到福建北部一线。大规模更强寒潮来袭,全国持续寒冷,猪价能否再次乘势上涨?
严寒!东北-35℃,广东广西福建0℃!大规模更强寒潮袭来,低温雨雪冰冻范围更广,全国将持久寒冷!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暴雪封路,猪价狂涨吗?据中央气象台消息,1月22日起,全国将迎来更大范围、持续时间更长,也更寒冷的持续大雪天气!猪价会不会伺机再次冲击8元/斤大关?
新一轮更强大雨雪冰冻天气将至
央视:速冻!冷空气“霸气”来袭 “冰冻模式”正式开启!
22日起中东部地区将开启雨雪冰冻模式
大风降温预报。预计,22日至26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将自北向南出现4~6级偏北风,阵风7~8级;气温普遍下降6~10℃,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14℃;日平均气温将由目前的偏高状态转为偏低2~5℃。
期间,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广西北部、湖南南部、江西北部到浙江北部一线,-10℃线位于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到河北南部、山东中部一线。
27日至30日,受补充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气温还将有所下降,并维持偏低状态,最低气温0℃线继续南压至广西北部、广东北部到福建北部一线。
雨雪冰冻预报。23日夜间至28日,甘肃东部、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南、江西北部、浙江北部等地将先后出现中到大雪或雨夹雪。
其中,陕西东南部、河南南部、湖北西部和北部、安徽、江苏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雪,局地大暴雪;上述地区累计降雪量有10~30毫米,局地40~60毫米,新增积雪深度8~30厘米,局地可达40厘米以上;最强降雪时段在24日白天至25日夜间。
青海东部、西藏东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另外,贵州、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冻雨。
预计2月上旬,冷空气强度较1月下旬有所减弱,中东部地区气温将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
与1月上旬中东部连续两次大范围雨雪天气比较,此次过程受多次冷空气影响,低温和雨雪冰冻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雨雪分界线南压至湖南南部、江西北部至浙江中部一带。
今年大寒之后不久,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青藏高原和云南除外)都会陆续迎来这个冬天的最冷时刻,而且寒冷非常持久!
1月29日形势推演,冷空气大幅南下抵达南海,850百帕0度线抵达武夷山-南岭一线。中国气象爱好者根据官方预报,哈尔滨最低气温已经进一步下调到-35度,或创2001年以来的最低值,并有可能接近历史低温纪录;除了辽宁沿海,东北三省都将逐步降到-25度以下。
哈尔滨的官方预报
1月23-27号,淮河以南、南岭和武夷山以北会迎来今冬以来最厉害的湿冷。
在27号以前,因为广东福建海南台湾四省充当暖湿气流通道,因此虽然也算湿冷,但降温不明显;但27号以后,随着冷空气大幅南下,这里也要大幅降温,也要真正的湿冷起来。
1月21-30号东亚850百帕温度偏高/偏低情况,其中蓝色紫色偏低,红色偏高。中国气象爱好者根据EC
因此今年的大寒,确实是今年冬天最冷的开端,无论南北,不管东西,防寒得准备起来了。当然,到底会寒成什么样,这就取决于23号晚上开始的大规模雨雪冰冻天气,由于目前还有变数,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追踪分析。
从供需两端来看,虽然当前处于消费最旺季,而生猪供应没有太大缺口,因此基本处于供需两旺的态势。但是如果遇到极端天气的话,市场供应极有可能会因此改变。持续大雪天气将会阻碍生猪的正常流通,增加猪场出栏难度。而这次大雪天气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或将利好猪价,顺势上涨!
