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ochu168
1.引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美国二十年代著名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的杰作,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向读者诉说了一场美国梦的破灭。这篇小说从内容来说不过讲述了一个“负心女子痴心汉”的故事,但是它给读者造成的感染力决不止爱情的失落。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读者能感受到一种“距离感”,那就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海市蜃楼,美国梦仅仅是个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本文依据文体学的有关理论,从小说的语言特征出发,试图发掘《了不起的盖茨比》怎样达到这种优美而悲伤的文体效果。 2.功能语言学在小说中的应用 利奇(Leech, Geoffrey)和肖特(Short, Michael)在他们的著作《小说的文体》(Style in Fiction, 1981:174)中根据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从三方面对小说文体进行分析:描写角度(point of view),叙述顺序(fictional sequencing)和描写焦点(descriptive focus)。这三方面分别与韩礼德所提出的语言的三个“元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和概念功能相对应。 描写角度是指一篇文学作品中叙述者对叙述事件的态度或意见。作者可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也可从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角度入手,或者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作者创造了一个名叫尼克·卡罗威(Nick Carraway)的人物,把他作为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他又参与和目睹了故事的发生、过程和结束。这一双重的描写角度拉大了读者与盖茨比这个故事的距离,无形中给整篇小说造成了一种深沉幽怨的氛围。以下两段分别取自不同的描写角度: (1) When I came back from the East last autumn I felt that I wanted the world to be in uniform and at a sort of moral attention forever; I wanted no more riotous excursions with privileged glimpses into the human heart. Only Gatsby, the man who gives his name to this book, was exempt from my reaction—Gatsby, who represented every thing for which I have an unaffected scorn. If personality is an unbroken series of successful gestures, then there was something gorgeous about him, some heightened sensitivity to the promises of life, as if he were related to one of those intricate machines that register earthquakes ten thousand miles away. … ( P2-3, The Great Gatsby,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 (2) I decided to call to him. Miss Baker had mentioned him at dinner and that would do for an introduction. But I didn’t call to him, for he gave a sudden intimation that he was content to be alone—he stretched out his arms toward the dark water in a curious way, and, far as I was from him, I could have sworn he was trembling. …( P34, 同上)
滋味游龙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摘 要】电影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透过电影,观赏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这些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关键词】美国电影 《阿甘正传》 美国梦 乐观主义20世纪以来的100年,世界传播事业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在信息时代,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是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其中电影也许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电影就像一个微观世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在美国电影中,“美国梦”和“乐观主义”是常被涉及的主题。那什么是“美国梦”呢?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阿甘正传》 (1994)是由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电影”(反智电影)。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13项提名,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还夺得了当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 影的神话。一、《阿甘正传》简介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纪中叶、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绿茵堡镇,由于父亲早逝,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凭借跑步的天赋,他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并参了军,随后开赴越南战场。在军营里,他结识了“捕虾迷”布巴和神经兮兮的丹•泰勒中尉。布巴在越战中丧生,丹中尉失去了双腿,阿甘则因为救人成了战斗英雄。回国后,阿甘为了履行对布巴的承诺,买下了一艘破船开始捕虾。一系列机缘巧合后,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气,还莫名其妙地累积了大量资产。不过,钱并不是阿甘所看重的东西。阿甘和女孩珍妮青梅竹马,可珍妮有自己的梦想,不愿平淡地度过一生……二、《阿甘正传》的主题亲情、友情和爱情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围绕着愚人文化这一背景,影片讲述了发生在阿甘身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故事。阿甘自幼腿部残疾而且智商低下,小镇上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待阿甘,只有两位女性关心、爱护他:母亲给予了他伟大的母爱,珍妮则以纯真的少女情怀温暖着他的心。在母亲心目中,阿甘不是负担,而是上天对她的馈赠,她倾尽全力抚养阿甘,总有办法找到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人生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无法知道你会尝到什么样的味道”,“笨有笨的作为(傻人有傻福)”,并且为了能够为他争取于正常儿童同样的生活学习机会,她甚至答应陪校长睡觉。《阿甘正传》表达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其中被导演反复强调的就是对生活永不放弃。这部电影不仅给人以情感上的教育,而且也是一部关于美国 20世纪50年代到1982年的社会史,非常值得一看。阿甘智商虽低,但他心地单纯,信念坚定,做到了很多正常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在运动、战场、商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阿甘的人生历程中穿插着美国战后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猫王、披头士乐队、种族问题、越战与反战、水门事件、乒乓外交等等。阿甘的故事象一面多棱镜一样折射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观众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三、《阿甘正传》反映的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美国梦”和“乐观主义”从《阿甘正传》中我们能够想到人们追逐已久的美国梦以及乐观主义。美国梦是上个世纪的神话,是许多欧洲人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而来到美国的目标。美国地广人稀,到处都充满着爆富的机会。今天,美国梦依然存在,大量亚洲人和拉美人把美国看成是实现梦想的摇篮。那到底什么是美国梦呢?虽然已有些许变化,但却有一个永不变化的主题:或成为富人,或成为体育英雄,或成为著名演员,或有参观白宫和得到美国总统接见的机会 ,或通过勤奋刻苦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董事。怎样来实现这些梦想呢?人们需要做什么呢?人们应该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或者要有最高的智商吗?谁能回答这些问题?看过《阿甘正传》后你就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他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美国大事,他很富有,参观过白宫,还是一个体育英雄。他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告诉人们,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即使你的智商极低。他就是阿甘。美国是一个具有“未来取向”的国家,这也决定了美国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等价值观。但在60年代,青年一代为了表达对美国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越南战争的不满和反叛,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迷惘与困惑.选择的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享乐、否定理性、强调本能的幻灭之路。性的解放、毒品带来的幻游和远离现实社会的流浪和群居生活是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这也就是影片中珍妮和她的“嬉皮士”同伴的生活方式。但低智商的阿甘与他们完全不同。也许他的智商使他无法了解珍妮和那个时代的青年所做的事情,但他身上一直洋溢着一种美国人所特有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虽然阿甘的智商极低,但另一方面,阿甘又是聪明的。他参观了一所退伍兵专用医院,用他高超的乒乓球技艺来愉悦他们。与此同时,电视里正在报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消息。然而没人观看这个人类的世纪创举,他们都被这个低能儿的球技深深吸引。此时科学是乏味的,体育更加伟大。阿甘相信,蠢人才做蠢事,傻人有傻福。这也正是电影导演对阿甘成功生活的诠释。他自己不认为自己是蠢人,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这就是在美国成就一番事业,取得成功的砝码。无论你是白人还是黑人,聪明还是愚蠢,你只需做到最好,然后取得成功。阿甘教给人们成功的钥匙就是:你自己去决定你是做聪明人还是傻子吧。美国人总是思考着未来的目标,他们说:“我们要把人类送到月球上去。”他们做到了。