1月上旬特大暴雪致高速公路交通瘫痪
另外,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日前表示,经过去年价格低迷之后,猪价的上涨也是给养殖户带来了些许安慰,随着未来春节消费旺季的到来,预计未来生猪价格还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区间。
而农业部在1月18日公布的《大宗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中也提到,生猪供给同比继续高于上年同期,猪肉进口量保持高位,供给充裕,猪价未来将会受春节消费拉动季节性上涨,但上涨空间不大,预计高点在每公斤 16 元以 下,仍会有小幅震荡。
王小若1127
眼下是隆冬时节,尤其1月中下旬全国气温处于全年最低的阶段。可以说,我们现在经历的,正是这个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
从未来预测看,后期还会有冷空气活动,强度达不到过去这两次全国型寒潮的程度,但部分地区的气温还有可能会持续偏低一段时间。1月中旬后期开始,部分地区的气温会逐渐回暖到接近常年同期,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的概率较大。他说,目前冬季还未过半,还不能说今年冬季是近年来最冷的冬季。
从过去几十年全国冬季平均气温来看,整体呈增暖的趋势,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冬季气温都较常年同期偏高。但这两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气温都出现了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的现象。
“一南一北”两因素导致气温偏低气候受多重因素影响。宋连春表示,今年冬天比较冷的原因,主要是“一南一北”两大因素导致的。第一就是北极海冰。北极可以说是冷空气的老家。“去年秋季,北极海冰为历史上第二少。”他说,海冰少,就意味着北极温度高。北极上空的极地涡旋,本来起着将冷空气锁定的作用,然而一旦北极温度升高,海冰减少,极地涡旋就会减弱,冷空气会随之南下。这是强寒潮发生的背景。
从监测情况看,这个冬天北极的极涡比较弱,非常有利于冷空气从高空一路南下入侵。极地冷空气南下会有两个走向——欧亚或北美洲。目前来看,今冬北美洲气温并不低,冷空气偏向欧亚地区,包括我国在内的欧亚地区降温幅度很大。
第二个原因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目前处于发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有明显影响。宋连春说,一般而言,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全球暖冬概率较高;受拉尼娜事件影响,冬季全球温度偏低的概率较大。拉尼娜事件会有利于冷空气从高纬度地区南下,同时,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难以阻挡冷空气南下。全球气候变暖了,为什么寒潮还这么凶猛?宋连春表示:“并不是气候变暖,就没有寒潮了。”实际上,气候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其中,寒潮也是一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因此,冬季平均温度比常年偏高,极端的寒潮天气过程,两者同时存在正是气候变化典型的响应。“我们要高度重视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风险。”宋连春说,比如强寒潮会影响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做好足够的应对措施。
lucy一只鱼
强冷空气的确不同凡响,1月6日上午,从西伯利亚南下的一股强冷空气正式进入我国,在5000米左右的高空,温度达到了-55℃;在1500米的上空,温度也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与2016年1月世纪寒潮时相比还要略强一筹。
这是一次全国性的寒潮,无论是西边还是东边,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全国将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受到寒潮袭击。中央气象台预测,在内蒙古等地出现猛烈降温后,接下来随着寒潮大举南下,长城以南将成为未来几天的降温主战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等地降温会特别剧烈,总降温幅度将达到10℃~12℃。
6日当天,我国各个省区市已经发出了上千个预警信号,包括寒潮预警、低温预警、大风预警、霜冻预警、道路结冰预警等,可见这次寒潮影响范围相当广阔。
1月6日,岛城也开始迅速降温,6日白天的最高气温市区-0.6℃,其他区市最高气温在西海岸新区,为0.8℃;至当天15时30分,最低气温市区-6.5℃,其他区市最低气温在莱西,为-7.9℃。
据市气象台预报科首席预报员江敦双介绍,1月6日上午8时10分,青岛市气象台将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升级为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受强冷空气影响,本市北风风力逐渐增大,预计内陆地区可达5~6级、阵风8级,沿海地区6~7级、阵风9级,海上7~8级、阵风11级。
同时,市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信号,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6日~8日本市将出现寒潮天气。气温下降明显,过程降温幅度达1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7日和8日早晨,市区和沿海地区-14℃左右,内陆地区-16℃左右,局部可达-18℃。
据专家介绍,此轮降温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可能在未来10天都会处于气温偏低的状态,除了因为前期基础温度非常低,10日至11日还会有一股弱冷空气继续南下,回暖尚需等待。
此外,“三九、四九”期间(1月8日至25日),往往也是青岛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从历史来看,1981年1月27日出现了全市历史极端最低气温,当天莱西为-21.1℃;青岛市区近30年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5.1℃,出现在2016年1月24日。
受强冷空气影响,1月7日,全市最低气温-16℃~-14℃,7日白天的全市最高气温为-11℃~-9℃。
1月8日,市区和沿海地区最低气温在-13℃~-12℃,内陆地区最低气温-15℃~-14℃,8日白天最高气温全市-6℃~-4℃。
1月9日,市区和沿海地区最低气温-10℃~-8℃,内陆地区最低-12℃~-11℃,9日白天,最高气温市区和沿海地区0℃~1℃,内陆地区最高气温为-2℃~-1℃。
岛城中小学寒假时间安排暂无变化
寒潮连袭,有不少家长关心岛城中小学生的寒假时间是否可以提前。有市民通过青岛市教育局官网“教育民声直通车”提出建议,希望寒假时间能够提前。1月5日,市教育局基教处予以回应,表示目前全市中小学生寒假时间安排没有变化。
有市民询问:疫情反复,寒潮连袭,对孩子们来说这个学期难熬又漫长,这样的恶劣大环境下坚持原定的放寒假时间有必要吗?
对此,市教育局基教处答复,市民的建议已收悉。“我们坚持把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密切关注全国、省市疫情防控形势,加强综合研判,按照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确定是否调整假期安排,提前向社会发布,目前全市中小学的寒假时间安排没有变化。”
据悉,按照市教育局发布的校历时间安排,2021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寒假开始。2月4日(农历腊月廿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寒假开始。
应对新一轮大风寒潮市应急局提醒减少出行
本报1月6日讯(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平)1月6日,市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和寒潮黄色预警。记者获悉,为应对此次大风寒潮天气,市应急局组织区(市)政府、交通、城管、气象、国信、地铁等重点单位召开应对大风寒潮天气视频调度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确保暖、水、电、煤气等正常供应,提前安排好应急抢修队伍,根据实际情况停止露天活动和高空作业,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等。同时,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在岗值班制度,确保遇有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调度、第一时间处置。
市应急局提醒广大市民,大风寒潮来临时减少出行及户外活动,注意添衣保暖。随时留意寒潮、降温等最新消息,以便采取进一步的防御措施。
都说气候变暖,为啥还这么冷?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权威解析极寒天气
冷透了!1月6日早上,寒潮如约而至,北京气温-10.6℃,呼和浩特-25.2℃。强冷空气将继续深入,华北、黄淮等地气温将创入冬新低。
去年12月底以来,冷空气轮番来袭,大江南北一起喊“冷”。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最冷”冬季?今冬还会有多冷?记者6日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权威解析极寒天气。
今冬是最冷的冬天吗?