他们的国家在一片狭小的土地上由十三个殖民地建立起来,如今美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美国梦是真实的,古巴人来到美国成为棒球明星;每天数以千计的墨西哥人越过边境线寻找工作,寻求更好的生活。只要你做出决定,拥有自己的目标,一切都能实现。参考文献:[1]顾宁.美国文化与现代化.北京:辽海出版社,2006.[2]张奎武.英美概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赵英男.英文影视赏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董力燕,刘铭.《阿甘正传》中的成功哲学[J].文教资料,2007.[6]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J].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7]刘洋.寻找迷失的英雄——《阿甘正传》的新英雄观及其文学内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俺是陆军PLA
【摘 要】独一无二的“美国梦”给美国文学提供了最新颖、最激动人心的题材。各个时期的美国作品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到了这个永恒的主题,但不同的是基调已经改变:从最初的希望乐观到后来的怀疑忧虑到最后的幻灭批判。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梦”失去了它瑰丽的色彩,成了“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关键词】“美国梦” 幻灭 作家作品第一批欧洲移民者满怀着对自由、幸福的憧憬漂洋过海来到了这块新大陆;之后源源不断的移民者怀揣着发财的狂热愿望向西部挺进,开拓着这块新大陆。所以从一开始,美利坚这块土地就被人们寄予了无数的希望和梦想。无主的丰富资源和恶劣的广阔环境使家庭背景、社会地位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因此在这里靠个人奋斗而取得成功成为了人们遵循的法则;每一个勤劳勇敢的人都有希望成就一番事业、甚至创造一个时代。“美国梦”应运而生。富兰克林本人就是这种梦想的现身说法,而他那总结自己奋斗历程的《自传》堪称是美国梦的宣言书。但是随着社会的定型、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两极分化的加剧,笼罩美国梦在头上的瑰丽光环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敏锐的作家们察觉到了这一现象,于是关于梦幻破灭的主题开始出现在不同形式的美国作品当中,为世界文学掘出了一道新的风景。作为美国文学第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马克·吐温用“镀金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梦虚幻的本质。19世纪70年代,一个充满欺和投机的时代却被一些御用文人极力描绘成了一个“黄金时代”,鼓吹只要懂得生财之道,每一个穷光蛋都有“无限的机会”变成百万富翁。结果人们沉醉于发财致富的美梦而不务正业,侥幸心理、堕落的道德、假公济私的勾当把整个美国搞得乌烟瘴气。吐温对于这些揪心的现象自然是不能缄默的。于是他以概括的手法,运用讽刺特长,奉献出了这部“照妖镜式”的作品,深刻地给广大读者指出,美国人民所处的并不是什么黄金时代,而是一个镀金时代。如果说是马克·吐温在此领域发出了第一个强烈的声音,拉开了“美国梦”幻灭的序幕的话,那么另一个伟大的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则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深层次地批判了美国梦的虚妄。二十世纪的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出于一个作家的敏感,此时的德莱塞有一重大发现,即美国社会已经演变为一个“有围墙的世界”,垄断集团已经成为同中世纪的贵族一样门禁森严的特权阶级,根本不容外人插足。于是作家用《美国的悲剧》一书揭示了与大肆宣扬的美国梦相反的主题,即“在金元帝国里幸福不过是幻想”。小说的主人公克莱特开始和读者见面的时候,还是只是个敏感的少年。走上社会后,他逐步发现有钱就是一种特权,有钱便可以尽情享受。刚开始,这种思想还不算太危险,还不至于会让他堕落为杀人罪犯,因为这只是一个物质男孩对一个物质社会的本能反应。但后来发生的两件事却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性格,引他彻底地走向罪恶的深渊。第一件是在豪华的但维逊旅馆当茶房。富丽堂皇的但维逊旅馆实际上是五光十色的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豪华的陈设和富商巨贾们吃喝玩乐、挥金如土的生活使克莱特“目瞪口呆,羡慕不已”;这里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高谈阔论,损人利己的处世哲学,尔虞我诈的生财之道,使他大开眼界,“受益非浅”。总之,这里的现实生活给他上了第一堂人生大课,使他受到金钱万能的“高等”教育。不仅极大刺激了他的虚荣心和发财致富的欲望,而且促进了他的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人生观的迅速形成。第二件是投靠他伯父。在他伯父家里,克莱特切身感受到了贫富悬殊。和他自己的家庭相比,一边是拥有喷泉和水池的豪宅,另一边则是家徒四壁的贫民窟。他的伯父认为“社会上应该有一些高贵的阶层,好叫低一点的阶层所仰慕”;他的堂兄对他更是冷若冰霜,不值一顾,所以他痛切地感到自己所处地位的卑下。他心里经常念叨着:“没有钱,没有地位,不能称心如意地享受人生。”贫困像可怕的魔鬼拨弄着他的每一根敏感的神经,使他感到痛苦不已,使他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一切得靠有钱才行”。这种金钱的欲望不断膨胀,以致支配了他的全部感情,使他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得到了再进一步的发展。当桑特拉代表着财产、地位、享受以及他所梦寐以求的一切出现在他的面前时,洛蓓达便成了他通往美好未来、追求幸福生活的障碍,于是对此时的克莱特来说,清除这个障碍就成为一种必然。作者用克莱特的死论证了在一个“有围墙的世界”里,穷小子对“美国梦”的追求只是一种徒劳,甚至会是一种自我毁灭。正如小说中所述“贫富间的界限分得清清楚楚,就像用刀子划过似的”,穷人想越过这条分界线,真比登天还难!正因为如此,纵然克莱特还有些才能;纵然克莱特野心勃勃,且心狠手辣,但终归没能进入“围墙”,却跌落到电椅里。如果克莱特的死让我们还隐隐觉得是罪有应得,因而削弱了我们对美梦破灭的那种悲哀的深刻体味的话,那位登峰造极的作家菲茨杰拉德带着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来了。盖茨比是一个出身贫贱的人,他靠非法手段发了大财后,不惜挥霍重金,以物质手段吸引那个“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的往日恋人黛西,一心想和她重温旧梦。然而好梦难续,黛西的丈夫汤姆歹毒用心,最后他俩借刀杀人,使盖茨比魂断温柔梦乡。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在于它不属于那种专写无聊的三角恋爱的言情小说。作者着力刻画的冲突其实不在两个情敌的争风吃醋之间,而在盖茨比寻梦和这个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之间。另外,菲茨杰拉德是以“双重看法”而着称的作家,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所追求的“美国梦”包含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发财梦”和“爱情梦”,这样一来,盖茨比,与其它类似题材里的主人公相比,就显得与众不同。首先,在这个天才梦想家的眼睛里,音容迷人、举止高雅的黛西是他人生“爱情美梦”的最高体现,在她身上凝聚了他对生活的全部幻想。他天真地相信能拥有如此美丽外表的女人,她的内心一定同样美丽,所以他坚信黛西会对他至死不渝。一旦他有了娶她的条件,她就会迫不及待地投入他的怀抱。其次,盖茨比对金钱魔力的认识也是足够的。于是他利用非法手段实现了发财梦,而后又不惜重金在黛西家对面的海湾上买下了一幢豪华的别墅,经常举行奢侈的舞会和宴饮以吸引黛西,并还想花钱买通尼克来安排他与黛西的会面。黛西来了以后,他赶紧让她参观他的皇宫般的美宅,欣赏他那精致得无法形容的衣物。在金钱的魔力下,黛西真的不能自持:她拿起纯金的梳妆用具梳头,捧着华丽的衣衫号啕大哭,因为她虽然也嫁了个富人,这样的奢华却也不常见……到这里美梦不是就要实现了吗,为什么到了最后还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呢?这就是小说的深刻意义所在。盖茨比之所以不能重温旧梦,关键在于他和黛西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有着巨大的差别。从德莱塞那里我们已经得知美国社会出现了“围墙”,穷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地位是不容易的,即使是像盖茨比这样侥幸发了财,觑了个空子钻进去,还是免不了要受到上层社会的歧视和打击。于是像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尽管很有钱,却无法和像汤姆这样的世袭特权阶层平起平坐。在他们的眼中,他骨子里是个从西部来的穷小子,根本不配和他们交往。小说的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点:黛西住在东卵富人区,而盖茨比却像“孤雁”一样住在不那么时髦的西卵。尽管汤姆之流的上层人物每周仍去赴盖茨比的宴会,免费享受他提供的娱乐,但他们“喝足了盖茨比的酒就大骂盖茨比”。“其实从本质上看,盖茨比非法挣来的钱和汤姆由继承遗产得来的钱有什么区别?肖伯纳早就指出了这两种钱的来历是同样的肮脏。盖茨比不过是违反了所谓的‘竞赛规则’,乘人不备多捞了一把,这就引起了竞争对手们的公愤。他们对盖茨比的鄙视和恼恨不是出于什么法律道德观念,而是出于对自己切身利益的考虑,出于对‘非我族类’者的本能敌意。”(傅修延,1996)然而黛西早已与这种阶层融为一体,毫无例外地具有那一集团共有的社会属性和腐朽本质。所以当汤姆当面和盖茨比摊牌,向黛西道出盖茨比的底细后,她就被“吓唬住了”,从此再没有见盖茨比的面,更别说纡尊降贵,下到盖茨比的地位中来与他旧梦重温了。而盖茨比之所以不见容于上流社会,就在于他的内心深处始终藏着一个“纯洁的梦”,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这个梦成为现实。所以美国评论界说盖茨比具有一种“腐化的纯洁本质”;作者本人也认为盖茨比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具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天然免疫力:他很有钱,但他并不认为钱是他人生的目的,而是实现爱情梦的手段;他为掩饰自己的身份撒过谎,但在和汤姆交锋时他很坦白;在他那花天酒地的宴会上,他那些“高贵的”客人们越是胡闹,“他却变得越发端庄”。在富人中间,他显得是那样落落寡合,洁尔不群。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迷梦中的盖茨比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纯真的爱情植根于腐化了的黛西身上时,当我们意识到他的爱情美梦注定要破灭时,我们禁不住为他感到心酸;当最后汤姆和黛西合谋将杀人罪推在盖茨比身上,使他怀着美梦死于非命时,我们对这种结局感到了一种惊愕和无穷无尽的悲哀!心境竟如尼克的一段评论:“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一定透过可怕的树林仰视过一片陌生的天空而感到毛骨悚然,同时发现一朵玫瑰花是多么丑恶的东西……”。小说在这里奏响了它的主题曲——用盖茨比梦想的破裂,谱写了一曲“美国梦”幻灭的挽歌,留下了刻骨的哀伤!参考文献:[1]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这个作文你可以上网上搜索这个类型的,这两年都非常多,也可以自己写类似的
我爱中国的文化,在五千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就没有中断过,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我们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腔诗情;一股正气。祖先们的光辉我们是忘不了的,不说那古代的
2010年9月1日上午9点整,北京市奋斗小学38个教学班的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收看《开学第一课》。当电视屏幕上出现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握紧拳头、坚定地说出“少年
这篇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梦高中议论文800字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梦高中议论文800字精选 每个人都曾拥有青春——无论是迷茫的青春、自信的
“把”字句的语法、语义分析之各家浅谈“彼得•潘现象”的透视分析——由彼得•潘人物形象引发的思考“常常”和“往往”的词语辨析与词典释义“纯乎词人之词”----试论