平均温度排名“还没进前5”
记者从中央气象台了解到,受寒潮影响,东北地区南部、华北、黄淮、江淮东部的部分地区气温将创入冬以来新低,其中沈阳、北京、济南、上海等地气温有可能创下或接近20年来的新低。
冷,似乎成为今年入冬以来大家的共同感受,还有人说已经好多年没有经历这么冷的冬天了。
宋连春介绍,入冬以来(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5日),我国除西藏大部、四川西部、云南、黑龙江西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1981~2010年平均)偏高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接近或偏低,尤其西北地区北部、内蒙古大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偏低2℃以上。总体上看,入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4.4℃,较常年同期偏低0.6℃,为自2000年以来的第6冷,2013年以来第2冷。
很多人对前不久的“岁末寒潮”印象深刻。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我国发生一次全国型寒潮过程,降温幅度超过8℃的面积有321万平方公里,超过12℃的面积有122.7万平方公里,超过14℃的面积有40.7万平方公里。
宋连春表示,这次“岁末寒潮”影响范围广、强度强、部分地区风寒效应明显,但从排名看,这次寒潮也仅仅排在近10年来的第6位。
气温为啥这么低?
“一南一北”两因素合力
气候受多重因素影响。宋连春表示,今年冬天比较冷的原因,主要是“一南一北”两大因素导致的。
第一就是北极海冰。北极可以说是冷空气的老家。“去年秋季,北极海冰为历史上第二少。”他说,海冰少,就意味着北极温度高。北极上空的极地涡旋,本来起着将冷空气锁定的作用,然而一旦北极温度升高,海冰减少,极地涡旋就会减弱,冷空气会随之南下。这是强寒潮发生的背景。
从监测情况看,这个冬天北极的极涡比较弱,非常有利于冷空气从高空一路南下入侵。极地冷空气南下会有两个走向——欧亚或北美洲。目前来看,今冬北美洲气温并不低,冷空气偏向欧亚地区,包括我国在内的欧亚地区降温幅度很大。
第二个原因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目前处于发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有明显影响。
宋连春说,一般而言,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全球暖冬概率较高;受拉尼娜事件影响,冬季全球温度偏低的概率较大。
拉尼娜事件会有利于冷空气从高纬度地区南下,同时,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难以阻挡冷空气南下。
会不会再冷下去?
一年里最冷的时间来了
眼下是隆冬时节,尤其1月中下旬全国气温处于全年最低的阶段。可以说,我们现在经历的,正是这个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
从未来预测看,后期还会有冷空气活动,强度达不到过去这两次全国型寒潮的程度,但部分地区的气温还有可能会持续偏低一段时间。
宋连春表示,1月中旬后期开始,部分地区的气温会逐渐回暖到接近常年同期,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的概率较大。
他说,目前冬季还未过半,还不能说今年冬季是近年来最冷的冬季。
从过去几十年全国冬季平均气温来看,整体呈增暖的趋势,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冬季气温都较常年同期偏高。但这两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气温都出现了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的现象。
寒潮为啥这么凶?
气候变暖≠冬天不冷
全球气候变暖了,为什么寒潮还这么凶猛?
宋连春表示:“并不是气候变暖,就没有寒潮了。”
实际上,气候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其中,寒潮也是一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因此,冬季平均温度比常年偏高,极端的寒潮天气过程,两者同时存在正是气候变化典型的响应。
“我们要高度重视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风险。”宋连春说,比如强寒潮会影响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做好足够的应对措施。
他提醒,全社会一定要树立气候风险意识,要提早防范、提早应对气候灾害带来的风险,减少损失。
就在百度上搜中国气象局不就行了.
关于天文的杂志很少,据我所知,国内应该是没有纯天文的杂志。不过可以去试试投探索为主题的这样一类的杂志和学术刊。投稿一般是发电子邮件,录取了会回复邮件【有的杂志不
可以给《天文爱好者》、《中国国家天文》这两个投稿。《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中国国家天文》,刚发行的;《天文爱好者》杂志,由中国科学
儿童文学,实用文摘
《爱乐》是古典音乐杂志《爱乐》杂志是中国大陆首屈一指的古典音乐刊物,创刊于1995年,汇集世界各大唱片公司最新唱片信息,提供权威的新唱片品评推荐,以最完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